东门送客道,春色如死灰。一客失意行,十客颜色低。
东门送客道,春色如死灰。一客失意行,十客颜色低。
住者既无家,去者又非归。穷愁一成疾,百药不可治。
住者既无家,去者又非归。穷愁一成疾,百药不可治。
子贤我且愚,命分不合齐。谁开蹇踬门,日日同游栖。
子贤我且愚,命分不合齐。谁开蹇踬门,日日同游栖。
子行何所之,切切食与衣。谁能买仁义,令子无寒饥。
子行何所之,切切食与衣。谁能买仁义,令子无寒饥。
野田不生草,四向生路岐。士人甚商贾,终日须东西。
野田不生草,四向生路岐。士人甚商贾,终日须东西。
鸿雁春北去,秋风复南飞。勉君向前路,无失相见期。
鸿雁春北去,秋风复南飞。勉君向前路,无失相见期。
姚合

姚合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 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家在 一作:妾本;又将 一作:衔将)
家在钱塘江¹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管(chuāng)一阵黄昏雨²。(家在 一作:妾本;又将 一作:衔将)
译文:我的家就在繁华的钱塘江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管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
注释:¹钱塘江:古称浙,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²黄梅雨:黄昏时的雨。此指绵绵细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春浦 一作:南浦)
斜插犀(xī)¹云半吐。檀(tán)²清歌,唱彻黄金缕³。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pǔ)
译文: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处,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注释:¹犀梳:犀牛角做成的梳子。²檀板:即拍板。³黄金缕:《黄金缕》,即《蝶恋花》调的别名,以冯延巳《蝶恋花》词中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而得名。⁴云行:指情人。⁵春浦:春天的水边渡口。

  这是一首记梦的词,内容是写男女恋情。词人在梦中遇见一位家住钱塘的歌伎为他唱歌,他意有所恋,梦醒后写了这首词。

  关于这首词的故事有两则传说。张耒的《柯山集》四十四:“司马槱,陕人……,制举中第,调关中第一幕官。行次里中,一日昼寐,恍惚间见一美妇人,衣裳甚古。入幌中执板歌曰:‘家在……黄昏雨。’歌阕而去。槱因续成一曲:‘斜插……生春浦。’后易杭州幕官。或云其官舍下乃苏小墓,而槱竟卒于官。”

  又据何薳《春渚纪闻》卷七:“司马才仲初在洛下,昼寝,梦一美姝牵帷而歌曰:‘妾本钱塘……黄昏雨。’才仲爱其词,因询曲名,云是《黄金缕》。且曰:‘后日相见于钱塘江上。’及才仲以东坡先生荐,应制举中第,遂为钱塘幕官。其廨舍后,唐(按:应为南朝齐)苏小墓在焉。时秦少章(秦观)为钱塘尉,为续其词后云:‘斜插……生春浦。’不逾年而才仲得疾,所乘画水舆舣泊河塘。柁工遽见才仲携一丽人登舟,即前声喏,继而火起舟尾。狼忙走报,家已恸哭矣。”

  两则传说情节虽有出入,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美女所唱乃这首词上片,而这唱歌美女就是南齐名妓苏小小的鬼魂。传说虽然荒唐无稽,但事出有因。揆诸情理,司马槱既在钱塘为官,或与歌伎相恋也是可能的。别后相思,形诸梦寐,乃托梦境以寄相思。而好事者附会其事,编造情节,也有可能。不论怎样,这首词当为司马槱所作无疑。

  上片词既是梦中女子所唱,故以女人口吻来写。首句写女人自报住址。钱塘在宋代已是“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都会,“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柳永《望海潮》),歌楼舞榭,自不待言。接着这位女子介绍她的生活和心情。“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一年一度,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几度春秋。花开花落,本自无情,而逝水年华,未免有恨。这已暗示了一位歌伎的心情。自叹“今年欢笑忽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怨花开落,实是自怨。“荣衰花是寻常事,转为韶光恨不禁。”(袁枚《落花》)花“不管年华度”,女子自己却不能不管。但要管却又管不了。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最恼人的还是燕子。它在黄昏细雨中飞来飞去,将落花春泥一起衔上雕梁。就在燕子衔来衔去中,春天竟偷偷地溜走了,似乎是被燕子衔走了。更何况细雨迷朦,黄昏黯淡,这凄迷的景色,更加深了这位歌女凄清愁苦的情绪。上片以景结情,情境深化,刻画了这位歌女“惆怅年华暗度”的微妙心理。

  下片作者以自己的口气写与这位女子的相见和别后相思。先写女子美丽的形象,半月形的犀牛角梳斜插在乌黑如云的鬓边,好象一钩弯弯的明月从乌云中半吐出来一样,美丽极了。词人虽只写了这女子的犀梳云鬓,没有写她的容貌,但部分可代整体,从犀梳鬓如云吐新月之美,通过读者的审美联想可以推想她的容貌之美。这女子不仅以她容貌之美使词人怜爱,更以她动人的歌声使人倾倒。“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她轻敲檀板,缓转珠喉,“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李煜《一斛珠》)她唱的曲名《黄金缕》。《黄金缕》,即《鹊踏枝》调的别名,又名《蝶恋花》、《凤栖梧》。据《词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冯延巳词有‘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可见《黄金缕》这个曲调本来自唐教坊,只不过当时名《鹊踏枝》,到南唐因冯延巳词而得今名。女子的歌声给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词写至此,一个色艺俱佳的歌妓形象已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了。正当词人情绪达到高潮时,突然转折:“望断行云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女子的形象突然消失了。“行云”,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典故,再次点明她的歌妓身份。丽人芳踪已杳,无处追寻。惟有一轮明月渐渐从春浦升起,一切都成梦幻,令人低回宛转,不胜惆怅。据《云斋广录》卷七载:“司马槱赴阙调官,得馀杭幕客,拏舟东下,及过钱塘,因忆曩昔梦中美人,自谓‘妾本钱塘江上住’。今至于此,何所问耗,君意凄恻,乃为词以思之,调寄《河传》。君讴之数四,意颇不怿。”词中有“芳草梦惊,人忆高唐惆怅。感离索,甚情况。……人去雁回,千里风云相望。倚江楼,倍凄怆。”这首词意可以与《黄金缕》互为补充。《黄金缕》的故事如果排除这些荒诞情节,还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并且这种恋情对词人有长期的深远的影响。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傍人道我轿儿宽。不道被他遮得、望伊难。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傍(bàng)人道我轿儿宽¹。不道²被他³遮得、望伊难。
译文:心中有千千万万种惆怅,眼前是重重叠叠的山冈。旁人都说我坐的轿子宽敞。不知道它挡住了我望他的目光。
注释:¹轿儿宽:轿子大,指当了大官。²不道:不想,不料。³他:指轿儿。⁴伊:第三人称代词,此指词人所思者心目中的他。
今夜江头树,船儿系那边。知他热后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
今夜江头树,船儿¹系那边。知他热后²甚时眠(mián)。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
译文:今夜江头那一排树行,船儿一定停泊在那地方。天气这么炎热,不知他什么时候才能进入梦乡。他怎么也睡不着的话,又有谁为他打扇送凉。
注释:¹船儿:指卖唱女子所乘的小船。²后:语气助词,约略相当于“啊”。

  上片极言相离相思之苦。“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对偶整饬,如平地起高楼,突兀而起,在黄昏日暮,眼前所见重叠起伏绵延不断的山若隐若现犹如内心千千万万难以排遣的愁情恨意。以山象征愁,气氛渲染得极为浓重。三四句以怨恨的语调出之。词人南归短短十年辗转几任,一直无法实现其心中宏伟抱负。如今又是人在羁旅,眼望中原,更添愁恨。路边行人言说我的轿儿太宽,影响其正常行走。在词人看来,是行人遮挡住视线,让他看不到那化作万万千千恨意的重山。更见出恋情之深与分离之苦,隐寓今后会面之难。

  下片从设想对方现在的情状这一角度下笔,全系心理描画,设想虚拟之辞。起句“今夜江头树,船儿系那边”转移词意,从陆路写到水路,日晚泊船喻词人如小船四处飘泊、停靠。煞拍表面写因天气炎热而难以入睡,实写其内心因壮志难酬而久久难眠。词人一想对方今宵船泊何处,二想对方热不成眠,三想无人为之打扇。“三想”依次层进,愈想愈深细,关心备至,体贴入微,亦是情意痴绝之辞,更为具体地表现了作者对恋人的关切。连对方怕热不能成眠,不能成眠而又无人为其打扇都设想到了,可谓情意缠绵,想念痴绝。

  前半片写离别之怨、离别之恨,设为许多无理之辞,看似怪奇,但对爱人的真挚感情不啻如同从心田冲决释放,显得非常自然。后半片从女性角度设想别后男子的生活情态,三个设想,依次而递,层层加细,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柔韧细腻心理和对爱人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的至情。本词作为稼轩词中少见的抒发婉约感情的词篇,在揭示女性特有的隐微难明的心理上显得很有特色。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80
2、 辛弃疾、朱德才.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7

nánzi··wànwànqiānqiānhèn--xīn

wànwànqiānqiānhènqiánqiánhòuhòushānbàngréndào轿jiàoérkuāndàobèizhēwàngnán

jīnjiāngtóushùchuánérbiānzhīhòushénshímiánwànwànchéngmiánhòuyǒushuíshàn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朝作猛虎行¹,暮作猛虎吟。
译文:早上吟《猛虎行》,晚上也吟《猛虎行》。
注释:¹猛虎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一列入《相和歌辞·平调曲》。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肠断非关陇(lǒng)头水¹,泪下不为雍(yōng)门琴²
译文:我之所以潸然泪下与听《陇头歌》的别离之辞无关,也并非是因为听了雍门子周悲切的琴声。
注释:¹陇头水:古乐府别离之曲。²雍门琴:战国时鼓琴名家雍门子周所鼓之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jīng)旗缤纷两河道¹,战鼓惊山欲倾倒。
译文:河南河北战旗如云,咚咚的战鼓声震得山动地摇。
注释:¹两河道:谓唐之河北道和河南道,即现在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此二道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已先后被安禄山叛军所攻陷。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xián)洛阳草¹
译文:秦地的百姓半为燕地的胡人所虏,东都沦陷,胡人的战马已在洛阳吃草。
注释:¹“秦人”二句:秦人指秦地(今陕西一带)的官军和百姓。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jì)¹城。
译文:抗敌的官兵败退守至渔关之下,将帅被诛,实是大大的失策。幽蓟之地的城池朝降夕叛。
注释:¹幽蓟:幽州和蓟州。在今北京市和河北一带。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巨鳌(áo)¹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译文:安禄山这只翻江倒海的巨鳌未除,朝野上下君臣百姓奔走不暇,不得安静。
注释:¹巨鳌:此指安禄山。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译文:这就好像楚汉相争时的情况一样,双方翻来覆去,胜负不见分晓。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朝过博(bó)浪沙¹,暮入淮阴市。
译文:我到过博浪沙和淮阴市,想起了张良和韩信这两位决定楚汉命运的人物。
注释:¹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译文:那时张良未遇,韩信穷苦潦倒。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暂到下邳(pī)受兵略,来投漂(piǎo)¹作主人。
译文:张良在下邳受了黄石公的兵书,韩信还在淮南依靠漂母的接济为生。
注释:¹漂母:漂洗衣絮的老妇人。此用《史记》韩信典故。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贤哲栖(xī)¹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译文:自古以来贤哲之士都栖栖惶惶,不得其所。而如今也是如此,将青云之士却弃而不用。
注释:¹栖栖:急迫不安貌。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¹
译文:我胸有灭胡之策,但不敢触怒皇帝,只好逃奔南国以避战乱。
注释:¹胡尘:指安史之乱战尘。
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译文:却敌的宝书和玉剑,只好束之高阁、挂在壁间,杀敌的金鞍宝马也只好送给了朋友。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chè)铃交通二千石¹
译文:昨日还在宣城作客,与宣州太守交游。
注释:¹二千石:指太守、刺史类的官员。汉代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称郡守。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有时六博¹快壮心,绕床三匝(zā)呼一掷。
译文:心中的郁愤无从发泄,只好玩玩赌博游戏,绕床三匝,大呼一掷,以快壮心。
注释:¹六博:古代的一种博戏。共有十二棋,六黑六白。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译文:是人都说张旭是位奇士,胸怀韬略而世人不晓。
三吴邦伯多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
三吴邦伯多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
译文:三吴的官长都对他特别垂青,四海的英侠们都争相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pān)龙附凤¹当有时。
译文:萧何和曹参也作过沛中的小吏,他们后来都有了风云际遇的讥会。
注释:¹攀龙附凤:此指君巨际遇。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漠漠愁杀人。
(lì)¹酒楼三月春,杨花漠漠愁杀人。
译文:阳春三月,在溧阳酒楼相会,楼前的杨花茫茫,使人调怅。
注释:¹溧阳:即今江苏省溧阳县。
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
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zhù)¹飞梁尘。
译文:楼上酒筵上有绿眼的胡儿在吹玉笛,有瓯女唱着吴歌《白紵》,余音绕梁。
注释:¹白纻:即《白纻歌》,乐府曲名。为吴地歌舞曲。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chuí)¹(zhuā)鼓会众宾。
译文:大丈夫相见应杯酒为乐,宰牛擂鼓大会众宾。
注释:¹槌牛:此处槌牛谓宰牛。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¹
译文:我从此就要去东海垂钓,钓得大鱼即寄与诸位知己,与好友共享知交之情。
注释:¹情相亲:谓知己。

  全诗共分三段。从开始至“鱼龙奔走安得宁”为第一段,叙述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劫掠中原的暴行及诗人眼见河山破碎,社稷危亡,生灵涂炭,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诗中将安禄山叛军比做吃人的猛虎。对安史叛乱,大唐帝国危在旦夕的局势,诗人十分焦虑。他肠断泪下,不是因为古乐府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忧伤曲调勾起了他的故乡之思;也并非因为听了像战国时的音乐家雍门子周那样的高手所弹的凄楚动人的琴声而触动了他个人的伤心之事。而是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灾难痛哭。以下八句写胡兵掳掠洛阳,时局混乱,国衰民亡的惨状,亦即诗人伤心的原因。“非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安禄山叛乱时,河北道、河南道相继陷落,被胡人所占领。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朝廷派大将高仙芝率兵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抵抗,被安史乱军所败,成了安禄山的俘虏,因为他的部下多是关中人(即秦人),禄山的军队多是燕人,因此说“ 秦人半为燕地囚”; 东都陷落,胡骑遍于市郊,故而说“胡马翻衔洛阳草” 。

  “ 一输一失关下兵” ,是指高仙芝因兵败于安禄山(故云“一输”),明皇闻此大怒,命宦官边令诚斩高仙芝于军中。高仙芝不战而退,退守潼关,乃出于保卫长安的战略考虑,而唐明皇听信宦官谗言,草率杀掉干城大将,是极失策的(故云“一失”)。“关下兵”,指退守潼关的军队。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贼,河北十七郡皆归朝廷,等到颜杲卿被安史乱军攻陷,河北诸郡又复归贼手,故云“朝降夕叛”。“幽蓟城”指唐河北道的幽州、蓟州(均在今河北、辽宁地区)等地的城池。安史乱军如海中的巨鳌,搅得海水翻滚,以致海中的鱼龙(指唐朝的军民百姓)奔走不宁,此所谓:“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第一段将洛阳沦陷后敌焰猖狂,天下罹乱的情景及诗人忧心如焚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从“颇似楚汉时”至“绕床三匝呼一掷”为第二段。此段借张良、韩信未遇的故事,抒发诗人身遭乱世,不为昏庸的统治者任用,虽胸怀“王霸大略”、匡世济民之术,也无处施展,无奈随逃难的人群“窜身南国”的感慨。安史乱军来势凶猛,东都洛阳很快沦陷,战争的局势颇似楚汉相争时,呈拉锯状态。这使李白联想起历史上决定汉朝命运的杰出的谋臣和大将——张良和韩信来。他们在未遭君臣际遇之时,境况也与自己目前的状况差不多。张良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被秦追捕,他只能更名改姓,亡命下邳(今江苏邳县),在下邳圮上遇黄石公,授他《太公兵法》。韩信最初在淮阴(今江苏淮阴)市曾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无以为生,钓于城下。受漂絮的老妇的饭食充饥。后来韩信投汉,汉高祖一开始也未重用他,他月夜逃亡,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

  像张良和韩信这样的贤才智士,尚且有困顿不遇之时,像汉高祖那样的明君,还有不明之时,“今时亦弃青云士”就不足为怪了。李白在安史之乱未发前,就曾单身匹马闯幽州,探安禄山虚实。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曾三入长安,欲向朝廷报告安禄山欲反叛的情状,无奈唐玄宗十分昏聩,凡是告安禄山欲反的人,都被送给安禄山发落。李白因此“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了。传说龙的颈下有逆鳞径尺,若触动他的逆鳞,则必怒而伤人,这里以此喻皇帝喜怒无常,不喜听批评意见,暗示唐玄宗、肃宗决非是汉高祖那样的贤君明主。愤慨之馀,诗人只好“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旷达,其实所表达的是对朝廷不用贤才的深切愤懑。诗人无事可做,只好在诸侯门里做客。刚刚在宣城太守家里做筵上客,此时又在溧阳府上当座上宾。自己的满腔豪情和壮志无处抒发,唯有在赌博场中吆五喝六,搏髀大呼,以快壮心,一吐愤懑。

  从“楚人每道张旭奇”至诗末为第三段。前六句盛赞大书法家张旭的才能和为人,后六句写在溧阳酒楼和众宾客及张旭饮宴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自己欲钓鳌东海的胸襟和抱负,表达自己壮志未已,仍旧伺机报国立功的思想。张旭是李白的好友,在长安时,他们曾与贺知章、崔宗之等人有过“饮中八仙”之游。

  张旭不但因善书被尊为“草圣”,而且胸怀大志,“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是写他不但深得吴郡的地方长官的赏识,而且甚为海内雄侠所钦佩。因张旭做过常熟县尉,因此诗中将他与曾做过沛中吏的汉初大臣萧何、曹参相比,称他将来也会有风云际会“攀龙附凤”之时,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几句话虽是祝愿张旭的,其中也有诗人自期的意味。后几句点明和张旭等人宴别的时间和地点,及席上轻歌曼舞、挝鼓欢饮的热闹场面。最后向张旭等人赠别,表示自己要像《庄子》中的神人任公子一样去钓鳌东海,施展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庄子·外物篇》中所说的任公子所钓的“大鱼”“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就是指此诗开始所说的使得海水震动的“巨鳌”,或诗中屡提起的“长鲸”。“巨鳌”和“长鲸”在李白诗中很多地方都是指安史叛军的。因此,东海钓鳌,当喻指寻找平叛报国机会。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42-146
韩魏公在大名日,有人献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韩魏公¹在大名日,有人献玉盏²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³之,尤为宝玩。乃表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¹⁰。”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译文:韩琦在大名府的时日,他的)堂兄弟中有个人送给他一只玉杯,说是耕地的人进入在修的坟墓得到的,(玉杯)从里到外没有一丝斑点,果真是绝无仅有的好东西。韩琦用百两金子答谢他(弟),特别视为珍宝(很喜欢)。于是打开好酒召集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和显要官员,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用绣着花纹的台布覆盖着,把玉杯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进(饮)酒,不一会被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杯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惊愕,那个武官趴在地上等着发落。韩琦却不慌不乱,笑着对大家说:“东西也有它破损的时候。”又对那个武官说:“你是不小心触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韩魏公的度量如此宽厚。
注释:¹韩魏公:韩琦,北宋名臣。²玉盏:玉杯。³答:答谢。⁴醇:味道浓厚的美酒。⁵漕使: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⁶卓:同“桌”。⁷且将用之酌酒:并准备用它来进酒。⁸吏将:指差役人员中的统领。⁹俱:都。¹⁰物破亦有时:东西总有坏的时候。

hán

míng wèizhī 

    hánwèigōngzàimíng yǒurénxiànzhǎnèrzhī yúngēngzhěhuàizhǒngér biǎoxiānxiázhǐ zhēnjuébǎo gōngbǎijīnzhī yóuwéibǎowán nǎikāichúnzhàocáoshǐ使xiǎnguān shèzhuó xiù zhìzhǎnshàng qiějiāngyòngzhīzhuójiǔ biànquànzuò éwéijiāngchùtáidǎo zhǎnsuì zuòjiēèrán jiāngdàizuì gōngshéndòng xiàowèizuòyuē  yǒushí  wèijiāngyuē   fēi zuìzhīyǒu  gōngzhīliàngkuānzhònghòu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国¹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²飘。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注释:¹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²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望长城内外,惟¹²(mǎng)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译文:望长城内外,只剩望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注释:¹惟:只。²余:剩下。此字一作“馀”,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³莽莽:无边无际。⁴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⁵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¹,欲与天公²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译文: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望谁更高。
注释: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²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¹晴日,看红装素裹²,分外妖娆(ráo)³。(红装 一作:银装)
译文: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注释:¹须:等到;需要。²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³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¹
译文: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注释:¹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惜秦皇¹汉武²,略输文采³;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译文: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注释:¹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²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³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文采本指辞藻、才华。⁴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⁵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⁶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¹,成吉思汗(hán)²,只识弯弓射大雕³
译文: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注释:¹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²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³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¹,数风流人物²,还(hái,旧时读huán)看今朝。
译文: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¹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²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参考资料:
1、 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读词鉴赏 (第二版):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20-第125页
2、 陈宗玉,梁士奇主编.初中文言文全解全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第165页

qìnyuánchūn ·xuě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běiguófēngguāng qiānbīngfēng wànxuěpiāo 
wàngchángchéngnèiwài wéimǎngmǎng shàngxià dùnshītāotāo  (tōng  )
shānyínshé yuánchíxiàng tiāngōngshìgāo  (yuánchíyuánzuò yuán )
qíng kànhóngzhuāngguǒ fènwàiyāoráo  (hóngzhuāngzuò yínzhuāng )
jiāngshānduōjiāo yǐnshùyīngxióngjìngzhéyāo 
qínhuánghàn lüèshūwéncǎi tángzōngsòng shāoxùnfēngsāo 
dàitiānjiāo chénghán zhǐshíwāngōngshèdiāo 
wǎng shǔfēngliúrén háikànjīnzh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