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野光三杰,妫庭赞五臣。绨缃歌美誉,丝竹咏芳尘。
丰野光三杰,妫庭赞五臣。绨缃歌美誉,丝竹咏芳尘。
圣历开环象,昌年降甫申。高门非舍筑,华构岂垂纶。
圣历开环象,昌年降甫申。高门非舍筑,华构岂垂纶。
凤邸抟霄翰,龙池跃海鳞。玉鼎升黄阁,金章谒紫宸。
凤邸抟霄翰,龙池跃海鳞。玉鼎升黄阁,金章谒紫宸。
礼闱通政本,文昌总国均。调风振薄俗,清教叙彝伦。
礼闱通政本,文昌总国均。调风振薄俗,清教叙彝伦。
星回应缇管,日御警寅宾。叶上曾槐变,花发小堂春。
星回应缇管,日御警寅宾。叶上曾槐变,花发小堂春。
思挂五都冕,言访北山巾。赫赫容台上,千祀耀平津。
思挂五都冕,言访北山巾。赫赫容台上,千祀耀平津。

zuǒshèyàngōngchūnduānshù怀huái--rèn

fēngguāngsānjiéguītíngzànchénxiāngměizhúyǒngfāngchén

shèngkāihuánxiàngchāngniánjiàngshēngāoménfēishězhùhuágòuchuílún

fèngtuánxiāohànlóngchíyuèhǎilíndǐngshēnghuángjīnzhāngchén

wéitōngzhèngběnwénchāngzǒngguójūndiàofēngzhènbáoqīngjiàolún

xīnghuíyīngguǎnjǐngyínbīnshàngcénghuáibiànhuāxiǎotángchūn

guàdōumiǎnyán访fǎngběishānjīnróngtáishàngqiān耀yàopíngjīn

任希古

任希古

任希古,字敬臣,棣州(今山东阳信县)人。唐朝大臣,文学家。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太宗贞观末年(公元650年)前后在世。五岁丧母,哀毁天至,刻志从学。年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永徽初年,与郭正一、崔融等同为薛元超所荐,授著作局正字。父丧服终,迁秘书郎。虞世南甚器其人,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李贞)府西阁祭酒,许王(李素节)文学。后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官太子舍人。著有文集十卷传于世,留世诗文仅六篇。 ▶ 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八月涛¹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chù)山回。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注释:¹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须臾(yú)¹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¹须臾:短的时间,片刻。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潮。

  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地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làngtáoshā ·

liú tángdài 

yuètāoshēnghǒulái tóugāoshùzhàngchùshānhuí 
quèhǎimén juǎnshāduīxuěduī 
绿波春水没渔家,杨柳青青拂钓槎。
绿波春水没(mò)¹渔家,杨柳青青拂钓槎(chá)²
译文:春日绿色的水面泛起波纹,打渔人家的身影却隐没不见。杨柳的枝条随风轻拂着钓舟,原来渔家正“藏”在这里。
注释:¹没:隐藏。²钓槎:钓舟,渔舟。
三月江南春雨歇,一双鳣鲔上桃花。
三月江南春雨歇,一双鳣(zhān)(wěi)¹上桃花。
译文:三月的江南春雨过后,一对鲟鳇鱼突然从桃花花瓣中跃上而出。
注释:¹鳣鲔:都是古代的鱼名。
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微寒应候¹。望日边,六叶阶蓂(míng)初秀²。爱景³欲挂扶桑,漏残银初,杓(biāo)回摇斗。庆高闳(hóng)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¹⁰满堂贵胄(zhòu)
译文:微冷的应和时节,期盼着太阳早些升起,台阶前的蓂荚已长出六片叶子了,已经是初六了。冬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天将破晓,春天不久将来临。就在这时你(指寿星)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家中视你为掌上明珠。你拥有不俗姿容、贤淑品德、良好教养,嫁给了一个好丈夫。到如今,你生活在的昼锦堂已经是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是有出息的达官贵人了。
注释:¹应候:应和节令。²六叶阶蓂初秀:阶前蓂荚初生六叶。传说此草月初日生一叶。已生六叶知为初六。³爱景:冬日之光。景:日。⁴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大树。⁵漏残银初:指天将向晓。漏残,漏壶中的水将要滴尽。银初,用在漏壶中刻有度数的标尺。⁶杓回摇斗:意谓斗柄东回,春天来到。杓:北斗第五、六、七颗星的名称。又称斗柄、杓星。⁷高闳:高门,显赫的门庭。⁸剖:出生。⁹归:出嫁。¹⁰昼锦:原意谓贵显还乡。这里或指韩琦所建昼锦堂。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荣耀,文步紫禁¹,一一金章绿绶(shòu)。更值棠(táng)(dì)连阴²,虎符³熊轼(shì),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zhòu)。祝千龄,借指松椿(chūn)比寿
译文:光荣啊,你的家庭成员已经进入朝庭中枢,一个个身佩金印绿绶位列三公。可更喜的是你的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俩福荫不断,他们持虎符乘熊轼车,成为了地方太守。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且很快就会高升,进入中枢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看,他们兄弟俩穿着彩衣纷纷上前向你拜寿,向你敬献美食和美酒。祝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注释:¹紫禁: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故称皇宫为紫禁。²棠棣连阴:意谓兄弟福荫相继不断。棠棣:指兄弟。阴:同“荫”。³虎符:铜铸的虎形兵符,背有铭文。作为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分为两半,右半留京师,左半授予统兵将帅或地方官吏。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⁴熊轼:古代高级高员所乘车,车前横轼作伏熊形。后用以指公卿和地方长官。⁵夹河分守:意谓寿主有二子皆为郡守。⁶青云咫尺:青云:指高位。咫尺:犹“一步之遥”。⁷朝暮句:朝暮,犹早晚。承明:即承明庐,汉代皇帝侍臣入值之所,此处言寿主二子不久将成为皇帝身边的高官。⁸兰羞玉酎:指香美的食品。玉酎:指复酿的醇美之酒。⁹松椿比寿:祝寿之辞。松椿:古人认为最长寿的两种树。

  这是一篇寿词,词人始终对寿星的家庭荣耀进行夸赞,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寿星主人充满了敬意,特别是对寿星有两个好儿子好生羡慕。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写寿星本人,手法采用顺序结构写作,白描手法直接来讲述寿星本人及其家庭。其中“叶阶蓂初秀”说明了寿星出生在初六日。接着就说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有良好教育的家庭,在家庭里就像冬日的阳光和标志着春天来临的星斗,被视为掌上明珠。再接赞美“南昌”长得美而贤惠,嫁了一个难得的好丈夫。到如今,儿孙满堂,且都是锦衣还乡的高官显宦。

  词的下半阕就是采用大量的用典手法来写寿星的两个儿子。夸其人不如夸其子,作者深谐此道。大量贴切的典故赞誉寿星的两个儿子。如“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青云咫尺”。不管是那个母亲听了别人这样赞自己的儿子肯定心花怒放。

  因为是应酬寿词,无非是善颂善祷,应世随俗而已,所以难得有佳句,因此有人以此来说明此词不是李清照所作。其实词中赞美颂词写的委婉含蓄,比喻贴切,用典自然,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语言修养,也是贺寿词中的佳品。徐培均也是以此来说明此词风格为什么与李清照的一贯风格不符,实为体裁所限。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liǎo)¹风多橘(jú)²香。江边一望楚天³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译文:长满蓼花的岸边,风里飘来橘柚浓浓的香,我伫立在江边远眺,楚天寥廓,江水滔滔流向东方。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
注释:¹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蓼,红蓼,秋日开花,多生水边。²橘柚:橘和柚两种果树。³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⁴片帆:指孤舟。⁵孤光:指片帆在日光照耀下的闪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目送征鸿¹飞杳(yǎo)²,思(sī,旧读sì)随流水去茫茫。兰红³波碧忆潇湘
译文:我的目光追随着飞去的鸿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思绪有如不尽的江水,随着茫茫的江涛漂荡。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
注释:¹征鸿:远飞的大雁,此喻离别而去的亲人。²杳杳:深远貌。³兰红:即红兰,植物名,秋开红花。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催霜。”⁴忆潇湘: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传说舜南巡时,其妃娥皇、女英未同行,她们深感不安,随后赶去。在洞庭湖畔时,闻舜已死,悲痛不已,溺于湘水而死。

  孙光宪写了十九首《浣溪沙》,这首是其中较好的抒情词。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写景之笔,来抒发炽热的惜别留恋之情。

  从词中描写的景象看,此是作者在荆南做官时所写。描绘的是我国长江两岸深秋时节的景色,一种特定的典型环境。

  首句是写主人公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表现了主人公顷刻之间由喜悦变为忧愁的神态。第三句紧承第二句,在写景上,与第二句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画图。仅看“片帆烟际”四字,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配上“闪孤光”三字,就突然改变了词句的感情色彩,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

  此词在抒情上,采用的是递增法,层层深化,愈转愈深。过片两句惜别留恋之情达到高潮。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确是风流千古的名词。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遥与“蓼岸风多橘柚香”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笔触又饱含深情。整首词句句写景,又句句含情,充满诗情画意,堪称佳作。

  上片:

  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蓼”:读作liǎo,是一种草本植物,能开出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蓼岸:这里指蓼花盛开江岸。在西方国家蓼花的话语是依赖,在这首东方送别诗中出现蓼花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还是中西方情感的共鸣呢?这一句的意思是:长江两岸,蓼花盛开,桔柚飘香。很明显这句描写的是美妙喜人的景象,凭着经验,我们知道这里是用乐景来衬托哀情。比如我们学过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家出征的时候,杨柳轻揉,随风漫舞;如今返回故乡,雪花纷飞,凄清阴郁。用杨柳依依的阳春来反面衬托展示在征战过程中经受的磨难。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句:“江边一望楚天长”描写了美好的景物之后,立刻转入凄苦的境界,诗人站立在江边,感受着美好的秋景,但是,仅仅一望那辽阔的“楚天”,便陷入了无限的惆怅,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马上就要远行了。大家会想到刘永《雨霖铃》中的句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楚天:就是南方的天空。因为古时候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一望”二字,非常传神,突出了诗人突然而至的离愁。我们在送别亲友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能在走进站台的前一刻还有欢声笑语,而当那熟悉的背影消失于站台,一股难以抑制的惆怅便用上心头,正所谓“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第三句:“片帆烟际闪孤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正如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如第一课我们学过的刘长卿的句子:“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以上是词的上片。

  下片:

  前两句:“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者两句对仗工整,堪称佳句。“征鸿”:就是远飞的鸿雁,常用来比喻离别远去的亲人。同时,在古代,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传说鸿雁可以替人传递书信,所以“征鸿”、“鸿雁”长出现在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当中。“杳杳”是渺茫的意思,这里照应上片中的“烟际”。亲人乘船远去,诗人独立江边久久目送,可以看出感情的真挚。不仅目光随着孤舟远去,连诗人的心也随着亲人远去了:“思随流水去茫茫”。“水”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思念与愁苦,象征阻隔,象征青春易逝,年华易老。

  最后一句:“兰红波碧忆潇湘”“兰”是指兰花中开红花的一种。“忆潇湘”三个字包含着一个典故。传说,舜在南巡视察时,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没有和他同往,后来她们后悔没有陪伴着舜,于是追赶舜的行程,当她们走到洞庭湖畔时,却得到舜已经死在苍梧的消息,她们悲痛不已就投了湘水而死。湘水与潇水在湖南汇合,称为“潇湘”。“忆潇湘”常用来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来年兰花红、江水碧的时候,我们还会互相思念。越是花好月圆、良辰美景的时刻,越是渴望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所以,兰红波碧、桔柚飘香更能引起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感情真挚动人。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54-255 .

huànshā ·liǎoànfēngduōyòuxiāng

sūnguāngxiàn dài 

liǎoànfēngduōyòuxiāng jiāngbiānwàngchǔtiāncháng piànfānyānshǎnguāng 
sòngzhēnghóng鸿fēiyǎoyǎo suíliúshuǐmángmáng lánhóngxiāoxiāng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¹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译文:西风吹过孤城,城头上的红旗,正在夕阳映照下随风飘扬。保安城里来了新人,窑洞里酒宴待客笑语缤纷,招待刚走出牢狱的女作家。
注释:给丁玲同志: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¹保安:在陕西省西北部,当时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改名志丹县。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纤笔¹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²精兵。阵图开向陇山³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译文:她手中的笔,吊民伐罪带来文名满天扬,回顾四海谁能比得上?那不是毛笔啊,是三千手握钢枪的精锐武装。跨进革命军队的行列,昂首挺进向陇山。曾经的文人小姐啊,成了今天一身戎装的将军。
注释:¹纤笔:细致描绘的笔,指丁玲的文笔。²毛瑟:德国毛瑟工厂所制造的步枪和手枪。孙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中说:“常言谓:一枝笔胜于三千毛瑟枪。”³陇山:在陕西省陇县西北,延伸于陕甘边境。

  全词以丁玲行踪为脉络。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开头两句写丁玲来到保安时,已是初冬的景象。在唐诗中,“孤城”多指边城。而“孤城”与“落日”联系在一起,如“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夔府孤城落日斜”(杜甫),又往往与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绪相关。然而在这首词中,“孤城”指保安,没有传统的意味。因为保安这座昔日的“孤城”,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进驻了大批人马,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首脑机关的所在地。虽然已经是“西风漫卷”——初冬的天气,保安城却一派生机。“壁上红旗飘落照”,首句就给人以红旗飘飘、森严壁垒的感觉。现在,丁玲已经来到革命大家庭,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了,句中隐含欣慰之意。“红旗”在毛泽东笔下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是红色政权的象征。“西风”也是毛泽东常用的意象之一,本指秋风,也可以指初冬的风。其他的名句还有“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忆秦娥·娄山关》)、“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等。古人认为,西方主兵,在五行中对应于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欧阳修《秋声赋》)“西风漫卷孤城”,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还有仗打,这就为以下写丁玲的从军作了铺垫。

  传统诗词写法,是“说一说,加画一画”。(流沙河语)前面两句已经画一画,接下来就说一说——“保安人物一时新”,这句话是由丁玲的到来引起的,是说丁玲的到来为保安的革命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但又不仅仅是说丁玲。自从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的西北竖起了大旗,就不断有人越陌度阡,奔赴延安。所以丁玲的到来,才有这样隆重的欢迎仪式。丁玲后来回忆说,那时的感觉完全是被温暖包围着、被幸福浸泡着,只有一个念头:到家了!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两句写欢迎宴会的情景。据亲历者讲,当天的宴会是在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窑洞里举行的。作为窑洞是够大了,可是作为会场还是有限的。这两句可以说是质木无文,却也因其朴素,转觉真切,甚至有点幽默。“洞中开宴会”,条件是艰苦的,同志的爱却是真诚的。这使人想起曹操《短歌行》的吟咏:“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词中称丁玲为“出牢人”,当然是实话实说。但至少包含两重意义,一重是丁玲坐过国民党的监牢,为革命吃苦了,有表示慰问的意思。另一重是丁玲终于被营救出来,重新获得自由,有表示庆贺的意思。

  下阕对丁玲的过去与现在作了高度的评价。“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是对丁玲过去创作成就的高度赞扬。“毛瑟”是指德国毛瑟工厂所制造的步枪和手枪。孙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中说“常言谓: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毛泽东借用了这句话。“阵图开向陇山东”是指宴会后,丁玲随红军到了陇东前线。“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是对丁玲今后选择的充分肯定和热情赞赏,言简意赅地表现了丁玲的这种转变。

  全诗写得轻松自如,同时又与丁玲的身份很吻合。毛泽东在这首质朴、清新、畅达的诗中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现代新女性形象,体现了毛泽东对丁玲的欢迎、重视、信任和礼赞,同时也绝不限于这一位女作家,而是体现了毛泽东对所有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与鼓励。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臧克家.毛泽东诗词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línjiāngxiān ·gěidīnglíngtóngzhì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shànghóngpiāoluòzhào 西fēngmànjuǎnchéng bǎoānrénshíxīn dòngzhōngkāiyànhuì zhāodàichūláorén 
xiānzhīshuí sānqiānmáojīngbīng zhènkāixiànglǒngshāndōng zuótiānwénxiǎojiě jīnjiāng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