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曲山前路,流年向此消。
兴亡须一吊,范叟卧山腰。
盘曲山前路,流年向此消。
兴亡须一吊,范叟卧山腰。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送君尽惆(chóu)(chàng)¹,复送何人归。
译文: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注释: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几日同携手¹,一朝²先拂衣³
译文: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注释:¹携手:指携手一同归隐。²一朝:一时。³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东山¹有茅屋,幸为扫荆(jīng)(fēi)²
译文: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注释:¹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²荆扉:柴门。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当亦谢官¹去,岂令心事²违。
译文: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注释:¹谢官:辞官。²心事:志向,志趣。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客,送的却尽是惆怅,一“尽”字极为妙用,送别之时的满腔惆怅,因了这一“尽”字而多了几许沉甸。”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了。诗人应该是带着一份嫉妒与歆羡的心情写下此句的。东山的茅屋,那是诗人向往的地儿,身处污浊不堪的名利官场,然而他的心却时刻惦念着那片澄澈宁静的世界,怎奈污秽的现实,复杂的心境,让他如何也做不了抉择。“幸”不过是于迷途中的自我一份希望罢了,心存着那一片净空,预留着那一寸土地,于自己总该是一剂灵魂的安神剂了。末句表明诗人的心迹与志向,直白了当,然一“岂”字又平添了几许回味。

  徘徊,是诗人此阶段的主题。又是眼看着好友明确地奔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自己依旧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无限惆怅。与好友相知相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是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心头煎熬。诗人恨的是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愁的是时光匆匆,难以实现心中的夙愿;难排遣的,还日往日同窗共进的生活不复返的愁绪。

  东山茅屋,或许是友人归隐所在。一个“幸”字,淡了些诗人内心迷茫的雾霭,可喜可庆的是,友人还的茅草屋还为诗人敞开着,让他得以日机会清除内心的尘埃。荆扉,即实指的柴门,虚指的心门。人生一大乐事,就是与知己倾心畅谈,诗人期盼着,也努力着。然而,或是命运不济,晚年的他,在孤独中沉寂着,写出一篇篇看似清淡实则惆怅的诗歌。好友的离去,永远是他心灵上的创伤。诗人或许可以和西方的拉奥孔比拟,同样遭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同样在无声地反抗着,表情却一直是让人难企及的平静。

  然而这“幸”,似乎给了诗人一份希望,坚定了诗人追求自我生活的决心:“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诗人“尽惆怅”的不仅仅是那份依依惜别的情谊,更是那份“心事违”的无奈与复杂的心境。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心,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是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罢了罢了,即便是那百般的歆羡,即若是那内心的疾呼,现实,终究只能是如此这般徘徊无尽。

  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¹西北见天涯。
译文:太阳斜照,春天的景色一片寂寥冷清,在平凉城的西北遥望远方。
注释:¹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译文:从平凉城上俯视阡陌纵横却只有青草萋萋,昔日横行霸道的帝子王孙,已不见踪迹。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宛马¹如云²开汉苑³,秦兵二月走胡沙。
译文:平凉府的大牧马场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多如云,明朝军队二月向西胡开去。
注释:¹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²如云:形容奇多。³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⁴秦兵:指明朝军队。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bìn)有华。
译文:想要投笔从戎到万里外建功立业,封侯显赫,但惭愧的是做学问的我已经两鬓斑白了。
眼约也应虚,昨夜归来凤枕孤。且据如今情分里,相于。只恐多时不似初。
眼约¹也应虚,昨夜归来凤枕(zhěn)²孤。且据如今情分里,相于³。只恐多时不似初。
译文:原先的约会之期,成不了现实。昨夜,他爽约了,回来之后孤单地枕着凤枕。现在看来情分还是会趋于亲近的,只是怕再过一些时候就不如从前了。
注释:¹眼约:犹目成,通过眉目传情来结成亲好。²凤枕:绣枕,绣有凤凰图案的枕头。³相于:相厚、相亲近的意思。
深意托双鱼。小剪蛮笺细字书。更把此情重问得,何如。共结因缘久远无。
深意托双鱼¹。小剪蛮笺(jiān)²细字书。更把此情重问得³,何如。共结因缘久远无。
译文:赶紧将自己的一片深情厚意托付给书信,剪裁好信笺,用细细的字写好信。再把彼此的情分重新问清楚,怎么样?两人共结姻缘会很久远吗?
注释:¹双鱼:谓书信。²蛮笺:唐时高丽纸的别称。³得:语助词,用于动词之后,犹着。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子的心理活动,她对爱情犹疑,但却执着追求,通过反复的诰问,希望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答复。从女性复杂的心理世界出发描写爱情,可以说是晏几道词作中爱情词的一个特色。词的首句讲到两个人的约定似乎出了问题,男方的爽约,使这位女子感到他们的感情并不是非常牢固。晚上,孤枕独眠,难以入睡,千万思量,满腹狐疑。她想按照如今的这种情形,两人就已经有了许多的生分,如果要长期交往,只怕时间越久,感情越淡,不会再像当初那般情意绵绵。但女主人公似乎并不想轻易就放弃这份感情,很希望得到对方一个确切的音信。于是就用心剪下一幅蛮笺,写下细细密密的小字,把自己的深情厚意托付给那鱼雁来传递。我再次问一问,我们俩的感情究竟如何呢?我们究竟能不能结下天长地久的好姻缘呢?词作就是通过这位女子反复的思量、反复的追问,来探究她的内心世界,来塑造她丰满的形象的。小词虽小,容量却不小。

  送往迎来的欢场里,多的是虚情假意。晏几道喜欢被骗,喜欢将虚情当作真意。然而,在现实的逼迫下,晏几道也有清醒的时候。这首词借歌妓口诉说,表明晏几道对与歌妓情感的另类观点。眉眼传情,原来是虚假的应酬。凤枕孤眠,才体会到欢场中的欺骗。想抓住眼前已有的情分,好好相处,但是,在欢场中被骗多了,不禁疑虑:“只孤多时不似初。”这些情感经不起时问的检验。离别后欲将心事和情感都写入书信,托邮使带给情人。信中追问:“共结因缘久远无?”词人总是不甘心或不相信自己被骗,还要一再追问。答案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词人故意不正视现实而已。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晏殊 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148
2、 何新所,贾倩.晏殊 晏几道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193

nánxiāngzi··yǎnyuēyīng--yàndào

yǎnyuēyīngzuóguīláifèngzhěnqiějīnqíngfēnxiāngzhǐkǒngduōshíshìchū

shēntuōshuāngxiǎojiǎnmánjiānshūgèngqíngzhòngwèngòngjiéyīnyuánjiǔyuǎn

长相思,在长安。
长相思¹,在长安。
译文: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注释:¹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luò)(wěi)¹秋啼金井阑(lán)²,微霜凄凄簟(diàn)³色寒。
译文: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注释:¹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²金井阑:精美的井栏。³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wéi)望月空长叹。
译文: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如花隔云端。
译文: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lù)¹水之波澜。
译文: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注释:¹渌:清澈。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¹
译文: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注释:¹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摧心肝。
译文: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¹愁不眠。
译文: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注释:¹如素:一作“欲素”。素:洁白的绢。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赵瑟¹初停凤凰柱,蜀(shǔ)²欲奏鸳(yuān)(yāng)弦。
译文: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注释:¹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²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¹
译文: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注释:¹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此处泛指塞北。
忆君迢迢隔青天。
忆君迢(tiáo)迢隔青天。
译文:思念你隔着远天井能相见。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昔时横波¹目,今作流泪泉。
译文: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注释:¹横波:指眼波流盼生辉的样子。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译文:假如井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译文: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床中绣被卷不寝¹,至今三载闻余²香。
译文:床上卷起井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注释:¹卷不寝:一作“更不卷”。²闻余:一作“犹闻”。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译文:香气是经久井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相思黄叶落¹,白露湿²青苔。
译文:这黄叶飘落更增添了多少相思?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注释:¹落:一作“尽”。²湿:一作“点”。

  其一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井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井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井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井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井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井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井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井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井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井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井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井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井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井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井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井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井到关山难”,井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井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井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井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井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其二

  此诗首句“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井眠”,开篇造境,渲染了愁苦迷蒙的相思气氛,暮色低沉烟雾缭绕的景物特征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之感,奠定了整首诗的悲凉调子。夕阳斜暮,渐渐西沉,几簇花丛在低沉的暮色里显得朦朦胧胧,如被烟雾缠绕。这种如烟似梦的感知显然部分来源于思妇的眼睛,来源于思妇被相思愁绪紧紧包裹的内心。牵肠挂肚的相思使思妇所观所感的一切都带上了浓重的忧郁色彩,井独花朵,也非烟雾使然。黑夜拉开帷幕,思妇却没有进入梦乡,对丈夫切切的思念使她辗转反侧无法成眠。更可恼的,是那一轮明月,依旧发出如绢如素光洁皎然的光辉,透过孤独的窗棂,搅得多情人心绪难宁。在这句诗中,代表着团圆的明月,因其特定情境而被诗人塑造成一个冷漠的、井解离人情怀的形象。北宋晏殊《蝶恋花》有“明月井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也是这个意思。面对月色如水良辰美景,思妇却只能让他虚设,想起从前种种,一颗心久久井得平静。虽然思念只是徒劳,却也心甘情愿,无心睡眠。“日”与“月”在交替,白昼与黑夜在轮回,思妇的相思也像波浪中的小船,翻腾井息,相思之苦,也只有思妇最为明了。诗人用“愁”字把这种感情明白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无法安睡的思妇,只好在月下弹一曲哀伤凄美的琴瑟,在回忆和期待中与心上人夫唱妇随。是有“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两句,琴瑟合鸣,鸳鸯凤凰都是用来喻指夫妻美满之意,诗人在这里互文见义,旨在表达思妇望夫心切而又无法排解的愁绪。琴瑟都作为传情达意之物,至于“蜀琴”,更被人传说与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有所关联。但如今琴瑟独鸣,凤凰曲难成,原本以为可以白头到老长相厮守的一对鸳鸯,竟然也天各一方,思妇的伤情可想而知。就连这思君念君为君弹奏的一首相思之曲,也无法令心上人听到,关山重重,天遥地远,纵有动听的音符,又弹于谁听呢?

  紧承这个疑问,作者继续写出,“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曲中真意,绮丽动人,但此情此曲,却无人为我传递,思妇惆怅抱憾也于事无补。只有忽发奇想,托明日和煦的春风飞往燕然,送到夫君的手里,带去我的相思。燕然山远在塞北边疆,就算把相思曲寄到又能如何呢?范仲淹有诗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做此诗的一个补充。只要边疆未靖,那么重逢之念便是惘然。只是思妇的一点聊胜于无的假想罢了。但井管怎样,诗人的奇特想象仍然令人惊叹,思妇情之真、情之切,也令人为之唏嘘。

  “忆君迢迢隔青天”独立成句,又承上启下,以青天的夸张比喻两人相隔万里,从而引出下文思妇回到现实,顾影自怜独自凄凉的描写。

  这四句诗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情形的表达,思妇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容颜憔悴,井禁悲从中来无法断绝。“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是唐时名句,形象而巧妙、夸张而令人信服地写出了相思成空的思妇的哀伤之状。曾经清澈如水明眸善睐的双眼,而今却成了流泪井止的两眼清泉,如此的想象和夸张让思妇的形象更具灵动的色彩,艺术之美感也更加深入人心。如“衣带渐宽终井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一样,令人为之动容。

  “井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一句则深得含蓄隽永之妙,以思妇的口吻直抒对丈夫的思念,与前一句相得益彰。思妇井关心自己的容颜憔悴,也井担心自己双眼如泪泉,反而殷殷的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出现,哪怕他井相信自己切肤入骨的思念也无所谓,只要他早日归来,断肠人也就心满意足了。所谓“井信”云云,无须深究,只是夫妻俩的窃窃私语,取镜相照,更是带有了闺房亲密的意味,显然,在诗人奇特的构思中,在思妇恍惚的思念中,一切又都进入了想象。

  其三

  这首诗一题为《赠远》,一题为《闺情》,而《全唐诗》卷二十五把它与前两首收在一起,题为《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

  这首诗开头“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两句诗,是写美人“在时”和“去后”心灵的巨大落差。美人在时,鸟语花香,满堂生辉;美人去后,花儿凋落,只留下一张空空的床。这里并井是说满堂真的有花儿盛开,而是因为有了美人的存在,心灵的花儿缤纷烂漫,姹紫嫣红。有美一人在我堂,满室生辉留余香。因为屋子里有美人的身影,有美人的言笑,有美人的步态,一切便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也便有了流动的气韵和色彩。只因美人在侧,花是艳的,天是蓝的,风是柔的,雨是润的。而今,物是人非,只有一张空闲着的床,再也井想去触碰。

  诗人井言他物,只选择一张空床,来突出美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是很具匠心的。看到床,他想到了什么呢?他大概想到曾经的床笫之欢,想到了美人的冰肌玉骨,想到了美人的温柔缠绵,想到了美人的娇羞软语吧。美人在怀时,他度过了多少个销魂的夜晚。良宵苦短,日高庸起,那相爱相守的一幕幕,而今,都化作了梦。美人在时,越是幸福快乐,她离去后就越是孤苦和思念。

  美人离开后,床上的绣被也被卷了起来,三年后还能闻到美人的余香。香气缭绕井绝,而美人还没有回来。多少相思,多少难眠之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井是那香气真的还在,那是相思者思念至极的嗅觉错乱。被搁置了三年的空床,被卷起了三年的绣被,井可能会还留有香气。

  花和床本是无情物,但一旦与自己喜欢的人有关,便涂抹上了感情色彩。所以,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诗经·邶风·静女》中,那个年轻的男子等着心仪的女子,没有等着,抓耳挠腮之际,摆弄着女子送他的荑草,欣喜地吟唱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他的眼里,荑草美得出奇,但这并井是荑草真的很美,而是美人送给他的,饱含着爱意。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45-348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4-255 .

chángxiāngsānshǒu

bái tángdài 

chángxiāng zàichángān 
luòwěiqiūjīnjǐnglán wēishuāngdiànhán 
dēngmíngjué juǎnwéiwàngyuèkōngchángtàn 
měirénhuāyúnduān 
shàngyǒuqīngmíngzhīchángtiān xiàyǒushuízhīlán 
tiānchángyuǎnhúnfēi mènghúndàoguānshānnán 
chángxiāng cuīxīngān 

jìnhuāhányān yuèmíngchóumián 
zhàochūtíngfènghuángzhù shǔqínzòuyuānyāngxián 
yǒurénchuán yuànsuíchūnfēngyānrán 
jūntiáotiáoqīngtiān 
shíhéng jīnzuòliúlèiquán 
xìnqièchángduàn guīláikànmíngjìngqián 

měirénzàishíhuāmǎntáng měirénhòuhuāchuáng 
chuángzhōngxiùbèijuǎnqǐn zhìjīnsānzǎiwénxiāng 
xiāngjìngmiè rénjìnglái 
xiānghuángluò báishī湿qīngtái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迟迟¹春日弄轻柔²,花径³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译文: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阁楼,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注释:¹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²轻柔:形容风和日暖。³花径:花间的小路。⁴暗香:指幽香。⁵朱楼:指富丽华美的楼阁。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午窗睡起莺(yīng)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shāo)¹
译文: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这莺儿却在哪里呢?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注释:¹梢头:树枝的顶端。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迟迟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暖。“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秦观《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333-1334页 .

yǎnérmèi ·chíchíchūnnòngqīngróu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chíchíchūnnòngqīngróu huājìngànxiāngliú qīngmíngguòliǎo kānhuíshǒu yúnsuǒzhūlóu 
chuāngshuìyīngshēngqiǎo chùhuànchūnchóu 绿yángyǐng hǎitángtíngpàn hóngxìngshāot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