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食,再三不忍折。
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食,再三不忍折。
一人得饱满,馀人皆不悦。已矣勿复言,人人好颜色。
一人得饱满,馀人皆不悦。已矣勿复言,人人好颜色。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楚客¹醉孤舟,越²水将引棹(zhào)
注释:¹楚客:犹迁客。指任五。²越:通“粤”,古民族名,居江浙闽粤之地,谓之“百越”。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jī)(qiǎn)¹同缯(zēng)²,僻幽闻虎豹。
注释:¹羁谴:因贬谪流放而旅居他乡。一种系丝绳以射飞鸟的箭。²纶:钓丝。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桂林寒色在,苦节¹知所效。
注释:¹苦节:指于逆境之中,坚守节义。

sòngrènzhīguìlín--wángchānglíng

chǔzuìzhōuyuèshuǐjiāngyǐnzhào

shānwèiliǎngxiāngbiéyuèdàiqiānmào

qiǎntóngzēnglúnyōuwénbào

guìlínhánzàijiézhīsuǒxiào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一泊(bó)¹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注释:¹泊:浪花。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

làngtáoshā··shālái--bái

shāláizhònglàngmièzhòngshēng

xiāngjiǎoxiāngtáoxiēhuìjiàoshānhǎishípíng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江南江北¹雪漫漫,遥(yáo)知易水²寒。同云³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译文:江南江北漫天飞雪,遥知那北地正是地冻天寒。远望阴云密布的边境三关,山外有山令人忧愤肠断。
注释:¹江南江北:长江南北,这里泛指下雪的地方。²易水:水名,源出河北易县,此指沦陷区。³同云:即彤云,下雪前的阴云。⁴三关: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柴荣征辽,收复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等。这。三关”均在今河北境易水一带。后都为金所占,是北伐必经之地。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qiǎn)使问平安¹,几时鸾(luán)(lù)²还?
译文: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千难万难。不断听说朝中派人去问候被囚的君王,若不发兵抗金君王何时才能起驾回还?
注释:¹遣使报平安:宋高宗不希望二帝还朝,但为掩人耳目,于建炎三年(1129)、绍兴二年(1132)和绍兴四年(1134)多次分别派洪皓、潘致尧、章谊等人为大金通问使、军前通问使、金国通问使,频频探问徽、钦二帝,以逃避人民的指责。当词人写此词时,徽宗已被囚死。²鸾辂:天子乘坐的车,这里借代指徽、钦二帝和帝后。

  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词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愤之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

  下阕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海能翻”化用了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诗意。词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这些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也不能消除对金人的仇恨,以极夸张的比譬反衬自己的创巨痛深。“频闻潜使问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词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全词写的虽然是亡国之痛,却并不鼓噪喧哗,而是曲折深婉,层层推进,于沉郁压抑之中凌空设譬、突兀而起,复又归于深长的叹息与无尽的忧思。全词借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参考资料:
1、 杨恩成.宋词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2:370-371页
2、 崔海正.宋词选 (名家导读版) 高中部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7:130-132页

ruǎnlángguī ·shàoxīngmǎoxuěxíngyángdàozhōng

xiàngyīn sòngdài 

jiāngnánjiāngběixuěmànmàn yáozhīshuǐhán tóngyúnshēnchùwàngsānguān duànchángshānyòushān 
tiānlǎo hǎinéngfān xiāochúhènnán pínwénqiǎnshǐ使wènpíngān shíluánhuán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一江秋水澹¹寒烟,水影明如练¹,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³,绿蘋(pín)红蓼(liǎo)参差。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译文:摇动的秋江上飘浮着清寒的烟雾,明净的秋水宛如一条白练。极目远望,数行南归的大雁勾起我心中的离愁别怨。雪后的晴空极其澄澈,江边的绿蘋和红蓼高低不齐、错杂相间。江上渔人一边荡桨,一边唱着吴歌,一曲哀怨的歌声惊起了栖息的白鸥,它们展翅飞向蓝天。
注释: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小桃红:小桃红:曲牌名,属越调,又名“采莲曲”“平湖乐”等,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八句六韵。¹澹:江水摇动的样子。²练:熟绢。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³雪晴天:极其澄澈的晴空。雪,特别,极,今江苏方言犹有之;一说雪白,明朗。⁴蘋:水生草本植物。⁵参差:高低长短不齐。⁶见:同“现”,呈现,显现。⁷吴歌:江南一带的民歌。

  前人对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倪瓒的这首曲子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曲先写深秋季节,江面上飘浮着淡淡的烟霭,江水更加澄彻,好像白练。接着写雪霁初睛,绿蘋红蓼,显现生机。最后道出了作者对当时现状的一丝不满,但不影响对自然美的表达和美好愿望的展现。

  一个雪后晴天,一江秋水白练似的向远处平铺舒展,在残雪的映衬下显得分外明亮。水面上淡淡的烟霭似乎还带有一些寒意。天空中征雁数行,飞向南方,似乎勾起了作者的离愁别恨。展眼望去,水边的绿蘋、红蓼参差错落有致,把这幅“秋江雪霁图”点缀得更加素雅,更富有野趣。然而,港汉深处凄清哀怨的吴歌声却又使这明丽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怅惘色彩。一叶小舟荡桨而出,歌声、桨声惊起了滩头休息的白鸥,扑簌簌地飞向远处。

  如果说它是一幅图画,那它就是一幅简洁凝炼的山水图。秋水如练,此乃画之空灵飞白处,再烘染于寒烟,则氤氲满纸。此又是画中常用的染晕之法。绘画中有水墨取韵,见笔得骨之说,倪瓒此处正是先求其韵,而后以飞雁“出俏”。而绿𬞟红蓼则于画面中微着色彩,得此一笔,则画面灵活而有生气在江天、雪天的映衬下,此“小景”便更是全图之俏丽处了。而“吴歌荡桨”“白鸥腾空”,则又使静态的图画中显出动感。作者在此未具体描绘吴娃之态,若将其作画观,则此船此桨当微露于绿𬞟之上,隐然于红蓼之中,此又是画家常用的“藏头露尾”之法。整个画面远景、中景、近景层次分明,虚实相生,頗见画家倪瓒的构图匠心。

  然此曲毕竟又是“诗”,它又具有诗的魅力。诗中有画固然为佳境,但仅限于此,却还不足,妙处当还在画中有诗。画只能凭视觉去体会,而诗却可以将人之心境妙托字间。此曲以“寒烟”先暗点一笔,以“离愁”表明心绪,而哀歌之声,则非诗不能点出了。为此,此曲就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之作。

  但更耐寻味的却是作者心底的思绪。作者并未完全忘情世俗,超脱实心灵深处的幽怨微妙地叩击着他的心弦。“眼底离愁”是什么作者并来明说。倪瓒晚年预感国势将乱,疏散家财而遁迹江湖,其“离愁”也许就是因此而来,也许不限于此,还有更深一层的底蕴。总之,作者一方面把大自然写得那么美,一方面又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完整地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047-1048
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女皇的《制袍字赐狄仁杰》(《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一诗短小精悍,寥寥12字,达到了褒奖勋臣,树立典型,驾驭臣下的目的。

  这是指公元696年,在契丹攻陷冀州的危机时刻,狄仁杰调任魏州刺史,以民生为要,提振军民退敌信心,兵不血刃使得契丹退兵,深得百姓爱戴,为其立了生祠;同时龙颜大悦,擢升其为幽州大都督,并亲笔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以示表彰。这一表彰,便收录在《全唐诗》中,名为“制袍字赐狄仁杰”。全诗四句十二字,既是对狄仁杰的表彰,也是对他的激励。前两句概括了狄仁杰的功绩,说他辅佐朝廷,志守清廉而勤政,后两句是要求狄仁杰率励朝中大臣,要他居宰相之位,激励大臣们同心协力,治理好国家。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狄仁杰的勤勉施政,又对狄仁杰给予厚望,成为武则天心目中选拔高管的标准版本。狄仁杰不负皇帝的褒奖,忠于皇室,为李氏、武氏均能竭心尽力;在治理民生方面,后人评价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难怪狄仁杰故去,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

zhìpáorénjié--tiān

zhèngshùshǒuqīngqínshēngxiǎnwèixiāng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