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虽懒放,未得便无营。
伐木添山色,穿渠擘水声。
经霜收芋美,带雨接花成。
前日邻翁至,柴门扫叶迎。
闲居虽懒放,未得便无营。
伐木添山色,穿渠擘水声。
经霜收芋美,带雨接花成。
前日邻翁至,柴门扫叶迎。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1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残寒犹未定。柳边丝雨燕归迟,花外小楼帘影静。
空园¹数日无芳信²,恻(cè)³残寒犹未定。柳边丝雨燕归迟,花外小楼帘影静。
译文:空寂的园里几天不见春的音信,令人悲伤的春寒还没有停。柳树边下着如丝的冷雨,使燕子归来得很迟,花旁的小楼上,静静地垂着帘影。
注释:¹空园:荒园,闲弃的庭院。²芳信:春天的信息。芳,泛指花草。³恻恻:本是悲伤的样子。这里指独自伤神。⁴残寒:这里指春寒。⁵定:止,停。⁶丝雨:如丝般的细雨。⁷迟:缓,慢。⁸花外:花丛畔。⁹帘影:这里指人在窗前被竹帘所隔的身影。
凭栏渐觉春光暝,怅望碧天帆去尽。满堤芳草不成归,斜日画桥烟水冷。
凭栏¹渐觉春光暝(míng)²,怅望碧天帆去尽。满堤(dī)³芳草不成归,斜日画桥烟水冷。
译文:凭依栏杆渐觉已到黄昏,我帐然地举目远望,只见碧空下消逝了帆影。芳草长满了长堤,我却欲归不成;只见夕阳斜照画桥,烟雾笼罩水面一片凄冷。
注释:¹凭栏:倚着栏杆。²暝:日暮,傍晚。³堤,同“堤”,岸堤。⁴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⁵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该词是一首写伤春、思归的作品。词中蕴含着无限伤感,流露出作者满腹辛酸,这与词人仕途乖蹇,长期流落异乡是分不开的。

  全词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春日景物的描绘之中。开篇二句,写初春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残寒犹未定。”严冬刚过,园中花草尚无萌发的动静,所以说“无芳信”。第二句是写作者的感受,“恻恻”是悲痛之意,“残寒犹未定”是悲痛的缘由,“犹”字隐隐显露出词人盼春心切,对眼前的时令气候厌倦不满之意。“柳边丝雨燕归迟,花外小楼帘影静。”但是,柳树吐丝、春雨蒙蒙、燕子归迟等等都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临。此时词人应该心情舒畅了,但事实又不是那样,“帘影静”的一个“静”字,说明那深居楼中的人并无心欣赏春景春色,帘影不动,气氛显得格外沉闷寂静,含蓄地道出楼中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忧心忡忡,似乎有难言的苦衷。

  下片写暮春景色,在景物描写中表现出词人心绪不佳的原因。“凭阑渐觉春光暝,怅望碧天帆去尽。”这二句写动作、感觉,情在其中。凭栏眺望,惆怅的情绪涌上心头,春光流逝,孤帆远去,更触动了词人的心思,“满堤芳草不成归”,已是绿草如茵的深春,久居异乡,不能“成归”,这句与前句“怅望”相承,与首联“恻恻”相呼应,道出了词人“伤春”的原因,就是“思归”。尾句“斜日画桥烟水冷”,勾勒了一幅清淡孤冷的画面,与“满堤芳草”映衬,进一步烘托词人因“思归”而苦恼万分的悲凉心绪。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下)》:中国书店,2011.06:第685-686页
2、 贺新辉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888页

lóuchūn··kōngyuánshùfāngxìn--fèng

kōngyuánshùfāngxìncánhányóuwèidìngliǔbiānyànguīchíhuāwàixiǎolóuliányǐngjìng

pínglánjiànjuéchūnguāngmíngchàngwàngtiānfānjǐnmǎnfāngcǎochéngguīxiéhuàqiáoyānshuǐlěng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想见皇华过二京¹,壶浆²夹道万人迎。
译文:希望看见南宋使臣出使金朝,百姓们会用竹篮盛着饭,用瓦壶盛着酒浆来欢迎。
注释:¹二京:南宋使臣赴金,要经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东京(今河南开封)。²壶浆:古时百姓以壶盛浆慰劳义师。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连昌宫¹里桃应在,华萼(è)²前鹊定惊。
译文:连昌宫华万楼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
注释:¹连昌宫:唐宫名,高宗时置,在洛阳。²华萼楼:即花萼相辉楼。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但说帝心怜赤子¹,须知天意念苍生。
译文:假如皇上对人民有怜悯之心,上天也同情受苦的老百姓。
注释:¹赤子:百姓。苍生:百姓。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lǚ)¹
译文:圣上你圣明如日,你应该知道愈是一次又一次地会盟讲和,愈是助长祸乱。
注释:¹长乱何须在屡盟:《诗经·巧言》:“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此诗首联出句“皇华”,意谓极大的光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序谓为君遣使臣之作,并云“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后来遂用“皇华”作使人或出使的典故,含有不辱使命之意。“二京”指北宋时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和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南宋使者出使金朝的必经之路。下句的“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意谓用竹篮盛着饭,用瓦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和犒劳军队。这里借指欢迎南宋使臣。

  颔联出句的“连昌宫”系唐代宫殿,在洛阳。元稹乐府《连昌宫词》有“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这里借连昌宫、千叶桃代指北宋宫殿。对句的“华萼楼”,原是长安唐玄宗时 比如“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四句,此联承上所云使者过二京时,上万人夹道欢迎的情景,进一步拟想旧时宫殿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

  颈、尾二联分别写到皇上对人民有怜悯之心、上天也同情受苦的老百姓,甚至称颂高宗为圣明君主,还说他的信义好象白日一样光明。这样一来,或许会被认为诗人在讨好帝王大臣,还可能怀疑她写此诗的目的是为报答“韩公”对她“父祖”的荐举之恩。如果这样看,那就是对诗人诗作的误解。诗人之所以发出“帝心怜赤子”、“天意念苍生”这样的议论,那是为了说明恢复宋朝的江山社稷,不只是人间的众望所归,也是上天的意愿所向。至于“圣君大信明如日”句,其旨绝非为了颂扬赵构,而是文学语言中的抑扬“辩证法”。尾联上下句的搭配,恰恰是对赵构妥协政策的讥讽和批评。“长乱”句典出《诗经·小雅·巧言》篇:“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意思是说假如不图恢复,愈是一次又一次地会盟讲和,愈是助长祸乱。对苟安妥协的南宋朝廷来说,这是一种逆耳的忠言。应该说此诗很有现实针对性,它比前面的五言和七言古诗更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不顾社稷江山;二不管父兄在金受苦受难,情愿向金人大量地进贡赔钱,他很爱听黄潜善、汪伯彦之劝和、说降的“巧言”,甚至不顾脸面地把金人作为叔叔看。如果不是一种强烈爱国情感的驱遣,女诗人怎么敢冒这种与皇帝唱反调,从而可能触犯龙颜的危险。

参考资料:
1、 宋师道.,四大才女之李清照: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11:第253~255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¹有鱼,其名为鲲(kūn)²。鲲之大³,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¹⁰也。《齐谐¹¹》者,志怪¹²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¹³三千里,抟(tuán)¹⁴扶摇¹⁵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¹⁶。”野马¹⁷也,尘埃¹⁸也,生物¹⁹之以息²⁰²¹²²也。天之苍苍²³,其正色邪(yé)²⁴?其远而无所至极²⁵(yé)?其视下²⁶也,亦²⁷若是²⁸则已²⁹矣。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有生命的万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注释:¹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²鲲:传说中的大鱼。 ³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⁴其:指示代词。⁵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⁶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⁷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垂:悬挂。⁸海运:海水运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⁹徙:迁移。¹⁰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¹¹《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¹²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¹³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¹⁴抟:鸟类向高空盘旋飞翔。一作“搏”(bó),拍。¹⁵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¹⁶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风。¹⁷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¹⁸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¹⁹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²⁰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²¹相:互相。²²吹:吹拂。²³苍苍:深蓝。²⁴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²⁵极:尽。²⁶下:向下。²⁷亦:也。²⁸是:这样。²⁹已:罢了。

běimíngyǒu

zhuāngzhōu xiānqín 

    běimíngyǒu míngwéikūn kūnzhī zhīqiān huàérwéiniǎo míngwéipéng péngzhībèi zhīqiān érfēi ruòchuítiānzhīyún shìniǎo hǎiyùnjiāngnánmíng nánmíngzhě tiānchí  xié zhě zhìguàizhě  xié zhīyányuē  péngzhīnánmíng shuǐsānqiān tuányáoérshàngzhějiǔwàn liùyuèzhě   chénāi shēngzhīxiāngchuī tiānzhīcāngcāng zhèng yuǎnérsuǒzhì shìxià ruòshì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¹千秋雪²,门泊(bó)³东吴万里船
译文: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¹西岭:西岭雪山。²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³泊:停泊。⁴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⁵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将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末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49-50
2、 詹丹.唐诗三百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jué

 tángdài 

liǎnghuángmíngcuìliǔ hángbáishàngqīngtiān 
chuānghán西lǐngqiānqiūxuě méndōngwànchuán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西河 一作:西阿)
白日沦¹西河,素月²出东岭。(西河 一作:西阿)
译文:太阳渐渐沉落在西河中,白月从东岭升起。
注释:¹沦:落下。²素月:白月。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晖 一作:辉)
遥遥万里晖(huī)¹,荡荡²空中景³
译文: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广阔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注释:¹万里晖:指月光。“晖”也可作“辉”。²荡荡:广阔的样子。³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风来遥房户¹,夜中枕席冷。
译文:风吹入房门,在夜间枕席生凉。
注释:¹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遥户,枕席生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变悟时易¹,不眠知夕永²
译文: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注释:¹时易:季节变化。²夕永:夜长。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欲言无予和¹,挥杯劝孤影。
译文:我想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无人与我答话,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注释:¹无予和:没有人和我答话。和,去声。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日月掷(zhì)¹人去,有志不获骋(chěng)²
译文: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注释:¹掷:抛开。²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念此怀悲凄¹,终晓²不能静。
译文: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注释:¹凄:一作“悽”。²终晓:直到天亮。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