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到盘洲,枕簟新凉早。岸曲侧黄葵,沙际排红蓼。
团团歌扇疏,整整炉烟袅。环坐待横参,要乞蛛丝巧。
七月到盘洲,枕簟新凉早。岸曲侧黄葵,沙际排红蓼。
团团歌扇疏,整整炉烟袅。环坐待横参,要乞蛛丝巧。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¹风及雨。将²恐将惧,维予与³(rǔ)。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译文:谷口呼呼刮大风,大风夹带阵阵雨。当年担惊受怕时,唯我帮你分忧虑。如今富裕又安乐,你却弃我掉头去。
注释:¹维:是。²将:方,正当。³与:助。⁴女:同“汝”,你。⁵转:反而。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¹谷风,维风及颓(tuí)²。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³。
译文:谷口呼呼刮大风,大风旋转不停息。当年担惊受怕时,你搂我在怀抱里。如今富裕又安乐,将我抛开全忘记。
注释:¹习习:大风声。²颓:自上而下的旋风。³遗:遗忘。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习习谷风,维山崔(cuī)(wéi)¹。无草不死,无木不萎(wěi)。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译文:谷口呼呼风不停,刮过巍巍高山岭。刮得百草全枯死,刮得树木都凋零。我的好处你全忘。专门记我小毛病。
注释:¹崔嵬:山高峻的样子。

  这首诗的主题,旧说大体相同,《毛诗序》说:“《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朱熹也认为是朋友相怨之诗,但他没有将伤友道之绝与刺周幽王硬拉到一起。方玉润《诗经原始》认同朱熹的观点,并力驳《毛诗序》“刺幽王”之说穿凿空泛。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均取弃妇之诗说。陈子展《诗经直解》虽仍取旧说,但又说:“此诗风格绝类《国风》,盖以合乐入于《小雅》。《邶风·谷风》,弃妇之词。或疑《小雅·谷风》亦为弃妇之词。母题同,内容往往同,此歌谣常例。《后汉·阴皇后纪》,光武诏书云:‘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此可证此诗早在后汉之初,已有人视为弃妇之词矣。”

  诗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变了心,忘恩负义地将她一脚踢开。因此她唱出这首诗谴责那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负心丈夫。

  诗歌用风雨起兴,这手法同《邶风·谷风》如出一辙,两首《谷风》诗的主题也完全相同,这大概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最容易触发人们的凄苦之情。被丈夫遗弃的妇女,面对凄风苦雨,更会增添无穷的伤怀愁绪,发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叹。

  此诗语言凄恻而又委婉,只是娓娓地叙述被遗弃前后的事实,不加谴责骂詈的词句,而责备的意思已充分表露,所谓“怨而不怒”,说明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善良懦弱的劳动妇女。这也反映了几千年以前,妇女就处在被压迫的屈辱境地,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27-428

fēng

míng xiānqín 

fēng wéifēng jiāngkǒngjiāng wéi jiāngānjiāng zhuǎn 
fēng wéifēngtuí jiāngkǒngjiāng zhìhuái怀 jiāngānjiāng  
fēng wéishāncuīwéi cǎo wěi wàng xiǎoyuàn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译文:翠竹绿树环绕着我的茅草房屋,清雅幽深情趣十二分地丰富。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译文:白鹤水田中觅食久久也不飞走,蜜蜂采花忙了一阵又逐渐稀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酒病¹(fáng)开卷²,春阴³入荷锄(chú)
译文:多喝了酒有些醉意不想开卷阅读,春树形成浓阴正好扛上锄头松土。
注释:¹酒病:酒后困乏。²开卷:读书。³春阴:春天的阴凉。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尝怜¹古图画,多半写樵(qiáo)²
译文:我非常欣赏古代画家的作品。那里面描绘的多半是樵夫渔夫。
注释:¹怜:喜爱。²樵渔:渔父樵夫,这里指隐于水边林下的隐士。

  首联两句,直写诗人隐居之乐。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孟夏草木长,绕屋弄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此处“竹树绕吾庐”句,即用其意。虽然从字面上看,只是描述诗人居所的环境,但却透出一种自得欣愉之情。“清深趣有余”为全诗主旨所在。“清深”二字,既指竹树围绕居所那种清幽深静的环境,也指隐居生活之趣的性质。可以联想到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首联两句,实已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颈联便具体写清深之趣。“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两句为物趣:白鹤久久地立于水中,一动不动,似乎也在享受着一份悠闲;蜜蜂则驻足花上,并不穿梭往来,仿佛是有意疏懒。两句虽是写物,却带有诗人明显的主观色彩,所谓鹤闲蜂懒,其实都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正因为诗人的隐居生活是那样的闲适自在。所以在诗人眼中,一切景物便都带有悠然自得的特征。然而,这种主观色彩的渗入又未改变景物的客观形态,即是说,在诗人笔下,景物描写仍是白描,而不同于变形、夸张。对于形成平淡自然、清幽静远的诗风,此种手法有着直接的作用。“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转写人事之趣。诗人酒醒之后,仍觉酒意未去,头脑昏沉,恹恹如病,欲读书而不能。于是荷锄下田,做一些农活,而春日的树荫恰好挡住了太阳,别有一番情趣。本来,酒病而妨开卷,是件令人不快的事,但是人林逋既以隐居自乐,则读书并非每日必修的功课,更不是博取功名的手段。读书对于他,只是一种消遣,一种兴之所致的娱情悦志的方式,恰如陶渊明之“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所以,酒病碍于开卷,却不妨荷锄而作,同样可以得隐居闲适之趣。尤其当春日树荫仿佛有意移向诗人劳作的地方时,这种闲适之趣、田园之乐就更为明显,真正是“清深趣有余”。

  尾联“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则是借写诗人喜爱古代描绘渔樵生活的图画来说明此种清深之趣与古人相同。古代的高士图、隐居图,多撷取这些高人隐士渔樵生活的场面,以表现他们远离世俗,恬淡自适。诗人说他喜爱这类图画,其实是想说他目前的隐居生活恰与古代的高人隐士相同,一样可以写入画中。诗人不便直说他的行迹心境可以媲美古人,那样会有自诩之嫌,而如此表述,则意在言外,既表明了诗人对古人的思幕,又道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同时还使诗歌在结构上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此诗受陶渊明的影响较深,或是一首拟陶之作。若论质而自然,此诗有所不及,但诗境、旨趣,颇为相近。

  全诗以向人夸赞的口吻,新颖的笔姿,轻松的情调,清淡的语句,写隐逸高趣,和谐而又完美。有一种“咏之令人忘百事”(梅尧臣语)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张海明.林下风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211
2、 李世琦.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述志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161页

xiǎoyǐn--lín

zhúshùràoqīngshēnyǒu

xiánlínshuǐjiǔfēnglǎncǎihuāshū

jiǔbìngfángkāijuǎnchūnyīnchú

chángliánhuàduōbànxiěqiáo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湿云¹不动溪桥冷。嫩(nèn)²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东香。
译文: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东光发出香气。
注释:¹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²嫩寒:轻寒;微寒。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¹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译文: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注释:¹莫:同寞,寂寞。

  上片写桥下东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 “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东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东,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东儿上,花香、东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东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第1316-1318页

mán··湿shīyúndòngqiáolěng--zhūshūzhēn

湿shīyúndòngqiáolěngnènhánchūtòudōngfēngyǐngqiáoxiàshuǐshēngzhǎngzhīyuèxiāng

rénliánhuāshìjiùhuārényīngshòupíngxiǎolángànshēnhuāzhènghán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安西都护¹胡青骢(cōng)²,声价³(xū)然来向东。
译文:安西都护的青白色相杂的马,声名大噪,随着它主人东至长安。
注释:高都护:即高仙芝,唐玄宗时期著名军事将领。¹都护:官名。唐朝置六大都护府,统辖边疆地区,都护府长官称“都护”。骢马:青白色相杂的马。²胡青骢:西域的骏马。³声价:名誉身价。⁴歘:同“忽”。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此马临阵¹久无敌,与人一向成大功²
译文:这马身临战阵没有对手,全心全意帮助它的主人建立大功。
注释:¹临阵:谓身临战阵。²大功:大功业,大功劳。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功成惠养¹随所致²,飘飘远自流沙³至。
译文:它跟随主人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
注释:¹惠养:犹豢养。²随所致:随所托身之主人。³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雄姿未受伏枥(lì)¹恩,猛气²犹思战场利。
译文: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它并没有衰老,故时刻不忘建功沙场。
注释:¹枥:马槽。²猛气:勇猛的气势或气概。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wàn)¹促蹄高如踣(bó)²,交河³几蹴(cù)曾冰裂。
译文:它腕促蹄高,踏地如铁,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
注释:¹腕:一作“踠(wǎn)”,马脚与蹄相连接的部位。²踣铁:踏地如铁,比喻马蹄坚硬有力。踣:踏地。³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⁴几蹴:几次踩踏。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五花¹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译文:它的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
注释:¹五花:唐人喜将骏马鬃毛修剪成瓣以为饰,分成五瓣者,称“五花”。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长安壮儿¹不敢骑,走过掣(chè)²倾城知³
译文: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
注释:¹壮儿:犹健儿。²掣电:闪电。亦以形容迅疾。³倾城知:全城无人不晓。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青丝¹(luò)²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³道?
译文:带上缰绳笼头老死并非它的志向,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战场呢?
注释:¹青丝:指马缰绳。²络头:马笼头。³横门:代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是通向西域的大道。

  这是一首咏马诗,诗人借骢马的伏枥境遇、雄姿才力以及立功心愿,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和自己的才能襟怀,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此诗分四段,每段四句。起四句为第一段,叙写骢马立功西域;“功成”四句为第二段,写骢马的性格;“腕促”四句为第三段,写骢马的骨相才气;末四句为第四段,写骢马的志愿。全诗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段写骢马的来历。“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高仙芝是安西都护,他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骢马,随着主人东至长安,名声与身价也随之骤增。“此马临阵”二句,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它虽是牲畜 ,却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与人一心成大功”句,深受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激赏,可见它们都是杜甫颂马德的名句。

  次段“功成惠养”四句,描写骢马的性格。这一段诗意紧承上文,从前,骢马立功西域,如今,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飘飘远自流沙至”,意思是说骢马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此句照应上文,与“来向东”同意,仍然是叙述骢马的来历。继而,诗人借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的品格。老骥伏枥,尚且有千里之志,何况骢马并没有衰老 ,“雄姿”尚在,“猛气”犹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诗意透进一层,骏马的品格表现得极为鲜明。

  “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骢马的骨相形貌,二句写腕蹄,二句写身躯。“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据《相马经》载,良马腕须短促,促则力健;蹄须高厚,蹄高则坚硬。正因为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这两句已从马的形貌写到马的材力,与末段诗意紧相衔接。

  末段四句写马的才力和志向。“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电掣倾城知”,二句承上文诗意,继续写出马的才力。因为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青丝络头”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诗人代马言志,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它的志向,它要冲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西域战场上。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出横门道,意谓欲驰驱于战场。以感慨的语调结束全篇,更能点明全诗的题旨。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结构独到。杜甫的歌行,纵横跌宕,富于变化。此诗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在结构上,颇见诗人的匠心。他并没有走从马的形貌写到它的品性、志向这种艺术构思的老路,就题落笔,从高都护回朝,写到骢马的来历,第一段叙骢马立功西域,第二段接写它因功成而受到惠养,第三段写马的骨相形貌,与第二段“雄姿 ”、“猛气”相吻合,又为第四段写马的才力和志向作铺垫。可以说,这样安排,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很注重前后的关联,达到了更好“寓情于物”的审美效果。诗人将马的来历、形貌、品性、志向融合起来描写,分插各段中,其结构方法适应了连接联想的构思特征。

  其次,前后照应。诗歌十六句,共四段。诗人在段与段之间,前后衔接紧凑,前后相互照应,情感线索蕴含其中,筋脉联络,如走月流云,使马的形象生动,也有利于表现思想情感。

  再次,咏物特点。作为咏物诗,此诗摹写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写马,体贴入微,颇得其神理。诗人借着骢马的伏枥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借着骢马的雄姿才力,喻写自己的才能襟怀;借着骢马的立功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杜甫确是一位“未受伏枥恩”、“犹思战场利”的、不懈地追求理想的诗人。可以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讲究韵律。这首诗的前三段,各押一韵(一、平声东韵;二 、去声寘韵;三、入声屑韵),唯独末段却是二句押一韵,“骑”、“知”,押平声支韵,“老”、“道”,押上声皓韵。沈德潜对此诗结句的用韵评价甚高。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42-244
愁。几片飞花过小楼。春归否,尚在柳梢头。
愁。几片飞花过小楼。春归否,尚在柳梢头¹
译文:愁眉紧锁。几片凋零的花瓣被风裹挟着飞过小楼。(甚至来不及感受这美好的春光,她就要走了,低头叹息,无法接受这现实)春日到底是归去了吗?(急忙从小楼上寻她)幸好,她尚且还在那嫩绿的柳树梢之头。
注释:¹梢头:树枝的顶端。

shíliùlìngchūnwàng--xiá

chóupiànfēihuāguòxiǎolóuchūnguīfǒushàngzàiliǔshāot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