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病都缘老,寒阴可惜春。栽桃种竹怕因循。移转篮舆藤杖、未开门。
真率须如约,安排欲效颦。莫将筝笛损精神。自有啼莺舞鹤、解随人。
多病都缘老,寒阴可惜春。栽桃种竹怕因循。移转篮舆藤杖、未开门。
真率须如约,安排欲效颦。莫将筝笛损精神。自有啼莺舞鹤、解随人。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曹司农竹虚言¹,其族兄自歙(shè)²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³坐扬屋,甚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rú)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¹⁰,倏(shū)¹¹。及¹²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zhé)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译文:司农曹竹虚说:他的族兄从歙县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扬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友人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此人不管,强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逐渐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了头发吐出了长舌,变成吊死鬼的样子。曹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把自己的头摘下来放到桌子上。曹又笑着说:“有头的我尚且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便一瞬间消失了。待到曹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鬼刚一露头,就骂道:“怎么又是这个让人扫兴的家伙?”竟然没有进去。
注释:¹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司农:学管钱粮的官。清代的户部尚扬也别称司农。²歙:县名。今安徽省歙县。³延:请。⁴甚:很,十分。⁵轩:宽敞。⁶是:这里。⁷夹纸:作夹带用的纸,极薄。夹带:旧时考生应试,私带预先抄好的文字资料或扬籍入考场。⁸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⁹状:······的样子。¹⁰穷:用尽。¹¹倏然:很快地。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¹²及:等到。

  俗话说“邪不压正”,鬼的伎俩在堂堂正正的人面前就无计可施了。鬼是不存在的,但社会上的邪气却是有的,只有发扬正气,邪气才无市场。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只要心里坦荡不怕,就没有什么可以吓住你了。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秋窗犹曙(shǔ)¹,落木更天风。
译文:秋窗还有淡淡的曙色,窗外的落木已经残破不堪,天风还在摧残。
注释:¹曙色:拂晓时的天色。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¹中。
译文:寒山外日出暗淡无光,江流也被掩映在宿雾中。
注释:¹宿雾:早晨的雾。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圣朝(cháo)无弃物¹,老病已成翁。
译文:圣朝没有被丢弃之物,自己并非没有才德,如今却老病成翁。
注释:¹弃物:被丢弃之物。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多少残生¹事,飘零任转蓬²
译文:余生还有多少坎坷磨难呢?只能像那随风飘零的蓬草,顺其自然。
注释:¹残生:犹余生。²转蓬:言人之飘零无定如蓬之转。
此诗和《客夜》是同时之作。杜甫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诗。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寂寞枯枰响泬寥,秦淮秋老咽寒潮。
寂寞枯枰响泬寥,秦淮秋老咽寒潮。
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
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
诗人将寂寞冷落的残局,融入秦淮秋潮幽咽凄清的背景之中,极力渲染金陵城的萧瑟氛围。进而借观棋抒发心中感慨,在棋的残局中寄寓了诗人的故国之思。构思精巧,情调凄楚,含蓄蕴藉,是一首情景兼胜的好诗。

jīnlínghòuguānjuéliùshǒu ·xuǎn

qiánqiān qīngdài 

píngxiǎngxuèliáo qínhuáiqiūlǎoyānháncháo 
báitóudēngyǐngliángxiāo cánjiànliùcháo 
花渐凋疏不耐风,画帘垂地晚重工,堕阶萦藓舞愁红。
花渐凋疏¹不耐风²,画帘³垂地晚重工,堕(duò)阶萦(yíng)(xiǎn)舞愁红
译文:花渐渐凋零,再也经不起风的吹拂。画帘低垂在地上,傍晚的厅堂里空寂无人,落花盘旋飘撒在长满青苔的石阶上。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¹凋疏:零落稀疏。²不耐风:经不住风吹。³画帘:有画饰的帘子。⁴萦藓:指落花撒落在苔藓上。⁵愁红:指落花。在伤情的女子眼中,自然为花落而愁。
腻粉半沾金靥子,残香犹暖绣熏笼,蕙心无处与人同。
腻晚¹半沾金靥(yè)²,残香³犹暖绣熏笼,蕙心无处与人同。
译文:脸上的脂粉和金靥子半沾半脱,绣套熏笼里的残香还有一丝温暖。虽是独守迟暮,她那高洁纯美的心灵依然与他人不同。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暮春时节的美人形象,展现了深刻的寓意,文字的表现尤其优美。

  上片描写落花的景象,花影稀疏,风吹残片,纷纷坠落在阶庭。一个“垂”字,一个“空”字,表现出晚春庭院的寂寞。画帘一直未卷起,说明主人公很少外出,内心可能有伤春、相思、怀念远方,或者还有其他原因。而一个“空”字,则意味着没有“香车宝马”和“酒朋诗侣”(引自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没有人登门造访,可能是“蛾眉曾有人妒”(引自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也可能是孤傲不受世俗拘束。这样的情境留白让读者产生多种联想。接着,“舞愁红”写出落花纷飞之景,带有感情色彩。此时,更觉空堂寂寞。上片描写花落春暮之景,情感表露于景,为下片抒情构建了环境。

  下片描写观花之人,展现了美人迟暮之感。她的妆容不整,半着金靥,残留着一些妆容,香气依然暖暖。一个“半”字,形象地表现了女子脸上靥钿掉落一半的样子。她连美容关键的靥钿都掉了一半,却似乎全然不知或者毫不在乎,真是“芳心是事可可”(引自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同样,她的炉香也已经烧残,却不想再添香,随其去,慵懒的情态令人可以想象。这种心灰意冷的情绪在末句得以深化:女子的纯美之心无处倾诉,无人可以理解。词中虽不明言伤春,然而情感来源于整个衰暮春景,表现了美人迟暮之感。然而此词并不仅止于伤春,“蕙心”一句寄托了深深的感慨,虽然有迟暮之感,但依然保持着纯美之心,不愿丢失自身的美好品质。由此可以明白,首句中的“风”字,不仅指自然风,也指扰乱女子心境的多种因素,是一种摧花之风。

  这首词是一篇腻而不俗、密而不质的佳作。首先,用词避开了许多陈旧的表达,选字造词方面非常用心,景语不多,清新而不失流畅;其次,情景交融,主题隐晦转移,美人的形象直到词末才逐渐呈现。这种写法增加了阅读的想象空间,调整了读者的思绪,使词境显得更加清丽而深邃。

参考资料: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杨鸿儒注评. 花间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325-326.
2、 潘慎主编. 唐五代词鉴赏辞典[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642.
3、 刘扬忠等主编. 唐宋词精华分卷[M]. 北京:朝华出版社, 1991:109.
4、 谷卿著. 唐宋词心解[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105-106.

huànshā··huājiàndiāoshūnàifēng--sūnguāngxiàn

huājiàndiāoshūnàifēnghuàliánchuíwǎnzhònggōngduòjiēyíngxiǎnchóuhóng

fěnbànzhānjīnzicánxiāngyóunuǎnxiùxūnlónghuìxīnchùréntóng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¹,人到西陵,恨满东州²。懒上归鞍(ān),慵³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译文:画船儿载不动离别的愁绪。人还在西陵,遗憾已经弥漫了整个东州。我无奈地骑上马儿回去,眼含泪水,懒得睁开,恨倚者高楼远眺。春天去了又来,年复一年,西陵的杨柳依然轻柔披拂,送别的场景却始终萦绕在脑海。潮涨潮落,甘于淡泊,与世无争,江上沙鸥泛水。雾霭迷蒙的水面辽阔无际,只能酬和诗句寄托深情,可还是没有办法把人留下来。
注释: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西陵:元代无此地名,或为西陵渡,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浙江有西陵渡,故址在今萧山县,张乔《越中赠别》诗云:“别离吟断西陵渡,杨柳秋风两岸蝉。”前人每以西陵渡指称送别之地。本曲此处亦当作如是解。¹画船儿载不起离愁: 化自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句。²东州:指琅琊(今山东临沂市北)一带。或为作者友人即将远行之所。³慵:困倦,懒得动。这里指黯然伤神之时,泪眼模糊,双眼难睁。⁴层楼:高楼。⁵忘机:指毫无巧诈之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⁶相酬:酬和,用诗词作答。

  张可久的这首小令写送别。前半部分为送别时的情景和心绪,后半写真诚友谊的可贵,最后三句是对开头的照应,也是对曲情的绾结。“春去春来”四句为一扇面对,前两句与后两句骈俪成文,切情切景,蕴藉自然。

  首句点明是在西陵送别友人。虽是化用李清照词句的意境,但李词说的是游览用的小艇,此处则是作交通工具的大船,更显离愁之重,因之更衬托出友情之深厚。二、三两句写出送别之地及友人的目的地。它营造出一个在西陵握别,离恨却已弥漫东州的深广意境。离情之苦,友谊之深更因之而强化。

  四、五、六句为第二层,写送别友人后的情景。友人已去,眼前已无良朋,泪眼难睁。回家后不敢倚楼眺望,因为过尽千帆都不会是载友人归来的画船。

  第七句到第十句,抒写与友人别离后的寂寞凄清。春来春去,西陵渡头依然杨柳依依,潮涨潮落,日更一日,但友人踪影难觅,何堪伤悲。

  最后三句,悱恻缠绵,情悠意长。友人早已远去,江上烟水迷茫,真个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悠悠烟水也正是绵绵离愁。虽有深情的诗句,但牵不住离舟。余音袅袅,如水长流。小令不长,却载千古离恨,真良构也。

  这首散曲抒发了离别之情,深感真挚。描写自然朴实,情景交融,意韵深远。

参考资料:
1、 李春林评注. 元曲三百首[M].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244-245.
2、 傅德岷,余曲编著. 传统文化名篇赏析丛书 元曲名篇赏析[M]. 成都:巴蜀书社,2012 ,21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