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借春春已来,平分和气入均台。
夜来台边草环绿,今朝芒生满三木。
街头拍手闹千儿,齐唱中和宣布曲。
使君坐啸闹如云,请酿百川寿使君。
但愿使君长乐职,不须更看杓虚实。
小桃借春春已来,平分和气入均台。
夜来台边草环绿,今朝芒生满三木。
街头拍手闹千儿,齐唱中和宣布曲。
使君坐啸闹如云,请酿百川寿使君。
但愿使君长乐职,不须更看杓虚实。
陈与义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¹。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²彭泽县。
译文:为了功名,像燕子一样千里奔忙。那一脉文雅脱俗的传统,已微弱如同丝线。时间像白驹过隙,又如闪电奔驰。饱经风霜的两如忽然间已经像素练一样雪白。都说马上就不再做官了,可在山林里哪里曾经见到过?直到现在,彭泽县令陶渊明那样的归隐者,也还是寂寞无朋的。
注释:塞鸿秋:曲牌名。全曲七句,押六个仄声韵。¹练:洁白的丝绢。²寂寞:此处指孤独、孤单。

  此曲开头以四个比喻,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形象。“功名万里”,用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此处借指求仕追官,争名夺利。“万里”巧谐万里忙碌之意。“忙如燕”,此处象喻醉心功名者碌碌之状。次句承上而直发感慨。“斯文”指礼让文雅,品格高尚。“微如线”,指斯文已荡然殆尽,为官作宦者只顾一己私利,彼此竞逐,有多少人还会想到国家百姓,有多少人还会想到互相礼让呢?那么,此时元王朝礼崩乐坏,官场腐败,尔虞我诈,自不言而尽在句中了。下两句进一步说明官场竞逐之人,乐此不疲,终一生而不歇。人生易老,时光如电,就在这忙碌如燕的南北奔走中,已是青春消尽,两如如霜了。“尽道”二句:当官作宦者,越是恋栈者,越是把归隐尽日挂在口边,真正的“隐士”又有几个?倘若真正地做了隐士,世上人也就不知其名,不知其事,嚷得大家都知道,可见这“隐”,十有八九是假话。“尽道”二字,冷峻已极,说尽了世道人心,带有强烈的嘲讽之意。结句为全曲点睛之说,一语揭出曲之命意所在。渊明挂冠归隐,是历史上心口如一真能归隐田园的少数高士之一。他躬耕田亩,乐于山林,但却从未自夸隐士,后人尽管对他赞不绝口,但也未见几个能真正追随其后。其间原因虽然各各不一,但千古一人,渊明也难免寂寞了。“寂寞”二字,与开篇“忙如燕”遥相呼应,两者对比,活画出官场竞逐,如蝇嗜血者的真面目。

  这首小令前四句全对,这在散曲中称为“联珠对”或“合璧对”。其中首句为全篇的领起,抒发对仕途功名的慨叹。“万里”极言追求功名的劳碌,“忙如燕”则栩栩如生地刻画出热衷功名者汲汲奔竞的形象。燕子飞来忙去,所得甚微,句中因而也包括这班人劳而无功的隐意。接着三句,“如线”、“如电”、“如练”的比喻都十分形象和新警。线极细,电极速,练极白,说明文章的传统岌岌可危,人生的岁月转瞬即逝,老境的到来触目惊心。这是对“功名万里”一句的诠释,也是对执迷不悟的热衷者的当头棒喝。当然也有一部分功名场中人侥幸得官,他们同样面临着天丧斯文、光阴电逝、老境侵逼的窘境。于是他们装成清高的雅士,假惺惺地表示要退归林下。作者借用了唐代诗僧灵彻“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的诗意,又添了一句“至今寂寞彭泽县”,意思是说陶渊明假如活到今天,也会寂寞地感到同道太少了。“寂寞彭泽县”同起句“功名万里忙如燕”,遥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辛辣地抨击了世风,无情地剥下了官迷们的假面具。

  这首小令全篇豪辣冷隽,语若贯珠,在愤世与讽世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悯世的沉重心绪。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事》(“淮山数点青如靛”),在“联珠对”上有模仿此曲的明显痕迹,可见此作在当时颇有影响。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66-767

sāi鸿hóngqiū··gōngmíngwànmángyàn--xuēáng

gōngmíngwànmángyànwénmàiwēi线xiànguāngyīncùnliúdiànfēngshuāngliǎngbìnbáiliànjǐndào便biànxiūguānlínxiàcéngjiànzhìjīnpéngxiàn

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mí)¹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译文:采了满手的蘼芜,独自在斜晖中哭泣,听说邻居家女子的丈夫已经归来。
注释:¹蘼芜:草名,芎藭的苗,叶有香气。其茎叶糜弱而繁芜。此处指“弃妇”“遗弃”之意。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别日¹南鸿才北去,今夫北雁又南飞。
译文:去年我与夫君离别时南方的鸿雁才向北飞去,而今夫北方的鸿雁又向南飞。
注释:¹别日:他日,指去年秋离别之日。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¹
译文:春来秋去,景物变换,相思之情仍在,光阴似箭仍没有夫君的消息。
注释:¹违:一作“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jiōng)¹朱门人不到,砧(zhēn)²何事透罗帏(wéi)³
译文:无人从门前经过,形单影只的我紧关房门,在这寂静的夜里,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捣衣声,单调悠长的砧声透过了我的窗帘,来到床帏。
注释:¹扃闭:关闭。扃,门窗上之插关。²砧声:捣衣声。³罗帏:罗帐。

  该诗首联写思妇盼望归人,眼泪汪汪等到傍晚,结果是“闻道邻家夫婿归”;颔、颈二联说四时轮回,光阴荏苒,怨相思永续不变,哀信息久候不见;尾联谓自己久盼的人不到家,思妇的情绪自然是更加倍感孤独凄凉。全诗情景交融,表现出女子孤零零一人黯然神伤的情绪。

  “蘼芜盈手泣斜晖”句中,“赚芜盈手”是说采了满手的蘼芜,完全是一个弃妇的形象。因为被遗弃,所以在斜阳里悲泣,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

  第二句“闻道邻家夫婿归”,显然是听到邻居家远行的丈夫回来了,引起自己思念丈夫的无限的感慨,这就更增强她被遗弃的悲哀感、孤独感。

  第三四句“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写自己与丈夫分别时正是春天南雁北飞之时。现在又是北雁南去,已是深秋了。诗中的“雁”和“秋”引发人的愁怀。无论是春天来了,还是秋天去了,可相思之情却从来没有离开她的心中,春去秋来,还是得不到丈夫回心转意的消息,这就更让她心如刀割。这种无望的期待更增加了诗的悲凉气氛。

  最后以“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时透罗帏”结束全诗,把诗推向高潮,叫人如何不想念自己心中的情人,如何不更叫人感到凄凉孤单,孤苦无告。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却处处让人感到“怨”,无须言“怨”,其怨情自现。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著. 唐代爱情名诗词赏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9,214.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寻春须是先¹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piǎo)²玉柔³(qíng),醅(pēi)(zhǎn)花清。
译文:寻觅春天就应该在春天到来之前,想要欣赏春花就不要等到花枯萎了再去。佳人玉手举着青白色的酒,杯中的酒漫上了杯口。
注释:子夜歌: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五句。此词调名《历代诗余》中作“菩萨蛮”。²先:《花草粹编》中作“阳”。²缥色:淡青色,青白色。这里指青白色的酒。³玉柔:像玉一样洁白柔嫩。这里指女人洁白柔嫩的手。⁴擎:往上托,上举。⁵醅:没有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⁶浮:这里指酒漫上杯口。⁷盏:酒杯。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同醉与闲评,诗随羯鼓成。
何妨¹频笑粲(càn)²,禁苑³春归晚。同醉与闲评,诗随羯(jié)成。
译文:频频开怀大笑有什么关系,皇宫禁苑里的春天去的比较晚。醉眼朦胧之中,众人闲谈雅论,觥筹交错。赋诗随羯鼓的敲击而完成,羯鼓一响赋诗开始,羯鼓一停诗即赋成。
注释:¹何妨: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中注云:“二字磨灭不可认,疑是‘何妨’二字。”萧本二主词,《历代诗余》中均作“何妨”。²频笑粲:频频地欢笑。粲,笑貌,露齿而笑。一说形容大笑的样子。³禁苑:封建帝王的园林。禁,因帝王所居之处,戒备森严,禁止人们随便通行,所以称王宫为禁,称宫中为禁中。《历代诗余》中作“禁院”。⁴春归晚:指春天过去得比较晚。⁵闲评:随意品评、议论,即没有固定题目的自由评论。⁶羯鼓:唐代很盛行的一种打击乐器,起源于印度,据说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国内地。羯,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曾附属匈奴,此鼓因出于羯,所以称之为羯鼓。《历代诗余》中作“叠鼓”;吴本二主词中作“揭鼓”。

  这首词描写的是春光融融之中,词人在花开似锦的宫苑里,与美人饮酒赋诗、寻欢作乐的情景,充分表现了李后主作为一个文人皇帝沉湎声色、不思进取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性格。全词结构顺畅完整,以意起篇,以景会意,别具特色;语言明白直快,如与人对话,相对而劝,自然朴实,准确生动,亲切可人,显示了词人驾驭生活和语言的较高功力。

  词的上片,开头两句以意起词,不是写景,而是先抒胸臆,其实是作者追求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的真实体现。“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是词人驾车出游、会赏春光时的经验之谈。早春之际,百花争艳正是看花寻春的好时节,行乐须及春,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良辰美景。词人有如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满心欢喜地追寻着世间的快乐。词人正是如此纯真地把游春时的想法和盘托出,其快乐是那般的真切,全然不似一般俗人的猥琐,闲散疏放之致。唐杜秋娘有诗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李煜词取其意用,但《金缕衣》是劝人珍惜时光,而李煜在这里却强取及时行乐之意。以此作为此词的主旨,全词基调确定如此,也使得这首词的整个思想格调不高。其中的“春”和“花”都有双重含义,既指春日的良辰美景,又指人之青春美貌,并非当真“寻春”和“看花”。后续两句承前二句之意,直接描写饮酒作乐的具体场面,酒美人也美,和下片春光之美相对应。美人劝酒,美在对手的描写,称之“玉柔”可见其妩媚多情,“缥”“玉”“清”给人的色彩感受都非常素雅细腻。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春歌》中有:“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亦是表现人物手势与物色之间形成和谐的观感效果。

  词的下片进一步细写作者与美人对饮赋诗、调笑作乐的情景,继续充实及时行乐的具体内容。开头两句写作者与美人都是无拘无束地玩笑作乐,因此觉得春归也晚。“何妨”一词写出宴饮更加放浪,在饮酒调笑之间,甚至觉得连最易逝去的春色脚步都放慢了。词人在这里径自说“频笑粲”“春归晚”,即是都肯定了这两种心理状态。“同醉与闲评”以下写酒酣耳热之际的闲谈和赋诗。曹孟德横槊赋诗,曹子建成诗七步俱是备受后人艳羡的文士雄才。这里是一种“移情”的描写,春来春归本是自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情感要求为转移的。但是在纵情欢饮、恣意享受的作者的感觉中,许多美好的景色似乎永远不会消亡,明媚的春光似乎永远都在伴随着作者,这不是错觉,而是一种“移情”,十分真实地体现出了作者的心态。结尾两句,醉已成为“同醉”,评也已成“闲评”,作者那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性格特点毕现,而作者的大部分追求似乎也只是“诗随羯鼓成”了。赋诗和评论,以羯鼓声停为限,也反映了其寻欢作乐的一种方式。

  全词通篇都是描写饮酒赋诗的闲逸生活,抒发追求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格调是不高的。但是这首词以意起篇,以景会意,表现结构上顺畅完整,别具特色。词中表现的内容不很丰富,相对比较紧凑,从另一方面也昭显了作者驾驭生活和语言的较高功力。在语言使用上,全词都有一种明白直快的特点。开篇即如与人对话,相对而劝,自然朴实,后边的“何妨”以口语入词,亲切可人。而“同醉”“闲评”等,既明白,又质朴,准确而又生动。整首词都体现了一种不饰雕琢、自然清新的语言特色。

  宫廷的享乐生活是李煜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在花开似锦的宫廷中,与众美人饮酒赋诗、赏玩美景,充分表现了李煜这个文人皇帝不思进取、沉迷享乐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47-48
2、 周仕慧.李煜词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9-11

 ·xúnchūnshìxiānchūnzǎo

 dài 

xúnchūnshìxiānchūnzǎo kànhuādàihuāzhīlǎo piāoróuqíng pēizhǎnmiànqīng 
fángpínxiàocàn jìnyuànchūnguīwǎn tóngzuìxiánpíng shīsuíjiéchéng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译文:残败的柳树、枯萎的荷叶让客居异乡的人倍感凄凉,站在高处独自面对萧瑟西风。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万井人烟环魏阙(què)¹,千年王气到钱塘。
译文:临安城中繁华无限,是因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有王气存在。
注释:¹魏阙: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湖澄古塔明寒屿(yǔ)¹,江远归舟动夕阳。
译文:湖水清澈、古塔秀丽、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在夕阳的映照下,小魏从远处的江上归来。
注释:¹寒屿:寒冷的小岛。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bìn)¹霜。
译文:北望中原地区不知在何方,劳碌半生只是落得双鬓白发。
注释:¹鬓毛:鬓角的头发。

  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作者刘黻把他对南宋社会生活的体验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从中可以看出都城临安既繁华又荒凉的特殊风貌,表现出作者忧国伤己的情怀。

  诗题中的江指钱塘江,湖指钱塘湖(即西湖〉。首联写柳、荷、客、风。客是作者自指,上方即地势最高处。从人到物,全是一片衰枫凄凉的情态,一开始便给“伟观”罩上阴沉残破的影子。中间四句写景。颔联先写湖边的临安——这里既是“王气”所钟,又有“万井人烟”,可见其繁荣发达。“魏阙”本指古代宫门上巍然高出的楼观,后代用以代指朝廷。“钱塘”是临安的别称。南宋统治者以临安为“行在所”,实际上是不敢承认他们已在那里建都。而诗中却用上“魏阙”、“千年王气”等词语,其中就隐含着对偏安局面的讥刺。

  颈联把镜头从“万井人烟”上移开,着力描写江和湖。西湖素以水碧、塔秀、岛奇见长,前一句中的“澄”、“明”二字就抓住了它最本质的特征。后一句写江,“归魏”和“夕阳”虽然是这幅江景图中的主要内容,但不可忽视句中的”远”字和”动”字——因为远,所以不能尽见,只可依稀辨出夕阳下的归魏;而一个“动”字,勾出夕阳洒在江面上的金鳞为归魏所摇乱时的美妙景致,给全篇的描写多少增添了点动态美。

  末联点明题意。由于钱塘是“王气”所在,因而“北望”句用中原何在论国事;因为作者对西风而伤怀,所以“半生”句用“鬓毛斑”叹自己(盈,通赢)。总之,国运不兴,仕途潦倒,正是国事、私事最不堪回首的时候,因而结尾处所包含的哀痛是深沉而接近绝望的。

  这是一首对景伤怀之作。西湖素以秀美著称,而宋代的临安,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自南宋建都于此后,正是它的全盛时期。然而作者独能借富丽之景抒凄凉之怀:钱塘不失其秀,江湖不减其美,却和谐地同悲怆情怀融而为一,这是作者写景的高明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每两句一变,因而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但作者在描写时又非常注意四者之间的过渡和关联。比如第二句末用了“上方”一词,有了它,中间四句所写的景象才能尽收作者眼底。第二联写钱塘,那里是南宋都城,因而诗中说是“王气”已到。然而直承这两字而来的第三联,却分明有“王气黯然”的慨叹。第六句写江,天色将晚时的归魏最容易激起“吾归何处”的感情,这又自然地引出末联中原何处、半生虚度的感叹来。

jiāngwěiguān--liú

liǔcánlǎoliángduì西fēngshàngfāng

wànjǐngrényānhuánwèiquēqiānniánwángdàoqiántáng

chéngmínghán屿jiāngyuǎnguīzhōudòngyáng

běiwàngzhōngyuánzàisuǒbànshēngyíngbìnmáoshuāng

昔一人嗜酒,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吝之徒。嗜酒者曰:“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故人曰:“吾贱寓甚遐,不敢劳烦玉趾。”嗜酒者曰:“谅第二三十里耳。”故人曰:“敝寓甚陋,不堪屈尊。”嗜酒者曰:“但启户就好。”故人曰:“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嗜酒者曰:“吾与尔相知,瓶饮亦好。”故人曰:“且待吾半日,吾访友毕即呼尔同归。”嗜酒者目瞪口呆。
昔一人嗜(shì)酒,忽遇故人¹,其故人乃²(qiān)(lìn)³之徒。嗜酒者曰:“望诣(yì)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故人曰:“吾贱寓甚遐(xiá),不敢劳烦玉趾(zhǐ)。”嗜酒者曰:“谅二三十里耳。”故人曰:“敝寓甚陋(lòu),不堪¹⁰屈尊。”嗜酒者曰:“但¹¹启户¹²就好。”故人曰:“奈¹³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zhǎn)。”嗜酒者曰:“吾与尔相知¹⁴,瓶¹⁵饮亦¹⁶好。”故人曰:“且¹⁷待吾半日,吾访友毕¹⁸即呼尔同归。”嗜酒者目瞪口呆。
译文:从前有悭个嗜酒的人,忽然遇到友人,他的友人是个吝啬的人。嗜酒的人说:“希望到你家和你谈谈心,又口渴又心烦,茶也可以酒也可以,只求解渴罢了。”友人说:“我的家离这很远,不敢劳烦您的腿脚。”嗜酒的人说:“料想只不过二三十里罢了。”友人说:“我家十分简陋,不能委屈了你的尊严。”嗜酒的人说:“只要门开着就可以了。”友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友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悭起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注释:¹故人:老朋友。²乃:是。³悭吝:吝啬。⁴诣:到......去。⁵止:使停住。⁶遐:远。⁷谅:料想。⁸第:只,只有。⁹陋:简陋,破旧。¹⁰堪:可以,能。¹¹但:只、仅。¹²启户:开门。¹³奈:只是。¹⁴相知:互相了解。¹⁵瓶:用瓶子。¹⁶亦:也。¹⁷且:暂且。¹⁸毕:结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