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将近,千门烟火微。
闲过少傅宅,喜见老莱衣。
晚雨竹间霁,春禽花上飞。
禅庭清溜满,幽兴自忘归。
一百五将近,千门烟火微。
闲过少傅宅,喜见老莱衣。
晚雨竹间霁,春禽花上飞。
禅庭清溜满,幽兴自忘归。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急雨射苍壁,溅林跳万珠。
急雨射苍壁¹,溅林²跳万珠。
译文:大雨像箭一样射向青黑色的墙壁,溅落在树林中就像跳起无数的珍珠。
注释:¹苍壁:青黑色的墙壁。²溅林:雨水击打在树林中四外飞射。
山根水壅壑,漫窗若注壶。
山根水壅(yōng)¹(hè)²,漫窗若注壶。
译文:山脚下的雨水已经把山沟填满,窗户上的雨水却好像是要往壶里灌进去。
注释:¹壅:堵塞;²壑:深沟。

shān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shècāng jiànlíntiàowànzhū 
shāngēnshuǐyōng mànchuāngruòzhù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高楼聊引望¹,杳(yǎo)²一川平。
译文:无事登上高楼远望,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注释:¹引望:远望。²杳杳:深远的意思。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译文: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只有一只小船整日停在岸边。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荒村生断霭(ǎi)¹,古寺语流莺(yīng)²
译文:黄昏时荒寂的村中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
注释:¹断霭:时有时无、忽聚忽散的烟气。霭,轻烟。²流莺:谓婉转的莺鸣。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旧业¹遥清渭(wèi)²,沉思忽自惊。
译文:这些多像我遥远而熟悉的故乡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注释:¹旧业:祖上的基业,如房宅田地等。²清渭:指渭水,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渭河平原,东至潼关入黄河。

  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作者就说自己登上高楼,伸长了脖子,向远处眺望,只见到无尽的春水,涨满了河中。这一联气势很宏大,给下文发挥情感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古人论诗强调起句要拉得开,压得住,这首诗正做到了这一点。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俯察。诗人从平野尽头收回视线,开始细细察着楼前底下有无别致的景色。原来在这片广野中,竟横卧着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不过,四野空旷无人,既不见渡者,连那船家也不知到哪去了。诗人不由好奇,便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但是看了好半天,也不见有个入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转在水里飘啊悠的,诗人心里琢磨着:看来这条渡船自清晨渡入后,就一整夭地被船家撂在这儿了。

  这一联纯粹的写景句,宋人葛立方竟认为:“寇忠愍少知巴东县,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固以公辅自期矣,奈何时未有知者。”(《韵语阳秋》卷十八)这是从何说起,因此遭到清人何文焕的诘难:此联“乃袭‘野度无人舟自横’句,葛公谓其‘以公辅自期’,强作解矣。”(《历代诗话考索》)何氏的意见是正确的。寇准因为“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范雍诗序语),所以此地看见相仿景色时,很自然地受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的触发,便随手点化了韦句,而意境比韦来得丰厚,如斯而已,何来“公辅自期”之思。葛立方之说显然是穿凿附会。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写抬眼见闻。诗人伫望楼头已久,因此当他目光移开渡船,抬眼向荒村望去时,已近黄昏,村里入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所以冒出了缕缕轻烟。高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寺,听得出有几只黄莺在那儿啼嗽着。

  也许是流水、渡船、炊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色的回忆,抑或是无所栖托的流莺的啼声唤出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总之,登楼见闻领出了尾联的怀归之情。此时,诗人不可遏止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那清清的渭水流经的下邽,就是自己的故里,在那里,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有自已的亲人······迷离恍惚之中,诗人仿佛已置身故园,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庄。他完全浸入了沉思之中。蓦地一阵心惊,他回过神来:“此身还在异乡巴东呢!”这时,他的心头该有何感想,然而他不说了,就在“惊”字上收住了笔。

  由于写景是全诗的重心,对仗工稳、生活气息浓郁的中间二联景句就成了诗的中心。尤其“野水”一联,妙手偶得,浑然天成,更博得了赞赏。宋僧文莹《湘山野录》以为它“深入唐人风格”。王渔洋把它转引入《带经堂诗话》的“佳句类”内,连北宋翰林图画院也将此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高低,这都说明这首诗以写景驰名,以致本来写得并不差的抒情句却为它所掩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35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9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9-31

chūndēnglóuhuái怀guī

kòuzhǔn sòngdài 

gāolóuliáoyǐnwàng yǎoyǎochuānpíng 
shuǐrén zhōujìnhéng 
huāngcūnshēngduànǎi liúyīng 
jiùyáoqīngwèi chénjīng 
落落盘根真得地,涧畔双松,相背呈奇态。势欲拚飞终复坠,苍龙下饮东溪水。
落落¹盘根²真得地³,涧畔双松,相背呈奇态。势欲拚(fān)终复坠,苍龙下饮东溪水。
译文:溪边两棵松树盘结在一起,它们互相背离呈现奇特之貌。看上去像要展翅飞翔,就像苍龙飞坠下来吸取溪水一样。
注释:¹落落:独立不群貌。²盘根:谓树木根株盘曲纠结。³得地:得到适宜生长之地。⁴拚飞:飞行轻捷的样子。⁵苍龙:比喻松。
溪上平岗千叠翠,万树亭亭,争作拏云势。总为自家生意遂,人间爱道为渠媚。
溪上平岗¹千叠翠²,万树亭亭³,争作拏(ná)云势。总为自家生意遂,人间爱道为渠媚
译文:溪边平地上有无数绿树,它们亭亭玉立,像都在争取离云更近一些的态势。总以为遂了平生之愿,人间的大爱就是为它而喜欢。
注释:¹平冈:指山脊平坦处。²千叠翠:无数层的翠绿。³亭亭:高耸貌。⁴拏云势:犹凌云之势。⁵生意遂:谓生命力的要求得到满足。⁶为渠媚:为它而做出美丽的姿态。渠:它。

  这首词曲像一幅山水画,构图很有层次:近景是姿态奇特的涧畔双松,它们像两条本来要飞上天去的龙,不知为什么折回头来探入涧底的溪水;远景是平冈上的群树,它们一片翠绿,把枝梢高高地伸向云端。“万树”欣欣赂荣,“双松”自得其乐,宁静的自然美在神不在貌,有点王维山水诗的意境。

  首先是“双松”和“万树”的对比:双松的位置是“涧畔”,它们的姿态是坠,是“下饮”;万树的位置是“溪上平冈”,它们的姿态是“争作拏云势”。这种位置和姿态的对比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郁郁涧底松”和“离离山上苗”。“落落盘根真得地”套用了杜甫《古柏行》的诗句。

  其次最后两句用人们的想法来对比前面大自然的规律,是王国维想要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哲理思想。然而可能作者自己也感觉到了这首词中“形”与“意”之间的矛盾,所以在结尾忽翻新意:“总为自家生意遂,人间爱道为渠媚。”这是进一步超脱,完全从“以物观物”的角度出发,指出树的姿态是为了适合自己生活环境的需要。

  王国维要写出一种无我之境的自然山水风景,却不能达到那种“无我”的境界;他要表现老庄的超脱却总是堕入儒家的执著;王国维不想让这首词表达出托物寓意,但最后两句反而使读者展开意境的联想。也正是这些矛盾形成了这首词中很丰富的言外意蕴,足以让读者慢慢去咀嚼品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467-470

diéliànhuā··luòluòpángēnzhēn--wángguówéi

luòluòpángēnzhēnjiànpànshuāngsōngxiāngbèichéngtàishìpànfēizhōngzhuìcānglóngxiàyǐndōngshuǐ

shàngpínggǎngqiāndiécuìwànshùtíngtíngzhēngzuòyúnshìzǒngwèijiāshēngsuìrénjiānàidàowèimèi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¹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qióng)²
译文: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时,我正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枝因雪覆盖而似白玉一般。
注释:¹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²琼枝:竹枝因雪覆盖而似白玉一般。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qí)¹
译文: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注释:¹恶路岐:险恶的岔路。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duìxuě

gāopián tángdài 

liùchūfēihuāshí zuòkànqīngzhúbiànqióngzhī 
jīnhàoshànggāolóuwàng gàijìnrénjiànè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¹月黄昏庭院,语密²³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shān)泪痕红泫(xuàn)
译文:黄昏时的庭院,纤月当空,两人情话绵绵,醉意也渐渐消减。现在,情人已长久未来相会,不知那人心,是真情?还是假意?旧恨新欢,旧情新怨,交织在一起,说不清,理还乱。有谁能见到我忧伤思念,长夜难眠,脸上红泪涟涟,浸湿了珊瑚枕函。
注释:¹纤:细小。²语密:缠绵的情话。³翻:反,却。⁴珊枕:珊瑚色的枕头,即红色的枕头。⁵泫:流泪。

  这首词的前两句“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是对往日感情的回忆。那个时候,正好是黄昏,一轮新月笼罩整个庭院,虽然没有落霞孤鹜,却有长天秋水。词人十有八九是因为心有牵绊,所以就借酒消愁,但是恋人却翩然而来,悦然相伴,说着绵绵的情话,情意真是缠绵,原本浓浓的醉意都被这些缠绵给驱散到九霄云外了。这回忆的甜美,如饮醇醪。这大概是那些富贵人家原本就有迟眠晏起,俾昼作夜的好习惯,况且纳兰性德是个公子,白天要在书房读书,要学习骑射,放学归内时,差不多天色已晚,因此所写诗词都以“夜景”居多。

  后面一句“知否那人心”把词人从美好的回忆里带到了残酷的眼前。真不知道离别后,恋人心里怎么想,说不定早就把自己忘了,虽说“旧恨新欢相半”,事实上很有可能迷上新欢,而忘记旧恨。这里仿佛句句都是埋怨的语气,声声都是质问了。有道是多情自古空余恨,埋怨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词人只好幽独孤单,相思彷徨,以泪洗面而不能入睡。

  ““红泫”二字足以看出纳兰性德思念之孤楚。描写恋人约会只用了“纤月黄昏庭院”六个字,描写被抛弃的悲哀也只用了“珊枕泪痕红泫”,可以说简约精练到了极点。整首词词人之悲伤已自不待言,然而亦是空惆怅,徒奈何,所以只能对浩渺苍天发一声:谁见?谁见?以决绝之问收尾全篇。

参考资料:
1、 高文喆.中国最美古典诗词, 花间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0:第223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4页

mènglìng ·xiānyuèhuánghūntíngyuàn

lánxìng qīngdài 

xiānyuèhuánghūntíngyuàn fānjiàozuìqiǎn zhīfǒurénxīn jiùhènxīnhuānxiāngbàn shuíjiàn shuíjiàn shānzhěnlèihénhóngxu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