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啼时花正开。惨惨风林叫竹鸡,
冥冥山路晓光微。尽在疏枝冷蕊中。
一枝清峭临荒岸。
杜宇啼时花正开。惨惨风林叫竹鸡,
冥冥山路晓光微。尽在疏枝冷蕊中。
一枝清峭临荒岸。
王铚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 ▶ 1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¹。有兄仲²同居。以訾(zī)³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¹⁰释之为谒者仆射。
译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张释之说:“长时间的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使人不安。”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季,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季,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注释:¹季:指弟兄中排行第三的人,古人常常以排行为字。²仲:指弟兄中排行第二的人。³訾:同“赀”,赀同“资”,资财,钱财。⁴调:迁转,升迁。⁵不遂:不顺,不安。⁶自免归:自己请求辞职回家。⁷徙:迁调,升迁。⁸便宜事:指便国利民之事。⁹卑之:指谈话要接触现实。卑,低。¹⁰拜:授与官爵。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释之从行,登虎圈¹。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²,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³,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¹⁰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¹¹,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¹²疾於景响¹³,举错¹⁴不可不审¹⁵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译文: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自己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而且无法问倒。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季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季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季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注释:¹虎圈:上林苑蓄养虎的地方。²禽兽簿:记载禽兽情况的册簿。³悉:全,周全。⁴观其能:显示他的才能。⁵无赖:不可依赖。⁶曾:竟然。⁷利口捷给:口才好反应快,指能言善辩。⁸敝:同“弊”,弊病。⁹徒文具: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形式。¹⁰超迁:越级升迁。¹¹随风靡靡:追随附合社会风气。靡,顺风倒下。¹²下之化上:下面受到上面的感化。¹³疾于景响:比影子和回声都快。景,通“影”。¹⁴举错:做事情。举,兴办。错,通“措”,施行。¹⁵审:审慎。
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上就车,召释之参乘¹,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²以质言³。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译文:文帝上了车,让张释之陪乘在身旁,车慢慢前行。文帝问张释之秦政的弊端,张释之都据实而言。到了宫里,文帝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
注释:¹参乘:即“骖乘”,坐在车右边的陪乘人员。²具:全部,都。³质言:实言,真实的话语。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¹,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hé)²不下公门³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译文: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报告给皇帝。薄太后知道了这件季,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注释:¹司马门:皇宫外门。²劾:弹劾,揭发罪行。³公门:君门,此指司马门。⁴不敬:即“大不敬”,指不敬皇帝的罪名。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¹。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²,上自倚瑟³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陈,蕠(rú)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xì)¹⁰;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¹¹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译文:又过了些时候,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汉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这时慎夫人也跟随前行,皇帝用手指示着通往新丰的道路给她看,并说:“这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让慎夫人弹瑟,汉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着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在身边的近侍都说:“对的。”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他说得好。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注释:¹厕:通“侧”。²鼓瑟:弹奏瑟。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³倚瑟:合着瑟的曲调。⁴椁: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⁵纻:苎麻。⁶絮:丝絮。⁷斫:斩,切。⁸蕠:黏著。⁹漆:涂漆。¹⁰郄:通:“隙”,裂缝。¹¹戚:悲伤,忧虑。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穚下走出,乘舆马惊。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穚下走¹出,乘舆²马惊。於是使骑捕,属(zhǔ)³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¹⁰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译文: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注释:¹走:跑。²乘舆:皇帝、诸侯坐的车。³属:交付。⁴治问:审问。⁵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先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⁶赖:幸亏。⁷柔和:柔顺温和。⁸当:判决,判处。⁹更:变更,改变。¹⁰措:置放。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其后有人盗高庙¹²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³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póu)¹⁰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¹¹,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¹²之。
译文: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季,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了张释之执法论季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注释:¹高庙:汉君臣供奉汉高祖刘邦的庙。²坐:通“座”,神座。³案:通“按”,按照,依照。⁴弃市:死刑。⁵致:给予。⁶族:灭族。古代刑法规定一人有罪可诛杀他的家族。⁷共承:恭敬承奉。共,通“恭”。⁸罪等:罪名相同。⁹以逆顺为差:指因犯罪程度的轻重而加以区别。¹⁰一抔土:一捧土。抔,用手捧东西。¹¹平:公平。¹²称:称许,称赞。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后文帝崩¹,景帝立,释之恐,称病²。欲免去³,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译文:后来,文帝死去,景帝即位。张释之内心恐惧,假称生病。想要辞职离去,又担心随之招致被诛杀;要当面向景帝谢罪,又不知怎么办好。用了王生的计策,终于见到景帝道歉谢罪,景帝没有责怪他。
注释:¹崩:古代称帝、后死去为崩。²称病:假托有病。³免去:辞职离去。⁴卒:终于。⁵见谢:当面谢罪。⁶过:责斥,责备。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穇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穇!”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穇?”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穇,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¹,处士²也。尝召居廷中,三公³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穇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穇!”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穇?”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穇,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译文:王生是喜好黄老学说的处士。曾被召进朝廷中,三公九卿全齐聚站在那里,王生是个老年人,说:“我的袜带松脱了。”回过头来对张廷尉说:“为我结好袜带!”张释之就跪下结好袜带。季后,有人问王生说:“为什么单单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王生说:“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终不能给张廷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稍微羞辱张廷尉,让他跪下结袜带,想用这种办法加强他的名望。”各位大臣们听说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廷尉。
注释:¹黄老言:黄老学说。黄,黄帝。老,老子。黄帝、老子被推尊为道家的始祖,“黄老”即指代道家。²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³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官吏。⁴九卿:指太常、鸿胪、宗正、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少府、大司农九位官吏。⁵穇解:指系袜子的带子松脱了。解:通“懈”,松懈。⁶度:揣度,料想。⁷重之:加强他的名声。重,加重,加强。⁸贤王生:认为王生贤德。⁹重:看重,敬重。
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¹,犹尚²以前过³也。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译文:张廷尉侍奉景帝一年多,被贬谪为淮南王相,这还是由于以前得罪景帝的缘故。过了一些时候,张释之死了。他的儿子叫张挚,字长公,官职一直做到大夫,后被免职。因为他不能迎合当时的权贵显要,所以直到死也没有再做官。
注释:¹淮南王相:淮南王的丞相。淮南王,这时指刘安,刘邦幼子刘长的儿子,承袭刘长的封爵为淮南王。²尚:尚论,追论,追究。尚,上。³以前过:指从前弹劾景帝、梁王“不敬”事。⁴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冯唐者,其大父¹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²,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³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¹⁰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译文: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世,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注释:¹大父:祖父。²著:著称。³辇:人拉的车子,后专指帝王乘坐的车。⁴善李牧:和李牧交好。⁵故:从前。⁶良说:非常高兴。说,通“悦”。⁷搏髀:拍击大腿。⁸匈奴:古代我国北方民族之一,也称胡。散居大漠南北,过游牧生活,善骑射。⁹主臣:历来解说不一,多认为有惊恐意。¹⁰众辱:当众侮辱。¹¹闲:安静,僻静。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¹,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²,曰阃³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¹⁰,灭澹林¹¹,西抑彊秦,南支¹²韩、魏。当是之时,赵几¹³¹⁴。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¹⁵也。王迁立,乃用¹⁶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¹⁷,为秦所禽¹⁸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¹⁹,五日一椎牛²⁰,飨宾客军吏舍人²¹,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夫士卒尽家人子²²,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²³。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²⁴,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²⁵。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²⁶,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²⁷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²⁸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²⁹中尉及郡国车士³⁰
译文: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季我决断,国门以外的季,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季,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注释:¹以胡寇为意:因胡寇入侵而忧虑。意,念,忧虑。²毂:车轮中间有孔可以插入车轴的圆木,此指车。³阃:门槛。此指国门。⁴委任:交给任务。委,托,付。⁵责:要求,督促。⁶选:选择。⁷彀骑:持弓弩的骑兵。彀,张满的弓弩。⁸百金之士:指战功可赏百金的士兵。⁹单于:匈奴君王的称号。¹⁰东胡:古代我国北方的民族名称。因其生活在匈奴东部,称为东胡。过游牧生活,是乌桓、鲜卑的祖先。¹¹澹林: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名称。又称“澹林之胡”、“林胡”,生活在代郡以北的地方。¹²支:抗拒。¹³几:庶几,差不多。¹⁴霸:指建立霸业。¹⁵倡:歌舞艺人。¹⁶用:任用,信任。¹⁷北:败,败逃。¹⁸禽:通“擒”。¹⁹私养钱:个人养家的钱。²⁰椎牛:杀牛。椎,捶击的工具。²¹舍人:王公贵官的侍从宾客、亲近左右的通称。²²家人子:平民百姓的子弟。²³尺籍伍符:指军法制度。尺籍,汉代把杀敌立功的成绩写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作尺籍。伍符,古代军中为约束部下使各伍相保而订立的符信。²⁴上功莫府:到将帅的营帐报功。上:献上,报告。莫:通“幕”,幕府,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²⁵以法绳之:用法律制裁他们。绳:纠正,制裁。²⁶坐上功首虏差六级:犯了多报杀敌六个人的罪。坐:获罪,犯罪。首虏:所获敌人的首级。级:秦制杀敌斩首,获一首赐爵一级,这里是首级意。²⁷罚作:秦汉时犯轻罪者罚做苦工叫罚作。一说判刑一年叫罚作。²⁸节:使者所持信物。²⁹主:主持,掌管。³⁰车士:车战之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七年¹,景帝立,以唐为楚相²,免。武帝立,求贤良³,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译文: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汉景帝即位,任命冯唐为楚相,后又免官。武帝即位,访求贤良之士,乡里推举冯唐。当时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为郎;冯遂字王孙,也是一个不凡的人,跟我很要好。
注释:¹七年: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²楚相:楚国的丞相。楚,汉初封国,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³求贤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贤良:贤良文学的简称,指品行学问好。⁴举:举荐。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¹,守法不阿意²;冯公之论将率³,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
译文: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一番话,和他严守法度不迎合皇帝心意的季;以及冯公的谈论任用将帅,有味啊!有味啊!俗话说:“不了解那个人,看看他结交的朋友就可知道。”他们两位所赞许长者将帅的话,应该标著于朝廷。《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平坦宽广;不结党不偏私,王道才能明辩。”张季与冯公近似于这种说法呀!
注释:¹言长者:指在上林苑称赞绛侯、东阳侯为长者的话。²阿意:曲从、迎合权贵的心意。³论将率:指谈论任用将帅的话。率,通“帅”。⁴可著廊庙:可以标著在朝廷上。廊庙,朝廷。⁵《书》:即《尚书》,儒家经典著作,是上古历史文件及材料的汇编。⁶偏:偏袒,偏私。⁷党:阿附。⁸荡荡:平坦宽广。⁹便便:通“辩辩”,明辩意。“不偏不党”四句出自《尚书·洪范》。
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坐听潮声来别浦。明朝何处去。
今夜雨。断送¹一年残暑²。坐听潮声来别浦³。明朝何处去。
译文:今夜一场秋雨,结束了一年的秋老虎。因为爱听那钱塘江的潮声,就来到了送友话别的江边。明天将奔向什么地方?
注释:¹断送:犹言结束。²残暑:暑天最后最热的时间在三伏,俗称“秋老虎”。³浦:水滨,这里指钱塘江边。
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
孤负¹金尊²绿醑(xǔ)³。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lán)还独语。
译文:有负于金杯盛的美酒,明年的今晚还能相聚吗?酒醒梦醒还有多少愁?尽管夜深了,我一人还在自言自语。
注释:¹孤负:对不起。²金尊:金杯。³绿醑:绿色美酒。⁴来岁:明年。⁵圆:团圆,引伸为相聚。⁶回:醒来。⁷几许:多少。⁸夜阑:夜深。

  词的上片,写秋夜雨后与友人听潮。“今夜雨”三字,如同电影的台词,明白地点出时间和自然气象。即使在江南,秋雨也难得。正是秋夜雨“断送”“残暑”,大自然顿时改变模样,词人顿时感到痛快,真是久热逢甘雨。再去会友的江边“听潮声”,将是潮声欢腾,人心甜润,人潮相印,颇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的韵味。然而,面对秋夜怡人的潮声,不得不思考“明朝何处去。”这是双关语。一是问明天再去什么地方欣赏自然景色,一是问日后他们的政治归宿是什么,能否再相会。此等句非常妙,起到了总上启下的连带作用。

  词的下片,写秋夜雨后与友人饮别。有感于秋雨“断送”“残暑”而饮酒,饮酒也应是祝愿秋雨“断送”“残暑”。“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开头两句,就承上转入感情交流中。古代文人,以酒为酶,以酒开心,是修身的一大法宝。“金尊绿醑”含道义,地久天长现真情。为了不负于秋雨和江潮,痛饮干杯。“来岁今宵圆否”便是文人的共同心愿,但愿一“圆”吧。“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借酒感秋,倾诉衷肠。酒醉必入梦,酒醒必梦醒。酒醒梦醒头脑醒,人生话题又面临。自然界的秋雨“断送'’“残暑”,可现实的“残暑”又不知何时“断送”,问君还有“愁几许”,恰是一江秋潮滚滚流,清尊断送秋。现在,“夜阑”了,朋友走吧,酒中多少情,梦中多少诗,留给词人一人“独语”,“明朝何处去”等到“来岁今宵”再谈。

  全词,以秋雨“断送”“残暑”起兴,引发了词人政治上的“愁”感:“明朝何处去”“夜阑还独语”,一说明北宋社会禁锢较严,无有言论自由,二表示词人胸有不平,无处痛诉。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62-164页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¹始为泾(jīng)州刺史时,汾(fén)阳王²以副元帅居蒲(pú)³。王子晞(xī)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shì)暴恶者,率以货¹⁰窜名军伍中,则肆(sì)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qiè)¹¹,辄(zhé)奋击折人手足,椎(chuí)(fǔ)¹²(lì)¹³(wèng)¹⁴(àng)¹⁵盈道上,袒(tǎn)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¹⁶以王故,戚不敢言。
译文: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汾阳王的儿子郭晞担任尚书的职务,代理郭子仪军营的统领,驻军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州人中那些懒惰、贪婪、凶残、邪恶的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
注释:¹太尉:指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当时段太尉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的推荐,段秀实任泾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刺史。这里以段秀实死后追赠的官名称呼他,以示尊敬。²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于年(唐肃宗宝应元年)进封汾阳王。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正月,郭子仪兼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出镇河中。³蒲:州名,唐为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⁴王子晞句:郭晞,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随父征伐,屡建战功。年,吐蕃侵边,郭晞奉命率朔方军支援邠州,时任御史中丞、转御史大夫,后于大历中追赠兵部尚书。《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据《实录》,时晞官为左常侍,宗元云尚书,误也。”⁵领:兼任。⁶节度使:主要掌军事。唐代开元年间(年——年)设置,原意在增加都察权力。安史乱后,愈设愈滥。⁷寓军:在辖区之外驻军。⁸邠州:指所在今陕西省邠县。⁹无赖:这里指横暴的意思。¹⁰货:财物,这里指贿赂。¹¹嗛:通“慊”,满足,快意。¹²釜:锅。¹³鬲:一种像鼎一样的烹饪器。¹⁴瓮:盛酒的陶器。¹⁵盎:腹大口小的容器。¹⁶白孝德:安西(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人,李广弼部将,年(广德二年)任邠宁节度使。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太尉自州以状¹²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³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kòu)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yú)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译文: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用公文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即将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我)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反而遭杀害,来扰乱天子的边防。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说:“很好。”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
注释:¹状:一种陈述事实的文书。²白:秉告。³生人:生民,百姓。⁴理:治。唐代为避李世民、李治讳而改。⁵都虞候:军队中的执法官。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既署(shǔ)一月,晞(xī)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niàng)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shuò)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zào),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bì)¹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è)。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²。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译文:太尉暂任都虞候一个月,郭晞手下的士兵十七人入城拿酒,又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打坏了酿酒的器皿,酒流入沟中。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郭晞全营士兵大肆喧哗,全部披上铠甲。白孝德大为震惊恐慌,召见太尉说:“你打算怎么办?”太尉回答说:“不要紧,请让我到军营中去劝说。”白孝德派了几十个人跟随太尉,太尉把他们全部辞退了。解下佩刀,挑了一个年老而跛脚的牵马,来到郭晞军门下,营内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出来,太尉笑着走了进去,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我顶着我的脑袋来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惊愕了。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以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禀告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说话。”郭晞出来见太尉,太尉说:“副元帅功勋充满天地之间,应当力求全始全终。现在您放纵士兵干凶暴不法之事,凶暴将导致变乱。在天子身边制造变乱,要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现在邠地邪恶之人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籍中,杀害人,像这样不加以制止,还能有几天不会引起大乱?大乱从您军中产生,人们都会说您倚仗副元帅,不管束士兵,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
注释:¹躄者:腿脚不灵便之人。躄:跛脚。²不戢士:不管束的士兵。戢:管束。
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huá)者死!”太尉曰:“吾未晡(bū)¹,请假设²草具³。”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tuò)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译文:话没说完,郭晞一再拜谢说:“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恩惠很大,我愿意带领全军听从您的命令。”回头呵斥手下的士兵:“都解下铠甲解散回到队伍中去,胆敢再喧哗的处死!”太尉说:“我还没吃晚餐,请代为备办些粗劣的食物。”吃完饭后,太尉说:“我的老病又犯了,想请您留我在军门下住一晚。”叫赶马的回去,明天再来。于是就睡在军营中。郭晞不脱衣,告诫负责警卫的卫兵打更以保护太尉。第二天一大早,同至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从这以后邠州没有发生祸乱。
注释:¹晡食:晚餐。晡,申时,下午三至五时。²假设:借备。³草具:粗劣的食物。⁴柝:古代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shèn)。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xùn)¹,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rǔ)!”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chuāng),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译文:在此以前,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官。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占为己有,多达几十顷,租给农夫耕种,说:“谷子将成熟时,一半归我。”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农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焦令谌却说:“我只知道收入谷子的数目罢了,不知道旱灾。”催逼得更厉害。农民都将要饿死了,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太尉写了判决书,语言很是谦和,派人劝告焦令谌,替农夫求情.焦令谌大怒,将农夫叫了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为什么竟敢议论我!”拿判决书铺在农夫背上,用大杖打了他二十杖,农夫快死了,将他抬至太尉衙门的庭院,太尉大哭,说:“是我害苦了你。”立即亲自取水洗去农夫身上的污血,撕破自己的衣裳【或撕破农夫的衣裳】,包扎农夫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先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将自己的坐骑卖掉,买谷子代农夫偿还地租,不让那农夫知道。
注释:¹巽:通“逊”,委婉,谦恭。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淮西¹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zhě)²,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译文:寄寓在泾州的淮西镇的军帅尹少荣,是个刚强正直之士。来到焦令谌的住处,见到焦令谌大骂说:“你真的算得上是人吗?泾州田野如同赤土,人都快饿死了。而你却一定要得到租谷,又用大杖打无罪的人。段公是仁慈而有信义道德的人,而你却不知道敬重。现在段公仅有的一匹马,低价卖了买谷子送进你家,你又不知羞耻地收下了。总之你的为人,是不顾天灾、冒犯长者、打击无罪者之辈,还取仁义之人的谷子,使段先生进出无马骑,你将凭什么面对天地,人格下贱连奴隶都不如!”虽然为人焦令谌凶暴傲慢,但是在听了尹少荣的话却也深感惭愧,汗流浃背,吃不下东西,说:“我终究不能再见段公了!”一天傍晚,恼恨而死。
注释:¹淮西:今河南省许昌、信阳一带。²野如赭:形容土地赤裸,寸草不生。赭:赤褐色。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¹,戒其族:“过岐²,朱泚(cǐ)³幸致货币,慎(shèn)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líng)三百匹。太尉婿韦晤(wù)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qī)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zhì)具存。
译文:等到太尉自泾原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之时,(段太尉)告诫他的家属说:“经过岐州时,朱泚倘若赠送财物,切不要接受。”等到过岐州之时,朱泚执意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绝,推辞不掉。到了京都,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果真没有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居于卑下的地位,没有办法拒绝。”太尉说:“但是,无论如何,最终不可以把大绫放在我的住宅里。”把大绫送往司农寺的办公厅,置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以后,太尉被杀,官吏将“栖木梁上”之事告诉了朱泚,朱泚叫人将大绫取下来看一看,看见原来封条上的标志都还保存着。
注释:¹及太尉句:年(唐德宗建中元年)二月,段秀实自泾原节度使被召为司农卿。司农卿,为司农寺长官,掌国家储粮用粮之事。²岐: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³朱泚: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人。时为凤翔府尹。⁴货币:物品和钱币。⁵识:标记。
太尉逸事如右。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
太尉逸事如右¹。元和九年²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³
译文:以上就是太尉的逸事。元和九年的一天,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恭恭敬敬地将此文呈上史馆。
注释:¹“太尉”句:这是表示正文结束的话。²元和九年:公元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年号(年——年)。³永州句:当时柳宗元任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县)司马,这里是他官职地位的全称。史馆:国家修史机构。
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¹,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qí)周邠斄(tái)²,过真定³,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shù),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xǔ),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译文:现今称赞太尉大节的,不外乎是认为武夫一时奋不顾身,没考虑到死,以此来扬名天下,不了解太尉的为人并不是这样。我曾往来于歧、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经历亭岗堡垒哨所等,私下里喜欢询问年老的军校和退役的士卒,他们都能说一些当时的事情。太尉为人和颜悦色,经常低头拱手走路,说话的口气谦恭温和,未曾以不好的脸色待人。人们见到他,倒像个读书人。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适逢永州刺史崔公来,说话信实,行事正直,详备地获得了太尉的遗事,再次核对没有什么疑问。有的事实恐怕还有散失遗漏,未集中到史官手里,斗胆将这篇行状私下送交给您。郑重地写下这篇逸事状。
注释:¹出入:大抵,不外乎。²“宗元”句:柳宗元于年(贞元十年)曾游历邠州一带。周:在岐山下,今陕西省郿县一带。斄:同“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³真定:不可考,或是“真宁”之误。真宁即今甘肃省正宁县。⁴马岭:山名,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北。⁵校:中下级军官。⁶姁姁:和善的样子。⁷色:脸色。⁸物:此指人。⁹执事:即使从左右的人,这里指史官韩愈。

  全文通过段秀实勇服郭唏、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塑造了这位正直官吏的形象,表现出一个关心人民、不畏强暴,并能知机于事先,临财不苟取的旧时代的优秀人物形象。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
  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作者依次写段秀实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留宿营,突出了段秀实外柔内刚的性格。事情的起因是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将各种瓦器都砸碎,狼籍满地,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至撞杀孕妇人。写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接着作者指出了士卒之所以敢为所欲为的症结所在,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白孝德只是心中忧伤却不敢说明。紧接着作者又写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显示了他的刚勇无畏。不久,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这是一写其勇。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而郭晞士卒并不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这是二写其勇。至此,事件似已告终,但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之所以要写这一情节,是因为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这是三写其勇。

第二段
  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写这则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

第三段
  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段秀实不仅具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而且还有清正廉洁的节操。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朱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
  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名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

第四段
  交代写作该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duàntàiwèishìzhuàng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tàiwèishǐwéijīngzhōushǐshí fényángwángyuánshuài wángwéishàngshū lǐngxíngyíngjiéshǐ使 jūnbīnzhōu zòngshìlài bīnréntōushìbàoèzhě shuàihuòcuànmíngjūnzhōng zhì wèn qúnxínggàishì qiè zhéfènzhérénshǒu chuíwèngàngyíngdàoshàng tǎn zhìzhuàngshāyùnrén bīnníngjiéshǐ使báixiàowáng gǎnyán 

    tàiwèizhōuzhuàngbái yuànshì zhìyuē  tiānshēngréngōng gōngjiànrénbèibàohài yīntiánrán qiěluàn ruò  xiàoyuē  yuànfèngjiào  tàiwèiyuē  mǒuwéijīngzhōu shènshì shǎoshì jīnrěnrénkòubào luàntiānbiānshì gōngchénghòumìngmǒuzhě néngwéigōngluàn shǐ使gōngzhīrénhài  xiàoyuē  xìngshèn  tàiwèiqǐng 

    shǔyuè jūnshìshírénshìjiǔ yòurènjiǔwēng huàiniàng jiǔliúgōuzhōng tàiwèilièshírén jiēduàntóuzhùshuòshàng zhíshìménwài yíngzào jìnjiǎ xiàozhènkǒng zhàotàiwèiyuē  jiāngnài  tàiwèiyuē  shāng qǐngjūn  xiàoshǐ使shùshíréncóngtàiwèi tàiwèijìn jiěpèidāo xuǎnlǎozhěrénchí zhìménxià jiǎzhěchū tàiwèixiàoqiěyuē  shālǎo jiǎ dàitóulái  jiǎzhěè yīnyuē  shàngshūruòshǔ yuánshuàiruòshǔ nàiluànbàiguōshì wéibáishàngshū chūtīngyán  chūjiàntàiwèi tàiwèiyuē  yuánshuàixūntiān dāngshǐzhōng jīnshàngshūwéibào bàoqiěluàn luàntiānbiān shuíguīzuì zuìqiěyuánshuài jīnbīnrénèhuòcuànmíngjūnzhōng shāhàirén shìzhǐ luàn luànyóushàngshūchū rénjiēyuēshàngshūyuánshuài shì ránguōshìgōngmíng cúnzhě  

    yánwèi zàibàiyuē  gōngxìngjiàodào ēnshèn yuànfèngjūncóng  chìzuǒyòuyuē  jiējiějiǎsànhuánhuǒzhōng gǎnhuázhě  tàiwèiyuē  wèishí qǐngjiǎshècǎo  shí yuē  zuò yuànliú宿ménxià  mìngchízhě dànlái suìjūnzhōng jiě jièhòutuòwèitàiwèi dàn zhìxiàosuǒ xiènéng qǐnggǎiguò bīnzhōuyóushìhuò 

    xiānshì tàiwèizàijīngzhōuwéiyíngtiánguān jīngjiāngjiāolìngchénréntián zhànshùshíqǐng nóng yuē  qiěshú guībàn  shìsuìhàn cǎo nónggàochén chényuē  zhīshùér zhīhàn   nóngqiě cháng gàotàiwèi tàiwèipànzhuàngshènxùn shǐ使rénqiúchén chénshèng zhàonóngzhěyuē  wèiduànmǒu gǎnyán  pànbèishàng zhàngèrshí chuí láitíngzhōng tàiwèiyuē  nǎikùn  shuǐxuè lièchángchuāng shǒuzhùshànyào dànnóngzhě ránhòushí mài shìdàicháng shǐ使zhī 

    huái西jūnshuàiyǐnshǎoróng gāngzhíshì jiànchén yuē  chéngrén jīngzhōuzhě rénqiě ér yòuyòngzhàngzuìzhě duàngōng rénxìnrén érzhījìng jīnduàngōngwéi jiànmàishì yòuchǐ fánwéirénàotiānzāi fànrén zuìzhě yòurénzhě shǐ使zhǔrénchū jiāngshìtiān shàngkuì  chénsuībàokàng ránwényánkuìliúhàn néngshí yuē  zhōngjiànduàngōng   hèn 

    tàiwèijīngzhōunóngzhēng jiè  guò zhūxìngzhìhuò shèn  guò zhìlíngsānbǎi tàiwèi婿wéijiān mìng zhì tàiwèiyuē  guǒyòngyán  xièyuē  chǔjiàn  tàiwèiyuē  ránzhōngzài  nóngzhìshìtáng zhīliángshàng fǎn tàiwèizhōng gào shì fēngzhìcún 

    tàiwèishìyòu yuánjiǔniányuè yǒngzhōuyuánwàizhìtóngzhèngyuánliǔzōngyuánjǐnshàngshǐguǎn 

    jīnzhīchēngtàiwèijiézhěchū wéirénshífèn míngtiānxià zhītàiwèizhīsuǒshì zōngyuánchángchūzhōubīntáijiān guòzhēndìng běishànglǐng tíngzhàngbǎoshù qièhàowènlǎoxiàotuì退 néngyánshì tàiwèiwéirén chángshǒugǒngshǒuxíng yánbēiruò wèichángdài rénshìzhī zhě  zhì juéfēiǒuránzhě huìzhōushǐcuīgōnglái yánxìnxíngzhí bèitàiwèishì xiào huòkǒngshàngzhuì wèitàishǐshì gǎnzhuàngzhíshì jǐnzhuàng 

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
(chāng)(hé)¹千门万户开,三郎²沉醉打球回。
译文:皇宫中的千门万户大大敞开,原来是迎接唐明皇打球归来。
注释:明王:即唐玄宗李隆基,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亦称唐明皇。球:又称“鞠”,是古时的一种玩具。用皮革做成,中间用毛填实,蹴踢以为戏,如今之足球。¹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²三郎:唐明皇李隆基在球场上的绰号,一说为小名(因其为唐睿宗第三子)。
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
九龄¹已老韩休²死,无复³明朝(zhāo)(jiàn)(shū)来。
译文:韩休已经离世,九龄也已老迈,早朝再也没有敢直言进谏的贤臣来劝说皇上了。
注释:¹九龄:张九龄,唐玄宗时贤相,也是唐朝唯一一位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因遭李林甫诬陷而罢相。有人将张九龄遭馋罢相作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迹象之一。²韩休:也是唐玄宗时贤相。他与张九龄对唐玄宗的耽于游乐敢于直谏,张九龄罢退后,他不久也病逝。³无复:再不会有。⁴明朝:第二天。⁵谏疏:向皇帝进谏的奏章。谏:直言规劝,一般用于下对上。疏:上给皇帝的奏议。

  此诗通过题咏画中的史实来抒发诗人对现实的感慨。前两句写唐代宫门千重万层大大敞开的升平气象和唐玄宗打完球后带醉而归的得意神情;后两句是诗人在发泄幽愤,既是对唐玄宗的讽刺,也是对忠谏之臣的赞美和惋惜。全诗文笔流畅,言浅意深,篇幅虽短小,立意却不凡。

  诗中第一句“阊阖千门万户开”极写唐玄宗气焰熏天,不可一世,唐代宫门千重万层大大敞开的升平气象。阊阖,本是传说中的天门,但诗人为表现唐玄宗的威严和气势,特意把它放在句首,使人有望而生畏之感。此外,按实际情况来看,即便是皇家宫殿,即便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也不会有“千门万户”同时打开的浩大声威,但诗人在这里巧用夸张手法,着意描写皇宫的富丽堂皇,着意描写李隆基的威势。

  “三郎沉醉打球回”,突显出唐玄宗打完球后带醉而归的得意神情。诗人虽是宋朝人,却直呼“真龙天子”的小名“三郎”,未免也有不敬之嫌;又与前句的“阊阖”相对,无形中又增加了几分戏谑的色彩。“沉醉打球回”,一方面是说唐玄宗打了球、喝了酒,醉熏熏地归来;另一方面着重用“沉醉”二字刻画唐玄宗醉生梦死、淫乐无度的内在气质。前句“千门万户开”,把唐玄宗的威势写到了极点,后句“沉醉打球回”,把唐玄宗的淫乐也写到了极点;在这一“始”一“放”之间,诗人的态度立然可见。

  诗的后两句着重揭示唐玄宗之所以能够这样淫乐无度的原因:“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张九龄和韩休,原是玄宗朝中的直臣,“尝谏明皇宴乐,常改容谢之”,对开元、天宝盛世的形成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张九龄以老乞休,韩休不久病逝。表面上看来,诗人似乎在直陈史事,对这位“沉醉打球回”的风流天子未贬一语。但实际上,句中“潜台词”是很多的。

  其一,张九龄已老乞休,最主要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已经不想励精图治,只信任“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只愿意听阿谀奉承的顺耳话,不听直言敢谏的臣子的逆耳话。

  其二,“无复明朝谏疏来”,似乎是“九龄已老韩休死”的直接结果,实际上又是在暗示唐玄宗的心理活动:那些讨厌的老臣都不在了,朕只管花天酒地地玩。

  其三,即便是张九龄、韩休都已经不在了,朝中应该不会连一个直臣都不剩,暗示出关键在于唐玄宗再也不任用直臣。因此,诗的后两句虽然看起来是客观陈述,实际上处处是在指责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流露出诗人对封建统治者乐极生悲的告诫。

  全诗篇幅虽短,立意可谓不凡。文笔流畅,言浅意深。诗人忧国忧民,一片忠心可掬。诗人通过题咏画中的史实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又曲折而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腐败政治的不满。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0
2、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9-21

qiú

cháoyuèzhī sòngdài 

chāngqiānménwànkāi sānlángchénzuìqiúhuī 
jiǔlínglǎohánxiū míngzhāojiànshūlái 
落羽辞金殿,孤鸣咤绣衣。
落羽¹辞金殿²,孤鸣咤(zhà)绣衣³
译文:落羽的凤凰不如鸡,离开了金銮殿,只好扇动锦衣孤寂哀鸣。
注释:¹落羽:羽毛脱落。²金殿:金銮殿。唐宫殿名。³绣衣,御的代称。《汉书》:“王贺为武帝绣衣御史。”
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
能言终见弃,还向陇(lǒng)西¹飞。
译文:枪打出头鸟,谁叫你那么喜欢提意见?那么会说话?那么会作诗?让笨嘴鸟儿妒忌,现如今只好飞回陇西的故林了。
注释:¹陇西:古地区名。菠指陇山以西地区。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张华《禽经注》:鹦鹉,出陇西,能言鸟也。李白祖籍也在陇西。西:一作山。

  四旬诗既是咏画中鹦鹉,又是写诗人自己。前两句说,鹦鹉羽毛脱落,离开了金殿,独自依托在侍御家的墙壁上哀鸣,实际上是在写自己遭受挫折,从翰林院失意归来,形单影只,前来向侍御史倾诉衷肠。后两句说,鹦鹉能模仿人说话,终究要被遗弃,最后还得飞向陇西出生之地,实际上也是在说,冉己敢于陈述意见,终究见弃于唐明皇,只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题画与言情,两相啮合,取譬精巧,可见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诗人用鹦鹉的能言喻指自己的才华,既然自己不为朝廷所用,那就只有回归故里了。古时陇西盛产鹦鹉,而陇西正是李白郡望所在,因而诗人对鹦鹉有同病相怜之感。诗中以“陇西”与“金殿”对举,其失落之感尤为强烈。

  而这只鹦鹉不是一般的鹦鹉,是从金殿里来的,金殿里的鹦鹉来到此地的原因:一是败羽,二是能言。正因为这样,所以只能孤鸣在野,而且叹息自己失去了锦绣衣装。因为“能言”而“终见弃”,所以只能独自飞向陇西,其实这是诗人以鹦鹉自比,写鹦鹉的遭遇,其实就是抒发自己的情怀,自己就是那只败羽而多言的鹦鹉。

参考资料:
1、 漆剑影.《唐宋题书画诗选析》:长征出版社,1991年:第30页

chūchūjīnménxúnwángshìyǒngshàngyīng--bái

luòjīn殿diànmíngzhàxiù

néngyánzhōngjiànháixiànglǒng西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