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白轻红笑倚门,何须雪夜忆前村。韶光定入诗人句,胜事难逢俗子言。
浅白轻红笑倚门,何须雪夜忆前村。韶光定入诗人句,胜事难逢俗子言。
风振绣衣须命驾,云随皂盖欲窥园。人生易老愁春老,问柳寻花故事存。
风振绣衣须命驾,云随皂盖欲窥园。人生易老愁春老,问柳寻花故事存。

yòngjǐngzhūgōngshīzhóuyùnzhāojiāntàishǒu--hóngshì

qiǎnbáiqīnghóngxiàoménxuěqiáncūnsháoguāngdìngshīrénshèngshìnánféngziyán

fēngzhènxiùmìngjiàyúnsuízàogàikuīyuánrénshēnglǎochóuchūnlǎowènliǔxúnhuāshìcún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扶床踉蹡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
扶床¹(liàng)(qiāng)²出京华³,头白车书未一家
译文:在我还是黄毛小儿的时候就随家人离开了京城。如今头发花白,学识修为也有了,但还是看不到一个统一的国家。
注释:¹扶床:在这里有两种理解,一为在睡梦中惊闻金人要打来的消息,赶紧起身收拾细软准备跑路,由于人还是半睡半醒状态,故需要扶床;二为陆游描写自身年龄,陆游出生于1125年,他们举家南迁的时候是1126年,故在离开京城的时候自己还是个很小的孩子,站立都困难,故需扶床,这里的扶床只是泛指自己年龄很小。综合上下文,陆游一家离开京城的时候陆游大概1岁,此时距离金人攻打开封还有一年(靖康之变是1127年),故第二种理解更妥帖一些。²踉蹡:亦作“ 踉跄 ”。匆忙的样子。³京华:京城,指的是北宋都城汴梁。⁴车书:《庄子·天下》中有云,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五是复数,表示多。这边陆游指50岁的自己学识修为已经有了一定火候(反衬出自己对于多年之后自己国家还未统一的失望)。⁵未一家:国家未能统一。
宵旰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
宵旰(hàn)¹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²
译文:作为臣子的我日夜颠倒地为君王操劳,唯有让眼泪空流,茫然对着眼前这片太平花。
注释:¹宵旰:宵,入夜,晚上8、9点的时候;旰:天还没亮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和一起就是日以继夜、日夜颠倒地意思。²太平花:这边的太平花是一语双关,实见的是眼前真实的太平花,背后隐喻1175年的南宋已经赢来的短暂的和平,没有战争了。

tàipínghuā--yóu

chuángliángqiāngchūjīnghuátóubáichēshūwèijiā

xiāogànzhìjīnláoshèngzhǔlèihénkōngduìtàipínghuā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落景¹余清辉,轻桡(ráo)²弄溪渚(zhǔ)³
译文:落日散发着它剩余的光线,轻摇木桨在若耶溪中划船。
注释:¹落景:落日的光辉。²桡:船桨。³渚:水中的小岛。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hóng)¹爱水物,临泛何容与²
译文:碧水清清水中的生物多可爱,清溪泛舟是怎样的从容悠闲。
注释:¹泓澄:水深澄澈。²容与:从容移动,徘徊动荡。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huàn)纱女。
译文:白头老翁端坐于岸边垂钓,新妆的少女临水清洗衣衫。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相看似相识,脉(mò)¹不得语。
译文:彼此对望着好像曾经相识,却只能脉脉相视无缘攀谈。
注释:¹脉脉:互相凝视。

  诗一落笔,就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辉中,渔舟唱晚、轻棹击水的耶溪夕照图:“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诗人开始就描绘江南独有的景色:溪水上一只小舟漂浮,舟人轻轻摆动着船桨,在落日余辉中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片斜阳照到水面,浮现出烟雨空濛的景象,水面上一层一层的细浪,受了残阳的反照,一时光辉起来,那夕阳金色的浅光,映着洲渚的小草、两岸的绿野,镶出西边天际的一抹绛红、深紫。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是写诗人临水泛舟看到在明净如镜的溪水中,观赏游鱼追逐嬉戏,三五成群,在水草和细石下钻进钻出。

  耶溪的水色山光,使诗人乐而忘返,而江南的风土人情、岸边的渔村竹寨,更使诗人如入桃源仙境。“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概括地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阳中垂钓却悠然自得;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传说中曾是西施浣的耶溪水边洗衣、谈笑,欢声笑语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结尾“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恬静和乐的山村,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与诗人孟浩然失意后的隐逸心情和谐一致。因此,这“似相识”确是诗人的思绪所念,是情之所至,而与那垂钓翁、浣纱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识,虽则情感相通,却只能脉脉相视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1页

fànzhōu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luòjǐngqīnghuī qīngráonòngzhǔ 
hóngchéngàishuǐ línfànróng 
báishǒuchuīdiàowēng xīnzhuānghuànshā 
xiāngkànxiāngshí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¹围急。督相²史忠烈³公知势不可为,集督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督孙中。”
译文: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
注释:¹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²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³忠烈:为史可法死后福王所赠谥号。⁴谱:家谱。此处用为动词,即“续家谱”的意思。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¹,督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督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督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²曰:“我史阁部³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译文: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碌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
注释:¹自裁:自杀。²瞠目:瞪眼。³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⁴执:押解。⁵之:代词,指史可法。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或曰¹:“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²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³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译文: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自从有了这种话,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吴中的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到南京。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真的死了呢,还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
注释:¹或曰:有人说。²殒:死。³已而:不久。⁴英、霍山师大起:顺治五、六年(1648-1649)间,侯应龙等抗清志士纷纷于英山、霍山(均在今安徽省)起义,其中冯弘图倡言史可法实未死,以史可法名义号召人民,聚众数千。曾攻占英山、霍山等县,后败于清军。⁵白下:今江苏省南京市。⁶审知:确实知道。⁷恚:恨,恼羞成怒。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¹,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²,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³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译文:唉!(那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无稽的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脱壳一样遗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人传统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的忠言,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忠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人们眼前,(这也说明)不必去问他果真成仙成佛了没有,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呢?
注释:¹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于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建中三年(782)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兵解:死于兵刃。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死后十余年,颜氏仆人曾于洛阳遇真卿,当时传说他尸解成仙。²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右丞相加少保。祥兴元年(1278)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市)遇害。大光明法:即佛法,指死后成佛。《文文山年谱》记载,文天祥在狱中被人授此佛法而出世成佛。蝉蜕:谓人遗下形骸仙去,若蝉蜕皮一样,即死去。³出世:成仙。⁴入世:还在人世。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¹,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²王猷定³、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译文: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姓钱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计五次自杀才得死去,自杀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
注释:¹凡五死而得绝:(钱氏女)先后以刀刎颈、自焚、上吊、服毒求死,均未成,后以衣带自缢死。²江右:长江下游西部,今指江西。³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诗文。⁴关中:今陕西。⁵黄遵严:不详。⁶粤东:今广东。⁷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¹可程²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译文: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第八个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势而不敢表彰她。
注释:¹翰林:官名。²可程:史可法弟。史可程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翰林院,后归附李自成,旋又降清,不久南归。史可法曾上书朝廷,要求惩处其弟。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¹。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²兄公³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督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译文: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降清,在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凭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辉绩呢?梅花像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注释:¹出疏纠之:疏,奏章。纠之,弹劾他(史可程)。²踵:追随。³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文章先写史可法殉国的决心,接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在梅花岭上埋衣冠的原因,之后又写了史可法死后佚事和自己对于史可法忠烈爱国精神的无比崇敬。最后写了史可法的弟妇以死来反抗清大将逼迫的事实。文章所写内容头绪多,时间跨度大,但都用梅花岭一线贯穿起来,条理十分清楚。文中夹叙夹议,使立意更加明显,语言也很简炼。

  文章第一段写史可法准备赴死。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件事,文中极其简略地突出描写史可法的行为、语言。在“江都围急”、“势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召集督将表明自己“与城为殉”,宁死不做俘虏的决心。势危情急,史可法从容不迫,丝毫没有死的恐惧和生的留恋,这是因为他感到值得死,而且必须死,表现了他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当史德威慨然答应帮他自杀时,他一听则“喜”,要把史德威写成家谱,视为自己的儿子。文章正是用这些非同一般的行为、神态、语言等,刻划史可法的视节操胜于自己的生命。

  第二段记叙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大呼德威”,德威大受感动,痛哭流涕而“不能执刃”,未得死;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就义。他抱定必死信念,被抓后怒视敌人,堂堂正正报出姓名,不听劝降,“大骂而死”,从正面表现了他的英勇气概;第三层写史可法遗言“死当葬梅花岭上”,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烈士的精神多么象梅花的芳香不染、冲风傲雪的崇高节操。死而求葬梅花岭,正说明了史可法高洁芳香的坚贞品质。点出梅花岭这个地点,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第三段写史可法死后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包括传言史可法未死,英、霍山师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吴中孙公兆奎讽刺洪承畴两个层次。史可法未死城中的传言亦有所据,有些野史即持此说。一开头写史可法未死的传言,表明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深切热爱和怀念。史可法的精神激励着各地义军纷纷起而斗争。第二层次借孙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死的话题讽刺大汉奸洪承畴的苟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鲜明对比。洪承畴问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亦明知故问,用同样的疑问句当面问洪承畴“果死耶,抑未死耶”,含意深长;史可法虽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虽未死,精神早死,虽生犹死!以反面的洪承畴衬托史可法的伟大。

  文章第四段是议论,带有总结意味。以感慨语气,举颜真卿与文天祥这两个古代人物为例,说明肉体虽然会死,但精神可以不死。最后直接议论史可法之死的意义。“忠烈遗骸,不可问矣”,但“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使“百年之后”登临梅花岭者,“无不泪下如雨”,倍受感动,就象亲见了烈士,“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词气之间,充满了对英雄的赞美。最后两句极其含蓄,表明烈士精神长存,不必计较于肉体的是否得到解脱。只要继承忠烈精神,也就不必定要假借烈士之名来行事。梅花岭上仅有史可法的衣冠冢,无烈士骨殖,故文章亦侧重于表彰史可法的精神,由此而生发出这一段关于肉体与精神的深刻议论。

  《梅花岭记》一文章法严谨,全文紧扣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并按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表现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比较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

  文章赞颂了史可法忠于职守、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广大爱国群众反抗强暴、誓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并对洪承畴之类的汉奸作了无情的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主题明确,感情深沉,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语言含蓄精练,富有感染力。严酷的文网迫使作者避实就虚,巧构思,精剪裁,对史可法的战斗经过简略记述,而用大量篇幅记述其语言、行动和有关传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陪衬的方法,以塑造抗清义士的高大形象。文章叙议结合,记叙部分以突出史可法的民族气节,生动传神;议论的文字则揭示其殉难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马良春.《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2、 郁贤皓.《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3、 贾传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多解大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méihuālǐng

quánwàng qīngdài 

    shùnzhìèrniányǒuyuè jiāngwéi xiàngshǐzhōngliègōngzhīshìwéi zhūjiàngérzhīyuē  shìchéngwéixùn ráncānghuángzhōngluòrénzhīshǒu shuíwéilínchéngjiézhě  jiàngjūnshǐwēikǎiránrènzhī zhōnglièyuē  shàngwèiyǒu dāngtóngxìngwéihòu shàngshūtàirén zhūsūnzhōng  

    èrshí chéngxiàn zhōnglièdāocái zhūjiàngguǒzhēngqiánbàochízhī zhōnglièwēi wēiliú néngzhírèn suìwéizhūjiàngsuǒyōngérxíng zhìxiǎodōngmén bīnglínérzhì shǐ使míng rèntàishǒumínzhūjiàngliúzhàoděngjiē zhōngliènǎichēngyuē  shǐ  bèizhízhìnánmén shuòqīnwángxiānshēngzhī quànzhīxiáng zhōnglièér chū zhōnglièyán  dāngzàngméihuālǐngshàng  zhìshì wēiqiúgōngzhī nǎiguānzàngzhī 

    huòyuē  chéngzhī yǒuqīnjiànzhōnglièqīngmào chéngbái chūtiānníngméntóujiāngzhě wèichángyǔnchéngzhōng  yǒushìyán jiāngnánběisuìwèizhōnglièwèi éryīng huòshānshī jiētuōzhōnglièzhīmíng fǎng仿chénshèzhīchēngxiàngyān zhōngsūngōngzhàokuíbīng zhízhìbáixià jīnglüèhóngchéngchóuzhīyǒujiù wènyuē  xiānshēngzàibīngjiān shěnzhīyángzhōushǐgōngguǒ wèi  sūngōngyuē  jīnglüècóngběilái shěnzhīsōngshānxùnnànshīhónggōngguǒ wèi  chéngchóuhuì huīxiàchūzhǎnzhī 

     shénxiānguǐdànzhīshuō wèiyántàishībīngjiě wénshàobǎoguāngmíngchántuō shíwèicháng zhīzhōngzhěshèngxiánjiā hàorán chángliútiānzhījiān chūshìshìzhīmiàn shénxiānzhīshuō suǒwèiwéishéhuà zhōnglièhái wèn bǎiniánérhòu dēnglǐngshàng shùzhōnglièyán lèixià xiǎngjiàndāngwéichéngguāngjǐng zhōnglièzhīmiànwǎnrán shìwènguǒjiětuōfǒu érkuàngmàowèizhīmíngzhězāi 

    pángyǒudānqiánlièzhīzhǒng yǒuzàiyáng fánérjué gàohuǒzhī liúhuì yángrénzàngzhī jiāngyòuwángyóudìng guānzhōnghuángzūnyán yuèdōngjūnwéizuòzhuàn míng āi 

    shàngyǒuwèijìnbiǎozhāngzhě wénzhōnglièxiōng hànlínchéngxià shàngyǒushùrén hòujiēláijiāngxǐng shìyīng huòshānshībài màochēngzhōnglièzhě jiàngzhìjiāng lìngshǐshìnánláirènzhī zhōnglièzhīwáng rénniánshàoyǒu shǒujié chūshìzhī jiàngyàn qiángzhī réncáiér shíchūjiàngzhīsuǒ gǎnwéizhībiǎozhāngzhě 

     zhōnglièchánghènchéngzàiběi dāngxìngzhījiān néngzhàngjié chūshūjiūzhī zhīshēnhòunǎiyǒu érzhǒngxiōnggōngzhīliè méihuāxuě fāngxiāngrǎn yǒuzuòzhōnglièzhě shǐ使zhūgōng liàngzàicóngzhīliè dānglìngwéibiéshìrén lièbèi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幽意¹无断绝,此去随所偶²
译文:我寻幽探胜的心意没有定止,随着一路看见的景色生发不已。
注释:¹幽意:寻幽的心意。²偶:遇。刘熙《释名·释亲属》:“二人相对遇也。”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¹风吹行舟,花路²入溪口。
译文:晚风吹送我的行舟,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荡入溪口。
注释:¹晚:一作“好”。²花路:一路鲜花。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际夜¹转西壑(hè)²,隔山望南斗³
译文:星夜又转过西边的山岭,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
注释:¹际夜:至夜。²壑:山谷。³南斗:星宿名称,夏季位于南方上空。古以二十八宿与地理相应来划分区域,称分野,南斗与吴越相应。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tán)¹飞溶(róng)²,林月低向后。
译文:潭底升起溶溶的烟雾,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
注释:¹潭烟:水潭上如烟的水汽夜雾。烟,雾气。²溶溶:形容汽雾柔和迷离。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生事¹且弥(mí)²,愿为持竿叟(sǒu)³
译文:世事何等地纷繁渺茫,不如做一名隐居的钓叟。
注释:¹生事:世事。²弥漫:渺茫无尽。³持竿叟:持竿垂钓的老翁。竿,指钓竿。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綦毋潜因安史之乱爆发而归隐之后创作的作品。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若耶溪,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此诗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这种“幽意”支配着他的人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

  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多么闲适!“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置身新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作者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事,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殷璠说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河岳英灵集》)。作者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给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但是,由于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怀着追求和满足的心情来描写它,因而这夜景被状写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诗也就显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唐音癸签》引殷璠语),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悠的意境。在写法上,诗人紧扣住题目中一个“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因而所写的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恍忽流动,迷蒙缥缈,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给人以轻松畅适的感受和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9-30
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2-23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5

chūnfànruò

qián tángdài 

yōuduànjué suísuǒǒu 
wǎnfēngchuīxíngzhōu huākǒu 
zhuǎn西 shānwàngnándǒu 
tányānfēiróngróng línyuèxiànghòu 
shēngshìqiěmàn yuànwéichígān竿sǒu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关雎》,后妃之德¹也,风之始²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译文:《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注释:¹德:美德。²始:起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jiē)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注释:¹嗟叹:叹息。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¹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²;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³;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使夫妇之道入于正常,使子女对父母成孝敬之心, 使人伦关系淳厚,使教化美满,使风俗改变。
注释:¹情:情感。²政和:政治平和。³乖:不顺利,不如意。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译文: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四方的风尚,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yǎo)(tiǎo),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译文:然而,《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风”,(但“风”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南”,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鹊巢》、《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风”,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础。因此,《关雎》是赞美得到贤淑的女子,来匹配给君子的,而忧虑的是如何进举贤才,并非贪恋女色;怜爱静雅的美女,思念贤良的人才,却没有伤风败俗的邪念。这就是《关雎》的要义。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