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尽天花做道场,玉笙吹劝碧霞觞。如何少歇霓裳舞,傅与人间辟谷方。
散尽天花做道场,玉笙吹劝碧霞觞。如何少歇霓裳舞,傅与人间辟谷方。

yóuxiānshīshí--zhāng鸿hóng

sànjǐntiānhuāzuòdàochǎngshēngchuīquànxiáshāngshǎoxiēshangrénjiānfāng

张鸿

张鸿

连州桂阳人。哀帝天祐二年登进士第。因见唐将亡,遂归乡隐居不仕。晚年时,曾及识诗人孟宾于,约活至五代中期。能诗。 ▶ 1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朱鹭,鱼以乌。路訾邪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
朱鹭,鱼以乌¹。路訾(zī)²鹭何食?食茄(jiā)³。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
译文:鹭鸟吃鱼,吃掉后又想吐。鹭鸟以什么为食呢?它在荷茎下进食。是要咽下去呢,还是要吐出来?这得去问击鹭鸟鼓的进谏者,他们究竟是要对皇帝吐露真情,直言进谏呢,还是把有些言语自己咽下去,不说给皇帝听呢?
注释:¹鱼以乌:指鹭鸟吃鱼,但吃掉鱼后又想吐。²路訾邪:表声音,无义。³食茄下:这句说的是鹭鸟在荷茎下进食。茄,荷茎。⁴问诛者:诛,一作“谏”。意思是问进谏者。
古代朝廷上树立一面大鼓,上面装饰有一只红色的鹭鸟。这面鼓,就是面谏皇帝时用的。朝臣向皇帝进谏时,就要先击鼓。此诗假借咏鼓,以勉励进谏者要敢于向皇帝尽情吐露忠言。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碧窗斜月蔼(ǎi)¹深晖(huī),愁听寒螀(jiāng)²泪湿衣。
译文: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¹蔼:古同“霭”,云气。²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¹
译文: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注释:¹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译文: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欲寄征衣¹问消息,居延²城外又移军。
译文:(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注释:¹征衣:出征将士之衣。²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来。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用字特点

  二首均有声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讲究。

  如用一“蔼”字,表现月光深暗,创造氛围。

  如用一“静”字,显示夜空的冷寂,并衬托出下面的“鸿声”清晰,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

qiūguīèrshǒu

zhāngzhòng tángdài 

chuāngxiéyuèǎishēnhuī chóutīnghánjiānglèishī湿 
mèngfēnmíngjiànguānsài zhīxiàngjīnwēi 

qiūtiānjìngyún duànhóng鸿shēngdàoxiǎowén 
zhēngwènxiāo yánchéngwàiyòujūn 

百花风雨泪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
百花风雨泪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
译文:百花在风雨中摇曳,眼看快要全部凋零了,令人不住落泪,偶然在放晴的时候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心情才稍微恢复开朗。
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
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zhāo)¹
译文:这一半的春色已经逝去,只留下少许残花,使夜色显得更加深沉,但明日又是花朝节,希望还能够开出美艳的花朵来。
注释:¹花朝:花朝节,是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也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

huācháo--tāngxiǎn

bǎihuāfēnglèinánxiāoǒuzhúqíngguāngdiéyáo

bànchūnsuícánzuìquèyánmíngshìhuācháo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南雁¹依稀回侧阵²,雪霁(jì)³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suì)灯生晕。
译文:天空中从南方飞回的大雁,斜行的雁阵隐约可见。雪后初晴,在阴暗的墙角处,兰草的嫩芽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半夜时分,我从梦中惊醒,醉酒带来的困意已经消除。香炉中烧过的香像卷曲的谷穗一样,昏暗的灯光发出一圈圈模模糊糊的光晕。
注释:蝶恋花:宋本《醉翁琴趣外篇》作《风栖梧》,《草堂诗馀续集》有题“初春”。¹南雁:大雁自南方飞回北方。²侧阵:指雁阵斜行。³雪霁:雪后放晴。⁴墙阴:墙的阴影处,墙的阴暗处。⁵兰芽:兰的嫩芽。⁶中夜:半夜。⁷炉香:香炉里的香。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¹。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²
译文:美好的时光如流水一般一瞬即逝。往事悠悠,昔日的快乐还萦绕在心头,乱人心绪。腊月后春天就将来临,离花开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那怒放的梅花已经告诉人们春风就要来了。
注释:¹萦方寸:宋本《醉翁琴趣外篇》作“成方寸”。方寸:心。²东风已作寒梅信:本句《珠玉词》作“寒梅己作东风信”。梅信:梅花开放所报春天将到的信息。
湖口人李正臣蓄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
湖口¹人李正臣蓄(xù)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líng)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²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³中九华,且以诗纪之。
注释:九华:山名,在池州青阳县,旧名九子山,李白改其名为九华山。山上有九峰。¹湖口:即今江西湖口,旧属九江府,地在鄱阳湖之口,为湖水河流的要冲,所以得名。²仇池石:苏轼在扬州所蓄异石,苏轼有《双石》诗,其小引说:“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正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往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他穴,潜通小有天。’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这就是仇池石的由来。³壶:神仙壶公之壶。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清溪电转¹失云峰²,梦里犹惊翠扫空³
译文:溪流弯曲蛇形如同闪电,转眼两岸云峰已消失在后面,我惊叹山水如此秀美,连梦中也是这山水。
注释:¹电转:形容水道转过之快。²云峰:指壶中九华石。³翠扫空:也指九华石。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五岭¹莫愁千嶂(zhàng)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译文:不要为南贬五岭千嶂而发愁,盆景中有玲珑剔透的九峰足尽奇观,如悬挂的仙壶,别有洞天。
注释:¹五岭:在两广,云贵一带。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译文:石盆里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势的下落,美景层出,犹如明亮的小窗洞开八面。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¹
译文:想到我蓄有仇池石两丸,放入盆景总觉得尚太孤单,我欲用百金买这玲珑剔透之石。
注释:¹碧玲珑:也指九华石。

  这首诗首联将南迁旅途写成一次美妙的游历。颔联写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深情神往。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棂。尾联倾吐欲买壶中九华之意。这首诗有高视人间、洒然超脱的气度,有虚无缥缈、优美神奇的意境,有玲珑宛转、层层显现的结构。

  首联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而诗人爱山之情,梦寐不忘,在梦中仍时时看见那苍翠横空的山色,为之惊叹。二句想象飞越,感情浓烈。苏轼此次南迁,自陈留以下沿汴河、泗水舟行,过扬州,越长江泊金陵,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兄弟俱窜,家属流离”,其心情是凄苦的。诗中通过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颔联承接上文借山之意,一气旋转而下:“五岭莫愁千嶂外,丸华今在一壶中。”微露主旨,点醒题目。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强作欢颜,聊以自慰,露中有含,透中有皱,最是抒情上乘。苏轼以六十高龄,万里投荒,其愁苦是深重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痛苦直白地倾吐出来,他轻轻地提出“莫愁”二字,从反面着笔,而这小小拳石,竟成了诗人此际的唯一安慰,则其心中的空虚、孤苦,不言而喻。诗句表现出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形象。“一壶中”的“壶”,不过是盛放山石的盆盂之类,但由于“壶中”二字在文学上的传统用法,却给人带来一种灵异之感。《神仙传》说:一个叫壶公的人,“常悬一壶空屋上”,每天“日入之后”,他就“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只有一个叫费长房的有道术的人能看见他,“知其非凡人也”。赵次公注解说:“壶公之壶也,中别有天地山川,故云耳。”有此二字,便把现实山石仙境化了,并为下文“天池水”、“玉女窗”作好准备,把读者带入一个虚无飘渺的神仙世界。

  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层层见”言山石的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显现出来。“处处通”,写山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的特点。“天池”只是泛指天上之池,不必坐实去找它在什么地方,旧注拘泥于出处,或说在青城,或说在庐山,或说在皖山,这是不必要的。“玉女窗”是文学上常用的典故,李商隐诗中“玉女窗虚五夜风”是其例,用“天池水”、“玉女窗”构成一个优美的、惝恍迷离的仙境情调,诗人的想象力是十分活跃的。

  尾联说的是诗人欲买之意。这个仇池石是苏轼心爱之物,他称之为“希代之宝”。为了它,曾和王晋卿一起写了好几首诗,讨论以石易画问题,传为艺林佳话。这里“太孤绝”三字,和前面第三句“千嶂外”一层映带生情,使全诗内在的抒情脉络贯串一气,萦拂有致,再一次抒写了诗人的孤愤之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450-452
2、 陶文鹏编著.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35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