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为儒者,唯君见我心。诗书常共读,雨雪亦相寻。
乡里为儒者,唯君见我心。诗书常共读,雨雪亦相寻。
贫贱志气在,子孙交契深。古人犹晚达,况未鬓霜侵。
贫贱志气在,子孙交契深。古人犹晚达,况未鬓霜侵。

zhōngtóngzhì--xún

xiāngwèizhěwéijūnjiànxīnshīshūchánggòngxuěxiāngxún

pínjiànzhìzàizisūnjiāoshēnrényóuwǎnkuàngwèibìnshuāngqīn

杜荀鹤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火树银花¹合,星桥²铁锁开³
译文: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注释:¹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²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³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暗尘¹随马去,明月逐人来²
译文: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注释:¹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²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游伎¹皆秾(nóng)²,行歌尽落梅³
译文: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注释:¹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²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³落梅:曲调名。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金吾¹不禁夜²,玉漏³莫相催。
译文: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¹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²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³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后来也称元宵节。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每年这天晚上,京都洛阳都要大放花灯,夜间照例不戒严,观赏花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文人数百人赋诗记其盛景,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

  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弛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颔联写元夕车马游人之盛。由于车马交驰、游人杂沓,扬起了道路上的阵阵尘土。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灯影的照耀,却分明可见随着车马的飞驰而去,后面便扬起一阵飞尘,这就是所谓“暗尘随马去”。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这正是对元夕的传神描写。着一“去”字,写出了马的奔驰和尘土飞扬而去的态势。纪昀说此句得神处在一“暗”字,固极有见。其实,“去”字也同样精彩,从中仿佛可见车马飞驰时卷起的气流,下句专写人的活动,却不忘交代元夕的特点。由于是望月,所以满月的清光映照着东都城的每一个角落。游人熙熙攘攘,摩顶接踵,月亮的光辉始终与人相随。由此“明月”还可进一步想象灯月交辉的热闹场景。

  颈联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专挑出一类人来写,这就是“游妓”。她们可能是王公贵戚之家的歌舞妓人,为了相互夸示而让她们出来表演助兴的,她们自己也可借此观赏元夕灯月交辉、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总之,既是观赏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丽风景。两句一句写她们的美貌,一句写她们的技艺。单有火树银花的灯影和众多的游人车马,还不足以充分显示元夕京城的热闹繁华,必须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彻夜笙歌,才是声色光华交相辉映,极喧阗热闹之能事。

  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 第一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16页

zhēngyuèshí

wèidào tángdài 

huǒshùyínhuā xīngqiáotiěsuǒkāi 
ànchénsuí míngyuèzhúrénlái 
yóujiēnóng xíngjìnluòméi 
jīnjìn lòuxiāngcuī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¹将有大志于齐²,吾将许越成,而³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¹⁰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¹¹威以好胜也,故婉约¹²其辞,以从¹³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¹⁴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¹⁵¹⁶,民人离落¹⁷,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译文:吴国国王夫差便告诉各位大夫说:“我还对齐国有大的企图,我就同意越国的求和,你等不要违背我的意愿。如果越国已经改过,我(对它)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它不悔改,(等我从齐国)回来,我挥师讨伐它。”申胥劝道:“不能同意求和啊。越国不是诚心和吴国和好,也不是害怕我们的军队的强大。(他们的)大夫文种有勇有谋,(他)将把(我们)吴国在股掌之上玩得团团转,来实现他的愿望。他本来就知道君王您喜欢逞威斗胜,所以说婉转驯服地言辞,来纵容国王您的心志,使您沉浸在征服中原各国的快乐中,来让你自己伤害自己。使我们的军队困顿疲惫,民众流离失所,而日益憔悴,然后他们安全地收拾我们的残局。而越王信用好爱惜民众,四方百姓都归顺他,年年谷物按时节成熟,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在我们还能够(跟他们)打仗的时候,是小蛇的时候不摧毁它,成为大蛇将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你干嘛长越国的威风,越国能够足以成为大患吗?如果没有越国,那我春秋演习向谁炫耀我的军队啊?”便同意了越国的求和。
注释:¹孤:王侯的自谦之词。²有大志于齐:要攻打齐国,北上称霸。³而:你们。⁴拂:违背。⁵反:同“返”,指伐齐回来。⁶振旅:整顿部队。⁷慑:恐惧,害怕。⁸种:越大夫文种。⁹还:转动。¹⁰玩:玩弄。¹¹盖:崇尚。¹²婉约:委婉而谦卑。¹³从:同“纵”。¹⁴诸夏:中原的其他诸侯国,如晋、齐、鲁、宋、郑、卫等。¹⁵钝:不利。¹⁶弊:困。¹⁷离落:离散。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译文:将要盟约时,越王又派诸稽郢砌词说:“要认为盟誓有用吗?上次盟誓时涂在嘴上的血还没干呢,足以保证信用啊。要认为盟誓没用吗?君王家的军队的威武降临便能使唤我们,干吗要看重鬼神而看轻您自己的威力啊。”吴王便同意讲和,空有讲和没有盟誓。
文种与申胥的分析不谋而合,利害相关,明若观火。吴王夫差由于不用申胥而亡国,越王勾践由于用了文种而灭吴称霸。说明能否虚心采纳下属的正确意见,是关系国家兴亡成败的大事。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崇岩¹吐清气,幽岫(xiù)²³神迹
译文:高大挺拔的山岩处烟雾缭绕,幽深的洞壑还留有神迹。
注释:¹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²幽岫:幽深的洞壑。³栖:居住。⁴神迹:神仙往返的踪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希声¹奏群籁(lài)²,响出山溜滴³
译文:各种声音齐奏大音希声,山流潺湲其声滴滴。
注释:¹希声:稀有而细微的声音。希同“稀”,《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等句。²籁: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自然界的声响。³溜滴:声音圆润而光滑。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有客声冥游¹,径然²忘所适³
译文:有位行客声自神游此处,直往不停忘其所之。
注释:¹冥游:谓杳无行迹地遨游,犹神游。²径然:直走之状。³所适:所去之地。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¹手抚云门²,灵关³安足辟
译文:抚掌抚弄谷水,仙界关门何须疏辟?
注释:¹抚:通“拊”,抚掌应节之意。²云门:乐曲的名称,即中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³灵关:指获得觉悟的种种关口。⁴辟:开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流心¹叩玄扃(jiōng)²,感至理弗隔。
译文:游移心性叩开玄扃,感悟妙趣其理不隔。
注释:¹流心:游移流动的心性。²玄扃:扃即门户;玄扃意为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感与理是晋诗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灵与外界的神秘沟通。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孰是腾九霄¹,不奋²冲天翮(hé)³
译文:怎样才能腾上九宵,不用伸展冲天之羽?
注释:¹九霄:天空之极高处。佛法认为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一层。²奋:拍动。³翮: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妙同¹趣自均²,一悟超三益³
译文:臻于妙境所趋自均,顿然妙悟胜于三益。
注释:¹妙同:享有绝妙之佳境。²均:平正而无欲之意。悟:《说文》:“悟,觉也。”开悟,看破了三界因缘和合的无常现象。³三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利益,泛指三界中五欲六尘之享受。

  这首诗是东晋名僧慧远所作。慧远是个极好云游的人,本持着纤尘不染的一颗佛心到处游历,时而普度旁人,时而观望微笑。

  此诗所写即是慧远在庐山禅修参悟时所见,诗中首句所讲的“岩吐紫气”的情景,后世的李白等人都见过。山雾与阳光形成的霓虹造成雾气产生薄紫的现象,如同仙人的衣带,引人遐思。慧远深入山中,声行于小径,密林探幽,神思意远。脱离尘嚣,寻找自然同宇宙的玄机。

  于是诗人发出“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的感慨,哪里才是九霄云外呢?偶触云门闸开。高山流水,看遗落凡尘的仙山,灵关顿开,神智翻腾而上,冲天幽游,翱翔宇内,心灵自足,最后两句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提点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也就是悟道。诗人终于明白道存何处。然而道究竟在哪里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凡心遗落不要紧。最要紧是获得精神境界的提高。

  此诗脱落尘埃,自有幽韵脱俗之高风,写景状物足见方外之人的本色。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匡庐清幽美丽的自然风貌,记述了作者游览时陶然忘我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作者摆脱世俗牵缠、坚持修行学道的决心。

  其实佛法道存何处,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都不一样。不管是慧远的在山间神往,还是惠琳的在世俗里探讨,所得都不尽相同。修行者的凡心如果遗落到山林间,或可偶得宇宙的玄机,但若是落在人世,往往招来是非。

参考资料:
1、 方鸣主编,.一生最爱古诗词 上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7:第313页

shāndōnglínshī--shìhuìyuǎn

chóngyánqīngyōuxiùshénshēngzòuqúnlàixiǎngchūshānliū

yǒumíngyóujìngránwàngsuǒshìhuīshǒuyúnménlíngguānān

liúxīnkòuxuánjiōnggǎnzhìshúshìténgjiǔxiāofènchōngtiān

miàotóngjūnchāosān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变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王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¹秦地之狭隘(ài)。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²,资之金玉³,使游说(shuì)诸侯,阴修甲兵,饬(ch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¹⁰、貉(hé)¹¹,南定百越¹²,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¹³。罪三矣!立社稷(jì),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kè)¹⁴,平¹⁵(dǒu)¹⁶hú)¹⁷、变量、文章¹⁸,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¹⁹。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²⁰,以见王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²¹,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译文: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时,正赶上秦国领土狭小的时候。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数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足智多谋的人,使他们带着金玉等财物,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终于吞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君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而是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税收,达成君主得到百姓拥护的意愿,使万民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作臣子的,所犯罪状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如今,希望陛下明察!
注释:¹逮:及,赶上。²阴行谋臣:暗中派遣足智多谋的人。阴,暗中。行,派遣。³资之金玉:使谋臣带着金玉等财物。资,供给,提供。⁴修甲兵:整顿武备。⁵饬政教:整顿政治法令。饬,整顿,修明。⁶官斗士: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官,授予官职。⁷盛其爵禄:提高他们的地位和俸禄。盛,满,多,增加。⁸卒兼:终于吞并。兼,兼并,吞并。⁹罪:名之为罪,实表其功。¹⁰胡:古代对北方或西方各部族的泛称。¹¹貉:通“貊”,东北部族名。¹²百越:东南部族名。¹³以固其亲:使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得到巩固。¹⁴更剋画:改变器物制度徽饰。古代车舆器具等都有等级徽饰,列国不同,秦统一后加以更改统一。剋画,车服器用;剋,通“刻”。¹⁵平:统一。¹⁶斗:量器,十升为一斗,量器。¹⁷斛:十斗为一斛。¹⁸文章:这里指文字。¹⁹树秦之名:树立秦朝的名望。²⁰兴游观:建筑皇帝巡游使用的离宫别馆。²¹遂主得众之心:达成君主得到百姓拥护的意愿。

  这封文书是一封充满冤郁与血泪的自白书,李斯以反语从七个方面陈述了其跟随秦始皇之后创立的功业,如辅助秦王兼并六国、扩大秦国疆土、辅助秦王巩固政权、提升大臣地位而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筑驰道、减轻刑罚。不凡的政绩,却反语陈述,其全部的用意在于藉此表明对秦王朝的耿耿忠心,决无谋反之意,使秦二世明辨是非与忠奸,为自己昭雪冤曲,脱去缧绁之绊。其中有作者自负能言菩辩、建立丰功伟绩的信心,也有一种清白无污、心胸坦荡的气概,冤屈之情、愤激之态更是溢于言表。

  全篇要言不繁,措词委婉,文词简约而有力,意丰而理足,虽有溢美,但到底离事实不远。

参考资料:
1、 杜涌 ,左羽.历代上皇帝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8-10
2、 李锋,罗友松 主编.名家书信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5-16
3、 刘小乔 编著.鱼雁尺牍 古代书信集锦.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22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餔之。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
东方有人焉,曰¹爰(yuán)(jīng)目,将²有适³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适,见而下⁴壶餐以餔(bū)⁵之。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适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⁶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⁷地而欧(ǒu)⁸之,不出,喀(kā)喀然,遂伏而死。
译文:东方有个人叫爰旌目的人,准备到别的地方去,但在半路上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狐父城一个叫做丘的强盗看见他倒在地上,就把自己壶里装的饭倒出来喂他。爰旌目吃了几口以后便睁开了眼睛,问:“你是干什么的?”强盗说:“我是狐父城任,名叫丘。”爰旌目说:“呀!你不是那强盗吗?为什么要喂我饭呢?我宁死也不吃你的饭。”于是两只手撑在地上呕吐,吐不出来,喀喀地咳了两声,便趴在地上死了。
注释:¹曰:叫做。²将:准备。³适:到……去。⁴下:摘下。⁵餔:给食;喂食。⁶义:仁义。⁷据:撑着,趴。⁸欧:同“呕”。呕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