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船移六柱,水点三篙,问讯鸥波。偷放寻春假,泥珊裙醉艳,宝扇微歌。
记船移六柱,水点三篙,问讯鸥波。偷放寻春假,泥珊裙醉艳,宝扇微歌。
楚弦惯咽凄语,离绪织愁梭。怅画里青山,虚名白鹊,未解填河。
楚弦惯咽凄语,离绪织愁梭。怅画里青山,虚名白鹊,未解填河。
蹉跎。少年事,怕晨奁夕镜,瘦减双蛾。我亦伤迟暮,算黄金铸恨,两处谁多。
蹉跎。少年事,怕晨奁夕镜,瘦减双蛾。我亦伤迟暮,算黄金铸恨,两处谁多。
彩云散作零梦,如剪断秋罗。便有约重来,桃花易落人奈何。
彩云散作零梦,如剪断秋罗。便有约重来,桃花易落人奈何。
黄燮清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 1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波渺(miǎo)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tīng)¹人未归。
译文:烟波浩渺,岸边垂柳,柳枝飘飘。芳草萋萋蔓延至天际,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江南的春天已经过去,离人愁思萦绕;汀洲长满了蘋花,心上人还未回还。
注释:¹蘋满汀洲:代指春末夏初的时令。蘋:一种水生植物,也叫四叶菜、田字草。汀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此词前四句写景,以景寄情;后两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点破伤春怀人的题旨。全词以清丽宛转、柔美多情的笔触,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交融,暗寄了词人如美人迟暮般的感慨。

  南朝梁柳恽《江南曲》曰:“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寇莱公对此诗似乎特有所爱,在他的诗词中一再化用其意。如所作《夜度娘》诗曰:“烟波渺渺一千里,白苹香散东风起。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题下自注云:“追思柳恽汀洲之咏,尚有余妍,因书一绝。”这首词,也明显地由柳恽汀洲诗化出,写女子怀人之情。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以上四句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

  结拍两句直抒胸臆。前面作者花了很大力气,连续四句都是写景,实际上就是为了说出“江南春尽离肠断”这一层意思。因为有了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这句直抒胸臆之语,才显得情深意挚。接着又写“蘋满汀洲人未归”,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

参考资料:
1、 高原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92-294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有奇巧人¹曰王叔远²,能以径(jìng)寸之木³,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势象形,各¹⁰¹¹情态¹²。尝¹³(yí)¹⁴核舟一,盖¹⁵大苏泛¹⁶赤壁云¹⁷
译文: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注释:记:指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所删减。¹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²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³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⁴为:做,这里指雕刻。⁵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⁶以至:以及。⁷罔不:无不,全都。罔:无,没有。⁸因:就着。⁹象:模仿。这里指雕刻。¹⁰各:各自。¹¹具:具有。¹²情态:神态。¹³尝:曾经。¹⁴贻余:赠我。¹⁵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¹⁶泛:泛舟,坐船游览。¹⁷云:句尾语助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舟首尾长约¹八分有(yǒu)(jī)²,高可二黍(shǔ)³。中轩敞(chǎng)者为舱,箬(ruò)(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箬篷 一作:篛篷)
译文: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注释:¹约:大约。²有奇:多一点。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³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表约数。⁴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宽敞。为:是。⁵箬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⁶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⁷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⁹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糁:涂。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¹而多髯(rán)²者为东坡,佛印³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¹⁰,其两膝相比¹¹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¹²。卧右膝¹³,诎(qū)¹⁴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¹⁵倚之¹⁶——珠可历历¹⁷数也。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注释:¹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²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³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⁴居:位于。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⁵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⁶执:拿着。⁷卷端:指画卷的右端。⁸卷末:指画卷的左端。⁹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¹⁰微侧:略微侧转(身子)。¹¹比:靠近。¹²不属:不相类似。¹³卧右膝:卧倒右膝。¹⁴诎:同“屈”,弯曲。¹⁵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¹⁶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¹⁷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舟尾横卧一楫(jí)¹。楫左右舟子²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jì)³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zhǐ),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注释:¹楫:船桨。划船用具。²舟子:撑船的人,船夫。³椎髻: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⁴衡:通“横”,横着。⁵攀:扳着。⁶啸呼:大声呼叫。⁷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⁸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其船背稍夷¹,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xū)²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³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船的顶面(一说底部)较平,作者的名字题写在上面,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注释:¹船背稍夷:船的顶部(一说底部)稍平。背,这里指船顶。夷,平。²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³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⁴钩:钩的形状。⁵了了:清清楚楚。⁶墨:这里的意思是黑。⁷篆章:篆字图章。⁸丹:红色。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¹,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ɡ)不盈寸²。盖简³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注释:¹箬篷:用箬叶编的船篷。²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³简:挑选。同“拣”,挑选。⁴修狭:长而窄。

  主题思想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刻者与写者,可谓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了。从描写看,王叔远不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见地。他表现东坡赤壁之游,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譬如雕栏上的对联,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虽然季节有点不对,但用以揭示东坡泛舟时的月夜之景,却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头的三人,神态逼真,直如图画,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东坡泛舟赤壁时,第一次只有一个客人,第二次有两个客人,均无姓名,并没有黄庭坚与佛印参加,现在王叔远把他们硬扯在一起,当然体现了他的思想寄托。大约是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结尾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此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参考资料:
1、 雷群明编著. 明代散文[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02.第231-232页
2、 刘青文主编. 无障碍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3.05.第419页

zhōu

wèixué míngdài 

    míngyǒuqiǎorényuēwángshūyuǎn néngjìngcùnzhī wéigōngshì mǐn rén zhìniǎoshòu shí wǎngyīnshìxiàngxíng qíngtài chángzhōu gàifànchìyún 

    zhōushǒuwěichángyuēfēnyǒu gāoèrshǔ zhōngxuānchǎngzhěwéicāng ruòpéngzhī pángkāixiǎochuāng zuǒyòu gòngshàn chuāngérguān diāolánxiāngwàngyān zhī yòu shāngāoyuèxiǎo shuǐluòshíchū  zuǒ qīngfēnglái shuǐxīng  shíqīngsǎnzhī  (ruòpéngzuò ruòpéng )

    chuántóuzuòsānrén zhōngéguānérduōránzhěwéidōng yìnyòu zhízuǒ  huánggòngyuèshǒujuàn dōngyòushǒuzhíjuànduān zuǒshǒuzhíbèi zhízuǒshǒuzhíjuàn yòushǒuzhǐjuàn yǒusuǒ dōngxiànyòu zhíxiànzuǒ wēi liǎngxiāngzhě yǐnjuànzhězhōng yìnjuélèi tǎnxiōng jiǎoshǒuángshì shénqíng huángshǔ yòu yòuzhīchuán érshùzuǒ zuǒguàniànzhūzhī  zhūshǔ 

    zhōuwěihéng zuǒyòuzhōurén yòuzhěchuíyǎngmiàn zuǒshǒuhéng yòushǒupānyòuzhǐ ruòxiàozhuàng zuǒzhěyòushǒuzhíkuíshàn zuǒshǒu shàngyǒu rénshìduānróng ruòtīngcháshēngrán 

    chuánbèishāo míngshàng wényuē tiānrénqiū shānwángshūyuǎn  ruòwén gōuhuàliǎoliǎo  yòuyòngzhuànzhāng wényuē chūpíngshānrén  dān 

    tōngzhōu wéirén wéichuāng wéiruòpéng wéi wéi wéi wéishǒujuàn wéiniànzhū duìlián míngbìngzhuànwén wéigòngsānshíyǒu érchángzēngyíngcùn gàijiǎntáoxiūxiázhěwéizhī  língguàizāi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lí)落岁云暮¹,数枝聊自芳。
译文:一年将近在篱笆边,几枝菊暂且开得欢。
注释:¹岁云暮:即岁暮。一年将尽时。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雪裁纤蕊(ruǐ)¹密,金拆小苞香。
译文:裁雪裁剪出细蕊密,金蕾开放香气连连。
注释:¹纤蕊:纤细的花蕊。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千载白衣¹酒,一生青女霜²
译文:千年曾为贫士之酒,一生都被霜雪摧残。
注释:¹白衣:犹布衣,古未仕者著白衣。²青女霜: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春丛莫轻薄¹,彼此有行藏²
译文:春日花丛不要轻薄,彼此行止都是天然。
注释:¹轻薄:轻浮刻薄,不厚道。²行藏:谓出仕即行其所学之道,或者退隐藏道以待时机。后因以“行藏”指出处或行止。

  一年精近,本已是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作者想不到篱笆旁边那枝枝菊花开放了,“几朵依稀散晚香”,这“数枝”花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艳丽的色彩。这就是诗的开头两句所叙述的内容。作者接着描写道:“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这两句是说: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开,清香才流溢出来。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予以刻画。菊花,黄白相间,艳丽多姿,也算是大自然的宠儿。可是“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它也是历尽了人间的沧桑。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去后,以一介贫士的身份退隐田园,每日里种菊南山,酣歌纵酒,(尤爱菊花酒)虽酒债处处,但精神却得到了超脱。“千载”句便暗指此事。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菊花,实地里却是作者自身的慨叹。据史载,作者因恃才傲物,多所讥讽,以故为公卿所恶,曾十上不中。故其思想情绪借诗人表达出来。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这两句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你们为官固然饭好,可是自古是‘伴君如伴虎’,每天你们难道不是‘战战惊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吗?我作为一个‘白衣’,虽说手中没有生杀予夺之权,可是我生活得自由、坦然。可见,我们‘彼此有行藏’啊!”在警告春花不要自我狂妄而轻视白菊的同时,严肃地指出群花应各自尊重本来的生长规律和特定禀性。

  此诗以轻巧从容见长,它吐语隽永有致,意蕴却深邃绵厚。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60-16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715

--luóyǐn

luòsuìyúnshùzhīliáofāng

xuěcáixiānruǐjīnchāixiǎobāoxiāng

qiānzàibáijiǔshēngqīngshuāng

chūncóngqīngbáoyǒuxíngcáng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译文:敬亭山上回首南望,极目望尽南天。
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
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
译文:常听说有五六仙人,在此游乐。
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
溪流琴高水,石耸(sǒng)麻姑¹坛。
译文:琴高溪流水潺潺,麻姑坛石崖耸立。
注释:¹麻姑:道教神话人物。过去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
白龙降陵(líng)阳,黄鹤呼子安¹
译文:白龙降落在陵阳山,黄鹤呼叫子安。
注释:¹“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典出汉刘向《列仙传·陵阳子明》。
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
溪化骑日月,云行翼鸳(yuān)(luán)¹
译文:子安的在这里羽化骑黄鹤上日月,乘长风驾云雾,与鸳鸾比翼。
注释:¹鸳鸾:一作“鹍鸾”。
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
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lán)¹
译文:下视茫茫宇宙之间,四海皆是波澜壮阔。
注释:¹皆波澜:一作“空波澜”。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
译文:双眼不瞧目下事,世事翻覆多艰难。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译文:人生百岁,现如今半途,前途渺茫,不可预期。
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
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
译文:强食的瓜儿不甜,每每清晨起床即长叹。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译文:我愿跟随仙人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dēngjìngtíngshānnánwàng怀huáizèngdòuzhǔ簿--bái

jìngtínghuíshǒujǐntiānnánduān

xiānzhěliùrénchángwényóupán

liúqíngāoshuǐshísǒngtán

báilóngjiànglíngyánghuángziān

huàyuèyúnxíngyuānluán

xiàshìzhòujiānmíngjiēlán

tàijuéxiàshìcóngzhīnán

bǎisuìluòbànqiánhàomànmàn

qiángshíchéngwèiqīngchénzhǎngtàn

yuànsuízimíngliànhuǒshāojīndān

云带雨,浪迎风,钓翁回棹碧湾中。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
云带雨,浪迎风,钓翁(wēng)回棹(zhào)¹碧湾中²。春酒香熟³(lú)美,谁同醉?缆却(piān)舟篷底睡。
注释:¹回棹:回船。²碧湾中:长满水草的水湾处。³春酒香熟:春酒已酿成,香气扑鼻。⁴鲈鱼:鱼名。体长侧扁,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味美。⁵缆却:以绳系住船。⁶篷底:船篷下。

  这首词写南方渔翁的自在生涯。

  开头三句写尽渔翁或出没于风雨之中,或回棹在碧湾之处的劳动情景;后三句写他自足自乐的旷达生活。也可以说词人身临其境,也陶醉融化在这个环境里了。

nánxiāngzi··yúndài--xún

yúndàilàngyíngfēngdiàowēnghuízhàowānzhōngchūnjiǔxiāngshúměishuítóngzuìlǎnquèbiǎnzhōupéngshu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