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未相识,何处异乡隔。昨逢云阳信,教向云阳觅。
野人未相识,何处异乡隔。昨逢云阳信,教向云阳觅。
空闻天上风,飘飖不可觌。应非矍铄翁,或是沧浪客。
空闻天上风,飘飖不可觌。应非矍铄翁,或是沧浪客。
早晚从我游,共携春山策。
早晚从我游,共携春山策。

访fǎngzhūfàngshānrén--jiǎorán

rénwèixiāngshíchùxiāngzuóféngyúnyángxìnjiàoxiàngyúnyáng

kōngwéntiānshàngfēngpiāoyáoyīngfēijuéshuòwēnghuòshìcānglàng

zǎowǎncóngyóugòngxiéchūnshān

皎然

皎然

僧皎然,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5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绣带¹合欢结²,锦衣³连理文
译文:姑娘绣花的衣袋上打上一个合欢结,穿着织锦做的衣衫上绣满连理枝的图纹。
注释:¹绣带:绣花的衣带。²合欢结:以绣带结成双结,象征夫妇和好恩爱。³锦衣:织锦做的衣衫。精美华丽的衣服。显贵者的服装。⁴连理文:连理枝的图纹。连理,异根草木,枝干连生。旧以为吉祥之兆。喻结为夫妇同心。
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怀情¹入夜月²,含笑出朝(zhāo)³
译文:晚上怀情而去,这时夜深人静,月华如水,早上含笑而归,像朝云一样美丽。

  春花秋月,人所习见,但月与秋季的联系更为紧密。此诗全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委婉含蓄地描写了一位热恋中的女郎。诗中没有单纯写景的笔墨,一开始视角即对准那女子,用大特写镜头映出她的绣着连理花纹的锦衣和打着合欢结的刺绣衣带。“连理”,原指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在一起;“合欢”,一种象征和合欢乐的图案:二者常比喻男女相结合成或夫妻相爱。这里借以表明女子已有相好。以上二句是静态描写,接写的后二句由静转动,仿佛那女子从画面上走出:她晚上怀情而去,这时夜深人静,月华如水,好的时光希望给自己带来好的结局;两情相谐,不知东方之既白,在朝霞升起时,她告别情郎归来,含着笑靥,仿佛从朝霞深处出来,步步走近。末句中的“朝云”,暗用了宋玉的《高唐赋》楚王与神女在高唐欢合,神女自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即以“云雨”作为男女幽会的代称。“朝云”即“旦为朝云”。

  这首诗,虽写幽会,却不落痕迹。诗人所要着力表现的,是一个沉浸于自由自在爱情之间的少女;由于情志不俗,加之构思巧妙,故能表现得意境幽美,字句芳菲。

zishíshíliùshǒuqiūshǒujiǔ--xiāoyǎn

xiùdàihuānjiéjǐnliánwén怀huáiqíngyuèhánxiàochūcháoyún

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小楼连远横空¹,下窥绣毂(gǔ)雕鞍(ān)²³。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鞍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yuān)(zhòu)
译文:小楼横空伸向远方,俯视纵马奔驰的男子渐渐离去。朱帘半卷,春暖时候刚刚换上单衣,轻风破暖细雨弄晴雨丝似有似无,已经再听不到叫卖杏花的声音,斜阳映照的院落花落如雨,飘飞在用砖石砌成的台井之处。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双调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¹连远横空:犹言横空伸向远方。远,一作“苑”。²绣毂雕鞍:华贵的车马,此指纵马奔驰的男子。绣毂,车的美称。³骤:马奔驰。⁴单衣初试:是说春暖时候刚刚换上单衣。⁵破暖轻风:春暖之中轻风微拂,又有点冷。⁶弄晴:玩弄晴天。本来是晴,却又下起小雨,好像雨在逗弄晴天。故称“弄晴”。⁷红成阵:落花如同阵雨。红,指花。⁸鸳甃:用对称的砖瓦砌成的井壁,此指井台。甃,砖。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韁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玉佩¹丁东²别后。怅佳期、参差³难又。名韁(jiāng)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¹⁰依旧。
译文:心上人跨着鞍马离别之后,伤感相会佳期几次错过再难相聚。只为了追求功名利碌错过了佳期,老天如果知道也会憔悴。鲜花掩映的重重院落中,柳边深巷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如梦而令人不堪回首。如今只有当时那多情的明月,依旧照着离人更增添愁苦!
注释:¹玉佩:古人衣带上所佩戴的玉饰。²丁东:玉佩相击声。³参差:乃“差池”一音之转,意犹“磋跎”,谓与事乖违、错过机会。⁴难又:难再。⁵名缰利锁:为名利所拘系。⁶“天还”二句:如果上天知道我这种苦况的话,他也会消瘦的。⁷重门:一道道门户。⁸当时:指当年欢聚之时。⁹皓月:鞍月。¹⁰向人:一作“照人”。

  这是一首赠妓词,上片从女方着笔,描写她在楼上窥视恋人驾着车马飞奔而去的情景,下片从男方着笔,抒发自己不忍离别而不得不别的怅惘之情。这首词是一首较有特色的艳情词,其特色在于深情绵邈,婉转凄恻,从男女两方抒写别情,两副笔墨写出一种心情。这首词铺叙展衍,写足实情实景;委婉含蓄,轻点彼此心境。

  上片从女方着笔,写她在楼上看到恋人身骑骏马,奔驰而去。这个开头是用“顿入”的手法,一下子闪出两个人物形象。然后便写别时景物。“朱帘”三句,承首句“小楼”而言,谓此时楼上佳人正穿着春衫,卷起朱帘,凝望着远去的情郎。“破暖”三句,表面上是写微雨欲无还有,似在逗弄晴天,实际上则缀入女子的感情——她也像当前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如果说相别的时间在早晨或午后,那么这位女子便是一个人在楼上一直等到红日西斜。以下四句就是写这种等待的过程和情绪。轻风送来的卖花声轻脆悦耳,充满着生活的诱惑力,如梦如幻,把人引入诗意一般的甜美境界,也易触动人们的绮思幽怨。女主人公想去买上一枝,插在鬓边。可是纵有鲜花,无人适为容矣。她没有心思去买花,只好让卖花声过去,直到它过尽。

  “过尽”二字,用得极妙,从中可以想像女主人公谛听的神态,想买又终于不买的惋惜之情。特别巧妙的是,词人将声音的过去与时光的流逝结合在一起写,若是一字一顿地吟诵“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便会体会到女主人公绵绵不尽的幽思。歇拍二句,则是以景结情。落红成阵,飞满井台,景象是美丽的,感情却是悲伤的。花辞故枝,象征着行人离去,也象征着红颜憔悴,最易使人伤怀。它同词人在《千秋岁》中所说的“飞红万点愁如海”相比,意境有些相似,但却没有点明愁字。不言愁而愁自在其中,因而蕴藉含蓄,带有悠悠不尽的情味。

  下片从男方着笔,写别后情怀。“玉佩丁东别后”,虽嵌入娄琬之字“东玉”二字,然十分自然,无人工痕迹,读后颇有“环佩人归’之感。“怅佳期、参差难又”,是说再见不易。刚刚言别,马上又担心重逢难再,可见人虽远去,而留恋之情犹萦回脑际。至“名缰利锁”三句,始点出不得不离别的原因。古代士人,既向往爱情的幸福,也要追求功名富贵,这是当时社会造成的一种思想矛盾。为了功名富贵,不得不抛下情人,词人思想上是矛盾的、痛苦的,因此发出了诅咒。“和天也瘦”,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化来。但以瘦易老,却别有情味。明王世贞对此极为赞赏,他说‘瘦’字极妙。”这个“瘦”字概括了人物的思想矛盾,突出了相思之苦。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辗转反侧,都包含在一个“瘦”字中。

  至“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三句,愈出精彩。此时男主人公虽策马远去,途中犹频频回首,瞻望所恋之人的住处。着以“不堪”二字,更加刻画出难耐的心情,难言的痛苦。歇拍三句,饶有余味,写对月怀人之感,颇有“见月而不见人之憾”。古代许多诗人也常写对月怀人,或以美好的祝愿,带给读者以怡悦欣慰之情;或以凄然的远望,带给读者以惆怅迷惘之思。少游则不然,他赋予皓月以人的感情,说它当初曾多情地照着男女双方,如今虽仍像从前一样当空高照,但只照着男子的孑然一身。一种孤独之感,凄然言外。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27-33
2、 吕美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656-657
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2-825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发短¹(rán)²长眉有棱³,病容突兀(wù)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于石里藤。
译文:此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突起棱角分明,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而他好似终南山石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根蔓延的青藤,任凭严霜侵袭、暴雨击打,都等闲视之。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孝峙(zhì):即王屋,其字孝峙,明末文学家。¹发短:剃短发。²髯:胡须。³眉有棱:眉毛突起而棱角分明。棱,物体表面的条状突起棱角。这里形容眉毛突起。⁴病容突兀:言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突兀,高耸,指颧骨凸起。⁵怪于僧:连和尚都不如。清初,许多士人遁入佛门,不与统治者合作。⁶霜侵雨打:指政治和仕途上的坎坷如同雨雪风霜。⁷寻常:经常,平时。⁸终于:终于山,在今西安市于。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闲倚杖,戏临罾(zēng)¹。折腰²久矣谢无能³。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译文:他时而轻拄手杖闲适漫步,时而在水边撒网捕鱼消遣光阴。为官多年,要他再出任官职,他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推辞了。阵阵炎热的东南风没有消解池亭中暑气,而他新作的词却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注释:¹临罾:指水边网鱼。罾,有支架的鱼网。²折腰:指出任官职,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典故。³谢无能:推辞说没有能力承担。谢,推辞,拒绝。⁴熏风:和风,指东于风或于风。⁵字字冰: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此词描绘着一位爱国词人的肖像上片起句以“发短”而起,不但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而且暗示了主人公不屈的性格。同时,词人以“髯长”反衬了“发短”,并借此描绘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眉有棱”表面是在写眉毛,实则通过棱棱眉毛暗示眼睛炯炯眼神。到此,一位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怒目睁睁的形象跃然纸上。“病容突兀怪于僧。”这是描写主人公的容颜衰弱,暗示了主人公难以诉说的复杂情感。

  接着的“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暗含了“隐居”之意。上片结尾,词人通过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石里藤”一任“霜侵雨打”而表现出“寻常事”,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坚强。前两句是主人公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后两句则是主人公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通过清峻自立的形象,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首先,词人描写了主人公不为官的闲游,戏钓的惬意。接着说“折腰久矣谢无能”,通过暗用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语典表现出主人公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接着借“熏风未解池亭署”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险恶,借“字字冰”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其中,“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呼应,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激着、映衬着主人公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淋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此词上片通过描写外貌,突出了主人公病态怪异形象,表现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品格,映衬出主人公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全词用典贴切,形象鲜明,由风貌到气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丝丝入扣地熔铸出主人公的立体塑像。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6-7
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
正是行人肠断¹时,子规²得得³向人啼。
译文:正是路上的行人愁苦悲痛之时,杜鹃鸟还在声声不绝地对着人啼叫。
注释:松源、漆公店:地名,当今在今皖南山区(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¹肠断:形容极度悲痛。²子规:杜鹃,即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³得得:频频,频仍。
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若能泪得居人¹脸,始²信春愁³总为伊
译文:如果家居之人的脸上总是挂满泪珠,我才相信这春日的愁绪总是因为它。
注释:¹居人:家居的人,留居的人。²始:才。³春愁:春日的愁绪。⁴伊:第三人称代词,它。

  这是杨万里写的山溪的组诗。这不仅是一幅幅奇妙的山水画,而且也是作者的行迹图,大抵是从乐平入弋阳,过芙蓉渡,晨炊横塘,午憩马家店,再至松源。

  这首诗通过联想抒写思归的情思。开头两句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抒写自己在群山险壑中行旅的离愁别绪。“悲莫悲兮生别离”,何况身处险象环生的苦境之中,更罩上一层大有生离死别的暗色。连子规也被感动得凄声不止地向人啼泣。将子规人格化,更衬出游子孤独悲愁。

  思绪起伏,联想居人(妻子)如果听到子规这种凄切哀怨的悲啼,也一定会泪流满面,愁肠百结,摧拉欲断。最后两句虽是以假设口吻置景,实际啼声不能传到妻耳,但它说明作者心早已飞向妻旁。明知妻子“春愁”为自己,却故作曲笔,更表现思家心切。这首诗虽未正面写山溪,但由于以情造境,却可以想象出山溪的形境。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主编. 杨万里诗歌赏析集[M]. 成都:巴蜀书社, 1994:215-217.
2、 张秉戌主编. 山水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9:474-476.

guòsōngyuánchénchuīgōngdiàn--yángwàn

zhèngshìxíngrénchángduànshíziguīxiàngrén

ruònénglèirénliǎnshǐxìnchūnchóuzǒngwèi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晋人归¹楚公子谷臣²,与连尹襄老³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襄(xún)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译文: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注释:¹归:送还。²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³连尹襄老:连尹襄楚国官名,襄老襄楚国的大臣。连尹、楚国主射之官。⁴求:索取。⁵于襄:在这个时候。⁶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送知罃(yīng),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¹,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guó)²。执事不以衅³鼓,使归即戮(lù),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译文: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
注释:¹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襄交战。²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³衅:取血涂鼓,意思襄处死。⁴即戮:接受杀戮。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jì),而求纾(shū)其民,各惩¹其忿(fèn)²,以相宥(yòu)³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译文: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
注释:¹惩:戒,克制。²忿:怨恨。³宥:宽恕,原谅。⁴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¹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译文: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注释:¹任:担当。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¹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²,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³,而使嗣(sì)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xiū)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jié)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译文: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了将很光荣。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的宗庙里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戮的命令而让我继承宗族的世职,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事,率领部分军队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只有竭尽全力到贡献自己的生命,没有别的念头,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
注释:¹外臣:指荀首,这襄知罃向楚恭王称呼自己父亲的谦称。²宗:宗庙。³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⁴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⁵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⁶致死:献出生命。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楚共王说: “晋国是不能与之相斗争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楚归晋知罃》记载的襄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国荀首射杀楚国连尹襄老、俘公子縠臣,其子荀罃(也作智罃、知罃)则被楚国俘虏。 前588年,晋国请求用公子縠臣与连尹襄老的尸首交换荀罃,当时荀首已任晋国中军佐(晋国三把手,地位仅在国君、中军将之下),所以楚国人答应了。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chǔguījìnzhìyīng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rénguīchǔgōngchén liányǐnxiānglǎozhīshīchǔ qiúzhìyīng shìxúnshǒuzuǒzhōngjūn chǔrénzhī 

    wángsòngzhìyīng yuē  yuàn  duìyuē  èrguózhìróng chéncái shèngrèn wéiguó zhíshìxìn shǐ使guī jūnzhīhuì chénshícái yòushuígǎnyuàn  

    wángyuē  rán  duìyuē  èrguóshè érqiúshūmín chéngfèn忿 xiāngyòu liǎngshìléiqiú chénghǎo èrguóyǒuhǎo chén shuígǎn  

    wángyuē  guībào  duìyuē  chénrènshòuyuàn jūnrènshòu yuàn zhìsuǒbào  

    wángyuē  suīrán gào  duìyuē  jūnzhīlíng léichénguījìn guǎjūnzhīwéi qiěxiǔ ruòcóngjūnzhīhuìérmiǎnzhī jūnzhīwàichénshǒu shǒuqǐngguǎjūn érzōng qiěxiǔ ruòhuòmìng érshǐ使zōngzhí shì érshuàipiānshīxiūfēngjiāng suīzhíshì gǎnwéi jiézhì yǒuèrxīn jìnchén suǒbào 

    wángyuē  jìnwèizhēng  zhòngwéizhīérguī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