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清诗思劳,更欲学龙韬。王粲暂停笔,吕虔初佩刀。
琴清诗思劳,更欲学龙韬。王粲暂停笔,吕虔初佩刀。
夜吟关月静,秋望塞云高。去去从军乐,雕飞代马豪。
夜吟关月静,秋望塞云高。去去从军乐,雕飞代马豪。

sònglóufánbiéjià--hún

qínqīngshīláogèngxuélóngtāowángcànzàntíngqiánchūpèidāo

yínguānyuèjìngqiūwàngsāiyúngāocóngjūndiāofēidàiháo

许浑

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4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译文:刚刚在鄱阳湖大战中击败陈友谅六十五万大军,现在佩戴的宝剑还隐约留着敌人的鲜血,泛着血腥之气 。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只管 一作:只顾)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xiāo)¹问姓名。(只管 一作:只顾)
译文:山上的老僧不知道面前的英雄是谁,只是害怕的吵嚷着询问姓名。
注释:¹哓哓:因为害怕而乱嚷乱叫的声音。
睡轻时闻,晚鹊噪庭树。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蛛丝暗锁红楼,燕子穿帘处。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睡轻时闻,晚鹊噪庭树。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蛛丝暗锁红楼,燕子穿帘处。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秋鬓改,妒月姊、长眉妩。过雨西风,数叶井梧愁舞。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泪湿沙边凝伫。
¹鬓改,妒月姊、长眉妩。过雨西风,数叶井梧愁舞。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泪湿沙边凝伫。
注释:¹秋:一本作“愁”。

  “睡轻”四句,引神话传说点题。言词人在七夕晚上正恍恍惚惚地小睡着,恍忽中只听见庭院中的树上不断地传来喜鹊们的聒噪声。它们似乎在说:今天晚上我们又要飞上天去搭起鹊桥,使牛郎织女能够重聚在天河西畔,度过一夕的幸福时刻。“天津”,即指天河渡口。“蛛丝”两句,叙说自身的孤苦。此言词人所居的小楼角落挂满了蛛网,这说明那里已经很久无人前来打扫住处了。词人生活在这种与爱妾生离死别的孤独境况中,所以惟见燕子飞来,穿堂入室与他作伴,却难见伊人来此与他相伴。“天上”一句,两相对比。词人说:天上的牛郎织女尚有一年一夕的鹊桥会,而地上的我却永远不能再见爱人一面,所以哀叹“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啊。上片从题旨生发,重在悲叹自己与两妾生离死别的不幸遭遇。

  “秋鬓改”两句是说:我已经老矣,能不鬓发转白?因为自己的日渐衰老,所以更引起了我对传说中吃过不死药而永葆青春美色的嫦娥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种嫉妒心。这是一般老年人常有的牢骚话。“过雨”两句是说:眼前又到了秋风秋雨的烦闷季节,再加上室外的梧桐叶随风飒飒地飞舞,能不使人见秋景而起愁?所以后来的鉴湖女侠秋瑾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叹;而词人也有“离人心上秋”之愁。“梦入”三句,思妾之心愈深矣。此言词人从七夕鹊桥会的传说,进而联想到自己如果要想与爱人相见,那就只能在梦境之中了。所以词人起而独自徘徊,企图摆脱相思之苦。只见天上几颗星星闪烁,映衬着冷冷清清的门户。他漫步在宅边河畔,不由得又因思念爱妾而泪滴涟涟。下片主要是哀叹自身的老境凄凉及怀念离逝的两个爱妾。全词从七夕的神话传说,联想到自己与两位爱妾生离死别的愁苦,既写时节,又写亲人,读来感人肺腑。

zhīxiāngjìn··--wényīng

shuìqīngshíwénwǎnquèzàotíngshùyòushuōjīntiānjīn西pànzhònghuānzhūànsuǒhónglóuyànzi穿chuānliánchùtiānshàngwèirénjiāngèngqíng

qiūbìngǎiyuèzhǎngméiguò西fēngshùjǐngchóumènglánqiáodiǎnshūxīngyìngzhūlèi湿shīshābiānníngzhù

狗探汤,鱼着网,急走沿身痛着伤。柳腰花貌邪魔旺。柳弄娇,花艳妆,君莫赏。
狗探汤¹,鱼着网,急走沿身痛着伤。柳腰花貌邪(xié)²旺。柳弄娇,花艳妆,君莫赏(shǎng)
译文:狗爪伸进了沸水,鱼儿闯着了绳网,带着一身伤痛,急急地逃离避让。妓女们腰如弱柳,貌比春花,害人的魔力正强。她们弄娇作媚,脂粉艳妆,您可别喝了迷魂汤!
注释:¹汤:沸水。²邪魔:本意问为妖魔,这里形容不正当的手段。
“狗探汤”、“鱼着网”两则形象极为生动,其负痛急走、心有余悸的情态如在读者目前。章回小说中有“惶惶若丧家之犬,急急若漏网之鱼”、“鲤鱼离却金鳌钩,摆尾摇头更不来”的习语,曲中正是利用了这种为人所熟悉的视觉印象。“痛着伤”既显示了所遭危险的可怕,又有教训沉重、“吃一堑长一智”的意味,从而为引出下文的训诫敲响了警钟。“探汤”、“着网”究竟是在比喻些什么。第四句揭示了答案,原来指的是花街柳巷嫖妓寻乐的险事。为寻花问柳而痛吃苦头固然咎由自取,但妓女设圈套、行“邪魔”的手段也确实狠毒,一个“旺”字,坐实了前文“急”、“痛”的缘起。读者至此掩卷,愈觉起首两句比拟的贴切。妙在作者撇过“邪魔”,回过头来重新渲染“柳腰花貌”在外表上的娇艳,最后以“君莫赏”三字轻轻带住,不啻为当头棒喝。将“柳”、“花”两度紧挨着“邪魔旺”拈出表现,于是警惕春楼以色惑人的主旨便跃然纸上了。小令始终以生动的形象组合来代替枯燥的说教,以“果”引出“因”,语重心长。全曲篇幅短小,朗朗上口,令人过目难忘。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四块玉·警世

kuài··jǐngshì--céngruì

gǒutàntāngzhewǎngzǒu沿yánshēntòngzheshāngliǔyāohuāmàoxiéwàngliǔnòngjiāohuāyànzhuāngjūnshǎng

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青波。
双鹭能忙¹翻白雪²,平畴(chóu)³许远涨清波。
译文:两只白鹭在水上振动着雪白的羽毛,飞来飞去是那样的忙;平坦的田野涨起清波,望去是那样的遥远。
注释:¹能忙:那么繁忙。²白雪:这里指白茫茫的水域。³平畴:平坦的田野。⁴许远:如此遥远
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
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
译文:随手将窗帘钩起,顿时便似有无限风光扑上楼头,悠闲地躺着,欣赏那一团团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

  这首诗是动中见静,用许多跳动的画面组成特写,以反衬其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成双的鹭鸟振动着雪白的羽毛,飞来飞去是那样的忙;渺渺平畴涨起清波,望去是那样的遥远。诗人随手把窗帘钩起,顿时便似有无限风光扑上楼头。诗人悠闲地躺着,欣赏那一团团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这就像杜甫《江亭》诗所写:“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充分表现出一种以自然之眼观物的旷达襟怀。前两句表面上,是渲染翻飞之速和平畴之户,深一层,则显示出双鹭的安闲和田野的静谧。“钩帘百顷风烟上”句着一“上”字,便把成百顷辽阔的风光写活了。末句“卧看青云载雨过”是否另寓深意,自无法确知。但联系到作者的生平,则此诗极可能作于政治上遭受挫折期间。汪藻一向怀抱青云之志,在几经政治风波之后,仍能泰然处之。此句所表现的,很可能就是这一境界。

  汪藻的朋友孙觌叙汪藻诗说:“兴微托远,得诗人之本意。”(《浮溪集原序》)从这句话中可知:汪藻诗的比兴和寄托是很微妙、深远的。但这两首小诗是否也有寄托,不必强作解入,但就诗里所显示的意象来看,恐不是单纯的留连光景之作,反映出一种怅惘心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65-766

shìèrshǒu ·èr

wāngzǎo sòngdài 

shuāngnéngmángfānbáixuě píngchóuyuǎnzhǎngqīng 
gōuliánbǎiqǐngfēngyānshàng kànqīngyúnzàiguò 
恨沙蓬,偏随人转,更怜雾柳难青。问征鸿南向,几时暖返龙庭。正有无边烟雪,与鲜飚千里,送度长城。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秋声,宿定还惊。愁里月,不分明。又哀笳四起,衣砧断续,终夜伤情。跨羊小儿争射,恁能到,白蘋汀。尽长天遍排人字,逆风飞去,毛羽随处飘零,书寄未成。
恨沙蓬,偏随人转,更怜雾柳难青。问征鸿南向,几时暖返龙庭¹。正有无边烟雪,与鲜飚(biāo)²千里,送度长城。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dī)³人,正海上,手携李卿。
译文:可恨那飘转的沙蓬,偏偏要随人迁徙,更让人伤心的是,那烟雾中的老柳不再返青。试问南飞的大雁,什么时候才能返回北地龙庭?只见那漫无边际的轻烟和白雪,被北方的大风吹送到千里之外,来到了长城脚下。大雁啊,当你飞经并门的时候,能否暂时驻足停留?你看:那头发斑白的牧羊人,青在北海边上与李陵执手惜别!
注释:¹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后汉书·窦宪传》有“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李贤注:“匈奴五月大会龙庭,祭其先、天地、鬼神。”冒顿,汉时一匈奴单于名。区落,部落也。²鲜飚:清风。苏武牧羝:《汉书·苏武传》载苏武使匈奴,单于迫降,武不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羝弗乳,以绝武返汉之望。“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欲劝之降,武弗从。“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³羝,公羊。

  这首词是屈大均寄居西北时所作。时值深秋,词人见到南飞的大雁,兴起离乡背井、客居异地的落拓愁苦之思,同时也借此暗寓世间风波青恶,清人入主中原之后,自己作为前朝遗民的黯淡心理。

  词从描摹塞外秋色人手:风沙迷目,蓬草飞转,令人神丧。古人有“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之句,这里以沙蓬的飘飞极言风沙弥漫、满目凄凉。由此又感叹青青柳色已不复可见,节序到了一年最令人感伤的时候。词人问南去的鸿雁,何时飞归北地,从而逗出“送雁”的主题。龙庭,本指古代匈奴的王庭,此泛指西北边陲。“青有”三句从雁推开去,复写景物:北方的秋天已十分寒冷,雪花飞舞,故云“无边烟雪”;大风时作,象是有意要吹送鸿雁度越长城,南归水泽。这里紧扣归雁而真实地描绘出北地秋光,然于景物中已逗出道途险恶、南归不易的消息。“向并门”四句则由雁而带出人。“白首牧羝人”云云本用汉苏武典,苏武出使匈奴,被留滞十九年,牧羊海上,白首始归,及其归时,曾与投降匈奴之汉将李陵握别,世传“携手上河梁”诸诗就是苏李的赠答之作。这里屈大均显然以苏武自况,以此借喻自己天涯漂泊的身世和忠于前朝、不屈不挠的精神。屈大均间关万里来到西北,本有谋图组织抗清力量的期望,青与当时顾炎武等人的西北之行目的相同。然而不久他便感到事与愿违,复明的希望终成泡影,清王朝的统治日渐巩固,故他于诗中再三表现了自己的失望和悲伤:“未有英雄羽化期,茫茫一剑报恩迟”(《塞上感怀》);“平生壮志成萧瑟,空复哀歌吊战场”(《望云州》)。这些也都是他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首词中他以白首牧羝的苏武自比,青说明自己心系旧朝,不忘中原的坚贞爱国之心,同时感叹壮志未酬、复国无望的悲凉意绪。

  如果说上片以描述景物为主,那么下片就更多感情的抒发。秋声,是萧瑟凄清的,这北国的秋声无疑比欧阳修笔下的秋声更为令人愁伤。那狂风的呼啸,那掠过长空的雁鸣,都令独处异乡的词人惊魂不定。那朦胧的月色,在黄沙弥漫和浓重的夜雾里不甚分明,更增添了词人的愁思哀绪。加上哀怨的笳声,断断续续的捣衣声,都令人悲从中来。从“秋声”至“终夜伤情”,渐将自己惆怅的心情刻画殆尽,如色彩浓重的油画,层层着色,令画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跨羊小儿”指胡人。大雁南飞,恐遭胡人箭伤,故说担心它们是否能到达南方。这里词人以雁自况,说自己担心受人残害,难返故园。屈大均一生不与清廷合作,故时时有遭到迫害的危险,词人借物咏怀,表达了对形势的失望和对安危的担忧。故这里的“跨羊小儿”云云显比清政府,一方面表现了对清政府的蔑视;一方面也说明清人入关之初采取了血腥的屠杀政策,时时威胁着反清人士的生命。于是词人感到了更深的忧愁。大雁于天际排成了人字,然因逆风千里,胡骑纷射,恐难到达那布满白蘋的江南水泽,未免毛羽飘零,故词人说自己的乡书也难以寄达,其中显然暗寓了词人无限的怅惘与不安。

  此词名为送雁,实借物抒怀。词中将人与雁混同一气,莫可明辨。句句写雁,而未有一句脱离人,可谓人中有物,物中有人。故全词比兴遥深,余味曲包,既有含蓄不露的意韵,也不乏深厚的感情色彩,故读来恻恻感人,于哀怨中见悲愤,于忧虑中见世情,可谓是一阕明遗民的悲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