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醲花一树,何暇卓文君。客坐长先饮,公闲半已曛。
酒醲花一树,何暇卓文君。客坐长先饮,公闲半已曛。
水乡春足雨,山郭夜多云。何以参禅理,荣枯尽不闻。
水乡春足雨,山郭夜多云。何以参禅理,荣枯尽不闻。

chūnzuì--hún

jiǔnónghuāshùxiázhuōwénjūnzuòzhǎngxiānyǐngōngxiánbànxūn

shuǐxiāngchūnshānguōduōyúncānchánróngjǐnwén

许浑

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4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盖越调鼓笛慢。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lǘ)丘大夫孝终公显¹尝守黄州,作栖(xī)霞楼,为郡(jùn)中胜绝²。元丰五年,余谪(zhé)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piān)³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盖越调鼓笛慢。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注释:栖霞楼:唐宋时期黄州的四大名楼之一。最早为江西临川人王义庆所建,后为闾丘孝终守黄州时重建。¹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即闾丘孝终,字公显。作者友人。曾任黄州知州,致仕(退休)后归苏州故里。²胜绝:绝佳的名胜。³扁舟:小船。⁴鼓笛慢:据考证指词牌“水龙吟”。⁵致仕:退休。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小舟横截¹春江,卧看翠壁红楼²起。云间³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yíng)。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译文:小船横渡春天的江面,我睡在船中看两岸翠绿的山峦,其间有一座红色的高楼。那高高的栖霞楼直入云端,笑语声阵阵飘出,这是太守您在雅聚啊,美丽歌女都已醉意朦胧。演奏音乐声音高亢悲怨。这歌声回旋,悠扬动听,飘荡在云水之间。您虽然年事已高,但风流潇洒仍一如从前。我梦游春江,回头只看到您在烟波之中。
注释:¹截:直渡。²红楼:指栖霞楼。³云间:形容栖霞楼之高。⁴高会:雅聚。⁵危柱哀弦:指演奏音乐,乐声凄绝。危,高,谓定音高而厉。柱,筝瑟之类乐器上的枕木,移至高处则声高厉。哀弦,指声音悲怨。⁶“艳歌”两句:用秦青“响遏行云”典故。绕云萦水:形容歌声高亢回旋,悠扬动听。⁷故人老大:言闾丘孝终年事己高。老大,年岁大。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推枕惘(wǎng)¹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²。云梦南州³,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cēn)(cī)
译文:推开枕头坐起身朱,这才发现是一场梦,眼前不见老友,只有空荡荡的江面,明月的清光无限。太守您懂得功成身退之道,已然早早去到苏州隐居了。您一定还记得当年我们在黄州之时吧,我们曾四处游玩,十分快乐。您是多情之人,料想您也定在梦中梦到我了,那情形大概就和我梦到您是一样的吧。
注释:¹惘然:迷茫的样子。²“五湖”三句:五湖,泛指太湖一带地方。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相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勾践命他为上将军,但他知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就携带宝珠,乘舟浮海,终不返。传说范蠡还携带西施出走。³云梦南州:指黄州,因其在古云梦泽之南。⁴武昌东岸:亦指黄州。武昌为今湖北鄂城,与黄州隔江相对。长江经黄州时南流,黄州在武昌东岸。⁵多情:多情的人,指闾丘孝终。⁶端来:准来,定来。⁷参差是:大概如此,指如自己梦见闾丘孝终的情形。

  这首词前面的小序交代了背景和写作经过。词虽然是写梦,但一开篇却像是正在展开的令人兴致飞扬的现实生活。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横截春江”,就是序中所说的“扁舟渡江”。长江波深浪阔,渡江的工具不过是古代的木帆船,而句中所用的警示极快当的“横截”二字,可见词人那种飘飘欲仙的豪迈之气。“卧看”,意态闲逸。又因在舟中“卧看”高处,岸上的翠碧红楼必然更有矗天之势。春江水是横向展开的,翠碧红楼是纵向的。一纵一横,展示出一幅飞动而开展的图景。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六句写闾丘公显在栖霞楼宴会宾客,席上笑语,飞出云间;美人半醉,伴随弦乐唱着艳歌,歌声响遏行云,萦回于江面。这里从听觉感受,写出乐宴的繁华。而由于词人是在舟中,并非身临高会,所以生出想象和怅望:“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前两句由对宴会的描写,转入对闾丘公显的评说,着重点其”风流“。后二句回首往事,从怅望里写出茫茫烟波和渺渺情怀。虽是那种特定环境中的情与景,但扑朔迷离,已为向下片过渡做了准备。

  下片开头,把上片那些真切得有如实际生活的描写,一笔启开。“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仅仅十三个字,就写出了由梦到醒的过程,乃至心情与境界的变化。“惘然不见”点心境,与下句“空江、月明千里”实际上是点与染的关系。醒后周围景色空旷,与梦中繁华对照,更加重了惘然失落之感。不过,正因为茫然失落,而又面对江月千里的浩淼景象,更容易引起浮想联翩。以下至篇末,即由此产生三重想想。“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是想象中闾丘公显的现实境况:他过着退休生活,像范蠡一样,携同美人,游览五湖。“扔携西子”应上面”风流未减“”佳人半醉“等描写,见出闾丘公显的生活情调一如既往。“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追思闾丘公显。作者曾在这梦之南、武昌之东的黄州一带游览,其情其景,仍然留在闾丘公显与作者记忆里。“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进一步推想重拾情谊的老友,会再梦中前来相见,刚才那真切的情景,差不多就是吧。这三层,由设想对方处境,一直到设想“梦来见我”,回应了上片,首尾相合,构成一个艺术整体。而在行文上,由“江月”到“五湖”,到武昌东岸,再由昔游引出今梦。种种意念活动互相发生,完全如行云流水之自然。

  作者写一场美好的梦。所梦的故人风流自在,重视情谊。彼此间既有美好的昔游,又有似真似幻的“梦来见我”的精神交会。其情调是浪漫的,因而有人认为这首词带有仙气。这从作者精神活动的广阔自由,从笔致的空灵浩淼看,并非没有根据。但如果因此认为词中所梦所想,都是也在一种神仙般的快乐心境上产生的,恐怕也不符合实际。苏轼谪居黄州,是他受打击非常沉重的时期。在实际生活中孤独寂寞,与亲朋隔绝离散,甚至音信不通。而另一方面,苏轼性格中又有豁达的、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派遣的特点。因之像词中所写的梦境和梦醒后的怀想,实质上是在孤独寂寞中,对自由、对友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作者实际处境的孤独寂寞,虽然被他所写的色彩缤纷的梦境、昔游等所笼罩,但又并非掩盖无余。

  此词上下片衔接处的“空回首,烟波里”与“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感情之怅惘,身世之孤孑还是很清楚的。结尾处不说自己梦故人,而想象故人梦来见自己。正像一切事物在超负荷重需要有超剂量的补偿一样,是由异常寂寞的心境上产生出来的浪漫幻想。这使得这首词在风流潇洒中又有沉郁之致。这种沉郁,正是诗人实际处境、心情的一种反应。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654-657
2、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176-179

shuǐlóngyín··huángzhōumèngguòxiálóu--shì

qiūxiàozhōnggōngxiǎnchángshǒuhuángzhōuzuòxiálóuwèijùnzhōngshèngjuéyuánfēngniánzhéhuángzhèngyuèshímèngbiǎnzhōujiāngzhōngliúhuíwànglóuzhōngzuòzhōuzhōngrényángōngxiǎnfānghuìjuéérzhīnǎizuògàiyuèdiàomàngōngxiǎnshízhìshìzàizhōu

xiǎozhōuhéngjiéchūnjiāngkàncuìhónglóuyúnjiānxiào使shǐjūngāohuìjiārénbànzuìwēizhùāixiányànxiǎngràoyúnyíngshuǐniànrénlǎofēngliúwèijiǎnhuíshǒuyān

tuīzhěnwǎngránjiàndànkōngjiāngyuèmíngqiānwéndàobiǎnzhōuguīréngxié西ziyúnmèngnánzhōuchāngdōngànyóuyīngliàoduōqíngmèngduānláijiàncānchàshì

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
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¹
译文:吴中地区霜雪来得比较晚,初冬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注释:¹佳时:美好的时光;良辰。
丹枫未辞林,黄菊犹残枝。
丹枫¹未辞林,黄菊犹残枝。
译文:树上的枫叶还未落完,残败的菊花也还没有全部凋谢。
注释:¹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鸣雁过长空,纤鳞泳清池。
鸣雁过长空,纤鳞泳清池。
译文:时时有大雁鸣叫着飞过天空,清池里的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气和未重裘,临水照须眉。
气和未重裘(qiú)¹,临水照须眉。
译文:此时气候温和,不需要穿上厚毛皮衣,对着水面我就可以整理容颜。
注释:¹重裘:厚毛皮衣。
悠然据石坐,亦复出门嬉。
悠然据石坐,亦复出门嬉。
译文:在这睛朗的冬日里,我悠然自在的坐在石头上,有时也会外出游玩。
野老荷鉏至,一笑成幽期。
野老荷鉏(chú)¹至,一笑成幽期。
译文:偶尔会碰到荷锄归来的老农,我们相逢一笑,已然明了这种隐逸生活的真意。
注释:¹荷鉏: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一般是农夫携带锄头下地务农或者务农归来的常用姿势。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zhuàn)¹烧尽,日影下帘限。手种江梅²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liáo)浑似³,何逊在扬州。
译文: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注释:¹篆香:对盘香的喻称。²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³浑似:完全像。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从来,知韵(yùn)¹,难堪雨藉(jí)²,不耐风揉³。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译文: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注释:¹韵胜:优雅美好。²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³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⁴横笛: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这是李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词的起笔与词题好似无关,但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远势”。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设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从所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情形推测,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而安闲,但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透露了其生活不幸的消息。“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问过渡,渐渐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何逊(约480—520)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情辞宛转、意味隽美,深为唐宋诗人杜甫和黄庭坚所赞赏。梁代天监(梁武帝年号,502—519)年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亦作《咏早梅》)。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诗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仿惶,终日不能去。”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情附着所致。杜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清照用何逊之事,又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遂与何逊身世有某些共鸣之感。

  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物态、敷衍故实的习径、而是笔端充满丰富的情感,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因缺乏必要的线索而无法详考,但从词中所描述的冷清寂寞“无人到”的环境和表现凋残迟暮“难言”的感伤情绪来看,它应是清照遭到家庭变故后的作品。这种变故使清照的词作具有凄凉悲苦的情调。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达到了意与境谐、情景交融的程度,故难辨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咏物了。它和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语轻巧尖新,词意深婉曲折,表情细腻,音调低沉谐美,富于女性美的持征,最能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这首《满庭芳》不仅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应是宋人咏物的佳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172-1174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57-61 .

mǎntíngfāng ·méi

qīngzhào sòngdài 

xiǎocángchūn xiánchuāngsuǒzhòu huàtángxiànshēnyōu zhuànxiāngshāojìn yǐngxiàliángōu shǒuzhòngjiāngméijiànhǎo yòu línshuǐdēnglóu réndào liáohún xùnzàiyángzhōu 
cónglái zhīyùnshèng nánkān nàifēngróu gèngshuíjiāhéng chuīdòngnóngchóu hènxiāngxiāoxuějiǎn xìndào sǎoqíngliú nányánchù liángxiāodànyuè shūyǐngshàngfēngliú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
¹衫筠笠(lì),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qí),惭愧²秧针出得齐。
译文:农民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田间紧张地忙碌着,这正是家家户户农忙的时节。千畦的绿水中,细嫩的秧苗长得出奇的整齐,真是难得。
注释:¹莎:蓑,草衣。“莎”“蓑”音同借用。²惭愧:感幸之辞,犹说“侥悻”。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
风斜水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yè)¹妇耕夫,画作今年稔(rěn)²图。
译文:斜风细雨,连日不晴,小麦将黄熟时天又转冷。男人们都去田裡抢收抢种,妇女们送饭来到田头。水田、秧田、麦田,男人、女人冒雨插秧、收麦,以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
注释:¹馌:往田里送饭。²稔岁:丰年。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¹
译文: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骚客内心悲愤不已。
注释:¹未央:未尽。
徒念关山近,终知反路长。
徒念关山¹近,终知反²路长。
译文:只是想到离京城路程已近,终于明白回西府道路更长。
注释:¹关山:指京城近郊的山。²反:通“返”。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秋河¹(shǔ)(gěng)²,寒渚夜苍苍。
译文:秋夜星空已泛动微微念色,水边寒渚还是那夜色苍茫。
注释:¹秋河:秋夜的银河。²耿耿:明亮。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引领¹见京室,宫雉(zhì)²正相望。
译文:借念光伸长脖颈远望京城,城内宫墙正与我遥遥相望。
注释:¹引领:伸颈。²宫雉:宫墙。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金波¹²(zhī)³,玉绳低建章
译文:月光洒落在宫殿之上,星辰垂挂在宫殿下方。
注释:¹金波:月光。²丽:附着,照耀。³鳷鹊:汉观名,借指金陵宫殿。⁴玉绳:星名。⁵建章:汉宫名,亦是借指金陵宫殿。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驱车鼎(dǐng)¹外,思见昭丘²³
译文:驰车来到京城南门之外,却想再看见荆州的太阳。
注释:¹鼎门:相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河南洛阳西),名南门为定鼎门。这里借指金陵南门。²昭丘:楚昭王墓。在荆州当阳县东。³阳:太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驰晖(huī)¹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译文:飞转的太阳尚不可聚见,何况与众同僚分隔两乡。
注释:¹驰晖:指太阳。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¹
译文:风云之间鸟儿还能展翅飞翔,江汉阻隔却没有可走的桥梁。
注释:¹梁:桥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常恐鹰隼(sǔn)¹击,时菊委²严霜。
译文:小鸟儿常怕遭受鹰隼的袭击,正像那秋菊怕严霜摧残一样。
注释:¹鹰隼:两种猛禽。这里比喻谗佞邪恶势力。²委:枯萎,凋零。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寄言罻(wèi) 罗者¹,寥廓²已高翔。
译文:告诉那张网捕鸟的小人吧,我已经高飞到寥廓的天上。
注释:¹罻罗者:张设罗网的人。指恶语中伤者。²寥廓:指广阔的天空。

  诗人从旅途中截取了最后一段行程来写。新林,离诗人此行目的地南齐的京城金陵(今南京市)西南不远。距目的地将到未到之际,在艺术表现上乃是一个“包含最丰富的时刻”,因为此时诗人的心潮恰值高峰,意最难平。选择这样的时刻,有助于诗情的激荡和集中抒发。题面中的“暂使”二字,已经流露出“疲马恋故轩”的依依之情;而“赠西府同僚”又明言此诗是呈献给知己故人的,因而自不妨披肝沥胆直抒胸臆而无所避忌。

  与一般记述行旅的诗作不同。诗人不从交代本事人手,而是劈头便将汹涌而来的诗情喷薄吐出。首二句如奇峰突起,气势非凡。“大江流日夜”写出了舟行在水天茫茫之际,惟有以江流为伴的旅思,其中不无王命急宣、昼夜兼程的况味。“客心悲未央”则突如其来将无尽的悲感推出。这两句一写物象,一写人情,两者本不相涉,作者把它们同时组合在诗篇的发端处,却使之产生了一种张力,一种若无却有此呼彼应的联系。在这里,滔滔不息的江流构成了“外景”,激荡不已的客心则构成了“内景”。一内一外互相生发又互相映衬,突出了诗人风波失所的主要感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的基调。五代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构想和此诗相近,就传统的表现手法说,李词用的是“比”,这首诗用的是“兴”,“兴”较之“比”常具有更直接的感发性和涵咏回味的象征意蕴。诗一开头就以壮观的画面和强烈的激情形成先声夺人的磅礴气势。

  诗的三、四两句顺“悲”字而下,把行程中的千头万绪归结到一点。即身心两违的思想矛盾和痛苦。按身之所在言,东行至此,离目的地已经日益迫近;就心之所系言,却反而愈见其远。地域上的远近和心理上的距离适好相反,故不因去路多而喜,却因返路已长而忧,行程未终而归思已生。作者旨在抒写郁结于心的情愫,原非泛泛吟咏一般的旅思。这两句是维系全篇之纲,以此为枢纽领起下文。

  “秋河曙耿耿”以下六句,围绕第三句的“关山近”而展开。作者将最后一段旅程次第写来:由郊外的“寒清”写到城郭,又由城墙写到城里的宫阙,这是位置的移近。随着苍茫夜色的隐退、曙色的渐明一切物事由朦胧变为清晰,巍峨的宫殿楼台也在绚烂的月光和星光辉映下呈露出雍容华美的气象,这又是由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上的贴近感。“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两句,曾为历来诗家所激赏,除了对仗的工整,还与取景方式有关。诗人写的是宫殿的夜景,而其绚丽华贵的气派竞胜于白昼,说明了诗人的独具慧眼。

  “驱车鼎门外”以下六句,围绕第四句的“返路长”而生发。“鼎门”和“昭丘”分别用典故代指金陵和荆州。两者都用春秋时的地名称代实际处所,以求典雅。在构思上,“驱车”句是写实承上,“思见”句已是神游启下。这两句一平实,一突兀,实际是以顿挫之笔再次鸣响了身心两违的主旋律。如果说前面三、四两句中的“徒念”、”终知”,尚是理念上对事实的无可奈何的默认;那么,这时的“思见”已是情感上不可遏止的迸发了。接下来四句顺流而下,直抒对西府僚友的怀想。人生贵在相知,相聚时尚恐岁月流逝,良辰不再,何况如今遥隔天涯,相见无日。自然界风云险仄处,尚有鸟道可通。人世间却每多阻隔而无由相通。在这不无哀惋的慨叹中自表现出诗人对故友深情绵渺的拳拳之心。

  诗的最后四句以比兴手法坦陈了自己对时局和个人安危的思索。“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两句,透露出对风云诡谲、杀机四伏的政局的巨大隐忧和惶恐心理,是为自己戒,也是为朋友戒。“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两句,典出《喻蜀父老》:“犹鹪鹏之翔乎寥廓之宇,而罗着犹视乎薮泽。”同时亦似暗用曹植《野田黄雀行》诗意,意谓投雀之罗,今已飞摩苍天矣。这两句既是告慰于友人,又对谗邪之徒极尽嘲讽之能事,轻蔑之情溢于言表。这四句均以比兴手法出之,概括了诗人刚刚经历的一段难以明言的情事,也表现了诗人向黑暗抗争的倔强个性。全诗以大江奔流起兴,以翱翔寥廓作结,虽写忧患之感而终不作向隅之泣,遂使诗的境界振拔于萎靡之中,在清俊中自具风骨。清人施补华评述谢脁诗时不独称之为“秀气成采”,且拈出其“骨干坚强”(《岘佣说诗》)的特征。证之此诗,可谓允当。

参考资料:
1、 黄岳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404-405

zànshǐ使xiàxīnlínzhìjīngzèng西tóngliáo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jiāngliú xīnbēiwèiyāng 
niànguānshānjìn zhōngzhīfǎncháng 
qiūshǔgěnggěng hánzhǔcāngcāng 
yǐnlǐngjiànjīngshì gōngzhìzhèngxiāngwàng 
jīnzhīquè shéngjiànzhāng 
chēdǐngménwài jiànzhāoqiūyáng 
chíhuījiē kuàngliǎngxiāng 
fēngyúnyǒuniǎo jiānghànxiànliáng 
chángkǒngyīngsǔn shíwěiyánshuāng 
yánwèiluózhě liáokuògāoxi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