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子攀援偶,临虚眺望通。远巾阴见日,高树静闻风。
携子攀援偶,临虚眺望通。远巾阴见日,高树静闻风。
玉黍连村熟,金粳压陌同。儿乎知饱饭,可不叫门东。
玉黍连村熟,金粳压陌同。儿乎知饱饭,可不叫门东。

shàngzuǒshāndǐng--zhèngzhēn

xiézipānyuánǒulíntiàowàngtōngyuǎnjīnyīnjiàngāoshùjìngwénfēng

shǔliáncūnshújīnjīngtóngérzhībǎofànjiàoméndōng

郑珍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2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鹦鹉洲¹头浪飐(zhǎn)沙,青楼²春望日将斜。
译文: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
注释:¹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²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xián)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¹不忆家。
译文: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注释:¹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làngtáoshā ·

liú tángdài 

yīngzhōutóulàngzhǎnshā qīnglóuchūnwàngjiāngxié 
xiányànzhēngguīshè kuángjiā 
准拟春来消寂寞。愁雨愁风,翻把春担阁。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准拟(nǐ)¹春来消寂寞。愁雨愁风,翻²把春担阁³。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译文:本想让万紫千红的春天来排解我的寂寞,却没料到近来总是风雨萧索,反而耽误了春光。但我心绪低落并非因为伤春,而是为那镜中老去的容颜。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准拟:打算、想要。²翻:同“反”。³担阁:耽误。
毕竟春光谁领略。九陌缁尘,抵死遮云壑。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毕竟春光谁领略。九陌¹(zī)²,抵死³遮云壑(hè)。若得寻春终遂(suì)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译文:到底如何才能够安心享受春天?凡尘俗事总是萦绕心怀,让人不能置身事外,做回清梦。我还是希望摆脱尘世的牵绊,去安享春天的美丽,不辜负春天之神对我的眷顾。
注释:¹九陌:指汉代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泛指都城繁华热闱的街道。²缁尘:黑色尘土,指世俗污垢。³抵死:总是、老是。⁴云壑:云雾遮覆的山谷,借指僻静的隐居的地方。⁵东君:指司春之神。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辜负春光、伤春亦不足惜来反衬,用转折的手法来衬垫,层层入深地抒写情怀,将词人的内心哀怨表达地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自己的扈从生涯的不满与厌恶。

  纳兰开篇写道:“准拟春来消寂寞。”他本来是打算要在这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的。春光美好,本该出去游玩,或是怀着愉悦的心情欣赏春日美景,但纳兰却偏偏要去消遣寂寞。

  寂寞如影随形,伴随纳兰一生。这种情绪让纳兰成为伤情的公子哥,但同时也让他蹈给后世众多优美的诗词。寂寞的纳兰本想在春光下消遣,却没想到运气如此不好,偏偏赶上了春雨,这不合时宜的雨打扰了纳兰消遣的念头,纳兰觉得这是辜负了春光。故而他写道: “愁雨愁风,翻把春担搁。”

  这首词表现词人厌于侍卫生涯、蹉跎日老的感慨:本来打算在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无奈愁风愁雨辜负了春光。情绪不好并不是因为伤春所致,而是因为对镜顾影自怜。形容已日渐憔悴。那繁华的闹市总是将幽僻的山谷遮蔽,没人来领略这美好的春光。

  无法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难怪纳兰总是会心情烦愁。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烦闷并非是天气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其他外在因素。故而他会忧伤地在上片结尾处写道: “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侍卫的工作磨平了纳兰的心性,他每日进宫当值,或者陪同皇帝出游,在这单调无聊的岁月里,生活如何能够丰富多彩。纳兰是有这样一颗浪漫自由的心的,但他却必须要学着压抑自己的天性,学着要像他的父亲那样,去当好一个官,能够在仕途上越走越远。

  这样的心情,如何能够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寻觅到快乐。纳兰只能顾影自怜,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的样貌,感慨日益的消瘦,只能是心境的郁结造成的。写完自己为何抑郁之后,纳兰在下片中依然自问:“毕竟春光谁领略。”看到外面春雨阵阵,迷蒙了这春的大地,纳兰不禁想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会在这个时候,想到要去感受春光呢。

  纳兰认为繁华的闹市总是将清幽之地遮蔽,让他无法寻觅得一丝安宁。 “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在这首词的最后,纳兰无奈而又向往地写道,怎样才能不辜负春的美意,怎样才能随了自己的心愿,在这春光中好好地享受片刻安宁呢。

  看似一首叹春的词,其实是纳兰表达内心哀怨的一首词,词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纳兰内心的真实写照。他渴望有自由单纯的生活,还希望能够远离尘嚣,可是世事总是不遂人愿,让他在这里借词抒发情感。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晴,泉凌波编,,.纳兰容若词传 超值全彩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5:第272页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zhì)¹创物,能者²³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¹⁰矣。
译文:聪明有智慧的人创造事物,有能力的人来叙述,这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士人攻读诗书,各种工匠学习技艺,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汉朝、唐朝,一套体系都很完备了。因此作诗有了杜甫,写文章出现了韩愈,书法有了颜真卿,而作画则当推吴道子,虽然从古至今有许多审美的不同,但能够超过他们的几乎没有。
注释:吴道子: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画家,有“画圣”之称。¹知者:同“智者”,聪明有智慧的人。²能者:有能力的人。³述:遵循。⁴百工:指各种工匠。⁵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⁶备:完备。⁷杜子美: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⁸韩退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⁹颜鲁公: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封鲁国公,世称颜鲁公,唐代书法家。¹⁰毕:完。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xiàn)¹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²,得自然之数³,不差(chà)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译文:吴道子画人物,好似看着灯烛能描绘出影子,笔锋往来自如,笔势不拘一格,横竖笔画互相增减补充,这是得到了自然之法啊。他的画作传神逼真,在传统的画法中不乏新意,豪放的风格里不乏细腻,手法娴熟,可以称得上是游刃有余,古今只有他可以当此殊荣。我对于其他人的画作,不能肯定其作者的名字,但对于吴道子的画,一看就知道真伪。可惜存世的赝品太多,像史全叔收藏的这幅真品,我这辈子也不过见过一两次。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写。
注释:¹见:通“现”,出现。²乘除:本指数学上的乘法和除法,文中指各种笔法的相互作用、消长。³数:尺度。⁴毫末:动物细毛的尖端,表示细微。⁵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既合于法度、规律,又能表现出新的意趣情态,在豪放的风格之外寄寓着微妙的神理。⁶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文中用以比喻吴道子手法纯熟。⁷史全叔:作者好友,生平不详。

  本文首先指出艺术发展的规律,即“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意思是艺术经验是不断积累的结果,不是一个人独力能完成的。这种从发展看问题的观点是正确的。接着,文章指出无论学术文化还是百工技艺都是经过长期发展才完善的,杜诗、韩文、颜书、吴画均在前人基础上集大成,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古今之能事毕矣”。这个评论一直存在,无论是什么朝代仍不变,说明作者卓有识见。然后,文章分析了吴道子深厚的画功,用比喻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他的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最后,文章非常辩证地阐述了吴画的精髓,并指出好的艺术品有强烈鲜明的个性。作者还感叹当时吴画的真迹太少,所见多为假冒伪劣。

  这篇文章在创作艺术方面,本文主要采取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以杜甫、韩愈、颜真卿所共知的笔法之精,更能衬托出吴道子笔法高超,堪称“画圣”。又以“游刃余地”和“运斤成风”的故事作比喻,生动地说明吴道子的绘画达到炉火纯青绝妙的境界,“盖古今一人而已”。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十二卷 (重排版)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590-592页

shūdàohuàhòu

shì sòngdài 

    zhìzhěchuàng néngzhěshùyān fēirénérchéng jūnzhīxué bǎigōngzhī sāndàihànzhìtángérbèi shīzhìměi wénzhìhántuì退zhī shūzhìyángōng huàzhìdào érjīnzhībiàn tiānxiàzhīnéngshì 

    dàohuàrén dēngyǐng láishùnwǎng pángxiànchū héngxiépíngzhí xiāngchéngchú ránzhīshù chàháo chūxīnzhīzhōng miàoháofàngzhīwài suǒwèiyóurèn yùnjīnchéngfēng gàijīnrénér huà huònéngzhǔmíng zhìdào wàngérzhīzhēnwěi ránshìhǎnyǒuzhēnzhě shǐquánshūsuǒcáng píngshēnggàièrjiànér yuánfēngniánshíyuèshū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澹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
长安道,投老¹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澹(dàn)小山时。怎消除?须殢(tì)²,更吟诗。
译文:从长安告老回家了,在一直呆过了七十年之后;多么的不易呀,七十年,这自古以来都少有!——我倦了,与其闲置,不如归来。归来好啊:夏天,看荷花:凉雨过后,池塘的夜多美;秋天,看桂花:淡淡的来里,小山也不错。别问怎么打发这日子?——喝酒,喝酒;再不,写写诗吧。
注释:¹投老:垂老,临老。²殢酒:困于酒。殢,沉溺,困倦。
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¹。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译文:冬天:不要辜负了那竹上的雪;春天,不要辜负了那柳边的月。过闲的人,总有些痴。种花之事无人问津,与花相对的意味,只有老天明了。好笑的是那山中:云,早早的出去;鸟,迟迟地归来。——竟是这般的忙碌!
注释:¹“惜花”句: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这阕词中作者虽写他人的四时之事,实际是在借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的块垒的。

  此词本是以寓有四时景物为游戏的。然而于祖国,一片报效不得之忠心,却于字里行间,处处流露了出来。口里说是要用诗酒来打发生活,准备在花月丛中度过自己的余生,而实际却痛苦于种花的事业无人问,而惜花的心情也没有人知道。这“花”分明是有所指的。作为主战派的他们来说,大约也就是指他们统一的大业无人问,而徒有报效之热忱,竟是只有天知道了。“无人问”、“只天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无比巨大的悲哀和寂寞。无怪乎他要笑云儿出去这么早,鸟儿归来这么迟,放着大事不干,如此匆匆,所为何来。结合上面的“种花事业”看,则这也就是那一些蝇营狗苟之辈,为自己的利禄而紧张忙碌得可笑罢了。这一“笑”字,写出了诗人多么高尚的情怀,也写出了诗人无比巨大的悲愤。

  词是劝人,其实也是劝自己要放开一些的,殊不知它正告诉了人,他放不开。他本想用游戏三昧的笔墨来写得轻松一点的,谁知仍然满怀悲愤,指着秃子骂和尚了。刘熙载说苏东坡的诗“滔滔汩汩说去,一转便见主意”(《艺概》)。大约好的诗词都是这样的,稼轩此词,亦莫不如是。

参考资料:
1、 李之亮 注评.国学经典:辛弃疾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90-192
2、 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7

zuìgāolóu··zuìzhōngyǒusuǒshízhěwèi--xīn

zhǎngāndàotóulǎojuànyóuguīshíláiǒuhuā湿shīqiánguìzhīfēngdànxiǎoshānshízěnxiāochújiǔgèngyínshī

xiàngzhúbiānxuěxiàngliǔbiānyuèxiánguòlezǒngchéngchīzhǒnghuāshìrénwènhuāqíngzhǐtiānzhīxiàoshānzhōngyúnchūzǎoniǎoguīchí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自古受命帝王¹及继体²守文³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jié)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sōng),纣之杀也嬖(bì)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¹⁰及大任¹¹,而幽王之禽¹²也淫于褒姒(sì)。故《易》¹³基《乾》《坤》¹⁴,《诗》¹⁵始《关雎》¹⁶,《书》¹⁷美釐(xī)¹⁸,《春秋》讥不亲迎¹⁹。夫妇之际,人道²⁰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jīng)²¹。夫乐调²²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²³,无如命何。甚哉,妃(pèi)²⁴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即欢合²⁵矣,或不能成²⁶子姓²⁷;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²⁸²⁹: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³⁰,恶³¹能识乎性命³²哉?
译文: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dá,达)已。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的淫乱。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礼的应用,只有婚姻最为谨慎。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弘扬人伦之道,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确实啊,配偶的亲爱之情,国君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是更卑下的人呢!夫妇欢合之后,有的不能繁育子孙;能繁育子孙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归宿。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孔子很少谈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注释:¹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²继体:继位。³守文:遵守成法。⁴茂:美好。⁵外戚:指皇帝之母及后妃的亲族。⁶涂山:古国(部落)名。这里指涂山氏女。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炎妻,生启,启建立夏朝。⁷放:放逐。夏桀暴虐,宠爱末喜,商汤灭夏,桀被流放于南方。⁸娀:远古氏族名。这里指有娀氏之女简狄。神话传话,简狄吞燕卵有孕,生契,为商的始祖。⁹嬖:宠爱。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纣,商军倒戈,纣自焚于鹿台。¹⁰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原,或作“嫄”。¹¹大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¹²禽:同“擒”。西周幽王宠爱褒姒,荒淫昏乱,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亡。¹³《易》:《易经》。¹⁴《乾》《坤》:《易经》六十四卦的头两卦。乾为阳,坤为阴,乾坤象征天地,又象征君臣、父母、夫妻等。所以《乾》《坤》两卦是《经》诸卦的基础。¹⁵《诗》:《诗经》。¹⁶《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诗。《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¹⁷《书》:《书经》,又称《尚书》。¹⁸釐降:下嫁。这句指的是,尧听说舜有贤德,就把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为妻。¹⁹《春秋》讥不亲迎:按古代婚礼规定,不论贵族平民,在迎亲时夫婿都应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鲁隐公二年(前721),国大夫裂到鲁国为其国君迎娶鲁隐公之女。《春秋》的记载是“纪裂来逆女”。《公羊传》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讥始不亲迎也”。迎,迎接。²⁰人道: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²¹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²²调:和谐。古人认为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说“乐调而四时和”。²³人能弘道: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仅,扩大:道,这里指人伦之道。²⁴妃匹:配偶。妃,通“配”。²⁵欢合:夫妇的欢爱。²⁶成:成熟,收获,引申为繁育。²⁷子姓:子孙。²⁸要:求,取。²⁹终:结局,归宿。³⁰幽明:阴阳。³¹恶:哪里,怎么。³²性命:人的性和天命。
本文是《史记·外戚世家》的序。《史记》中的外戚指帝王的后妃及其亲族。作者陈述三代的得失,论证后妃对国家治乱的影响。汉代自惠帝时起,后妃、外戚专权反复造成祸乱,因此作者本文是有所指的。但行文吞吞吐吐,大概有不便明言的苦衷。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