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起穷巷,众木又凋零。
西风起穷巷,众木又凋零。
蕙浦月华白,竹窗灯影青。
蕙浦月华白,竹窗灯影青。
故人难重见,邻笛不堪听。
故人难重见,邻笛不堪听。
行傍秋池上,孤吟对远星。
行傍秋池上,孤吟对远星。

zuò怀huáiyǒu--kòuzhǔn

西fēngqióngxiàngzhòngyòudiāolíng

huìyuèhuábáizhúchuāngdēngyǐngqīng

rénnánzhòngjiànlínkāntīng

xíngbàngqiūchíshàngyínduìyuǎnxīng

寇准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 2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霜日¹明霄(xiāo)²水蘸(zhàn)³。鸣鞘(shāo)里绣旗红。澹(dàn)烟衰草有无中
译文: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
注释:¹霜日:指秋天。一说秋天的太阳。²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³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蘸:沾染,沾取液体。⁴鸣鞘声:刀剑出鞘声。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鞘: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⁵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⁶有无中:若有若无。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绣里中原烽火北¹,一尊²浊酒戍(shù)³东。酒阑(lán)挥泪向悲风
译文:绣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注释:¹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²尊:同“樽”,酒杯。酒器。³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⁴酒阑:饮酒将尽。⁵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对东西突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切。“澹烟”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范仲淹《渔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与其《六州歌头》同为南宋前期的爱国词名作。

huànshā ·shuāngmíngxiāoshuǐzhànkōng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shuāngmíngxiāoshuǐzhànkōng míngqiàoshēngxiùhóng dànyānshuāicǎoyǒuzhōng 
wànzhòngyuánfēnghuǒběi zūnzhuójiǔshùlóudōng jiǔlánhuīlèixiàngbēifēng 
豚栅鸡埘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
豚栅(zhà)¹鸡埘(shí)²(ǎn)³(ǎi)间,暮林摇落献南山。
译文:农家的猪圈和鸡窝渐渐没入苍茫暮色中,林中树叶纷纷飘落,只剩光秃枝条,钟山的南面显露在行人眼前。
注释:¹豚栅:猪圈。²鸡埘:鸡窝。³晻:昏暗不明。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译文:丰收之年的农家处处都好,我随时随地一走,不禁身心愉悦,飘然而行。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水迢(tiáo)¹,秋尽江南草未凋(diāo)²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
注释:¹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²草未凋: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¹明月夜,玉人²何处教(jiào)³吹箫?
译文: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注释:¹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²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³教:使,令。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yángzhōuhánchuòpànguān

 tángdài 

qīngshānyǐnyǐnshuǐtiáotiáo qiūjìnjiāngnáncǎowèidiāo 
èrshíqiáomíngyuè rénchùjiàochuīxiāo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冷于陂(bēi)¹水淡于²秋,远陌初穷³渡头。
译文:心境清冷如池水,凄楚寒淡如凉秋,旅程无穷无尽,刚走完阡陌之地又见到渡头。
注释:行色: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气派。《庄子·盗跖》:“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耶?”此处指行旅之人的心境。¹陂:池塘。²于:犹“如”、“似”。陌:道路。³穷:尽。⁴到:一作“见”。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lài)¹丹青²不能画,画成应遣(qiǎn)³一生愁。
译文:幸好这行色画不出来,若是真能画成图像,怕要让人一生都充满忧愁。
注释:¹赖是:幸亏是。²丹青:原指丹砂和青棱两种可制颜料的矿石,此处泛指绘画用的颜色。此句别本作“赖是丹青无画处”。³遣:教,让。一作“遣”,一作“是”。

  这首诗将行役之人的羁愁客思,种种难以描摹的心境,写得如感如见,显露行人对行役的厌倦,其中暗含仕途不甚得意的愁怨之情。

  所以此诗开头一句采用了迂回的构思,从行旅中随手拈来两个比譬。秋天的池水是清冷的,而行人的神情比这池水更清冷。秋天的景色是凄凉淡漠的,而行人的神情比秋景更加凄凉淡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比喻,而是进一步把两类毫不相干的事物作比较,行人的神情可以和秋景较短量长,只因为它们在凄凉冷漠这一点上有共同之处。这一比较,不仅渲染了“行色”的特征,而且让隐隐的写出了这“行色”体会到了行人的内心。

  接下去“远陌”一句补充点出了行旅的具体环境。长长的小路,刚走到尽头,却发现到了河边渡口。这具体鲜明的情景,是诗人旅途奔波的概括,它暗示了行人的孤独寂寞,暗示了旅途奔波的辛苦和不知归宿何处的茫然。这是对上一句的补充,更是对“行色”的加重渲染。就全诗的构思而言,这一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点明了诗中所写,乃是羁旅行愁,而不是其他什么别的内容。有了这一句,上一句才有着落,而后面两句也才有了生发的基础。

  诗的后二句,还是从侧面烘托。意思是说,幸好这行色画不出来,若能画出,一定会使人一生发愁。本来,绘画可以画出人的表情,但是在诗人看来,“行色”所反映的内心的凄苦黯淡,无法通过绘画来表现。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对绘画的功能作判断。

  从一方面看,作者认为绘画不能表现这种“行色”,似乎是说绘画之所短;而从另一方面看,诗人的意图却是借绘画之所长来渲染行愁之重。绘画形象具体直观,假如把这行愁再现出来,将使人不胜其愁。这是以形式上的否定,来肯定行愁之重。简单两句中包含了形式与内涵,否定与肯定相反相成的妙趣,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避免了正面用笔的重拙滞涩,足见构思之巧妙。

  这首诗全从侧面用笔,实处让人体会到行人心情的凄凉冷漠,感受到行愁之沉重,虚处则含蓄不尽,余意悠长。空灵而不空虚,正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此诗在宋代享有很高声誉,先是被司马光载入《温公续诗话》,诗人张耒认为此诗“甚工”,以致司马光“不敢以父子之嫌废也”。后来司马池之孙司马宏又把此诗刻于石上,张耒为作记,又借梅尧臣论诗句名评云:“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诗有焉。”(《张右史文集》卷四十八《记行色诗》)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8-59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8-29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¹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yōng)²,高千馀雉(zhì)³,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zhàng)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yì)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kān),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¹⁰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wù)而诡趣¹¹,帷张而军行¹²。岩尻(kāo)¹³有泉,皇帝¹⁴来巡,名之曰“甘露¹⁵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¹⁶。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màn)¹⁷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¹⁸”云。
译文:泰山以北有很多大山,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的南面有重叠如屏障的山峰遮蔽着,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唯一的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填塞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卑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酌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注释:¹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²城墉:城墙。³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⁴重嶂:重叠如屏障的山峰。⁵翳高塞深:遮掩高处,填塞深处。⁶灵岩寺:法空禅师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始建于灵岩山下。寺中的四十罗汉像为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所塑。皆属著名古迹。⁷龛:供佛像的石室。⁸度:估计。⁹十九:十分之九。¹⁰斜援:斜出可供攀援之石。援,牵引,攀附,援助。¹¹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诡,怪异。趣通趋,急速地奔驰。¹²帷张而军行:山势如帷幕张开,军队前进。¹³岩尻:山岩的末端。尻,脊骨末端。¹⁴皇帝:指当时的乾隆皇帝。¹⁵甘露:甜美的露水。¹⁶酌以饮余:斟给我喝。酌,本指斟酒,此作动词用。¹⁷墁:镶嵌。¹⁸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余初与朱子颍(yǐng)¹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²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sù)³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pú)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译文: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注释:¹朱子颍:时任泰安知府,为姚鼐挚友。²聂剑光:字剑光,泰安人。对泰山周的山川位置、地理形势颇有研究,著有《泰山道里记》,姚鼐曾为之作序。³溯:逆流而上。⁴佛图澄:西晋末后赵高僧。西域人,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东来洛阳。⁵朗公谷:旧名琨瑞溪,因竺僧朗居此,故名。⁶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⁷观:道教的庙宇。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lù),观乎灵岩,北至历城¹。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²夜宿,姚鼐记。
译文: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注释:¹历城:县名。今属山东省济南市,清为济南府治。²张峡:村镇名,在长清县境。

  这篇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灵岩及灵岩寺的幽绝。文章第二部分一落笔,先交代朱子颍因公事缠身而未能同游,然后叙述自己在聂剑光的指引下涉水越岭,游历与灵岩相望的琨瑞谷的情景。

  文章的构思跳跃性较大,先写灵岩寺的座落方位及寺院附近的景抵接着插入一段聂剑光导游的情况,然后又介绍寺院的修建及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又谈到给朱子颍写信。这种写法,接近于游山的散记,但叙写的中心还是围绕灵岩,因此散而不乱。构思的跳跃,反而使文章显得活泼,作者便于多方面地对灵岩进行描写和介绍,使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此文在描写方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作者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状态。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等。前者状物逼真形象,寥寥数笔便把遍山柏树;灵岩寺隐在柏林中的情况表现出来了。后者写“积雪”、“初日”,“寒光”,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季节特点和游人的特殊感受,可谓传神之笔。“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雅”是文雅;“洁”是精炼。因此用少的语言恰当地表现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是“桐城派”作家的共同要求,而此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姚鼐是喜欢考据的,就是写游记,也主张“以考证助文之境”,因此他的游记中,经常出现对名胜古迹进行考证的文字。这篇散文对朗公谷、朗公石的介绍,对庙宇兴废情况的介绍,都属这类情况。游记文学增加考证的内容,容易使文意游离,文气不调谐,而姚鼐行文之妙,在于他善于把考证性出文字与全文结成一体,不仅不是文章的赘疣,反而增加了文章的深度。这也是姚鼐游记文学的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
1、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历代游记赏析:明天出版社,1985年02月:383-38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