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穷岁尽时,家家烧纸钱。滴滴落地,千神俱醉。不可作佛法商量,不可作世谛流布。
年穷岁尽时,家家烧纸钱。滴滴落地,千神俱醉。不可作佛法商量,不可作世谛流布。
若作世谛流布,瞎却眼睛。若作佛法商量,烂却舌头。
若作世谛流布,瞎却眼睛。若作佛法商量,烂却舌头。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东海鲤鱼打𨁝跳,新罗国里无寸土。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东海鲤鱼打𨁝跳,新罗国里无寸土。
释如珙

释如珙

释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年十五从季父释正则祝发。预戒于本州广慈院。出学于外,初从石田薰于灵隐,继留从痴绝冲。又往太白投天目礼。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为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继领瑞安府雁荡山灵岩寺。八年,移住雁荡山能仁寺。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二十六年卒。有本光编《横川如珙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名误为行珙)。 ▶ 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sāi)柳叶眼¹
译文:苏家有个小女孩名字叫简简,脸蛋像芙蓉眉眼如柳叶。
注释:¹柳叶眼:眼型较之杏眼是型上细一点扁一点,形如柳叶。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译文:十一岁时已经学会对着镜子自己化妆,十二岁时已经能够用针织绣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十三行坐¹事调品²,不肯迷头³白地藏。
译文:十三岁就学会了各种丝竹管弦乐器,不愿意稀里糊涂白白的埋没掉自己的人生。
注释:¹行坐:行走或坐定。²调品:调丝品竹。³迷头:指头脑糊涂而分辨不清是非。
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
玲珑云髻(jì)生花样,飘飖(yáo)风袖蔷薇香。
译文:她把自己的头发编出各种花样,她走起路来,袖子里飘出蔷薇的香气。
注释:飘飖:形容举止轻盈、洒脱。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译文:她的姿态不同常人,浑身上下像是发着光一样(一说是眼睛时时转动,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译文:这个精灵一样的小姑娘夭折了,在她即将出嫁的前一年,突然就死掉了。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译文:老丈和阿母不要悲伤啼哭啊,她应该本来就不是世间平凡男子的妻子。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译文:她恐怕是天仙暂时贬谪人世,在人间只能待到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译文:世间万物,凡是美好的大都不够坚固牢靠,美丽的彩霞容易吹散,珍贵的琉璃容易碎裂。

jiǎnjiǎnyín

bái tángdài 

jiāxiǎomíngjiǎnjiǎn rónghuāsāiliǔyǎn 
shíjìngxuédiǎnzhuāng shíèrchōuzhēnnéngxiùcháng 
shísānxíngzuòshìdiàopǐn kěntóubáicáng 
línglóngyúnshēnghuāyàng piāoyáofēngxiùqiángwēixiāng 
shū姿tàizhuàng zhuàndòngyǒuguāng 
èryuèfánshuāngshātáo míngniánjiàjīnnián 
zhàngrénābēi shìfán 
kǒngshìtiānxiānzhérénshì zhǐrénjiānshísānsuì 
dōuhǎojiānláo cǎiyúnsànliúcuì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qìng)¹攀天猿掉头。
译文:撑着崖壁拄着手杖在山谷攀爬,蝮蛇都为前行发愁,险山高耸入云,猿猱都为掉头而担忧。
注释:¹箐:竹名,这里指山间原始竹林。
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
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yì)是皇州。
译文:不要认为鬼门关外的黔州地处荒远,从这里以后的五十三座驿站都是我们的疆域。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稍稍¹雨侵竹,翻翻²鹊惊丛。
译文:萧萧的夜雨随风袭入竹林,惊恐的鸦鹊翻飞于林丛之中。
注释:¹稍稍:萧森,阴晦。²翻翻:翩翩,鸟飞轻疾的样子。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美人¹隔湘浦(pǔ)²,一夕生秋风。
译文:思念的人儿被阻隔在河的对岸,整夜里刮着瑟瑟寒风。
注释:¹美人:此指吴武陵。²湘浦:潇水边。湘,这儿实为潇水。浦,水边。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积雾人(yǎo)¹难极²,沧³波浩无穷。
译文:浓浓云雾,茫然无际,苍苍潇水,波涛汹汹。
注释:¹人:幽暗深远。²极:穷尽,这儿指看到尽头。³沧:水青苍色。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相思岂云¹远,即席²莫与同³
译文:所思念的人儿怎说得上遥远?只可惜在座席上不能与他同膝共咏。
注释:¹云:谓,说。这儿是说得上的意思。²即席:就席,在座席上。³莫与同:不能与他同坐。莫,没,不。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若人¹²奇音,朱弦縆(gēng)³枯桐
译文:这美人心中怀藏奇妙的乐曲,焦桐木上,紧绷的丝弦根根朱红。
注释:¹若人:伊人,此人。若,此。²抱:怀有。³縆:紧绷。这儿指琴弦紧紧地张在琴上。⁴枯桐:焦枯的桐木。这儿借指琴身。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清商¹²西颢(hào)³,泛滟(yàn)长空。
译文:清商曲调在秋空中飞扬激荡,犹如闪动的浮光映射到苍穹。
注释:¹清商:古代以宫、商、角、徵、羽表示五阶声律,商音清越,故名清商。²激:激扬,飞荡。³西颢:秋天。古人以东南西北配春夏秋冬,西代表秋。又古人称西方为颢天。颢:白色。⁴泛滟:浮光闪动的样子。这儿比喻琴声美妙感人,使人心波动荡。⁵凌:直冲向上。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自得¹本无作²,天成³非功
译文:琴曲得自内心真情而非做作,天然而成岂有半点人为的加工。
注释:¹自得:自有所得,自己心中有所感受体会。得,心得感受。²作:造作,做作。³天成:天然而成,不借助人力。⁴谅:确实,真的。⁵功:人工。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希声¹(bì)²大朴³,聋俗何由
译文:但细微的心声被封闭在心里,耳聋的俗人又从哪儿能知情听懂?
注释:¹希声:细微的声音。希,细。²閟:关闭,封闭。³大朴:本质,本性。大,重大的,基本的。朴,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借指朴质的天性。⁴聋俗:愚昧不明事理的世俗之人。聋,听觉丧失或迟钝,喻愚昧无知。⁵何由:由何,从何。⁶聪:听觉灵敏,听得很清楚。
这首诗可以分为二层。第一层为开头八句,写诗人在初秋夜坐之时对吴武陵的思念之情,充满了关切和同情。这种思念之情由“一夕生秋风”而引起。凄雨侵竹,惊鸟翻飞,浓雾弥漫,烟波浩渺,勾勒出一片秋夜乍寒凄凉的景象,这衬托出诗人被贬谪的愁苦忧戚的心情,也暗示出朝廷的黑暗和政局的险恶。正直不屈的才士横遭打击和迫害,如鹊鸟在寒冷的风雨中栖居无所,惊惧难安。他们被贬谪到边荒,毫无出路,如浓雾烟波无穷无尽一样。这里,诗人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忧愤痛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吴武陵的惺惺相惜和深切同情。诗人由己及友,很自然地勾起了对吴武陵的思念,他们同病相怜,在初秋风雨之夜都会愁苦难当的。第二层为后面八句,写诗人对吴武陵琴艺和才华的高度赞赏,为人才被埋没而深表愤慨。首先,诗人写吴武陵的琴弦和琴身,十分华丽名贵,为下面写琴声的美妙作一铺垫。然后写琴音的清扬流荡,作者用浮光闪动上激秋空来比喻,十分新奇巧妙。琴声清越,可以上凌天空,使人体会到琴声的穿透力强,曲调高远。琴声激荡,如波光闪耀,粼粼夺目,使人体会到琴声中激情洋溢,而且音质清丽,曲调流畅。这两句又与秋天和潇江景物紧紧相扣,运用比喻不但贴切,而且自然。其次写琴曲的自得天成。这就是说,琴曲是吴武陵内心真情的流露,没有丝毫的造作和人为的刻意。吴武陵的志趣高远,才华横溢,已不言而喻。最后两句,诗人为吴武陵的才华被埋没而抱屈不平,深表愤疾。吴武陵琴声美妙清越,但对权贵来说,只是听不见的细微声音。吴武陵在被贬之后,刚直不屈,其本性朴质如初,毫无亏损,他心中流露的真情志趣,权贵们不仅不愿听赏,而且也是无法听懂无法理解的。权贵们正如聋子一样,对才士的情趣、忧愤、才华根本就感受不到。这里,柳宗元用辛辣的嘲讽表达了心中无比的愤慨,为朋友,也为自己。

chūqiūzuòzènglíng--liǔzōngyuán

shāoshāoqīnzhúfānfānquèjīngcóng

měirénxiāngshēngqiūfēng

yǎonáncānghàoqióng

xiāngyúnyuǎntóng

ruòrénbàoyīnzhūxiángēngtóng

qīngshāng西hàofànyànlíngzhǎngkōng

běnzuòtiānchéngliàngfēigōng

shēnglóngyóucōng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qī)¹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²别酒,平湖画舫(fǎng)³,垂柳骄骢(cōng)。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译文:萋萋芳草、浓云惨淡,笼罩在血色残阳里。我想起以前在亭子里与你饮酒惜别,那时和现在短样,碧绿的湖水上飘着画舫,垂柳之下还有短匹骏马。鸟雀声声啼,短番春雨下,携起短片东风。东风把桃花都吹落了,佳人还是不在。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属黄钟调,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五句两平韵,后片六句两平韵;次韵: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¹萋萋:形容草叶的繁茂。²短亭:旧时离城五里处设短亭,十里处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³画舫:装饰华美的游船。⁴骄骢:健壮的骢马,泛指骏马。

  上片是写春日送别。“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首二句写景兴起离愁。“萋萋”是视觉,状草之茂盛;“芳草”是嗅觉兼视觉,散发芳香的春草。“萋萋芳草’’,年年复生蔓延,人力除不断,野火烧不尽,恰似离人心中的愁恨难以排除,触而复发,不断滋长。故四字未写离情,而离情已寓其中。萋萋芳草连天,黄昏乱云飞渡,再加上一抹黯淡的夕阳笼罩,便构成了一片淡烟暮霭的凄迷境界,与离人内心纷乱的愁绪适相契合,堪称情景水乳交融。“春云”、“夕阳’’又暗用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之意,遥为结尾“佳人何在”伏下暗脉,可谓针线细密。“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三句折入对昔日离别的回忆:那短亭饯行时举杯相劝的别酒,那平湖中比肩分袂时的画舫,那系在垂柳之下载我离去的青白杂毛的骏马,以及那折柳送行的情景,至今仍宛然在目,历历如现;短亭、平湖、垂柳依然犹在,而伊人无迹了。这里又暗用秦观《八六子》词中“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而此曲只用三个名词词组鼎足对举,仅展现三个场景,无一动词或情语,而其别时之叮咛嘱咐,缠绵眷恋之情,及今日睹物神伤,凄然欲绝之状,无不隐藏于字里行间。故融情于景,更见词约意丰;青胜于蓝,用典不露痕迹。

  下片写别后感受。“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三句,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由回忆转入现实的音响媒介,是视象也是听觉。叠用三个数量词,不仅对偶巧妙,音律上亦造成反复咏叹,回肠荡气,而意境上亦尤具匠心:表明多种音响的再三催促警醒,才把沉醉于回忆中的诗人拉回到眼前现实,足见其回忆寻觅之久,沉湎眷念之深;而“夜雨”“东风”又为下文“桃花吹尽”埋下伏笔。结尾三句正面揭示故地重游的落空,离恨惆怅愈发不可收拾。三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境比崔诗更为凝练凄绝,而又与开头首尾呼应。

  整首小令都是在写景,但其实也是在写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深的离别之愁融合进了景色当中,锻字炼句极为周到,用词清新工整,但表达的情感却绵延不绝,正是作者过人之处。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30
2、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32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133

rényuèyuán··chūnwǎnyùn--zhāngjiǔ

fāngcǎochūnyúnluànchóuzàiyángzhōngduǎntíngbiéjiǔpínghuàfǎngchuíliǔjiāocōngshēngniǎofānzhèndōngfēngtáohuāchuījǐnjiārénzàiményǎncánhóng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塞外初捐宴赐金¹,当时南牧²已骎(qīn)(qīn)³
译文:朝廷为振作边境守军的士气,奖励他们宴会费;当时蒙军已加紧侵略南方。
注释:¹宴赐金:金海陵王正隆年间,朝廷为了振作士兵们的士气,拨款给驻守边关的部队,作为宴会费。²南牧:南下放牧,在此借喻蒙古骑兵南侵。³骎骎:形容走得快。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竟陆沉。
只知灞(bà)¹真儿戏²,谁谓神州³遂陆沉
译文:只知金军有如汉霸上驻军,军纪松弛,潜伏危机;但想不到的是国家竟因此沦亡。
注释:¹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部。²真儿戏:此借喻金军纪律松弛,不堪一击。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往霸上、棘门军营巡视,俱直驰而入,及至周亚夫营,守卫森严,不得入。文帝叹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昔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³神州: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⁴陆沉:灭亡。《晋书・桓温传》:“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华表鹤¹来应有语,铜盘人²去亦何心³
译文:仙鹤再次降临,停在华表上,看到“城郭如故人非昔”景象,心情非常沮丧;铜盘人被迁徙,心情又当如何?
注释:¹ 华表鹤:这里指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²铜盘人:汉武帝晚年,听信方士之言,于长安建章宫筑神明台,上铸铜人,手持承露盘,以承接高空露水,供帝饮用以求长寿。至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迁徙铜盘人至洛阳。此云“铜盘人去”喻国祚转移。据传说,铜盘人辞汉,“清泪如铅水”,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诗人用此借喻他离开京城的心情。³何心:心情如何。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著青城阅古今。
兴亡谁识天公意¹,留着青城²阅古今³
译文:国家的兴亡,取决于天意,有谁可以预料?历经劫难而不变的青城,便是历史的见证。
注释:¹天公意:上天的意思。²青城:地名,北宋徽、钦二宗降金处,位于汴京城南约五里。³古今:历史的变迁。

  诗前二联用几个典故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首联以讽喻的笔致,揭示亡国的根源在于金廷最高层在决策思想上对蒙古南侵野心缺乏足够的警戒和清醒的认识。一“初”一“已”呼应紧凑,提示了问题的紧迫和严峻。而金廷满脑子求和思想,对蒙古入侵毫无准备,这是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内在根源。颔联以追悔的语调,指出亡国的原因还在于金朝军队在军事上丧失战斗力,无力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他只知道金军如汉代霸上驻军一样真把军事守备当做儿戏,谁料到竟导致神州沉沦,江山易姓!“只知”、“谁谓”,流水而对,以意外的惊愕,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震撼和后悔。

  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情愫。颈联借用历史故实,抒写被羁管出京的凄凉心境。上句用丁公化鹤的典故,倘若汉代丁令威化作白鹤飞到青城城门的华表柱上,看到金朝生灵涂炭,他当然“应有语”,慨叹“城郭如故人非昔”。这正是金亡后人民惨遭蹂躏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下句用金铜仙人辞汉的典故。铜铸的仙人尚且流泪,而作为有血肉之躯的人,诗人他们的心情就不言自喻。这两句,一“去”一“来”,正切合“出京”和“来”青城“暂居”,用典精切工巧,含蕴深广,可谓“于极工炼中,别有肝肠崩裂之痛”(清沈德潜语)。尾联揭示历史巧合,哀叹亡国悲剧的重演出于天意安排。青城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十一月金接受北宋徽宗、钦宗二帝降表的地方,宋廷后妃、皇族都被俘虏北去,金灭北宋。而一百年后,亡国的金廷皇太后、两宫嫔妃及诸宗族在此被杀戮,诗人和其他官员作为蒙古军队的俘虏也暂居于此。兴在青城,亡在青城,历史的巧合让诗人感慨不已。在他看来,一“兴”一“亡”,恰恰是天公的意旨。金廷之“兴”已成“古”,金廷之“亡”正是“今”。这一“古”一“今”终将被历史的潮汐淘汰,唯有记载金廷兴亡的青城继续存在,给后人留下一面明镜,让人们观览和记取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经验。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诗人写下了这首立意深刻精警的诗篇。

  诗用了几个典故以寓亡国之痛。“霸上真儿戏”,用《史记》载汉文帝语,暗讽金国军纪松弛,早已潜伏危机,不料竟因此亡国;“华表鹤来应有语”,用“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比喻京城沦陷,“人非昔”矣;用“魏明帝迁徙汉长安铜盘人”故事,喻国祚转移。用古事古语,不着痕迹,如出诸己,是善用典者。“留着青城阅古今”,劫难之后仅仅青城还在,人物荡然无存矣!青城,是两朝痛史的见证。

  元好问“纪乱诗”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诗人在国家沦亡的悲愤中,对国家武备松驰而招致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了深刻的省察。其他如《出都》、《岐阳三首》等,也都表达了诗人对金朝败亡原因的理性思考。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2012年7月重印):第64-6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