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邑煎熬百弊俱,就中二事最堪吁。小船有限家家占,役户难差处处无。
山邑煎熬百弊俱,就中二事最堪吁。小船有限家家占,役户难差处处无。
惭愧痴儿差解事,编排册子见成模。从今溪运均输去,朱记还闻遍十都。
惭愧痴儿差解事,编排册子见成模。从今溪运均输去,朱记还闻遍十都。

ānshūzhīzhōuchéngèrshǒu--lín

shānjiānáobǎijiùzhōngèrshìzuìkānxiǎochuányǒuxiànjiājiāzhànnánchàchùchù

cánkuìchīérchàjiěshìbiānpáizijiànchéngcóngjīnyùnjūnshūzhūháiwénbiànshídōu

林希逸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 5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春风动春心¹,流目²(zhǔ)³山林。
译文:春风和煦,百花盛开,令人胸中涌起浓浓的春意,转动目光,凝望着远处色彩绚烂的山林,久久不忍离去。
注释:¹春心:春景所引发的意兴或情怀。男女之间相思爱慕的情怀。²流目:转动目光。流览。放眼随意观看。³瞩:注视。远望。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山林多奇采¹,阳鸟²吐清音³
译文:在那色彩绚烂的山林深处,从南方飞回的鸟儿,在明媚的阳光下欢快地鸣啭啼叫,清脆,明快,悦耳,悠扬。
注释:¹奇采:奇特的采摘。奇彩,奇特的光彩。²阳鸟:鸿雁之类候鸟。指鹤。应是凤凰火鸟。阳光下的鸟。³清音:清亮的声音。清商乐的声音。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细腻的笔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百花盛开,山林色彩绚烂,从南方飞回的候鸟,在阳光下欢快地鸣叫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流露了诗人喜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可谓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诗人首先从感官入手,从春风着笔,渲染充溢于心中陶然的情怀。诗人漫步于万象更新的春山上,沐浴着融融的煦暖的春风,情涌动了,心陶醉了,不知不觉之中,目光被多彩的山林吸引了,于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欣赏春天的情怀。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在这两句中,作品承接上文,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写其“流目瞩山林”所看到的奇光异彩,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山花烂漫,芳香四溢的神奇的空山幽谷之中;继而又从听觉落笔,描绘了一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境,诗人就此收笔,令读者不胜追寻与向往。

  这首小诗,咋读起来似乎觉得很平淡,然而反复读之,便觉其中别有洞天。它能流传至今,不在于词句的华丽,也不在于格律的严整,更不在于艺术手法的高超,而在于它独有的韵味,在于它的平淡无奇。整首诗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朴素,自然,浑厚,清新,同时又不乏幽远。

shí ·chūnfēngdòngchūnxīn

míng nánběicháo 

chūnfēngdòngchūnxīn liúzhǔshānlín 
shānlínduōcǎi yángniǎoqīngyīn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mù)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¹
译文:傍晚,夕阳的余辉洒在平静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远远望去,只见两岸炊烟袅袅。
注释:¹安流:平稳的流水。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译文:和友人一同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图,似乎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译文:滔滔江水,漫漫沙滩,和那峻峭的崖壁连接成一片,两岸的层峦叠嶂笼罩在沉沉暮霭之中。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客悲不自已¹,江上望归舟。
译文:呆呆地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注释:¹自已: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这是一首写思乡之情的诗。

  慈姥矶,在慈姥山麓。慈姥山,又名慈姆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南、安徽省当涂县北。《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江宁府”条下云:“慈姥山,府西南百十里,以山有慈姥庙而名。积石临江,崖壁竣绝。一名鼓吹山,以山产箫管也。山下有慈姥溪,与太平府当涂县接界。旧志:慈姥港泄慈湖以东之水入江。近湖又有慈姥矶,今曰和尚港。”

  这首诗写作者辞家出门,有友人送至矶下,时值傍晚,夕阳的余辉洒在平静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远远望去,只见两岸炊烟袅袅,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和友人一同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图,似乎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送他的友人就要乘舟回去了。他望着远去的船儿,但见滔滔江水,漫漫沙滩,和那峻峭的崖壁连接成一片,两岸的层峦叠嶂笼罩在沉沉暮霭之中。面对这无穷的大自然,客居异乡的游子眼睛湿润了,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他呆呆地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所以沈德潜说:“己不能归,而望他舟之归,情事黯然。”这是最令人难堪的了。

  沈德潜又说:“水部名句极多,然渐入近体。”像这首诗的五、六两句,就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杜诗“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即脱胎于此。“野岸平沙合”是近景,“连山远雾浮”是远景,写景状物,细微贴切,对仗工整,声韵合谐。特别是“合”字、“浮”字,用得极为精当,可谓形象传神。这也是何逊常用的句法,如《春夕早泊和刘咨议落日望水》诗云:“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而就整首诗的声律格调而论,已俨然唐律了。难怪沈德潜说:“五言律,阴铿、何逊、庾信、徐陵已开其体。”

lǎoshī--xùn

yānyáoànxiézhàoānliú

tóngxīnshǎngzànjiěxiāngyōu

ànpíngshāliánshānyuǎn

bēijiāngshàngwàngguīzhōu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年年¹马上见春风²,花落花开³醉梦中。
译文:年年骑在马上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花开花落岁月流逝似在醉梦之中。
注释:客怀:在外做事、怀念家乡的作品。¹年年:一本作“每年”。²见春风:迎接春天。³花落花开:一个个春天来了,又走了。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短发经梳千缕(lǚ)¹,衰颜²借醉一时红。
译文:头上短发天天轻梳一梳便花白了,衰老容颜借助酒浆才会一时绯红。
注释:¹千缕白:已有千根白头发,白发很多。缕:丝,线,条。²衰颜:衰老的容颜。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¹
译文:工作需要奔波在外是常有的事情,只可惜没能为国家建立尺寸之功。
注释:¹尺寸功:喻很小的功劳。这句是作者谦逊之词。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萧涩(sè)¹行囊(náng)²君莫笑,独留长剑³(yǐ)晴空
译文:行李简单囊中羞涩先生切莫见笑,可我独留一柄倚天长剑直刺苍穹。
注释:¹萧涩:形容没有多少钱财。²行囊:出门旅行所带的行李包。“萧涩行囊”,指行装简单,没有多少财物。³长剑:象征英雄的肝胆和志向。⁴倚晴空:这里是顶天立地的意思。

  开头两句写年复一年,眼见秋花凋落,春花盛开,自己却劳碌奔波,在马背上度过。今天又见春风送暖,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然来临。目睹这美好的春景,诗人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叹人生如梦如醉,流年似水,岁月也正在悄然逝去。一种急于盼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溢于言表。

  “短发”两句,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诗人长期离开家乡,宦游在外,倏忽间,已到五十岁上下,头发已经稀疏变白,苍白衰老的容颜也只能借助酒力才泛出一点红润。古人不剪短头发,“短发”的“短”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头发稀疏,所以只能“轻梳”,头发本不多,又千缕皆白,至于诗人是怎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辛苦操劳,以致身心憔悴而早衰的情形,也就可见一斑了。

  以上四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多年为民奔走效力的情况;后面四句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谋私利,赤心报国的高风亮节。

  “离家”二句紧承前面的内容而发,说明“离家”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国”,然而离家多年却寸功未建,又深感羞惭。于谦24岁中进士,刚三十岁时,就到江西处理积案,释放了很多被冤枉判罪的百姓。从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到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诗人三十三岁到五十一岁期间,他又做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山西、河南巡抚。“离家自是寻常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诗人的感情又是那样的丰富细腻,目睹异乡的春日美景,他又怎能不想念故乡,产生惆怅之情呢?但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为国有所作为,离乡的悲愁也只能是“寻常事”了。“报国惭无尺寸功”,这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却又表现出他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其实,多年来,作者又何尝“无尺寸功”。他辛苦劳碌,关怀百姓疾苦。灾年里,他下令打开官仓救济灾民。他为到处流浪没饭吃的百姓痛心,为严冬里还穿着破旧单衣的儿童难过。他希望引来天上的银河水灌溉人间的土地,还让老百姓到他的衙门里去控告贪官污吏。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里,他像冬夜里的火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所以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这两句话,实际上正是衰颜白发的诗人壮心不已,深感时光易逝,而急切盼望为国建功的心情的剖白,这正像屈原所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萧涩”两句,诗人请求不要笑他多年为官而囊中空空,表明他只有报效祖国的长剑一柄,倚青空而立。尽管诗人多年位居高官,却一生清白自守,两袖清风,行囊羞涩。以至于这位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遇害时,朝廷派人去抄他的家,也只发现他“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这在当时贿赂成风的黑暗官场里,难得可贵。那独倚青空的耿耿长剑,正是忧国忧民,顶天立地的诗人胸中的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的象征。

  这首诗平仄协调,颔、颈两联对仗工稳,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风格浑然淳厚,质朴刚劲。

参考资料:
1、 吕进.爱我中华诗歌鉴赏·古代二分册: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315-316
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太行(háng)¹元气老不死²,上与左界³分山河。
译文:大行山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老死,顶峰与天界划分出疆域和山河。
注释:涌金亭:河南辉县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也叫百门山。百门山下有流泉,叫百门泉,简称百泉。涌金亭在百泉亭东,“泉从地涌出,日照如金,故名”(《河南通志》)。¹太行:山名,在山西、河北与河南之间,主峰在山西晋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称。苏门山位于太行山脉南段。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混元之气。²老不死:长存不灭。³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坡陀。
有如巨鳌(áo)¹昂头西入分,突兀(wù)²已过余³(pō)(tuó)
译文:就好像巨龟一样昂头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冈斜坡。
注释:¹鳌:传说中的分中大龟。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余:剩下。⁴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苏门山为太行山余脉,南临平原,山势渐趋平缓。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我从汾晋¹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²
译文:我从那古晋国的汾水之畔走来,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经过。
注释:¹汾晋:金设汾州、晋州,都在山西境内,即当时的河东路,诗人家乡忻州在此。指汾水流经的山西中部地区。²“山之”句:是说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苏门山。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济源¹盘谷²非不佳,烟景³独觉苏门多。
译文:济源县的盘谷风景并不是不好,要论云烟景致还是苏门山最多。
注释:¹济源:县名,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²盘谷:位于济源县北二十里,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盘谷。³烟景:树木茂密,云烟缭绕的景色。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涌金亭下百泉水,分眼¹万古留山阿(ē)²
译文:看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只海眼千万年留在山窝。
注释:¹分眼:泉眼。《辉县志》:“百门泉……中有三大泉,或传为分眼,以竿试之,不知所底。”²山阿:山的转弯处。
觱拂泺水源,渊沦晋溪波。
(bì)¹(luò)²源,奫(yūn)³晋溪波。
译文:它喷涌而出像是泺水的源头,它浪花飞转像是晋水的余波。
注释:¹觱拂:泉水涌出的样子。²泺水:古水名,源出山东济南。³奫沦:波浪回旋的样子。⁴晋溪:即晋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沥泉,泉由悬瓮山出,犹百泉出自苏门山。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鼋。
云雷¹²鬼物,窟宅³深蛟鼍(tuó)
译文:它声如云雷像是包藏着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隐藏着龙蛇。
注释:¹云雷:指山中云雾缭绕之处。²涵:包容。³窟宅:洞穴。⁴蛟鼍:蛟龙和鳄鱼。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水妃¹簸弄²明月玑³,地藏(zàng)发泄天不诃(hē)
译文: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喷发地底的蕴藏上天也不呵责。
注释:¹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²簸弄:摆弄,玩弄。³明月玑: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异经》:明月珠,径三寸,光照千里。玑,不圆的珍珠。⁴地藏:地下的宝藏。⁵发泄:外露。⁶诃:怒责。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平湖¹油油碧于酒,云锦²十里翻风荷。
译文:碧油油的湖面比酒还要纯净,十余里云霞锦缎翻动着风荷。
注释:¹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汇成,后修成长三百尺、宽百余尺的湖。²云锦:彩霞,这里比喻荷花。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我来适与风雨会¹,世界²三日漫兜罗³
译文:我来恰好是风雨阴沉的天气,云雾飘飞在天地间布满兜罗。
注释:¹适与风雨会:正赶上刮风下雨。²世界:此指宇宙。³兜罗:也成兜罗锦,即木棉,《楞严经》注:兜罗树上出绵。此处喻指云雾。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ó)¹
译文:在山间行走却不见山的踪影,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长叹空哦。
注释:¹长哦:长叹。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峨峨。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huán)万髻(jì)¹高峩(é)²
译文:今日忽然阴云尽扫群山毕现,秀丽景色像美女的头饰闪烁。
注释:¹千鬟万髻: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妇女头上的装饰一样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发式,因高耸于头顶,故常以之比山头。²峩峩:同“峨峨”,高耸的样子。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空青断石壁¹,微茫²散烟萝³
译文:山间的石壁割断了万里晴空,蒙蒙烟气遮掩着崖间的藤萝。
注释:¹“空青”句: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断。空青,青色的天空。²微茫:迷茫不清。³烟萝:草木茂密,烟聚萝缠的状态。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常寄生于松树上,蔓延下垂。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山阳¹十月未摇落²,翠蕤(ruí)³云旓(shāo)相荡摩
译文:到了十月份山的南面的树木都还没有凋零,翠叶和云旗在风中飘荡擦摩。
注释:¹山阳:山的南面。²摇落:指草木凋零。³翠蕤:下垂的绿色草木。⁴云旓:漂浮的流云。旓,旌旗下边垂悬的饰物。⁵荡摩:摇荡碰擦。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pó)(suō)¹
译文:山里的景色总是有浓又有淡,游鱼飞鸟正表演着舞姿婆娑。
注释:¹婆娑:盘旋,起舞。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译文: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遗迹,纵使山石朽烂仙迹也不灭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仙人去不返,六龙¹忽蹉(cuō)(tuó)²
译文:仙人此去永也不会返回来了,天子的车驾却在倾刻间颠簸。
注释:¹六龙:《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这里即指日光。²蹉跎:虚度光阴度过,这里即指西沉。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fǔ)¹笑杀孙公和²
译文:江山破碎而我们不喝个大醉,孙登就会拍手讥讽嘲笑你我。
注释:¹拊掌:鼓掌,拍手。²孙公和:孙登,字公和,三国时魏人,曾隐居苏门山,人称“苏门先生”。是个半人半神的形象。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长安城头乌尾讹(é)¹,并州²少年夜枕戈³
译文:长安城上的鸟尾早已经错乱,并州少年随时随刻守着战戈。
注释:¹乌尾讹:乌鸦噪起,意谓时局动荡。讹,通“吪”,摇动,比喻天下动荡。²并州:汉唐时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³夜枕戈:枕着武器睡觉,表示时刻准备作战。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举杯为问谢安石¹,苍生今亦如卿何²
译文:举起酒杯我问一声谢公安石,面对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对策?
注释:¹谢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宰相。早年隐居东山,屡违朝廷旨意,不肯出仕。²如……何: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元子乐矣君其歌!
元子¹乐矣君其歌。
译文:我元好问喝酒喝得多么高兴,诸位朋友,你们要尽情地唱歌。
注释:¹元子:指唐代诗人元结,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称。此处诗人自称。

  从诗的开头到“烟景独觉苏门多”共八句,诗人以此来的行踪为线索,叙述路途所历,点出苏门山的地理位置,百门泉的景致之胜。诗一开始写太行山之高,突兀而来。又把它比为一只巨鳌,描述了太行山由东而西的突兀峰岭和由此而南的渐缓山势。诗人该处是直接借巨鳌以状山势的突兀高耸,给人一种涌动的感觉。但从山岭而下,山势越来越缓,比及苏门山,已是山之余脉,北负太行,南临平原了。诗人巧妙地点出了苏门山的地理位置,言下之意,与太行正脉相比,苏门山自然小多了。但山虽小而风景美。表面看去,诗人在平平地叙事,但中间插入“济源盘谷非不佳”一句,便从对比中突出了苏门山的美。

  诗题虽然是“涌金亭”,但诗的重点是涌金亭下的百门泉和涌金亭周围的苏门山。该处,涌金亭只是一个视点。接下来,从“涌金亭下百泉水”到“云锦十里翻风荷”十句,从不同的侧面写百泉水。首先说明百门泉在涌金亭下,点题。下一句“海眼万古留山阿”,指出百门泉出于苏门山麓,顺手用了“万古”一个字眼,说明其久远,也就显出一种苍劲之气。“臂沸泺水源,裔沦晋溪波”两句写泉水从地下涌出之象,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的泺水,取其“水涌若轮”(《水经注》)的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的晋水,取其“奫沦”。以此写出了百泉涌动之速,回旋之疾。这是眼看到的,是视觉形象。“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两句是写水波之声,也用了两个比喻,不同的是,前者用具体的实物,后者用莫须有的灵怪,是诗人的想像。无数的泉眼涌出的泉水,先分流、后汇合,石激浪涌,又在山谷之中,回声互撞,其声响恰似“飞湍瀑流争喧您,琳崖转石万壑雷”。诗人置身于云雷似的水声之中,感到奇妙无比,以为是水中的鬼怪,深渊中的蛟龙,发出的阵阵吟啸。这是耳听到的,是听觉形象。“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两句,写水花和水珠,也用比喻。诗人观赏着泉水奔流激起的奇妙的水花和飞溅起的透明的水珠,又联想到水中的女神把地下宝库中的明月珠簸弄出来了。如此想像是很奇特的,当然也只能用如此奇特的想像去描绘如此奇特的泉水。“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两句扩展开来,写泉水汇集之处的水池和荷花。百门泉水汇集成一个大池,诗人称其为“平湖”,水平如镜,水深澄碧,比酒还要绿,还要清冽。池水中的荷花随风翻动,像十里云锦一样美丽。如此,由泉源、水声、水花、水珠、平湖、风荷,组合而成的百门泉景象,真是美不胜收,奇不可言。

  从“我来适与风雨会”到“六龙忽蹉跎”,十六句,从各个角度写苏门山。写山却有周折,从“山行不得山”写起,这是因为诗人翻越太行来到苏门山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像木棉(兜罗就是木棉树)一样的白色的云雾把整个世界笼罩起来,整整三天诗人只好向着北方徒唤奈何。正因为遇到了这样的坏天气,不仅视线不开阔,而且也使人抑郁,所以一旦云霁天开,整个世界又突然以明朗的姿态出现在诗人眼前,那舒畅、愉悦真是难以言说,诗情顿然高涨起来:“今朝一扫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峩峩”,把苏门山从云遮雾罩中突现出来,那一座一座的山峰就像妇女头上高耸的鬟髻一样,千姿百态,任其欣赏。这是一种概括的描写。下面就进行细致刻画:首先是“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其次是山上的树木,虽是十月天气,时序已入初冬,可生长在山南向阳坡上的树木还没有落叶,像翠绿的旌旗,与浮游的云团互相摩擦。再次是天空的云朵、山间的飞鸟、泉中的游鱼都竭尽变化、飞鸣、翔跃的姿态,好像懂得人意,在挽留诗人,实则是诗人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在“与造物者游”了。接下来写山中的神仙传说,是虚境实写,因为这种仙迹所在名胜之地差不多都有,是道教文化深入渗透的一种表现,而且非常古老,即使石头已经风化碎裂,其迹仍然存在。最后,用“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结束山的描写。这里是包含着某种感慨的,是人事沧桑,家国兴亡,在诗人心灵上刻下的印痕的流露。

  结末七句,抒发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孙公和”两句过渡承上启下:江山是如此娇美,使人叹赏得如痴如醉。诗人顺手拈来,作为现成的应景典故,说他面对大好河山要痛饮一番了,不然就会贻笑大方之家了。但是诗人不能真的舒畅到一醉方休。其实这只是行文的一个波澜,是为诗意的转折铺垫。紧接着诗就转到对现实时局的感慨上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诗人立即想到了“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的现实状况。该两句写出了时局不安定,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接着写了两句:“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诗人用这一典故,是说在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事态面前,即使才能如谢安,又能怎么样呢,连谢安都回天无力,那作为一个文士的作者自己也只好“元子乐矣君其歌”了。元好问引用这样一个典故,也说明了他在人蒙古后不仕的原因。金亡后诗人隐退田园,筑野史亭,以编金史自任。今天又游于百门泉,陶醉在云山林泉之中,与同游诸君吟诗作歌,自取其乐了。放浪山水间的行为,正隐含着对时局的不满之情。在看似旷达的言词间,寄寓着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关虑。

  该诗奇气横溢。诗人驰骋想像,驱使神话,大胆夸张,从多方面描绘了奇水异景,创造了雄伟壮丽,美奂美仑的艺术境界。诗人在描绘山水时,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其中,再加上长短不一的句式和色彩瑰丽的语言,十分强烈地体现出了诗人热情奔放的个性,开阔坦荡的襟怀,充溢着豪放迈往之气。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240-245页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时¹至,百川灌(guàn)²³。泾(jīng)之大,两涘(sì)(zhǔ)之间,不辩牛马。大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¹⁰。顺流而东行,至大北海。东面¹¹而视,不见水端¹²。大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¹³,望洋¹⁴向若¹⁵而叹曰:“野语¹⁶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¹⁷’者,我之谓也¹⁸。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¹⁹,而轻伯夷之义²⁰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²¹之难穷²²也,吾非至大子之门,则殆(dài)²³矣,吾长²⁴²⁵笑大大方之家²⁶。”
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轻。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注释:¹时:按季节。²灌:注入。³河:黄河。⁴泾流:水流。⁵两涘:河的两岸。涘:水边。⁶渚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⁷辩:通“辨”。⁸焉:乎。⁹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¹⁰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¹¹东面:脸朝东。¹²端:边,尽头。¹³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¹⁴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¹⁵若:即海若,海神。¹⁶野语:俗语,谚语。¹⁷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¹⁸我之谓也:即谓我也。¹⁹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闻:学识,学问。²⁰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²¹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²²难穷:难以穷尽。穷:尽。²³殆:危险。²⁴长:长久,永远。²⁵见:表被动。²⁶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