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丛丛,远树濛濛。咫尺万里,江行其中。短长何岸,高低何峰。
远山丛丛,远树濛濛。咫尺万里,江行其中。短长何岸,高低何峰。
彼坻彼洔,彼瀑彼洪。晴岚乍豁,烟霭葱笼。或断或属,且淡且浓。
彼坻彼洔,彼瀑彼洪。晴岚乍豁,烟霭葱笼。或断或属,且淡且浓。
尔崒奚寺,尔盘奚宫。或垣阴翳,或梁嵌空。有吠者厖,有樵者翁。
尔崒奚寺,尔盘奚宫。或垣阴翳,或梁嵌空。有吠者厖,有樵者翁。
危樯落碇,短棹掀蓬。往来异趣,寂动殊容。羃翠其庭,岂非卢鸿。
危樯落碇,短棹掀蓬。往来异趣,寂动殊容。羃翠其庭,岂非卢鸿。
略彴而渡,岂非龟蒙。昔我经行,云山万重。若淮南北,与江西东。
略彴而渡,岂非龟蒙。昔我经行,云山万重。若淮南北,与江西东。
亦蓑而雨,亦帽而风。乃今追惟,梦境相从。及此开卷,恍然昔同。
亦蓑而雨,亦帽而风。乃今追惟,梦境相从。及此开卷,恍然昔同。
谁居作者,造化论功。淹总其裔,熙成是宗。声闻九陛,既召而终。
谁居作者,造化论功。淹总其裔,熙成是宗。声闻九陛,既召而终。
谓彼树白,谶其身穷。其然岂然,讯之天公。此名穹壤,畴曰不逢。
谓彼树白,谶其身穷。其然岂然,讯之天公。此名穹壤,畴曰不逢。

jiāngguàndàoshānshuǐyán--lín

yuǎnshāncóngcóngyuǎnshùméngméngzhǐchǐwànjiāngxíngzhōngduǎnzhǎngàngāofēng

chízhǐhóngqínglánzhàhuōyānǎicōnglónghuòduànhuòshǔqiědànqiěnóng

ěrěrpángōnghuòyuányīnhuòliángqiànkōngyǒufèizhěpángyǒuqiáozhěwēng

wēiqiángluòdìngduǎnzhàoxiānpéngwǎngláidòngshūróngcuìtíngfēi鸿hóng

lüèzhuóérfēiguīméngjīngxíngyúnshānwànzhòngruòhuáinánběijiāng西dōng

suōérmàoérfēngnǎijīnzhuīwéimèngjìngxiāngcóngkāijuǎnhuǎngrántóng

shuízuòzhězàohuàlùngōngyānzǒngchéngshìzōngshēngwénjiǔzhàoérzhōng

wèishùbáichènshēnqióngránránxùnzhītiāngōngmíngqióngrǎngchóuyuēféng

林希逸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 5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栏干十二独凭春¹,晴碧²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译文:春天时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每一个栏杆。蓝天下青草绵延,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远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注释:¹独凭春:春天时独自倚栏远眺。²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谢家池¹上,江淹浦畔(pàn)²,吟魄³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译文: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诗颂苦。黄昏时分,稀疏的雨滴点点飘落,哪里能够承受这离愁之苦!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注释:¹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族兄灵运激赏惠连之才思,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竞不成,忽梦见惠连,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²江淹浦:指别离之地。指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³吟魄:指诗情、诗思。⁴离魂:指离别的思绪。⁵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咏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 “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 宋绪连主编 余冠英 杨仁恺 张震泽 刘万泉顾问,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1版,第647页

shàoniányóu ·lángānshíèrpíngchū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lángānshíèrpíngchūn qíngyuǎnliányún qiānwàn èryuèsānyuè xíngchóurén 
xièjiāchíshàng jiāngyānpàn yínhún kānshūhuánghūn gèng wángsūn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道旁僵卧满累¹囚,过去旃(zhān)²似水流。
译文:大路的两旁倒卧着满地的俘囚,经过的毡车就像那滚滚的水流。
注释:癸巳:公元1233年。这年初春,金都汴京陷落,作者成了俘虏。农历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这三首诗是在北渡黄河时所写。¹累囚:指被蒙古兵捆绑着的金国俘虏。累:通缧(léi),捆绑囚犯的绳索。²旃车:即毡车,指安有毡蓬的蒙古车。旃通“毡”。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红粉¹哭随回鹘(hú)²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译文:被俘的妇女啊,呜咽着跟在回鹘的马后,究竟是为谁啊,一步踉跄一回头!
注释:¹红粉:年轻妇女。²回鹘:即回纥,这里指蒙古。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随营木佛¹贱于柴,大乐²编钟³满市排。
译文:军营里珍奉的木佛价值低贱过于木柴,大乐署流散的编钟摆满在市场上摊卖。
注释:¹木佛:木质佛像。²大乐:宋代郊庙社稷等重大祭祀中使用的乐曲名称,近代改名为大和,这里使用的是原名。³编钟:乐器名称,即大小成组的钟。佛像、大乐、编钟都是神圣严肃之物,这两句说明蒙古军队野蛮,不开化,无视礼乐。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lǔ)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¹载汴(biàn)京来²
译文:到底抢掠了多少啊,你也就无须细问,那艘艘大船啊,几乎已把汴京整个载来。
注释:¹浑:全,整个。²浑载汴京来:把整个汴京城都载运来了。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¹变龙沙²
译文:森森的白骨纵横交错,遍布在原野如同乱麻;几年来桑梓毁于战火,变成了荒凉的龙沙。
注释:¹桑梓:家乡。²龙沙:本指玉门关以西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这里借用为荒芜的地方。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只知河朔(shuò)¹生灵²尽,破屋疏烟³却数家!
译文:只以为河朔的万千生灵已经被屠杀净尽;却不料破屋上炊烟疏淡,竟还剩几户人家!
注释:¹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河:黄河。朔:北方。²生灵:老百姓。³疏烟:稀稀拉拉、断断续续的炊烟。

  第一首是写元军攻陷金都汴京后,劫掠大批妇女送往塞外一事。诗以路旁横竖倒卧的囚犯开篇,可以想见众多囚犯(俘虏),有死有活,有病有残,哀哀躺卧,不忍入目。第二句写毡车辘辘,如流水般地北驰着。装载着什么,后两句做了说明,原来毡车里满载在汴京抢劫来的红粉佳人。她们哭声震天,欲死不得,想逃不能,将要去做蒙古统治者的奴仆姬妾,任人蹂躏。她们哭不绝声,一步一回头,望着可爱的故乡,在元军的监押下离开了故土。诗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多么残忍的劫掠图!

  第二首是写元军破坏寺庙,抢劫财物的罪行。这首诗直抒其事,抓住军营驻地把寺院的木佛砍了做柴烧一事,既表现了他们的蛮横,也说明劫难的残酷程度,就连神佛的安全也不保了。此诗揭露深刻,用意巧妙。元军不仅破坏京城文化古迹,还把珍贵的乐器、祭祀珍宝等劫走。第三句反诘一句,跌宕一笔,更进一步揭露了元军劫掠之多的罪行,以“大船浑载”的事实,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憎恨。

  第三首绝句以十分洗练的笔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荒寂凄凉的画面。在构图上,诗人选择了白骨、荒沙、破屋、疏烟等最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着力刻画,写出多年战乱的浩劫对农村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桑梓繁茂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一片焦土荒漠上,尸骨纵横相藉,寒鸦聒噪争食,被洗劫一空的村村寨寨,只剩下了一堆堆焦黑断砖碎瓦,一两座屋舍的残垣中冒出几缕孤烟。这就构成了一幅荒凉、萧索、残破、恐怖、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高度概括地显示了战乱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画面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揭露和控诉力量,诗人又巧用画龙点睛之笔,将自己主观感情的抒发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第三句的“河朔生灵尽”正是一笔点出了整幅画面的主题——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地区,在频仍残酷的战乱中几近生灵绝灭,这是一场多么巨大的民族悲剧啊!这抒情饱含血泪,凄楚悲愤,与萧索荒凉的画面融为一体,形成了苍凉悲惨的意境,读来余味无穷。

  《北渡》三首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诗中句句都是他亲眼所见的事实。通过这些事实,读者可以体味出侵略者骄横强暴到了何种地步,亡国之民遭受的是怎样的凌辱和痛苦。大道上奔驰的是满载战胜者和他们掠夺来的珍贵物品的蒙军毡车,黄河中行驶的是把汴京城里贵重物资都装走了的蒙古大船;而僵卧在大道两旁的则全是用绳索捆绑着的亡国兵、民,跟随在蒙军马后的是“一步一回头”的受凌辱的妇女,河朔大地死尸如麻,人烟稠密的农村,现在剩下的都是些断垣破屋和零零落落的几户炊烟了。诗中还特意强调了象征文明的“木佛”和“大乐编钟”竟被随意处置,木佛贱于柴,编钟满市排,斥责野蛮侵略者不仅抢夺物资、人口,还对古代文明进行了肆意的亵渎、践踏,这是诗史,对后世很有教育作用。

参考资料:
1、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83-186
2、 孔凡信.历代边塞诗赏赏析.济南市:明天出版社,1987.10:335
3、 吕智敏,侯健编著.古代田家诗田园诗鉴赏: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239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寂寞东篱(lí)¹湿露华,依前金靥(yè)²照泥沙。
译文:重阳后菊花虽然还带着湿露,鲜嫩可爱,但已经无人来赏。
注释:¹东篱:化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因陶渊明诗意而后人借以特指菊花栽种之地。²金靥:字面意思是指金色的笑脸,其实是诗人的化用,实意是形容菊花,这一用法宋朝尤为常见。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照重阳一日花。
译文:与重阳前比并没有差异,还是金色的菊蕊照着地上的泥沙。世俗之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解赏花,只知道看重阳节那一天的菊花。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译文:过了重阳登高节之后,菊花还是很新嫩的,但所谓的酒徒与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恰如退士¹垂车²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译文:这就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朋故友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
注释:¹退士:退休之官员。²垂车:犹“悬车”,以悬挂车子表示不再当官上朝。

  第一首,起句先写重阳后的菊花无人观赏。“寂寞”,无人到来;“东篱”,特指菊花栽种之地;“湿露华”,菊花带着湿露,犹鲜嫩可爱。后三字与前二字对照,以见无人见赏的可惜,七字之中,自为比照,词意充实。第二句又申述菊花之美,与重阳前比较,进一步比照。“依前”,不异重阳之前;“金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照泥沙”,光彩照地,然只独照泥沙,有伤叹之意。第三四句“世情儿女”指世俗之人;说他们没有超脱的情趣,即“无高韵”,所以只能应着节日故事,“看重阳一日”之“花”,实际上意在求福求寿,不解赏花。此诗借看菊事刺世人庸俗。

  第二首,起句写过了重阳“登高节”后,菊花尚新,也即第一首前二句的意思。第二句写“酒徒”与所谓的“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第三四句说菊花在节日与节后受人们的不同对待,恰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交”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范成大做过大官,这时“致仕”家居,大概也尝过世人这种冷淡的况味,故见重阳后的菊花有感而一发之。这首诗借看菊事刺世人的“势利”。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37-103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¹时节雨纷纷²,路上行人欲断魂(hún)³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旅之人个个都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注释:¹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²纷纷:形容多。³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¹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xìng)花村²
译文: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只是用手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¹借问:请问。²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01-1102 .
2、 周汝昌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92-96 .

qīngmíng

 tángdài 

qīngmíngshíjiéfēnfēn shàngxíngrénduànhún 
jièwènjiǔjiāchùyǒu tóngyáozhǐxìnghuācūn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东阁¹官梅²动诗兴,还如何逊(xùn)在扬州³
译文: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注释:¹东阁: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仇兆鳌注:“东阁,指东亭。”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²官梅:官府所种的梅。³何逊在扬州:典出《初学记》卷二十八。何逊:南朝梁诗人。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¹²自由?
译文: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何况赶上送别在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注释:¹春:一作“花”。²可:一作“更”。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幸不折来伤岁暮¹,若为²看去乱乡愁。
译文: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
注释:¹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²若为:怎堪。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江边一树垂垂¹发,朝夕²(cuī)人自白头。
译文: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注释:¹垂垂:渐渐。²朝夕:时时,经常。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何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的诗句,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此时”,即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吧,诗人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呢。“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两句是说: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与梅花梅树又有什么相干!可怜这“江边一树”,也实在晦气,自家无端挨骂不算,还牵连得百里之外的东亭梅花,也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

  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原来,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切越好,王世贞立论的出发点,应该也是一个“情”字。这首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清人黄生语),在杜诗七律中,别具一种风格。

参考资料:
1、 赵庆培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16-517 .

péidēngshǔzhōudōngtíngsòngféngzǎoméixiāngjiàn

 tángdài 

dōngguānméidòngshīxìng háixùnzàiyángzhōu 
shíduìxuěyáoxiāng sòngféngchūnyóu 
xìngzhéláishāngsuì ruòwéikànluànxiāngchóu 
jiāngbiānshùchuíchuí zhāocuīrénbáit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