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化化果何如,物类虽殊气不殊。疏密尚留松脉理,嵁岩却是石肌肤。
生生化化果何如,物类虽殊气不殊。疏密尚留松脉理,嵁岩却是石肌肤。
今身肯羡陈三品,往事堪羞秦大夫。斸药仙翁何处问,云根还似树根无。
今身肯羡陈三品,往事堪羞秦大夫。斸药仙翁何处问,云根还似树根无。

yǒngsōngshí--lín

shēngshēnghuàhuàguǒlèisuīshūshūshūshàngliúsōngmàikānyánquèshìshí

jīnshēnkěnxiànchénsānpǐnwǎngshìkānxiūqínzhǔyàoxiānwēngchùwènyúngēnháishìshùgēn

林希逸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 5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译文:君子的气量没有极限,器量宏大能胸纳百川。
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嫉邪霜气直,问俗¹春辞柔。
译文:为人嫉恶如仇,刚正威严正直,对待百姓仁慈宽和。
注释:¹问俗:访问风俗。
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
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
译文:白天屋里光亮又安静,月夜举杯品味幽景。
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
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
译文:文章一出惊艳好比芙蓉盛开,笑声爽朗好比旷野秋风。
鸾步独无侣,鹤音仍寡俦。
(luán)¹独无侣,鹤音²仍寡俦(chóu)
译文:凤凰还没侣伴,仙鹤依然独鸣。
注释:¹鸾步:古代对贵者脚步的美称。²鹤音:指鹤的鸣叫声。
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译文:幸运的是有您注意到了我,化解了我的万千忧愁。

tóuzèngzhāngduāngōng--mèngjiāo

jūnziliàngxiōngtūnbǎichuānliú

xiéshuāngzhíwènchūnróu

zhòuhuījìngyuèbēijǐngyōu

yǒngjīngróngxiàofēngbiāoqiū

luányīnréngguǎchóu

xìngzhānfēncùnsànqiānwànyōu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译文:心中的春愁让人悲痛的肝肠欲断,哪里能感受春草美好,一心思念心中人。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落花寂寂¹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译文:花瓣在黄昏时分寂寂无声的飘落,深静的宅院里只有一个人独自倚门守候。
注释:¹寂寂:寂静无声貌。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江城¹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²(yuàn)思长。
译文:号角声在润州的上空回荡,江水茫茫。那号角吹的是边塞歌曲,慷慨悲凉,行人听到此曲,仿佛听到了戍边将士思乡而不得归的长长哀怨声。
注释:¹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全唐诗》校:一作“孤城”。²曲引边声:《全唐诗》校:一作“风引胡笳”。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惊起暮(mù)天沙上雁,海门¹斜去两三行。
译文:听到这哀怨的号角声,沙滩上的那群大雁像受惊似的突然飞起,排列成两三行沿海门朝远方飞去。
注释:¹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乍读,作品好像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来写的,细细体味,字字句句都见匠心。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35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泛舟大河¹里,积水²穷天涯。
译文: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注释:¹大河:即黄河。²积水:指积聚的水。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天波¹忽开拆²,郡(jùn)(yì)³千万家。
译文: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注释:¹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²拆,裂,开。³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行复见城市¹,宛然²有桑麻³
译文: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波郊野的桑麻。
注释:¹城市:即指清河。²宛然:真切貌,清晰貌。³桑麻:桑树与苎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回瞻¹旧乡国²,渺(miǎo)³连云霞。
译文: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波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注释:¹回瞻:犹回望。²旧乡国:故乡,指京洛。³渺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波“郡邑千万家”,然后看波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波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波的盛况。“行复波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波河水连天,看不波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
2、 梁志刚.王维的心态特征与诗歌创作[J].前沿,2008,09

dàoqīngzuò--wángwéi

fànzhōushuǐqióngtiān

tiānkāichāijùnqiānwànjiā

xíngjiànchéngshìwǎnrányǒusāng

huízhānjiùxiāngguómiǎomànliányúnxiá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zhuó)¹夜滩急,晞(xī)²北风凉。吴山楚泽(zé)³行遍,只欠到潇(xiāo)。买山扁(piān)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译文:滩头洗足,夜色随急流从脚背流淌。清晨,晾一头短发,感受清风丝丝的微凉。吴地的山峦,楚地的湖泽,一路行遍山色湖光,只是还未到达早已心神驰往的潇湘。买得一叶扁舟,罢官归来,又何妨。这是天意作美,如今让我如愿以偿,正值盛夏六月,一帆顺风浮泛沧浪。志趣高洁闲远,象秋蝉蜕壳于浊泥,在尘埃之外浮翔,又如庄周晓梦化蝶,翩然于水淡云闲之乡。
注释:¹濯足:洗脚。²晞发:晾干头发。³吴山楚泽:泛指南方的山水。⁴潇湘:湘水与潇水合流处称为潇湘,这里指湘江。⁵扁舟:小船。⁶付:给予,赐予。⁷沧浪:水名,这里指湘江。⁸蝉蜕尘埃外:蝉脱壳羽化飞上青天,这里表示词人超脱尘俗的胸怀。⁹蝶梦:梦中化为蝴蝶。说明词人自己情致的悠闲。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制荷衣¹,纫(rèn)兰佩²,把琼(qióng)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sè)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fú)(shì)三闾(lǘ)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¹⁰
译文:恍惚可见——裁绿荷为衣,缀秋兰为佩,一身清雅脱尘的衣装。啊,那是屈原手持一束沁人的琼芳。湘水女神嫣然一笑,飘旋舞的霓裳,拨弄琴瑟的纤指下流泻幽怨的一曲清商,唤起行吟泽畔的屈子一腔报国的忠愤,写入《九歌》眷眷不忘那拂袖挥洒的文字,一字一句与日月争光。呵,莫要让儿辈知晓一江湘水的遐想,这泛舟的乐趣悠渺不尽,正该我辈独享。
注释:¹制荷衣:用荷叶作衣服。²纫兰佩:把兰花穿结成佩带。³把琼芳:手握芳洁的花枝。⁴湘妃:湘水女神。⁵抚瑟:弹瑟。⁶清商:指悲凉的乐曲。⁷九歌:屈原作品《楚辞》中的篇目,这里以《九歌》代指屈原的作品。⁸拂拭:抹去尘垢,比喻识拔真才。⁹三闾文字: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这里指屈原骚赋。¹⁰未渠央:即未尽之意。渠,同“遽”,急遽;央,尽。

  词的上片写行舟过湘水的情景。开头“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词语,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见《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但“北风凉”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濯足夜滩急”二句,既写驾舟远行者的表象动态,又借以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并且贯穿全篇。从濯足到晞发的意象,显示出词人胸怀的高洁脱俗。“吴山”二句承上则抒发词人渴望到潇湘的心愿。“买山扁舟”三句,进一步展示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机遇。“六月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又借指湘江并与上文潇湘呼应。”天公付我”,从表象上看,大概是写天公为我作美,其实,词人此刻的心绪是异常复杂的,透过这幽默诙谐的词语,读者可以体察到词人埋藏于内心的人生苦涩滋味。“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转换视角,采用两个不同层次景色来展现蕴含着的奥秘。前句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后者运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角的审美情趣既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赞美,又是借以自喻而显露出豁达自适的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作者荡舟湘江,脑海里浮现出屈原的形象。屈原那种忠愤忧国的情操,精美多姿的诗句,撼动着词人的心扉。于是词人情不自禁地运用《楚辞》中的诗句注入渊篇,而落笔灵活自然,别开生面。“制荷衣”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人运用《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而带有飘飘欲仙的幻觉。“湘妃起舞一笑”二句,由撷取成句到感情升华,由丰富的联想而产生飞动的意象。这里既写“湘妃起舞”的场面,又有“抚瑟奏清商”的舞曲。“紧接着”唤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颂扬屈原的伟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结末”莫遣“二句用典。这里词人从幻想的画面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余韵不尽。

  词中不仅变换奇横,富有浪漫色彩,而且表达宛转曲折。全篇运化屈赋诗句和意象,将湘水人文典故、神话传说与屈原文字融为一体,浑化组合,构成虚幻、空灵、高洁、纯美的意境,寄寓词人由忠愤而转换为洒脱超旷的复杂心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13-815页
2、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1430-143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