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川谁为寄阳春,清净堂中清净人。
二十八言刊石处,长如列宿照闲身。
锦川谁为寄阳春,清净堂中清净人。
二十八言刊石处,长如列宿照闲身。
魏野

魏野

(960—1020)陕州陕县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 ▶ 3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lǎn)向沙头醉玉瓶¹,唤君同赏²小窗明。夕阳吹角(jiǎo)³最关情
译文:懒得再去沙洲边饮酒,和你一起欣赏窗外风景。黄昏时分吹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
注释:和无咎韵: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南宋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官至吏部尚书。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工词,有 《南涧甲乙稿》。¹玉瓶:此处指酒瓶,称玉瓶,是美化的修辞手段。²同赏:一同欣赏。³夕阳吹角:黄昏时分吹起号角。⁴关情:牵动情怀。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忙小苦多闲小¹少,新愁²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译文: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远行。
注释:¹闲小:休闲的小子。²新愁:新添的忧愁。

  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两月,登临金、焦、北固,观江景、 饮美酒的机会一定是很多的,在即将离别之际,更感到相聚时间的宝贵,多在一起说说话,比什么都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会有“懒向沙头醉玉瓶”一句。这一句是有所本的,杜甫的《醉歌行》有句云:“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这首词的头一句即由此而来,不但词语极相近似,而且透露了分手离别的含意。既然懒得再去观景饮酒,那么,更好的选择就是“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了。夕阳引发依恋之情,暮角引发凄凉之感,此情此感共同组成了一种适于促膝倾谈的环境气氛,所以说它“最关情”。但此时的“情”究竟是什么,却因为它的千头万绪而难以表述得清晰具体。

  《浣溪沙》的下片头两句,大都要求对偶,故而往往是作者最着力的地方。陆游写在这儿的对联虽然浅显如同白话,但其说忙说愁仍是概括笼统,并不得其具体要领。写到最后“客中无伴怕君行”一句,则以其直言无隐、真情流露打动读者,并将依依惜别之情和盘托出。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5-16

huànshā ·jiùyùn

yóu sòngdài 

lǎnxiàngshātóuzuìpíng huànjūntóngshǎngxiǎochuāngmíng yángchuījiǎozuìguānqíng 
mángduōxiànshǎo xīnchóuchángjiùchóushēng zhōngbànjūnxíng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钟鼓寒¹,楼阁暝(míng)²,月照古桐³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译文:钟鼓寒重,楼阁晦暗,月光照着金井边的古桐。深深的院落紧闭,小小的庭院空寂,落花沾着香露铺满了一地残红。
注释:更漏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¹钟鼓寒:传来的钟鼓声似乎带着寒气。²暝:昏暗。³古桐:老桐。⁴金井:以铜为栏的井。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¹水窗²高阁。闲倚(yǐ)户,暗沾(zhān)³,待郎郎不归
译文:烟柳重重,春雾淡薄,在高阁临水的窗前,灯光就要渐渐熄灭,眼见天色就要亮了。她百无聊赖地倚靠着门户,眼泪暗暗地落下来沾湿了衣裳,她苦苦等待情郎归来,他却迟迟不归。
注释:¹灯背:意思是掩灯。²水窗:临水之窗。一作“小窗”。³暗沾衣:即暗中流泪沾湿衣服。⁴郎不归:一作“归未归”。

  上片一开始,词人就借助于丰富的想象,给这位思妇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一个寂寞的环境,在“钟鼓”之后着一“寒”字,而冷清之意全见:在“楼阁”之后缀一“瞑”字,而昏暗之色如绘。加上那轮淡淡的冷月,照在井边的老桐树上。多情的思妇独立小庭,无语凝思。这是从女主人公的视觉来写客观的景物。深深的院落关得紧紧的,小小的庭除显得空荡荡的,她伫立闲阶,逐渐看到露儿滴了,红色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气悄悄地落了下来,从而把自己的寂寞生活跟落花的飘零命运联系起来。这是从女主人公的感觉来写客观景物的。客观景物都带有思妇主观的感情色彩,即景即情,亦人亦物,不知何者为人,何者为物,何者为景,何者为情,浑然一体,妙合无垠,使凑者从中得到很好的审美享受。这个意境,跟李白《菩萨蛮》的“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极其相似。该词让那个脉脉含情的思妇隐藏在画面之外,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读来韵味无穷。

  下片是从时间的推移上,继续用景语来烘托思妇的愁绪。露重雾稀,杨柳低垂,已是黎明的景象,而那个思妇仍然背着灯儿,守着窗儿,渴望着她的心上人。这“灯背水窗高阁”,恰到好处地表现思妇幽居独处而产生的孤独黯伤的心理。“闲倚户”三句,“倚户”为了“待郎”,泪下“沾衣”,是因“郎不归”。“闲”是无事可做,但这里的“闲”又不是无事可做,“街户待郎”便是极要紧的事,不过表面看上去似乎确是无事可做。“暗沾衣”的“暗”,乃是昕望不遂,悲从中来,泪下沾衣而不自知。可谓无一字不加意著力。如果说“钟鼓寒”三句,是“月上柳梢头”的薄暮,那么“深院闭”三句,就是“灯火已三更”的深夜,而“烟柳重”三句,则是“曙色东方才动”的黎明了。从时间的推移上,表明思妇凝望之久,痴情之重,在满怀希望的期待中,逐步走向失望的过程。“待郎郎不归”是作者点睛之笔,又是思妇伤心之语。执此句以回读上文,更感觉其中步步置景设色之妙。

  全词以景语为主,只在结尾三句写到女主人公的神态、心态,以此点明主题,强化景语效果。用疏钟、淡月、坠露、昏灯等景物,造成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又用纾缓、低沉、呜咽、断续的旋律,加深思妇的无可奈何的愁思。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愁苦的字眼,骨子里却充满着哀怨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88-189
2、 王兆鹏编选.婉约词选:凤凰出版社,2012:30

gēnglòu ·zhōnghán

wéizhuāng tángdài 

zhōnghán lóumíng yuèzhàotóngjīnjǐng shēnyuàn xiǎotíngkōng luòhuāxiānghóng 
yānliǔchóng chūn dēngbèishuǐchuānggāo xián ànzhān dàilánglángguī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芙蕖(qú)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有¹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²,非故效颦(pín)³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译文:荷花与其它草本植物似乎有些不同,但也有根没有树,一年生一次,这些特点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长在水中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就不能不说是草本植物了。我夏天视它为生命,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以因袭前人现成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注释:¹有:花有。²倚此为命者:李渔《笠翁偶集·种植部》:“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倚:依靠。³效颦:效仿。⁴袭:沿袭,因袭。⁵可人:适合人的心意,讨人喜欢。⁶不一而足:不止一件或不止一次出现。足,充足,足够。⁷备:全部。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群葩(pā)¹当令²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³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zhuì)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yáo)之态,无风亦呈袅(niǎo)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dài)至菡(hàn)(dàn)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¹⁰,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¹¹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qíng)¹²,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¹³者也。
译文: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于是,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注释:¹葩:花。²当令:正当时令,这里指最佳观赏时节。³秋:这里指时间。⁴及:等到。⁵飘飖:随风摇摆。⁶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⁷逸致:飘逸情趣。致,情趣。⁸迨:及,等到。⁹菡萏:荷花的别称。¹⁰自夏徂秋: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徂,往,到。¹¹乃:于是,就。¹²并擎:一起高举。擎,高举。¹³可目:适合观赏,看着悦目。目,作动词用。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可鼻¹,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fù)²;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译文: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注释:¹可鼻:嗅着香气怡人。鼻,作动词,嗅着。²异馥:特别的香味。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至其可人之口¹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²者也。
译文: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注释:¹可人之口:可口,好吃。²互芬齿颊:意为莲花、莲藕都使人口中生香。互,交互,共同。芬,形容词使动用法,芬芳。齿颊,牙齿和脸颊,指口腔。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译文: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一年又一年用来裹东西。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¹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²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³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jiān)其命者哉。
译文: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注释:¹去:除去。²无如:无奈。³安身立命:生活由着落,精神有寄托。安身,容身。立命,精神有所依附。⁴病其漏:担心池子漏水。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⁵乞:祈求。⁶殆:大概。⁷草菅:野草。

 qīngdài 

    cǎoběnzhūhuājuéshāo rányǒugēnshù suìshēng xìngtóng yún  chǎnshuǐzhěyuēcǎoróng chǎnzhěyuēhànlián  wèifēicǎo xiàwéimìngzhě fēixiàopínmàoshūérchéngshuōqiánrén zhīrén shìér qǐngbèishùzhī 

    qúndànglìngshí zhǐzàihuākāizhīshù qiánhòujiēshǔguòérwènzhīqiū rán qiánchūshuǐzhī biàn便wéidiǎnzhuì绿 jīngshēng yòugāoshàng shàngyán yǒufēngzuòpiāoyáozhītài fēngchéngniǎonuózhī姿 shìhuāzhīwèikāi xiānxiǎngqióngzhì dàizhìhàndànchénghuā jiāo姿 hòuxiānxiāng xiàqiū zàihuāwéifènnèizhīshì zàirénwéiyìngzhīzhě huāzhīxiè gàozuìzhǔrén nǎixiàshēngpéng péngzhōngjiéshí tíngtíng yóuwèikāizhīhuā cuìbìngqíng zhìbáiwéishuāngérnéngshì jiēyánzhě 

     yǒuzhīqīngxiāng huāzhī shǔérshǔwéizhītuì退 liángérliángzhúzhīshēng 

    zhìrénzhīkǒuzhě liánshíǒujiēbìnglièpáncānérfēnchǐ齿jiázhě 

    zhǐyǒushuāngzhōngbài língluònánkān chéng nǎizhāiércángzhī yòubèijīngniánguǒzhīyòng 

    shìzhě shíshìěrzhīguān bèijiāchángzhīyòngzhě yǒuzhīshíéryǒumíng jiānbǎihuāzhīchángérduǎn zhòngzhízhīyǒuzhě mìngzhīzhōng mìngwéizuì hàoshēng jìngbànfāngtángwéiānshēnmìngzhī jǐnzáodǒuchí zhíshùjīng yòushíbìnglòu wàngtiānshuǐjiùzhī dàisuǒwèishànyǎngshēngércǎojiānmìngzhězāi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苦哉生长当驿(yì)¹,官家使²我牵驿船³
译文:真是苦啊生长在这驿站旁边,官府强迫我去拉驿站的行船。
注释:¹驿边:释站附近。驿,古代政府中的交通站。古代官府传递公文,陆路用马,水路用船,沿途设中间站叫驿站。水驿附近的百姓,按时都要被官府差遣去服役拉纤,生活极为艰苦。²使:命令。³牵驿船:给驿站的官船拉纤。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牵沙行¹,如海鸟。
译文:辛苦的日子多欢乐的时候少,在船上睡在沙上行像只海鸟。
注释:¹水牵沙行:夜里睡在船上,白天在沙滩上拉纤。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逆风上水¹万斛(hú)²,前驿迢(tiáo)³后淼(miǎo)
译文:顶风逆流而上好像有千斤重,前面驿站遥遥后面烟波渺渺。
注释:¹逆风上水:顶着风逆水而上。²万斛重:形容船非常非常重。斛,容量单位,古时十斗为一斛。³迢迢:形容水路的遥远。⁴淼淼:渺茫无边的样子。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半夜缘堤(dī)¹雪和雨,受他²驱遣³还复去
译文:半夜沿着河堤冒着飞雪夹雨,受到府吏的驱使奔来又走去。
注释:¹缘堤:沿堤。²他:指官家,官府。³驱遣:驱使派遣。⁴还复去:回来了又要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夜寒衣湿披短蓑(suō)¹,臆(yì)穿²足裂³忍痛何
译文:夜里寒冷衣服湿我披上短蓑,胸磨破脚冻裂不忍痛又奈何!
注释:¹蓑:一种简陋的防雨用具,用草或棕制成。²臆穿:指胸口被纤绳磨破。臆,胸。穿,破。³足裂:双脚被冻裂。⁴忍痛何:这种疼痛怎么能够忍受呢?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到明¹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²牵船歌³
译文:到天亮一夜的辛苦无处诉说,只好齐声合步吼起了拉船歌。
注释:¹到明:到天亮。²腾踏:形容许多人齐步走时的样子。³歌:高声唱歌,指劳动时为了协调动作高声唱起劳动号子。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一间茅屋何所值¹,父母之乡²³不得。
译文:一间破旧的茅屋能值几个钱,因只是生我的地方离开不得。
注释:¹何所值:值什么钱?²父母之乡:家乡。³去:离开。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我愿此水作¹平田,长²使水夫不怨天。
译文:我愿这河水化做平整的良田,永远让拉船人不再嗟地怨天。
注释:¹作:变作、化作。²长:永远。

  这首诗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一个纤夫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水上服役难以忍受的苦痛,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写得很有层次。

  “苦哉生长当驿边”,诗一开头就以“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定下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水夫脱口呼出这一声嗟叹,说明他内心的悲苦是难以抑制的。这强烈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官家使我牵驿船”,点出了使水夫痛苦的原因。古代官设的交通驿站有水陆两种,住在水边,要为水驿牵船服役。“官家使我”说明水夫拖船是被迫的。这两句是总写生长水边为驿站服役的痛苦心情。紧接着,诗人从“辛苦日多乐日少”至“齐声腾踏牵船歌”,用一大段文字,让水夫具体述说他牵船生活的悲苦。“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较前描写进了一步,用了一个比喻。把人比作海鸟,说纤夫的生活象海鸟一样夜宿水船,日行沙上,过着完全非人的生活。然后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纤夫从日到夜、又由夜到明的牵船生活。先写白天牵船的艰难。前一句,顶风一层,逆水一层,船重一层,详述行船条件的困难;行船如此艰难,而前面的驿站又是那样的遥远,水波茫茫无边无际,纤夫的苦难日子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后写黑夜牵船的辛酸。诗人写一个雨雪交加的寒夜,纤夫们披着短蓑,纤绳磨破了胸口,冻裂了双脚,一切辛酸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一夜劳作,却无丝毫报酬,而是“到明辛苦无处说”,在凶残的官家面前,纤夫能够说什么呢?只好把满腔愤懑积郁在心里,“齐声腾踏牵船歌”,用歌声发泄内心的怨愤不平。

  而纤夫们却没有逃离这苦难的深渊。“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纤夫的全部财产只有一间茅屋,本不值得留恋,可故乡却又舍不得离开。即使逃离水乡,他们的处境也不会好到哪去。“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田家行》)没有了水上徭役,还会有陆上的徭役和租赋,田家遭受着官府同样的剥削和压迫。在无可奈何的境况下,纤夫只得把改变困境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幻想中:“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水变平田当然不现实,即使变了平田,他们也一样遭受官府的压榨欺凌。

  诗对纤夫的心理描写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到愤恨,又到无可奈何,把其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配合水夫思想感情的变化,诗歌不断变换韵脚,使人觉得水夫倾诉的哀愁怨愤是如此之多。由于充分揭示人物心理,水夫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诗人写的是一个水夫的自述,反映的却是整个水乡人民的痛苦生活。诗的语言既具有民歌通俗流畅之美,又具有文人作品凝炼精警之风,颇有特色。不用惊人之笔,不遣华美之词,诗人从看似平淡的细细描绘中表现真情,酝酿诗情。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余味无穷,正如宋王安石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771-772
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风流王谢¹古仙真,一去²空山五百春³
译文:具有超逸风度的王、谢二人可称得上是古代仙人式的游山客,可是自从他们逝世以后,这座山一空就是五百年。
注释:九仙山:在杭州西面,山上有无量院。相传是东晋葛洪、许迈等炼丹成仙之处。¹风流王谢:指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和孝武帝时的“风流宰相”谢安。²一去:指王导、谢安离开人世。³五百春:即五百年,举其成数而言。
玉室金堂馀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玉室金堂¹(yú)汉士²,桃花流水失秦人³
译文:华美的道观还留有汉时得道者的塑像,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只是那些“秦人”却遍寻无着。
注释:¹玉室金堂:指华美的佛寺。²余汉士:指寺院内保存有汉末在此炼丹得道之人的泥塑偶像。³“桃花”句:陶渊明《桃花源记》写武陵人寻访到桃花源,里边的居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秦人,指桃花源里的居民,这里代指王导、谢安等“九仙”。
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
困眠一榻¹香凝帐²,梦绕千岩³冷逼身。
译文:夜晚困惫一下子倒在香气缭绕的帐边熟睡,恍惚中仍在梦里游览高山峻岭,而山顶冷风凛凛,寒气逼身。
注释:¹榻:狭长而较矮的床。²香凝帐:指床帐周围有香气缭绕。³岩:高峻的山。
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夜半老僧呼客¹起,云峰²缺处涌冰轮³
译文:夜半梦中突然被无量院的老僧唤醒,披衣出屋,翘首仰望天宇,只见云峰缺口涌出一轮白玉盘一样的圆月。
注释:¹客:诗人自指,因其作客无量院,故称。²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³冰轮:月亮。

  九仙山,诗人自注称左元放、许迈、王、谢等为九仙。首联描述王导和谢安,东晋开国元勋与风流宰相,政治家兼登山临水爱好者。苏轼仰慕二人,将其视为超逸风度的代表。王、谢二人繁忙政务之余,喜爬山、赏水,称得上是古代仙人式的游山客。然自王、谢逝世后,游赏九仙山的风流人物稀少,五百年光阴匆匆而过。诗人寄望今日自己能如王导、谢安一般登山,使此山再现知音。

  颔联“玉室”句,《晋书·许迈传》载,许迈在写给友人王羲之的信中道:“自山阴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即此句的出处。金堂玉室,指华美的道观,昔时仙人道士炼丹之地,已成佛寺——无量院。余汉士,指院内尚竖立着左元放等得道之士的泥塑偶像。“桃花”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记武陵人寻访到桃花源,路遇居民而对话之事。这一联说,诗人白昼游览九仙山时,只见山上桃花盛开,山涧流水淙淙,清静幽美,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不过那些“秦人”却遍寻无着,唯在古玉室金堂之中,尚能瞻仰到左元放等人的塑像。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了。

  颈联点题。白日尽兴游览,晚上一进无量院,诗人便感到困惫不堪了,所以他赶忙钻进帐内,倒在床上。在缭绕帐边的浓郁香气中,迷迷糊糊,酣然入睡。不料,日有所思,便夜有所梦,一进梦乡,诗人恍恍惚惚,觉得自己又在那些数不清的高峻山峰之间游赏着,而山顶冷风凛凛,寒气逼身。这里“冷逼身”是一笔兼写虚实二境。虚者,“冷逼身”是诗人梦中所感;实者,诗人睡在山上无量院中,山高而寒冷,又值深夜,冷风袭人,凉意传导入梦,梦中人便觉得“冷逼身”了。

  尾联写夜半赏月。夜半时分,诗人正游于梦境之中,却被无量院中老僧唤醒。原来老僧素知苏轼游兴最浓,故而唤他起来领略美景。诗人赶快披衣出屋,在老僧的指点下,翘首仰望天宇,只见云如峰群,缓缓移动,峰峦缺处涌出了一轮白玉盘一样的圆月,影影绰绰,似见吴刚蟾蜍,疑非人间,诗人快乐得几乎要“起舞弄清影”了。“云蜂缺处涌冰轮”,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是写景名句,无量院中有冰轮阁,即因此句得名。

  然而,它没有露在诗的表面,而是织进了字里行间,读者须知人论世,方能体味得到。由此,这首诗也就比单纯的游山诗,更富意趣了。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59-361

宿jiǔxiānshānjiǔxiānwèizuǒyuánfàngmàiwángxièzhīliú--shì

fēngliúwángxièxiānzhēnkōngshānbǎichūn

shìjīntánghànshìtáohuāliúshuǐshīqínrén

kùnmiánxiāngníngzhàngmèngràoqiānyánlěngshēn

bànlǎosēngyúnfēngquēchùyǒngbīngl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