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盖鸾旂殷绣墙,南公挥涕话先皇。鸿宫望气成龙虎,法驾吹箫引凤凰。
翠盖鸾旂殷绣墙,南公挥涕话先皇。鸿宫望气成龙虎,法驾吹箫引凤凰。
今日画图看御幄,当时草木识天香。先生曾对明光殿,奏报新松似鹤长。
今日画图看御幄,当时草木识天香。先生曾对明光殿,奏报新松似鹤长。

chéngfēilóngtíngshījuǎn--xiàoguāng

cuìgàiluányīnxiùqiángnángōnghuīhuàxiānhuáng鸿hónggōngwàngchénglóngjiàchuīxiāoyǐnfènghuáng

jīnhuàkàndāngshícǎoshítiānxiāngxiānshēngcéngduìmíngguāng殿diànzòubàoxīnsōngshìzhǎng

李孝光

李孝光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后代学者多称之“李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七年(1347)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1350)辞职南归,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岁。著有《五峰集》20卷。 ▶ 3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惟汉廿(niàn)二世¹,所任²诚不良。
译文: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
注释:薤(xiè)露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相和曲》,此与《蒿里行》都原是送葬的挽歌,作者用旧调写时事。薤,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细长叶,紫色花,鳞茎长在地下,可以食用,也称作藠(jiào)头。¹廿二世:二十二世,指东汉灵帝,他是汉朝第二十二代皇帝。²所任:所任用的人。这里指灵帝时大将军何进,他是灵帝何皇后之兄。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沐猴¹而冠(guàn)²,知³小而谋强
译文: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
注释:¹沐猴:猕猴,这里是比喻何进。²冠带:作动词用,戴着帽子系着带子。《史记·项羽本纪》里有人曾骂项羽是“沐猴而冠”。沐猴而冠带,这里是用来讽刺何进,枉披人皮而没有实际本事。³知:同“智”,智慧,智谋。⁴谋强:意谓谋划干大事。何进曾策划诛杀把持朝政的宦官张让等,结果因犹豫迟疑而失败。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犹豫不敢断¹,因狩(shòu)²³君王。
译文:做事又犹豫不决,致使君王(少帝)被劫。
注释:¹断:决断。²狩:打猎,后借指天子出巡,这里讳称皇帝外逃避祸。³执:捕捉,这里是劫持、挟持的意思。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白虹¹为贯日²,己³亦先受殃(yāng)
译文: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注释:¹白虹:白色的虹霓。²贯日:穿过太阳。古人迷信,认为白虹贯日是天子命绝、大臣为祸的征兆。据《后汉书·献帝纪》描述,初平二年(191)二月,白虹贯日,这年正月,董卓毒死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刘辩。³己:指何进。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贼臣¹持国柄²,杀主³灭宇京
译文: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
注释:¹贼臣:指董卓。²国柄:指朝政大权。³杀主:指董卓杀少帝刘辩。⁴宇京:京城,这里指东汉京城洛阳。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荡覆帝基业,宗庙¹以燔(fán)²
译文: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
注释:¹宗庙:这里指东汉帝王的祖庙,象征着政权。²燔丧:烧毁。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播越¹西迁移,号泣而且(cú)²行。
译文:(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
注释:¹播越:颠沛流离。这句指董卓挟持献帝西迁长安。²且:通“徂”,往,到。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zhān)彼洛城郭,微子¹为哀伤。
译文: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注释:¹微子:殷纣王的兄长。诗人在此自比微子,以表达自己对洛阳的残破亦有无限感慨和哀伤。
《薤露》属于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原先它与《蒿里》都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作了这两首歌来表示悲丧。“薤露”两字意谓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阳一晒,极易干掉。曹操用此古调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这是颇有见地的意见。曹操之所以能以旧瓶装新酒,是因为乐府本身就有“缘事而发”的特点,宜于用来记录史实,抒发情感,同时《薤露》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xièxíng

cáocāo liǎnghàn 

wéihànniàn廿èrshì suǒrènchéngliáng 
hóuérguàndài zhīxiǎoérmóuqiáng 
yóugǎnduàn yīnshòuzhíjūnwáng 
báihóngwéiguàn xiānshòuyāng 
zéichénchíguóbǐng shāzhǔmièjīng 
dàng zōngmiàofánsàng 
yuè西qiān háoérxíng 
zhānluòchéngguō wēiwéiāishāng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燕草¹如碧丝,秦桑²低绿枝。
译文: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注释:¹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²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君¹怀归²日,是妾³断肠时。
译文: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注释:¹君:指征夫。²怀归:想家。³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wéi)¹
译文: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注释:¹罗帏:丝织的帘帐。

  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开头两句是说,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经叶翠枝绿。

  开头两句,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产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诗人巧妙的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和怀疑和眼前的真景结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情感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这是一般兴句不容易做到的。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和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和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三、四句是说,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直接承接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丈夫及春怀归,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用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的所在。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末两句是说,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诗中的最后两句,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行役屯戍未归的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是为了表达孤眠独宿的少妇对丈夫的思情。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的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1-252

chūn

bái tángdài 

yāncǎo qínsāng绿zhī 
dāngjūnhuái怀guī shìqièduànchángshí 
chūnfēngxiāngshí shìluówéi 
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
出门复¹入门,雨脚但如旧。
译文: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注释:¹复:是再三再四。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所向泥活活¹,思君令人瘦。
译文: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注释:¹泥活活:读音“括”,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zhòu)¹
译文: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
注释:¹饮食错昏昼: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寸步¹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译文: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
注释:¹寸步:是说离得很近。但难得去拜访。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吁嗟呼苍生,稼穑(sè)不可救。
译文: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安得诛云师¹,畴(chóu)²能补天漏。
译文: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注释:¹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²畴:谁。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大明¹(tāo)²日月,旷野号禽兽。
译文:日、月隐去了光辉,禽兽在空旷的原野里哀号。
注释:¹大明:即指日月。²韬:韬晦。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君子¹强逶(wēi)(yí)²,小人³困驰骤(zhòu)
译文:官员们勉强做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老百姓却困于泥泞而难以行走。
注释:¹君子:指朝廷官员。²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³小人:指平民和仆役。他们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liù)¹
译文: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注释:¹溜:水流漂急。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是节东篱菊,纷披¹为谁秀。
译文:今天这个重阳佳节,东篱的菊花你在为谁开的这么好?
注释:¹纷披: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岑生多新语¹,性亦嗜(shì)(chún)(zhòu)
译文:岑参先生有很多新诗,生性也特别喜欢香醇的美酒。
注释:¹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采采黄金花¹,何由满衣袖。
译文:雨中,眼看着那样繁多的黄菊花,怎能使你的衣袖装满呢?
注释:¹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这首《九日寄岑参》,属于寄赠之作,相当于一封诗歌体的书信。这一类诗作,应酬性色彩较浓,内容往往比较空泛。然而,这首寄赠诗却大不相同。杜甫的这首诗寄赠岑参,一方面表达重阳节不能共赏秋菊把酒论诗的遗憾与惋惜,一方面对于天灾给苍生带来的苦难抱有一定的关怀和同情。诗中既有寄赠之作的一般特点,对友人表示怀念和问候,又有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即因大雨成灾对苍生稼穑表示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较长,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出门复入门”,到“难为一相就”,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第二段,从“吁嗟乎苍生”,到“小人困驰骤”,由大雨而联想到这场雨给苍生百姓带来灾害。看起来,这一段似与岑参或杜岑友谊没有直接联系,像是节外生枝。但细想还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这倒不仅仅在于都是说大雨,而是他们都是诗人,民间的疾苦是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下一段内容,又回到作为诗人的岑参上来。

  第三段,从“维南有崇山”到全诗的收尾,归结到岑参的诗歌创作活动。从诗歌本身来说,这里既写出了杜甫与岑参这两大诗人之间的友谊,也表现出杜甫对民间疾苦的关心。然而,过去有的诗论家认为这首诗的内容还不止于此,而是诗中喻指当时的朝政。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当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无论有无寄托,杜甫对苍生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则是没有疑问的。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1页
2、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503页
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秦镜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雁边风讯小,飞琼(qióng)¹望杳,碧云先晚。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²。净洗浮空³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秦镜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译文:从天边随风隐隐约约传来远去的雁声,月亮还不知在什么地方,青天碧云却已渐渐转入昏暗。中秋的夜晚已有凉意和寒露,如果伊人伏在栏干上等待月出,她洁白得似白玉般的藕臂,恐怕会被栏干上沁出的露珠冰得冷颤颤的。圆月终于从东方升了上来,顿时天空中明亮如昼。浮云似洗,如片片白玉般镶于月边。明亮的月光胜过了地上的灯光,两相掩映在花丛之中,分不清哪是花影,哪是月影,哪是灯影。中秋节天上的月亮最圆满,但人世间的八月十五只是秋天的一半。
注释:玉漏迟:词牌名。此词双调九十四字,前段十句五仄的,后段九句五仄韵。瓜泾渡:地名。《苏州府志》:“瓜泾港在吴江县北九里,分太湖支流,东北出夹浦,会吴淞江。”¹飞琼: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许飞琼。²冰腕:指女子洁白的手腕。³空:一本作“云”。⁴秦镜:传秦宫中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能透视五脏,照出人之疾病与心术好坏。故县衙断狱大堂多悬“明镜高悬”。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摩泪眼。瑶台梦回人远。
每圆处即良宵¹,甚此夕偏饶,对²歌临怨。万里³婵娟,几许雾屏云幔(màn)。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摩泪眼。瑶台梦回人远。
译文:每月月半我们都能见到这个圆圆的满月,为什么世人都说今天中秋晚上的月亮显得更为圆满呢?本来天上月儿圆,世间人团圆都是大喜事,而如今我却是远离伊人,羁旅瓜泾,寂寞对圆月,更增添了许多烦恼,我对月悲歌,临风泄怨,渲泄着心中的离愁别恨。普照人世的圆月呀,不知您在天上将会被多少云雾遮隔?我独赏明月不觉迷糊睡去。当晓风起时,才从梦中醒了过来,擦拭着因梦而流泪的双眼,抬头望去,银河已经西斜,孤零零的圆月却仍旧清光泻地照耀一切。
注释:¹圆处即良宵:即不论中秋与否,月圆即是佳节。²对:一本作“临”。³万里:一本作“共一”。⁴婵娟:美好的月亮。⁵孤兔:指传说中的月中玉兔,代指明月。⁶瑶台:仙人所居之处。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中秋节美丽的夜景,创设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片回忆离去的爱人,抒写离别后的相思之情。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结构严谨,语言精妙。

  词的发端“雁边风讯小”一韵,言秋高气爽,碧云征雁,中秋佳节,思姫音杳。“飞琼”本指传说中西王母侍女许飞琼,此代指已去的苏姬。“望杳”写思念虽情深,而杳无音讯。“飞琼望杳”四字为全词主旨,笔端带出多少惆怅。“露冷阑干”一韵,由“望”字展开联想,想象她亦在中秋之夜,倚偎阑干思念自己,露水打湿了她的玉先,她一定会感到一丝凉意。“定怯二字,是对苏姬的内心描写,“藕丝冰先”写手先感到丝丝凉意冰”字,形容月光照耀下手先的洁白光润。“净洗浮空片玉”一韵,写中秋月夜的碧空如洗,月光皎洁,一片静谧,它胜过春天月夜的花影婆娑,胜过元宵佳节花灯的热闹。此以对比手法,渲染了中秋夜月的美好。“秦镜满”一韵,化用秦镜洞察邪正的传说,比喻、赞美月之明亮。“素娥未肯、分秋一半”一韵,杨铁夫曰:“八月十五恰是秋半,月圆则分半,故曰‘半肯分’,语妙。”(《梦窗词选笺释》)此言中秋虽是秋之一半,但嫦娥不肯将圆月分成一半。用拟人法,写中秋月之圆,遣词惟妙。

  过片,“每圆处”一韵,承“圆”字展开。“每圆处,即良宵”,化用苏轼《江月五首并引》云:“岭南气候不常。五尝曰: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此扣题“中秋”,即是“良宵”,自然无怨。“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一韵,转笔问此夜偏偏对月悲歌的原由。“万里婵娟”一韵,做了回答。本可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可是现在却是“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异地之人无明月共照,云雾如屏帐遮住了明月,犹如人之路被阻隔。“孤兔凄凉照水”一韵,言明月无人共赏,只能凄凉地照在水面上,何况当晓风吹起,银河西转之时,月亮也就消逝了。以此写出“千里共婵娟”的更加无望。最后“摩泪眼”一韵,言月将逝,人已去,相思之情化为眼泪,梦境中上瑶台寻觅那远去的人儿。“琼台”仙境,与“飞琼”呼应,并与“婵娟”“素娥”“孤兔”等明月的形象呼应,作到首尾圆合,多次照应,针线绵密。

  此词写相思之情,不仅用景物烘托,如“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而且用丽语,以想像之笔,从对面写起,表达自己的情思,如“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先”,不仅刻画了女子的形态,而且还勾出女子内心情感。正如清人彭孙遹所云:“梦窗之词虽琱满眼,然情致缠绵。”(《金粟词话》)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543-545

lòuchí··guājīngzhōngqiū--wényīng

yànbiānfēngxùnxiǎofēiqióngwàngyǎoyúnxiānwǎnlěnglángàndìngqièǒubīngwànjìngkōngpiànshènghuāyǐngchūndēngxiāngluànqínjìngmǎnéwèikěnfēnqiūbàn

měiyuánchùliángxiāoshénpiānráoduìlínyuànwànchánjuānpíngyúnmànliángzhàoshuǐxiǎofēngyín西zhuǎnlèiyǎnyáotáimènghuírényuǎn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云涌 一作:云雾)
湖阔¹兼云涌,楼孤属(zhǔ)²晚晴。(云涌 一作:云雾)
译文: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注释:¹阔:与孤相照。²属:当也。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礼加徐孺(rú)¹,诗接谢宣城²
译文: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注释:¹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²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译文: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又感觉我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敢违渔父问¹,从此更南征²
译文: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注释:¹“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²“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引自《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

  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是称赞裴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称赞的原因,我想绝不只是场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楼远眺。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杜甫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在江陵时,杜甫就曾多次称颂过镇守荆州的阳城郡王卫伯玉——尽管卫伯玉并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懂诗词歌赋,但他却掌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杜甫的称赞其实是一种“感情投资”,希望以文词上发自内心的赞美博得卫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续写在成都时与严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卫伯玉不是严武,杜甫的“示爱”在今天看来便成了一种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单相思。以此来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诗作的续篇。杜甫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应该对我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对裴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péipéishǐ使jūndēngyuèyánglóu

 tángdài 

kuòjiānyúnyǒng lóuzhǔwǎnqíng  (yúnyǒngzuò yún )
jiā shījiēxièxuānchéng 
xuěàncóngméi chūnbǎicǎoshēng 
gǎnwéiwèn cónggèngnánz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