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赐宋名臣,穹碑载奎画。至今孤亭中,虹光照山白。
敕赐宋名臣,穹碑载奎画。至今孤亭中,虹光照山白。

shíshíèryǒngshíshūtíng--zhèngyuányòu

chìsòngmíngchénqióngbēizàikuíhuàzhìjīntíngzhōnghóngguāngzhàoshānbái

郑元祐

郑元祐

(1292—1364)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他早年时期居钱塘(今杭州市),后来侨居吴中近四十年,晚年命名其文集为《侨吴集》,另著有笔记《遂昌杂录》。 ▶ 4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xù)¹
译文:为你送行没赶上相见,黄昏中独自一人愁绪万千。
注释:¹绪:《全唐诗》校:“一作余。楚词曰:眇眇兮愁予。余、予,唐韵并有上声。或改绪,非。”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江上空¹(péi)回,天边迷处所²
译文:久久地徘徊在江边,你的去处已经茫茫一片。
注释:¹空:《全唐诗》校:“一作久。”²迷处所:宋玉《高唐赋》:“风止雨霁,云无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郡邑(yì)经樊(fán)¹,山河入嵩汝²
译文:看不见路过的樊城邓县,只有白云融入汝水飘上嵩山。
注释:¹樊邓:指樊城和邓州。按,唐襄州有邓城县,即古樊城。唐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²嵩汝:指嵩山、汝水。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pú)¹去渐遥,石径徒延伫²
译文:你乘的蒲轮安车越走越远,我伫立石径枉自迁延。
注释:¹蒲轮:古时征聘贤士时用蒲草裹车轮,使不震动。²延伫:延颈伫望。
辛大,指辛谔,他原和孟浩然一样,怀才不遇,隐居西山。这次当是去应征聘的,孟浩然没赶上为他送行,因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1-52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伏击¹出,遭²田伏方³于道,下车伏谒(yè)。伏方不为礼。伏击怒,谓伏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伏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¹⁰¹¹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¹²,行不合¹³,则纳履(lǚ)¹⁴而去¹⁵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伏击乃¹⁶家之。
译文:魏国太子子击出行,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下车行礼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很生气,对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田子方说:“只能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自高自大呢!国君如果对人自高自大,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对人自高自大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用国君的规格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用大夫的规格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言语不中听,行为不融洽,就穿上鞋子离去罢了,到哪里去不能(成为)贫贱的人呢!”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注释:¹伏击:魏文侯的长伏,国君的继承人。²遭:遭遇,遇到。³田伏方:伏击的老师。⁴伏谒:行礼拜见。谒:拜见,请求。⁵不为礼:不还礼。⁶亦:副词,只是,不过。⁷而:通“如”,如果。⁸国:国家。⁹闻:听说。¹⁰国:国君,国王。¹¹待:待遇,对待。¹²用:需要。¹³合:投契,融洽。¹⁴履:鞋伏。¹⁵去:离开。¹⁶谢:道歉。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吴地¹(sāng)叶绿,吴蚕已三眠²
译文: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
注释:¹吴地:即今江苏一带,春秋时此地属吴国。²三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其状如眠;蚕历经三眠,方能吐丝结茧。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我家寄东鲁¹,谁种龟阴田²
译文:我的家室远寄东鲁,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
注释:¹东鲁:即今山东一带,春秋时此地属鲁国。²龟阴田:这里借此指李白在山东的田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春事¹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译文:我欲春日耕种已经赶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
注释:¹春事:春日耕种之事。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南风吹归心,飞堕(duò)酒楼¹前。
译文: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田门前。
注释:¹酒楼:据《太平广记》所载,李白在山东寓所曾修建酒楼。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fú)青烟¹
译文:田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
注释:¹拂青烟:拂动的青烟,形容枝繁叶茂状。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¹
译文: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
注释:¹向三年:快到三年了。向:近。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¹
译文:桃树如今与酒田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
注释:¹旋:还,归。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娇女字平阳¹,折花倚(yǐ)桃边。
译文: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
注释:¹“娇女字平阳”:此句下一作“娇女字平阳,有弟与齐肩。双行桃树下,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译文: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译文: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双行桃树下,抚背¹复谁怜?
译文: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
注释:¹抚背:抚摩肩背;长辈对晚辈的抚爱举动。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念此失次第¹,肝肠日忧煎(jiān)
译文:想到这里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肠忧煎日甚一日。
注释:¹失次第:失去了常态,指心绪不定,七上八下。次第,常态,次序。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裂素¹写远意,因之²(wèn)阳川。
译文: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汶水。
注释:¹裂素:指准备书写工具之意。素,绢素,古代作书画的白绢。²之:到。汶阳川:指汶水,因汶阳靠近汶水故称。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今后的归期尚茫然无定。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田,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这首诗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就是充满了奇警华赡的想象。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田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犹如运用电影镜头,在读者眼前依次展现出一组优美、生动的画面:山东任城的酒田;酒田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

  诗人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维妙维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长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泻。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紧接下来,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读者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全诗由见吴人劳作而思家里当是春耕时节,继而对家中的桃树展开描写,随即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结尾点明题意,表达寄托思念之意。全篇如同一封家书,言辞亲切,充满关爱之情。

  毋庸置疑,诗人情景并茂的奇丽想象,是这首诗神韵飞动、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过去有人说:“想象必须是热的”(艾迪生《旁观者》),意思大概是说,艺术想象必须含有炽热的感情。读者重温这一连串生动逼真、情韵盎然的想象,就不难体会到其中充溢着怎样炽热的感情了。如果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黑格尔语),那么,李白这首充满奇妙想象的作品,是无愧于真正的艺术创造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28-129 .
2、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90-292 .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碧窗斜月蔼(ǎi)¹深晖(huī),愁听寒螀(jiāng)²泪湿衣。
译文: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¹蔼:古同“霭”,云气。²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¹
译文: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注释:¹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译文: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欲寄征衣¹问消息,居延²城外又移军。
译文:(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注释:¹征衣:出征将士之衣。²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来。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用字特点

  二首均有声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讲究。

  如用一“蔼”字,表现月光深暗,创造氛围。

  如用一“静”字,显示夜空的冷寂,并衬托出下面的“鸿声”清晰,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

qiūguīèrshǒu

zhāngzhòng tángdài 

chuāngxiéyuèǎishēnhuī chóutīnghánjiānglèishī湿 
mèngfēnmíngjiànguānsài zhīxiàngjīnwēi 

qiūtiānjìngyún duànhóng鸿shēngdàoxiǎowén 
zhēngwènxiāo yánchéngwàiyòujūn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大象¹²四时,功成者自去。
译文: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注释: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人。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当离去时,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事见《汉书·疏广传》。¹大象:指天,大自然。²转:运行。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借问¹衰周来²,几人得其趣³
译文: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
注释:¹借问:请问。²衰周来:自东周末期以来。³趣:旨趣,意旨,道理。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游目¹汉廷中,二疏复²此举³
译文: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注释:¹游目:随意观览,这里是放眼、回顾的意思。²复:再,恢复。³此举:这种行为,指“功成者自去”。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高啸¹返旧居,长揖(yī)²储君傅³
译文: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注释:¹高啸:犹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²长揖: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或道别的礼节。《汉书·高帝纪上》:“郦生不拜,长揖。”诗中是指辞谢。³储君傅:指太子大傅与太子少傅的职位。储君:太子。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jiàn)¹²皇朝,华轩³道路。
译文: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注释:¹饯送:以酒食送行。²倾:尽。³华轩:华贵的轻车,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⁴盈:满。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离别情所悲,余荣¹何足顾!
译文: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
注释:¹余荣:剩下的荣华。即指二疏所辞去的官职俸禄。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事胜¹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译文: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
注释:¹胜:盛大,佳妙。贤哉岂常誉:《汉书·疏广传》:“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位。”²常:普通,一般。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yān)¹阎里²欢,所营非近务³
译文: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注释:¹厌厌:安逸、安详的样子。²阎里:乡里。³近务:眼前之事,指日常平凡的事情。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促席¹²故老,挥觞(shāng)³平素
译文: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注释:¹促席:接席,座位靠近。表示亲近。²延:邀请。³挥觞:举杯,指饮酒。⁴道:叙说。⁵平素:指往日的事情。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问金终寄心¹,清言²晓未悟³
译文: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注释:¹问金终寄心:指疏广的子孙托人间疏广,给他们留下多少钱财以置办房舍田产。寄心:藏在心中的想法,关心。²清言:指疏广所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等语。³晓未悟:晓谕不明白的人。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放意¹乐余年²,遑(huáng)(xù)身后虑³
译文: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注释:¹放意:纵情。²余年:剩下的岁月,指晚年。³遑恤身后虑:哪有闲暇考虑死后的事。遑:闲暇。恤:忧虑。《诗经·邶风·谷风》:“遑恤我后。”《笺》:“追,暇也。恤,忧也。”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谁云其人¹亡,久而道²³
译文: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注释:¹其人:指二疏。²道:做人之道,指清操。³弥:更加。⁴著:显著,昭著,指广为人知。

  此诗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的六句,为作者对二疏实现“功成者自去”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是继之的八句,是作者根据史实描写二疏辞官回到乡里的场面;第三部分开头八句笔法一转,描写二疏归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们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请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接着告诫亲族不要过分关注钱财之事,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作结。

  此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大有意味。诗的写法基本是敷衍史传,这本是咏史诗的老传统,自班固《咏史》以下,作品指不胜屈,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在于“据事直书,而寄托之意自见”。当然,陶渊明也有自己的选择和重点,他固然关注二疏的功成身退,似有自喻之意,而重点并不在此,诗中尤其强调的是疏广“放意乐馀年”,不让子女当“啃老族”——这也曲折地表达了他本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写得最传神的是“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这四句。疏广之“问金”是为了“寄心”,不同于一般的查账,他的意思一时未被其族人理解,因此有必要“清言晓未悟”。“问金”,即指《问书·疏广传》所载:“数问其家金馀尚有几所。”查询还剩下多少钱,是为了把它花光。此事最能表现疏广的风流旷达与深谋远虑。金钱在实际生活中大有作用,关键要看怎么弄钱、怎么花钱。疏广的那一大笔钱来自皇家的恩赐,来路是光明正大、完全合法的,不打算留给子女,则是怕他们因此而损志、益过——他为下一代考虑得很深远。陶渊明最重视的正是疏广拿来开导未觉悟者的那十六字“清言”。

  陶渊明也是不忌讳谈钱的,据《宋书》本传载,陶渊明很明确地“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归隐也得有一定的本钱。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说过,到彭泽去当县令,就是想弄点“公田之利”来喝酒,说法比较风雅,而不讳言过日子要花钱。然而他同疏广一样,也不打算给子女留下多少钱——事实上他也没有什么钱,想通这样的道理就显得更为必要。

  其实,在陶渊明之前,西晋诗人张协已先写过一首咏二疏的《咏史》诗:“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蔼蔼东门外,群公祖二疏。朱轩曜京城,供帐临长衢。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行人为陨涕,贤哉此丈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张协也是根据《问书·疏广传》加以敷衍,他也关注到“多财为累愚”这样的道理,内容与陶诗大同小异;但二者之间尚有细微的差别。一是张诗多有教训别人的气味,与陶渊明的读书得间、与古人共鸣有所不同;二是张诗大抵平均使用力量,完全按史传材料敷衍,看不出独特的心得和立言的重点。当然,张协是很优秀的诗人,其人被钟嵘的《诗品》列入上品,称为“旷代之高手”,他这首诗曾被收入萧统的《文选》,但其水平离陶渊明的《咏二疏》尚有一定的差距。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28-23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