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轮奂(huàn)¹半天上,胜概压南楼²。筹(chóu)边独坐³,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lǔ),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译文:高敞华美的楼阁矗立半天,南楼的胜概也不能同它比肩。你独坐阁上筹策御边,不单是为了满足观景的快感。别止边胸中能吞纳云梦的幅员,你的浩气直把残剩的金虏尽行席卷,朝着西北时时眺望沦陷的中原。千载难逢的战机就在眼前,只可叹人事上总有无止尽的恨憾。
注释:¹轮奂:高大华美。²南楼:在湖北鄂城县南。³独坐:一个人坐着。⁴快:快感。⁵西北望神州:朝着西北时时眺望沦陷的中原。⁶百载:百年。谓时间长久。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骑黄鹤¹,赋鹦(yīng)(wǔ)²,谩风流³。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qián)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¹⁰若为酬(chóu)。杯酒不在手,双鬓(bìn)恐惊秋¹¹
译文:王子安在这里骑鹤登仙,祢衡在这里写下《鹦鹉》的赋篇,都已算不上什么风流事件。看岳王祠畔杨柳如烟,古往今来的愁意凝聚不散。你的手段足以去再造河山,你的方略足以向英雄授传,可高尚的抱负又何从施展?如果手中不时时举起酒盏,只怕会惊异地发现,两鬓上已是秋霜一片。
注释:¹骑黄鹤:词出崔颢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²赋鹦鹉:吞云楼近鹦鹉洲,东汉名士祢衡曾在洲上作《鹦鹉赋》。³风流:犹遗风;流风余韵。⁴岳王祠:惨死在秦桧手中的抗金名将岳飞的祠堂。直至宋宁宗时才追封为鄂王、建立祠庙。⁵烟锁:烟雾笼罩。⁶整顿:整饬,整治。⁷乾坤:称天地。⁸指授:指导;传授。⁹方略:计划;权谋;策略。¹⁰雅志:平素的意愿。¹¹惊秋:秋令蓦地来到。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开篇突兀而起。紧扣题目,描写吞云楼的胜概。巍巍高楼,直耸云天,华美、壮观。第一句是作者站在远处仰望云端,直抒赞赏之情,是正面描写楼之高耸入云。第二句用对比手法,说吞云楼的雄姿胜概足以压倒武昌黄鹤山上的南楼。这个对比很巧妙,“南楼”是诗词中常提及的名胜,其中有一个著名典故。《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庾太尉(亮)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庾亮是东晋声名赫赫的人物,拥重兵镇武昌,号征西将军。李季允身份、职务与庾亮有某些相近,作者言吞云楼胜压南楼,言下有李季允胜过庾亮之意,这不免有些夸大,但是应酬之作中的常见现象。然而词人却不停留于一般的恭维,笔势出人意外地来了一个逆转:“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如此巍峨华美的楼,登临纵目,自然是赏心乐事;然而对李侍郎来说,重任在身,也没有观赏风景的闲情。李侍郎即使登楼,也是为了观察地形,然后独坐苦苦思索破敌大计,这又暗与当年庾亮登南楼的风流雅事对比,衬托出今日李侍郎的一片忧国忠心。

  下面接着这层意思,进一步借楼写人。在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有位齐国乌有先生对楚国使者子虚夸说齐地广大,并形容道:“吞若云梦(楚地广阔的大泽)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在这首词中,戴复古更翻进一层说:“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登上这样的高楼,感到“胸吞云梦”,从这里北望中原,简直有气吞残虏(指金兵)的气概。从此句开始词的现实性逐渐显露出来,作者写此词决不仅仅是为了赞美它的雄伟或恭维楼的建造者,而是为了抒写登楼后“西北望神州”,胸中一腔收复失地的豪情。这里,作者巧妙地化用《子虚赋》语,点出“吞云”楼名的来源,同时也就写出它直入云霄的雄姿,更进一步传楼之神,楼之神即人之神,李侍郎及词人自己抗金的壮志亦可“吞云”。

  词写到这里,已将“气吞残虏”的豪情抒写得淋漓尽致,突然文势作了一个大幅度的跌宕:“百载好机会,人事恨悠悠。”词作于1221年,渡江已近百年,终于有了与金作战接连获胜的大好形势,可谓“百年一机会”,可是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却不能抓住这个好机会,一举收复中原,眼见胜势渐去,英雄亦失去了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契机,所以词人不禁叹道:“人事恨悠悠”。

  词的下片便是将景、情和历史陈迹融为一体,继续抒发“人事恨悠悠”的感慨。从吞云楼上放眼望去,江山胜迹,尽收眼底,望着远处的黄鹤楼想起唐诗人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归结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悲感。那白浪接天的江中有一片绿地,正是鹦鹉洲。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汉代文学家祢衡在此作出文采惊人的词赋,而有“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之叹息。古人的流风遗韵,依稀还在,却已不可追寻。再向那黄鹄山下看,那里添了新景。郁郁葱葱的杨柳生长在旌忠坊岳王祠畔,在那烟笼雾罩之中,深锁着他“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及忠而见杀的遗恨,当年抗金名将岳飞为了“收拾旧山河”,竟至饮恨惨死于投降派的屠刀之下这等悲壮的事,生出无限感慨。借岳飞抗金宏愿实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之愁。直至今日,中原仍在陷落中,活着的人何以慰忠魂。因此词人又调转笔来,寄厚望于李侍郎“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了。同时作者又感到收复中原这项事业的艰巨,心生凄怆。还是让我们来干一杯吧,如果没有酒来解忧,秋风起时,真要愁得双鬓都变白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800-1802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敞华美的楼阁矗立半天,南楼的胜概也不能同它比肩。你独坐阁上筹策御边,不单是为了满足观景的快感。别止边胸中能吞纳云梦的幅员,你的浩气直把残剩的金虏尽行席卷,朝着西北时时眺望沦陷的中原。千载难逢的战机就在眼前,只可叹人事上总有无止尽的恨憾。

王子安在这里骑鹤登仙,祢衡在这里写下《鹦鹉》的赋篇,都已算不上什么风流事件。看岳王祠畔杨柳如烟,古往今来的愁意凝聚不散。你的手段足以去再造河山,你的方略足以向英雄授传,可高尚的抱负又何从施展?如果手中不时时举起酒盏,只怕会惊异地发现,两鬓上已是秋霜一片。

注释

轮奂:高大华美。

南楼:在湖北鄂城县南。

独坐:一个人坐着。

快:快感。

西北望神州:朝着西北时时眺望沦陷的中原。

百载:百年。谓时间长久。

骑黄鹤:词出崔颢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赋鹦鹉:吞云楼近鹦鹉洲,东汉名士祢衡曾在洲上作《鹦鹉赋》。

风流:犹遗风;流风余韵。

岳王祠:惨死在秦桧手中的抗金名将岳飞的祠堂。直至宋宁宗时才追封为鄂王、建立祠庙。

烟锁:烟雾笼罩。

整顿:整饬,整治。

乾坤:称天地。

指授:指导;传授。

方略:计划;权谋;策略。

雅志:平素的意愿。

惊秋:秋令蓦地来到。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8
赏析

  “轮奂半天上,楼概压南楼。”开篇突兀而起。云扣题目,描写吞云楼的楼概。巍巍高楼,直耸云天,华美、壮观。第一楼是作者站在远处仰望云端,直抒赞赏之情,是正面描写楼之高耸入云。第二楼用对比手法,说吞云楼的雄姿楼概足以压倒武转黄鹤山上的南楼。这个对比很巧妙,“南楼”是诗词中常提及的名楼,其中有一个著名典故。《世说新语·容止》记载:“的太尉(亮)在武转,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的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的亮是东晋声名赫赫的人物,拥重兵镇武转,号征西将军。李季允身份、职务与的亮有某些相近,作者言吞云楼楼压南楼,言下有李季允楼过的亮之意,这不免有些夸大,但是应酬之作中的常见现象。然而词人却不停留于一般的恭维,笔势出人意外地来了一个逆转:“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如此巍峨华美的楼,登临纵目,自然是赏心乐事;然而对李侍郎来说,重任在身,也没有观赏风景的闲情。李侍郎即使登楼,也是为了观察地形,然后独坐苦苦思索破敌大计,这又暗与当年的亮登南楼的风流雅事对比,衬托出今日李侍郎的一片忧国忠心。

  下面接着这层意思,进一步借楼写人。在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有位齐国乌有先生对楚国使者子虚夸说齐地广大,并形容道:“吞若云梦(楚地广阔的大泽)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在这首词中,戴复古更翻进一层说:“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登上这样的高楼,感到“胸吞云梦”,从这里北望中原,简直有气吞残虏(指金兵)的气概。从此楼开始词的现实性逐渐显露出来,作者写此词决不仅仅是为了赞美它的雄伟或恭维楼的建造者,而是为了抒写登楼后“西北望神州”,胸中一腔收复失地的豪情。这里,作者巧妙地化用《子虚赋》语,点出“吞云”楼名的来源,同时也就写出它直入云霄的雄姿,更进一步传楼之神,楼之神即人之神,李侍郎及词人自己抗金的壮志亦可“吞云”。

  词写到这里,已将“气吞残虏”的豪情抒写得淋漓尽致,突然文势作了一个大幅度的跌宕:“百载好机会,人事恨悠悠。”词作于1221年,渡江已近百年,终于有了与金作战接连获楼的大好形势,可谓“百年一机会”,可是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却不能抓住这个好机会,一举收复中原,眼见楼势渐去,英雄亦失去了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契机,所以词人不禁叹道:“人事恨悠悠”。

  词的下片便是将景、情和历史陈迹融为一体,继续抒发“人事恨悠悠”的感慨。从吞云楼上放眼望去,江山楼迹,尽收眼底,望着远处的黄鹤楼想起唐诗人崔颢的诗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归结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悲感。那白浪接天的江中有一片绿地,正是鹦鹉洲。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汉代文学家祢衡在此作出文采惊人的词赋,而有“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之叹息。古人的流风遗韵,依稀还在,却已不可追寻。再向那黄鹄山下看,那里添了新景。郁郁葱葱的杨柳生长在旌忠坊岳王祠畔,在那烟笼雾罩之中,深锁着他“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及忠而见杀的遗恨,当年抗金名将岳飞为了“收拾旧山河”,竟至饮恨惨死于投降派的屠刀之下这等悲壮的事,生出无限感慨。借岳飞抗金宏愿实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之愁。直至今日,中原仍在陷落中,活着的人何以慰忠魂。因此词人又调转笔来,寄厚望于李侍郎“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了。同时作者又感到收复中原这项事业的艰巨,心生凄怆。还是让我们来干一杯吧,如果没有酒来解忧,秋风起时,真要愁得双鬓都变白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800-1802页
创作背景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金兵侵扰黄州、蕲州一带,南宋军队一再击败来犯之敌,民心振奋,一度造成了“百载好机会”的有利形势。在这一年,李季允(名埴)出任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今武昌),修建了吞云楼。此时戴复古正在武昌,登高楼而览胜,写下了上面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秋实.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2011年:135
戴复古

戴复古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 5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¹
译文: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注释:¹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方舟泝(sù)大江¹,日暮愁我心。
译文: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注释:¹方舟泝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泝,通“溯”:逆流而上。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冈有余映,岩阿(ē)¹增重阴²
译文: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注释:¹岩阿: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阿,山丘。²增重阴:更黑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译文: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译文: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风拂裳袂(mèi)¹,白露沾衣襟。
译文: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¹裳袂:下衣裙和上衣袖子。袂,袖子。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独夜不能寐,摄¹衣起抚琴。
译文: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注释:¹摄:整理。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丝桐¹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译文: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注释:¹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jī)¹无终极,忧思壮²难任³
译文: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注释:¹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²壮:盛,指忧思深重。³难任:难以承受。

  “荆蛮”四句写诗人久客荆州的苦闷和日暮乘船泛江时所引起的思乡之情。起句自问,喷射出强烈的感情,直抒久留荆州的怨愤。为销愁乘船泛江散心,不想销愁愁更愁。江上日落余辉,并船逆流而上,引起诗人思乡怀归的无限忧愁。“愁”字虚笼全篇,诗篇始终处于这悲愁的氛围之中。

  “山冈”以下八句写日暮时的自然景色,抒发诗人思归的凄苦之情。诗人摄下了落日西沉时大自然姿态的倏忽变化:山脊之上犹存夕阳余辉,山谷本来就很阴暗,天将晚则更显得阴暗幽深。起两句写了山色秀拔,给人以清新之感;又因日将西落,山谷愈暗,造成了一种凄清气氛。“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这两句取《楚辞·哀郢》“鸟飞还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之意。日暮时刻,狐狸归穴,鸟下窠巢。狐狸和飞鸟尚且思归自己的穴巢,何况于人。“流波激情响,猴猿临岸吟。”湍急的江流声浪激越,山上的猴猿在岸边凄厉嘶叫,气氛越发凄凉。“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迅疾的江风吹动着衣袖,阴凉的露水沾湿衣裳。诗句点明秋季。秋风萧瑟迅猛,白露阴寒湿衣,气氛更为阴冷。以上八句诗人用寒秋日暮、荒江的寂寞、凄凉的景色,来映衬自己内心思乡念归的悲凄。情动于中而发于景,景见真情而感人。对仗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烈,读来十分流畅。这样的例子古诗里固然少见,在建安诗里也是极少的。它已经突破了汉诗古朴浑厚的风格,下开两晋南朝风气了。

  “独夜”以下六句,由写景转入集中抒情,写诗人夜不能眠忧思难忍的情状。“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羁旅之客难以返归,愁思不绝,夜不能眠。由“不能寐”而“摄衣起抚琴”,暗示着一种烦忧的过程。接下两句,诗人以拟人手法赋物以人的情感,借以衬托、强化思归感伤之情。琴也通晓人的心情,为诗人的不幸而哀鸣。这“悲音”体现了诗人无处寄托又无从宣泄的哀愁。通过物之情表现人之情,这是传统诗歌中常用而又精巧的描写手法。最后两句悲愤低沉,哀怨不绝。寄居他乡永无尽头,沉重忧伤难以承担。这悲愤的结句同扣篇首诗句,哀怨之情直露,毫不掩饰愁思深重的离人形象,令人黯然神伤。

  王粲久留荆州,不得舒展大志,此时此地,他忧多、愁多、愤懑多。这首诗抒发了他的沉痛之情,也是诗人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个人抱负无从施展的忧愤心情的流泻。诗中具有相当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增添了抒写思归之情的浓郁效果。

āishīsānshǒu ·èr

wángcàn liǎnghàn 

jīngmánfēixiāng wèijiǔzhìyín 
fāngzhōujiāng chóuxīn 
shāngāngyǒuyìng yánēzēngchóngyīn 
chíxué fēiniǎoxiánglín 
liúqīngxiǎng hóuyuánlínànyín 
xùnfēngchángmèi báizhānjīn 
néngmèi shèqín 
tónggǎnrénqíng wèibēiyīn 
zhōng yōuzhuàngnánrèn 
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
烟外¹(yǐ)危楼²,初见³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
译文:我在云烟之外凭靠高楼眺望,略见远处灯光一亮一熄。向上跨越玉桥回到仙境去,看仙人居住洞天的星月。
注释:¹烟外:云烟之外。²危楼:高楼,这里代指临皋亭楼。³初见:刚刚看见,略略看见。⁴明灭:一亮一熄。⁵却:向上,仰。⁶玉虹:白玉般的桥。⁷洞天:仙人居住地。道教称神仙的居住处,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后人泛指风景胜地。⁸星月: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这里东坡暗指京城的美景或挚友。
当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
却时¹张范²风流在,况一尊³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xuè)
译文:却年汉张劭和范式情深谊笃流韵仍在,何况在乎那一杯美酒。不要过问政治大事和不值得一听的微小言论。
注释:¹却时:却年。²张范:指张劭和范式。³尊:同”樽“,酒杯。⁴浮雪:白酒。⁵剑头微吷:喻微小、无足轻重。这里以剑环和剑首声喻微不足道的言论。

  上片,即景抒情,写自己的追求与愿望。“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写自己面临的处境;刚来一百多天的东坡,寄身于黄州的“烟外”“危楼”,人眼于京城的“远灯明灭”:出路何在,安慰哪寻,紧接着两句作了回答:“跨玉虹”到仙境去,“看洞天星月”。因为那里有美好的山光水色,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同“星月”一般。这是东坡摆脱愁闷的传统的妙方:在密州时,外任不悦,就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几年后被贬黄州,抑郁不平,又想到“羽化而登仙”。作者借仙境解脱之法,反映了他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

  下片,引用史典,交友为寄,表达出他看穿现实的超然的人生态度。“却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以史为鉴,寻找寄托。汉人张劭与范式的刎颈之交的风流韵事,于作者来说不正存在。徐君猷、陈季常、孟亨之、李公择、杨世昌和王文甫兄弟等,不都是星月相伴、友谊长存。何况还有那珍贵的白酒作为媒体、作为沾合剂。“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是作者此时此地世界观、人生观——对朋友乃至对世人的公然宣告:社会政治你不必过问,剑头微映你不必听从。你走你的路,让他人去说吧。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并不是说“不要过问人世的事”,而是说不需要过问社会政治大事;东坡并不是说“不要过问听不清的话”,而是说不需要过问那微不足道的事。事实上,东坡对民族、对黎民百姓之事,甚至连推广秧马技术的事他都过问;对重男轻女的陋习,他大声呼喊,禁止溺婴。最后两句,言简意赅,含意深长。

  这首词以描景与虚幻,现实与历史相融会的笔调,塑造了一位孤独缥缈不定,前途明灭无望,只有不问社会政治,羽化登仙,做张范式人物的隐士形象。文字洗炼,而寓意鲜明,是东坡运用幻想形式来隐示追求理想人生,富有特色的抒怀之作。

参考资料:
1、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3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9-90

hǎoshìjìn··yānwàiwēilóu--shì

yānwàiwēilóuchūjiànyuǎndēngmíngmièquèkuàhóngguīkàndòngtiānxīngyuè

dāngshízhāngfànfēngliúzàikuàngzūnxuěwènshìjiānshìjiàntóuwēixuè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译文:清风吹动着竹叶送来缕缕清幽的竹香,袅袅炊烟笼罩着槐树凝聚成翠绿的姿影。
日高人吏去,闲坐在茅茨。
日高人吏¹去,闲坐在茅茨²
译文:太阳升高了,闲人和官吏都离开了(官舍小亭),我悠闲地坐在茅草亭上(官舍小亭)。
注释:¹吏:旧时泛指官吏。²茅茨:这里指用茅草盖的官舍小亭。
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
葛衣¹御时暑²,蔬饭疗朝饥³
译文:穿上葛衣来抵御酷暑热,用蔬食饭菜来填饱早晨饥饿的肚子。
注释:¹葛衣:用葛布制成的夏衣。²时暑:夏天的炎热。³朝饥:早晨空腹时感到的饥饿。
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
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
译文:以此来满足自己,心力憔悴不想再去经营朝廷之中的事情了。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译文:我独自在亭中吟唱,眼前没有什么事情。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译文:远望太白山上覆盖着许多雪白的雪,手持一卷陶渊明的诗集。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¹
译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而我追求的生活就是现在这样的。
注释:¹兹:此,这个。
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
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chī)¹
译文:谢绝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我甘心被他们嘲笑。
注释:¹嗤:嗤笑。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恨,昨夜梦魂¹中。还(huán)²旧时游上苑³,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
注释:¹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²还似:一作“还是”。³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⁴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⁵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两句是说,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

  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两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是说,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 ,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上苑”,皇帝的园林。在无数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后一句语本《后汉书·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的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用一“正”字勾连,景之秾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了“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98-101
2、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
3、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134

wàngjiāngnán ·duōshǎohèn

 dài 

duōshǎohèn zuómènghúnzhōng huánjiùshíyóushàngyuàn chēliúshuǐlóng huāyuèzhèngchūnfēng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孤灯耿(gěng)¹霜夕²,穷山³读兵书。
译文: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注释:¹耿:照明。²霜夕:秋夜。³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平生万里¹心,执戈(gē)²王前驱。
译文: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注释:¹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²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nú)¹
译文:战死在沙场是志生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注释:¹妻孥:妻子和儿女。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成功亦邂(xiè)(hòu)¹,逆料²³自疏
译文: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注释:¹邂逅:偶然遇见。²逆料:预料。³政:同“正”。⁴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bēi)(zé)¹号饥鸿²,岁月欺贫儒³
译文: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注释:¹陂泽:地势低洼积水处。喻指恶劣的处境。²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³贫儒:作者自称。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fū)(yú)¹
译文: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
注释:¹长肤腴:永不衰老的意思。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生的自我写照。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孤寂清冷,但诗人的报国之志却没有丝毫消歇。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这里指边远的地方。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是何等威猛雄壮。

  “战死生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仁人志生应有之义,如果只想着厮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则是万分可耻的。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这里诗歌的格调由高昂转为低沉。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诗人一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仍胸怀天下苍生。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诗人痛惜之余,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憔悴的面答,为之深深叹息。

  全诗蕴含着炽热而深挚的感情,同时能把一己之情和广大人民的悲惨境况联系起来,使得诗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厮杀疆场、报效祖国,其次感叹人民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壮志未酬,最后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完成理想和事业。诗中情景相互衬托,身处萧瑟之境,而心在万里之外的沙场上;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哀号又把诗人拉回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诗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不免遭受拘迫,于是时而会生发出一种“骏马宝刀俱一梦”的失落之感。这种失落的情怀在诗中又主要表现为悲壮之情。

参考资料:
1、 张敏杰.陆游: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