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代清时有巩兄,世间无处著才情。
洗乾螺黛姿仍好,挽出鲸鱼意转平。
千古未吟渠忽到,傍人不解我先惊。
何如鏁著金銮殿,玉烛新调看凤鸣。
今代清时有巩兄,世间无处著才情。
洗乾螺黛姿仍好,挽出鲸鱼意转平。
千古未吟渠忽到,傍人不解我先惊。
何如鏁著金銮殿,玉烛新调看凤鸣。
项安世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 5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寺忆曾(céng)¹游处,桥怜²再渡时。
译文: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注释:¹曾:一作“新”,一作“重”。²怜:爱。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江山如有待¹,花柳自无私。
译文: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注释:¹有待:有所期待。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野润烟光¹薄,沙暄(xuān)²日色迟。
译文: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注释:¹烟光:云霭雾气。²暄:暖。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客愁全为减,舍此¹复何之²
译文: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注释:¹此:指修觉寺。²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78-179
2、 徐应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18-519

hòuyóu--

céngyóuchùqiáoliánzàishí

jiāngshānyǒudàihuāliǔ

rùnyānguāngbáoshāxuānchí

chóuquánwèijiǎnshězhī

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
杨朱见梁王¹,言治天下如运诸掌。
译文:杨朱进见梁惠王,称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翻转东西那么容易。
注释:¹梁王: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
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
梁王曰:“先生有诸妻诸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¹掌,何也?
译文:梁惠王说:“先生有一妻一妾都管教不好,三亩大的菜园都除不净草,却说治理天下就同在手掌中玩弄东西一样容易,这是什么道理呢?”
注释:¹诸:“之于”的合音。
对曰:“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前矣。且臣闻之: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洿池。何则?其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
对曰:“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箠(chuí)¹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诸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前矣。且臣闻之: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洿(wā)²。何则?其极远也³。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
译文:杨朱答道:“您见到过那牧羊的人吗?成百只羊合为一群,让一个五尺高的小孩拿着鞭子跟着羊群,想叫羊向东羊就向东,想叫羊向西羊就向西。如果尧牵着一只羊,舜拿着鞭子踉着羊,羊就不容易往前走了。而且我听说过:能吞没船只的大鱼不到支流中游玩,鸿鹊在高空飞翔不落在池塘上。为什么?它们的志向极其远大。黄钟大吕这样的音乐不能给节奏很快的舞蹈伴奏。为什么?它们的音律十分舒缓。准备做大事的不做小事,要成就大功的人不纠缠小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¹箠:“棰”之异体字,鞭子。²洿池:停积不流的小水坑。洿,停积不流的水。³其极远也:诸说当作“其志极远也”。⁴黄钟大吕:分别为古代十二律中的第诸、第二律。音频很低,发声稀疏、缓慢。⁵烦奏之舞:用繁剧复杂的音乐伴奏的舞蹈。即节奏很快的舞蹈。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¹。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译文:想当年金人南犯,北宋灭亡,三川之地受到金人的践踏,关中一带都被焚烧殆尽。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日日期望宋朝能收复失地,振煨国家。
注释:《桃源忆故人》:又名《虞美人》、《胡捣练》。¹煨烬:即灰烬。燃烧后的残余。
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秋风霜满青春鬓,老却新丰英俊¹。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译文:多年过去,有志之士只能在萧瑟的秋风中渐渐衰老,两鬓渐白。可叹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依然难以回归。
注释:¹新丰英俊:化用王维《观猎》诗“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诗意。

  词人看到《华山图》中的华山巍峨屹立,瑰奇险峻,雄峙于北方大地,不禁浮想联翩,热血沸腾。宋室丧国之耻,山河破碎之悲,顿时涌上心头,题写了本篇。上片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北宋所遭受的丧权辱国的大事。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上片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北宋所遭受的丧权辱国的大事。“中原”二句,写1141年(绍兴十一年)12月,宋高宗赵构听信秦桧谗言,同意求和,与金商定割让京西唐、邓二州及陕西南、秦二州之半给金,双方以大散关为界。陕西大部沦于敌手,仅余四州,华山亦蒙胡尘。这是使三川(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以东伊、洛流域及北汝河上游地区一带)震动的奇耻大辱。结果自古以来作为三秦地区天然屏障的雄关险岭就失去作用,无异于化为灰烬,“关辅”一句即是指此。“泪尽两河”二句,指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金人攻陷南宋两河地区(河北、河东)一事,曾为保卫这一带浴血奋战的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这又是一件令人悲愤不已的奇耻大辱。把恢复、中兴当作自己毕生事业的词人当然更是痛彻心肺。

  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投降派当权,残酷迫害和打击主战派,词人也屡遭排挤,闲置在家,岁月蹉跎,青丝成霜。昔日的英雄,壮志消磨,而收复大业,仍然无人过问,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依然难以回归。词人看到华山图,怎能不满腔激愤呢?

  全篇抒发了词人对宋室沦亡的悲叹和对收复失地的企盼,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麻木不仁的气愤和英雄失路的苦闷。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着献身的报国激情,是豪放词中的一支奇葩。

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清灯竹篱茅舍。
肝肠百炼¹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²,功名两字酒中蛇³。尖风薄雪,残杯冷炙(zhì),掩清灯竹篱(lí)茅舍
译文:侠义肝肠千锤百炼像炉中的钢铁,荣华富贵有如三更虚幻的梦。功名两字虚幻不可捉摸全是庸人自扰。世道如尖针刺骨的寒风,人情似疾风中翻卷如刀的急雪,人世凄凉,一盏灯照着一杯剩酒和半盘冷菜,还是掩好灯守着这竹篱茅舍。
注释:悟世:即对人世之悟,对人世的理解、看法。这里指作者历尽坎坷,饱经风霜后悟出了世态炎凉,看透了世情的黑暗。¹百炼:喻指屡经磨练。²枕上蝶:喻指虚幻的梦。庄子曾说自己梦中化蝶。³酒中蛇:用杯弓蛇影的典故,出自《晋书·乐广传》。这里指虚幻不可捉摸之事。⁴尖风:利风。形容寒风如尖针刺骨。⁵薄雪:急雪。⁶残杯冷炙:残剩的酒菜,这里指危势利社会中受到冷遇。冷炙:指已冷的菜肴。杜甫《奉赠韦左丞丈》:“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⁷清灯:清冷的油灯。⁸竹篱茅舍:象征远离闹市的清贫生活。

  此令开篇,即用一个简洁的鼎足对,指出作者的意志犹如久经锤炼的钢铁,而富贵功名则宛若枕上蝶和酒中蛇,虚幻缥缈。作者在后半部分直言隐居时困顿窘迫的生活:一幢破旧的竹篱茅舍.屋外寒风刺骨,雪花飘飞;屋内残酒剩菜,寒气逼人。一贫如洗的知识分子一边用剩酒残羹果腹,一边则只能在竹篱茅舍中,在如豆青灯之下苦读。作者宁愿清贫,不改其志,依然鄙薄世俗追求,自守高尚的人生节操,表现了元代士人安贫乐道的人生价值取向。

  “肝肠百炼炉间铁”,起句一语双关。刘琨《重赠卢谌》有言:“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句既指自己久历磨难,备尝艰苦,就如同钢铁一样被锻造,也指人像那炉中的钢铁一样,变得坚硬冰冷,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接下来“富贵三更枕上蝶”一句语出《庄子·齐物论》,庄子曾在梦中幻化成蝴蝶,但醒来之后发现自己不过是庄子,喻指所谓的富贵荣华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功名两字酒中蛇”用的是“杯弓蛇影”的典故。相传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以前经常往来,但不知何故,很久都没有来家拜访,于是便设宴款待他。酒席之上,乐广问他的朋友为何久不来家,朋友说以前来吃饭的时候看到酒杯中有蛇,回去便病倒了。乐广听后便告诉他那是墙上的弓在酒杯里投下的倒影,朋友明白之后病便不治而愈了。这句和上句一样,指那功名也是虚幻之物,不必为此劳心劳神。

  这两句同时援引了“庄周梦蝶”和“杯弓蛇影”两个典故,充分表明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及蔑视,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也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悟世”的主题相对。

  前三句可以说是直抒胸臆,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础,从句式上来说是典型的鼎足对。“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清灯竹篱茅舍”,这三句的内容很浅显,描述的始终贫寒凄苦的生活,是乔吉的自我写照。寒风刺骨,雪花飞舞,家里只剩下一些残羹冷炙。住的是竹篱茅舍,到了夜晚灯光昏黄,自己还得在那如豆粒般大小的灯光下读书,生活是何等的清苦。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雪花、残羹、灯火、竹篱茅舍等事物,加之“尖”“薄”“残”“冷”等形容词清楚地描述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读书人没有地位,过着饥寒交迫生活的现实,引发人的深思。这也是前文作者为何会感叹富贵功名如梦幻的原因,到此,叙事与抒情很自然地便融为一体,丝毫没有生涩之感。

  这支曲子内涵丰富,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乔吉一生落魄,怀才不遇,经过多年的漂泊,饱尝世间人暖,终于感悟到一切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空。心灰意冷的乔吉在破败的居所中写下了此曲,读者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悲剧气氛。总体来说,这支《卖花声·悟世》用词清丽典雅,语调婉转和谐,足以表现其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25-526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兰之味,非可逼¹而取²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³间,纯以情韵胜。氲(yūn)(yūn)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接近可以嗅取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总有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注释:¹逼:接近,迫近。²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³之:的。⁴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⁵瑞:吉,善。⁶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⁷名:表达。⁸肖:模拟……的神韵。⁹不可:不能,不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