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拥吴姝与赵姬,不笺尔雅作书痴。只今抱膝缘何事,北望中原有所思。
不拥吴姝与赵姬,不笺尔雅作书痴。只今抱膝缘何事,北望中原有所思。

zhāngshěrénbàoxiàotángshǒusān--jiāng

yōngshūzhàojiāněrzuòshūchīzhǐjīnbàoyuánshìběiwàngzhōngyuányǒusuǒ

姜特立

姜特立

姜特立[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字邦杰,浙江丽水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光宗绍熙中。以父恩补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迁福建兵马副都监;擒海贼姜大獠。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诗百篇。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阁门事。恃恩纵恣,遂夺职。帝颇念旧,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官终庆远军节度使。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作有《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行于世。 ▶ 7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¹,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²敲为(jiá)³,铮(zhēng)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译文: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准备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
注释:¹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²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³敲为:敲击。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自叹每有欲往,辄(zhé)复不遂。然流行坎止¹,任之而已。鲁直²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译文: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注释:¹流行坎止:《汉书·贾谊传》:“乘流则进,遇坎则止。”意为: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难就停止。²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人。
天霁。晨起登舟,入沙市。午间,黑云满江,斜风细雨大作。予推篷四顾:天然一幅烟江幛子!
天霁(jì)。晨起登舟,入沙市。午间,黑云满江,斜风细雨大作。予推篷四顾:天然一幅烟江幛(zhàng)¹
译文:天晴了。早上起来坐船,到沙市。中午时,黑云满江,下起了大雨。我推开乌蓬看向四周:好一幅天然的烟江幛子!
注释:¹烟江幛子:画着烟雨江景的屏障。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山屏,题满伤春句。
屈指数春来,弹指¹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山屏(píng)²,题满伤春句。
译文:掰着手指数来了春天,却惊讶地发现,弹指之间春天就已过去。蛛丝网兜住了落花,也要把春留住。好几天为春晴而欢喜,却又一连几夜愁听春雨。曲折的小山屏风,写满了伤春的诗句。
注释:双调:宫调名,属北曲十七宫调之一,是元曲的常用宫调。楚天遥过清江引:为双调带过曲,由《楚天遥》与《清江引》两个曲牌组成。¹弹指:本为佛家语,“一弹指”的略语,喻时间短暂。²六曲小山屏:可开可合的六折画屏。六曲,指屏风一共六扇。
春若有情应解语,问着无凭据。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春若有情应解语¹,问着无凭据。江东日暮云,渭(wèi)北春天树²,不知那答儿³是春住处?
译文:春天如果真有感情,就应该了解我的心曲,可问起来却没有凭据。傍晚时,江东烟霭迷濛;春天里,渭北一片花树,不知道哪里是春天的住处?
注释:¹解语:善解人意。²“江东”二句:为唐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二句的倒用。³那答儿:哪里,哪边。元人俗语。

  薛昂夫这组双调带过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入一些前人诗词,婉约幽丽,富有诗词韵味。

  前段《楚天遥》,通篇五字八句四韵,句式与词牌《生查子》同。开头两句化用了南宋词人高观国《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词意,揽括全篇,抒发了爱春、惜春、伤春的复杂心绪。“屈指”“弹指”、“春来”“春去”,两相对比,益见感慨之深。“蛛丝”二句,写眼前景物,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留春住”,是作者此际的心情,因而感到客观的境物,亦与自己的心融会为一。落花象征着即将消逝的春天。“蛛丝网落花”似从辛弃疾《摸鱼儿》“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词句化出,物与我会,境与情融。“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天晴时似觉春可暂留,因而喜悦;夜雨时便觉春归迅速,更惹伤悲。雨晴不定,愁喜无端,正见作者胸中不可名状的伤春意绪。唯是在“六曲小山屏”上,“题满伤春句”。至此点出伤春的主题。

  后段《清江引》,基本上是五七言句法,末句加上衬字,便显出元曲的特点。“春若有情应解语”,承上启下。此句继承了唐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和温庭筠“花若有情还怅望”(《李羽处士故里》的手法,句中再作转折,用意尤为婉曲。“问着无凭据”,言外之意是说,春既无情,亦不解人心意,来去匆匆,徒令人伤怀而已。“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诗语。杜甫寄居长安,李白漫游江浙,原诗两句是写杜甫和李白各自所在的景物。此曲直用杜诗,也寄寓着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怀念。这两句点出伤春的理由,深化了主题,并逼出末句“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这句化用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意,既是写惜春的情怀,也是写对友人的思念。

  全曲前段力写伤春之情,后段引用前人诗句,略点离愁无尽之意,两段结合得水乳交融,景中有情,神余象外。曲中化用了不少前贤惜春伤春名句,却能浑然一体,自成新篇,诗词功夫转化为曲而不失曲的特殊韵味,足见作者的诗家功夫。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79-780
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215

chǔtiānyáoguòqīngjiāngyǐn··zhǐshùchūnlái--xuēáng

zhǐshùchūnláidànzhǐjīngchūnzhūwǎngluòhuāyàoliúchūnzhùchūnqíngchóuchūnliùxiǎoshānpíngmǎnshāngchūn

chūnruòyǒuqíngyīngjiěwènzhepíngjiāngdōngyúnwèiběichūntiānshùzhīérshìchūnzhùchù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楚材称晋用¹,秦臣即赵冠²
译文:楚国的人材被晋国重用,秦国的臣子戴上了赵国君王的桂冠。
注释:¹楚材称晋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注:言楚亡臣多在晋。²秦臣即赵冠:《后汉书.舆服志》:“武冠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离宫延子产¹,羁(jī)旅接陈完²
译文:毁坏了离宫才迎接子产入晋,羁旅的陈完被齐国优礼接待。
注释:¹离宫延子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子产使尽坏其馆。”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到晋国,因为晋侯没有见,子产命人毁坏馆舍。离宫:原指古代帝王于正式宫殿外别建的宫殿,以便随时游处。这里指招待外国贵宾的客馆。延:接待。²羁旅接陈完:《左传.庄公二十年》:陈公子完(敬仲)奔齐,齐国使他为国卿,他自称“羁旅之臣”,不肯接受。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寓卫非所寓¹,安齐独未安²
译文:黎侯寄寓在卫国不是自己的安居之地,重耳想要安居在齐国偏偏不能安居。
注释:¹寓卫非所寓:《毛诗.正义.式微.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春秋时期狄人追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国,随行臣子你劝他归国。后人因此以作思归的典故。²安齐独未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到齐国,齐桓公将女儿齐姜嫁给他。重耳有安居于齐之意,不复图晋国,齐姜部下赵衰等与齐姜共设计令重耳离开齐国。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雪泣悲去鲁¹,凄然忆相韩²
译文:孔子因为要远离鲁国而悲伤拭泪,韩国被秦所破,张良想起自已的先人是韩国五代的宰相,因而以全部家财求客刺杀秦王。
注释:¹雪泣悲去鲁:《韩诗外传》:“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雪,拭也。雪泣即拭泪。这句以孔子去鲁事喻自己远离家乡故国。²凄然忆相韩:《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也。”庾信父庾肩吾曾在梁朝任散骑常侍、度支尚书。庾信十五岁入太子宫为讲读(太子的伴读),后又任诵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散骑侍郎等。这句,庾信以张良五世相韩为比,深念旧恩,思之凄然。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唯彼穷途恸(tòng)¹,知余行路难。
译文:只有那阮籍驾着车子走路,遇到没有路径可通就痛哭而返,才知道我的处境的艰难。
注释:¹唯彼穷途恸:《三国志.魏志》引《魏氏春秋》:“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辙痛哭而返。”这句说自己已处此境地,唯有途穷之悲痛也。恸:极度悲哀;大哭。

  这首诗叙写流落异域,思念乡国的悲愤感情。通篇用典,目的是借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说明自已远离父母之邦的梁朝而被羁留在北方做官,实在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无可奈何,他对于有恩于他的梁主是耿耿不忘的。

  诗文开篇说:楚国的人材被晋国重用,秦国的臣子戴上了赵国君王的桂冠。毁坏了离宫才迎接子产入晋,羁旅的陈完被齐国优礼接待。这两句是说自已在北方受到北周诸帝的重视和优待。

  黎侯寄寓在卫国不是自己的安居之地,重耳想要安居在齐国偏偏不能安居。上二句是说自己被留于北方是出于不得已。

  孔子因为要远离鲁国而悲伤拭泪,韩国被秦所破,张良想起自已的先人是韩国五代的宰相,因而以全部家财求客刺杀秦王。庾信与其父肩吾均曾仕梁,深念旧恩,故以张良五世相韩为比。

  只有那阮籍驾着车子走路,遇到没有路径可通就痛哭而返,才知道我的处境的艰难。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莫许杯深琥(hǔ)(pò)¹浓,未成沉醉意先融(róng)²。疏钟已应晚来风。
译文:不要说这酒杯太深,如琥珀般的酒太浓,而未醉即已意蚀魂消。晚风阵阵,伴随着传来的时远时近的钟声。
注释:¹琥珀:这里指色如琥珀的美酒。²融:形容酒醉恬适的意态。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ruì)¹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²(jì)(huán)松。醒时空对烛花³红。
译文:瑞脑香渐渐熄灭,我从梦中醒来,如辟寒金鸟一样的金钗太小,头髻都松了。就这样清醒着,独自对着寂寞燃烧的红烛。
注释:¹瑞脑:一种名贵的香,传说产于交趾,如蝉蚕形。²辟寒金小:犹云簪、钗小。辟寒金:相传昆明国有一种益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这里借指首饰。³烛花:犹灯花。烛芯燃烧后,馀烬结成的花形。相传灯花是喜事的征兆,亦当是词人心中希望的象征。

  此为闺情词。全词含蓄蕴藉,颇得婉约之妙。清人王士祯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花草蒙拾》)。其婉约特色,一是表现在抒写惜春悲秋的柔情上;二是艺术上委婉、含蓄。此词上片写饮酒,下片写醉眠,通篇表现的是闺愁,主要采用“映衬法”,词作情景交融,“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

  开头写“莫许杯深琥珀浓”,以深杯浓酒来消愁,其愁绪绵绵可想而知。““未成沉醉意先融”意谓酒虽然没有喝多少,心却已经醉了。此词开头以饮酒说愁诉恨,情思深沉,却又似不甚经意,这种淡中寓浓、似淡实浓的词句,颇得隽永。“瑞意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两句则是进一步描绘女主人公辗转不寐的绵绵愁思。香已消,魂梦断,可见夜之漫长而梦寐难成。金钗小,髻鬟松,则以金钗之小来反衬发鬟之乱,进一步表现女词人的反侧床席、无法成眠之状,从而以人物情状来勾画人物愁情。结句“醒时空对烛花红”点题,将女主人公的满怀愁绪以景物映衬而出,景语实为情语。

  全词在语言锤炼上也是颇见功力的。首先是精炼、形象、表现力强。如“莫许杯深琥珀浓”的“深”、“浓”两字,形象地勾出词中人即将豪饮之态。又如“应”、“空”是两个普通字眼儿,在这里却有极强蕴含力。“应”不仅写出钟声、风声相互应和的声响,而且暗示出女主人公深夜不寐之态,披露出人的脉脉愁情;一个‘“空”字又带出了词中人的多少寂寥哀怨。“香消魂梦断”一句中两个动词、用得也极为精炼、形象,它生动地勾画出女主人公梦寐难成之状。“辟寒金小髻鬟松”句中的“小”、“松”是一对形容词,而且又是相反相成,鬟愈松,钗愈小,颇有点思辨的味道,以此生动地描绘出词中人辗转床侧的情态。此句着此二形容词,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它使读者通过头饰的描写,不仅看到人物的情态,而且体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此精炼、生动的笔墨,令人叹服。其二,通俗的口语与典雅的用事自然和谐地统一于作品中。“琥珀”、“瑞意”、“辟寒金”均是典雅富丽之辞,而“杯深”、“晚来风”、“香消魂梦断”、“髻鬟松”、“烛花红”等等又是极为通俗、明白如话的口语,这些口语经过锤炼加工,使其与典雅的用语相和谐,体现了“易安体”的显著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25-28 .

huànshā ·bēishēnnóng

qīngzhào sòngdài 

bēishēnnóng wèichéngchénzuìxiānróng shūzhōngyīngwǎnláifēng 
ruìnǎoxiāngxiāohúnmèngduàn hánjīnxiǎohuánsōng xǐngshíkōngduìzhúhuāhóng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儒家者流¹,盖出于司徒²之官,助人君顺阴阳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yú)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¹⁰者又随时抑¹¹¹²,违离道本¹³,苟¹⁴以哗(huá)众取宠¹⁵。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¹⁶¹⁷,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译文:儒家那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遵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若是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奇奥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来博取尊宠。后来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那就是那些邪僻的儒者所留下来的祸患啊。
注释:艺文:指书籍。略,概要。《艺文志》是根据西汉刘歆的《七略》写成的,是正史中最早的关于图书目录学的篇章。其中的《诸子略》是根据刘歆《辑略》中有关诸子部分及其《诸子略》写成的。这里只采取论述部分而删去其书目。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班固是站在儒家正统派的立场来评论诸子学派的。¹流:流派。²司徒:官名,秦以前掌管对人民进行教化的事。³阴阳:指儒家所说的阴阳之道,即天地人事自然之道。⁴游文:习文。⁵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句大意是钻研六经的文字。⁶祖述:奉行其道。⁷宪章:法制。这里用如动词,是守其法制之意。⁸宗:尊敬。意谓尊敬仲尼,并以他为师。这句大意是说,这样做是为了增加自己学说的重要性。见《论语·卫灵公》,原文作:“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大意是:如果我对人有所称誉,那是因为我试用过他。⁹精微:指儒家学说的精妙细微之处。¹⁰辟:僻。僻者,邪僻不正的人。¹¹抑:压抑。¹²扬:抬高。¹³道本:指儒道的本旨。¹⁴苟:苟且,随随便便。¹⁵哗众取宠:使众人轰动,以取得荣尊。哗:喧哗。¹⁶乖:背离,相反,这里指违反五经的本义。¹⁷析:分离,这里指弄得经义支离破碎。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¹,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²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³(rǎng),易之嗛(qiān),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译文:道家那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相符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无为的人来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注释:¹史官:记事之官。道家主张清虚自守,鼓吹“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俱见《老子》书)道家提倡柔道,认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²君人:作老百姓的君主。³克:能。⁴攘:通让。⁵嗛:通谦。嗛嗛是说谦而又谦,极言其谦退。⁶益:增益。四益,《周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跟道家所提倡的柔道是一致的,所以班固用来说明道家。⁷放:放任,指无为。⁸弃:抛弃。道家主张纯任自然,反对仁义礼法;鼓吹无知识,反对学问。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阴阳家¹者流,盖出于羲和²之官,敬顺昊(hào)³,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nì)¹⁰于小数¹¹,舍人事而任¹²鬼神。
译文: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尊重的顺从上天,用历象来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尊重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来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手艺,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注释:¹阴阳家:已经阴阳律历的一个学派。²羲和:羲氏、和氏,相传为上古掌天地四时的官。³昊天:就是天。昊:大。⁴历象:用如动词,指推历观象。历:记载历法的书。象:观测天文的仪器。⁵敬:慎。⁶时:天时。⁷拘:固执不通。⁸牵:牵制。⁹禁忌:有关吉凶的忌讳。后来阴阳家更讲择日占星等迷信的事,禁忌很多。¹⁰泥:拘泥。¹¹数:术。小数,有关禁忌的小术。¹²任:听凭。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¹,信²赏必³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ch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译文: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来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来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来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
注释:¹理官:审理狱讼的官,即法官。²信:诚。³必:果。两个词都用如动词。⁴饬:整顿。⁵刻:刻薄,仁厚的反面。⁶薄厚:使仁厚变为刻薄。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讦者为之,则苟钩釽析乱而已。
名家¹者流,盖出于礼官²。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³。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讦者为之,则苟钩釽(pī)析乱而已。
译文:名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掌礼仪的官职。古代名号品位不一样,所用的礼节也就异等。孔子说:「一定要来端正名分啊!名分不端正,那么所说的话就不顺当;所说的话不顺当,那么所做的事就不成功了。」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喜欢攻击别人阴私的人来实行名家的学术,那么就只会卖弄一些屈曲破碎、支离错杂的言辞罢了。
注释:¹名家:战国时代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企图用比较严密的推理方式来辩论问题,但也有诡辩的倾向。²礼官:古代掌礼仪的官。³数:这里指差等。引自《论语·子路》。⁴钩鈲:钩取出诡怪的道理而破坏名实。钩:取。鈲:破。⁵析乱: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淆乱名实。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¹之守。茅屋采²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³,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sì)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¹⁰天下,是以上同¹¹:此其所长也。及蔽¹²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译文: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三老、五更各一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而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注释:¹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所以称清庙。守字是官字之误。²采:木名,即栎木。³三老五更:古代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三老、五更各一人。更当作叟。⁴选士:相传周代有选士制度。⁵大射:古射礼之一。据说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群臣射,屡中者得参与祭祀,否则不得参与。⁶上:通尚。墨子主张选择贤者居上位,就是天子也不应世袭而应由万民选择。⁷宗祀:庙祭。⁸右:等于说尊尚。墨家信鬼神,尊尚鬼神。⁹非命:反对天命之说。¹⁰视:通示。¹¹上同:指与在上者取得一致,然后天下太平。墨子主张上同于乡长、国君、天子、,最后上同于天。¹²蔽:见解不全面。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纵横家¹者流,盖出于行人²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³,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xuān)而弃其信。
译文: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固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这就是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工作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来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注释:¹纵横家:指策辩之士。本来春秋时代的使臣就很讲究辞令。战国时代,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以雄辩的语言游说诸侯。从此策辩之士自成一家,叫纵横家。²行人:《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章朝觑聘问之事,类似后世的外交官。引自《论语·子路》。³专对:独自应对。春秋时代,使者出使四方,有会同之事,唱引用《诗经》的诗句以表意,所以做外交官要熟读《诗经》。引自《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曰。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使乎!使乎!”是孔子赞美使者的话。⁴权事制宜:权衡事实做合适的对策。⁵上:通尚。⁶谖:诈。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杂家¹者流,盖出于议官²。兼儒、墨,合名,知国体³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yǎn)而无所归心。
译文:杂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议政之官。他们兼容儒家、墨家,综合了名家和法家,他们知道治理国家的体要必须有这些派的主张,他们也看出来王道政治必须百家贯通,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学识浮泛的人来实行杂家的学术,就散漫杂乱而没有中心目标。
注释:¹杂家:不主一说而糅合诸家之说的一个学派,其学说以《吕氏春秋》《淮南子》所表现的思想为代表。²议官:谏议之官。³国体:治国之法。⁴此:指儒、墨、名、法诸家的学说。⁵王治:王者的政治。⁶无不贯:对各家学说无不贯通。⁷荡者:学识浮泛的人。⁸漫羡:即漫衍,指牵涉面很广而抓不住要点。无所归心,等于说使人心没有归宿。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¹。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²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³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bèi)上下之序。
译文:农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职。他们劝导人民耕田种桑来使衣食充足。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八件政事,第一就是吃饭的问题,第二就是货物的问题。孔子说:「要重视人民吃饭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陋的人来实行农家的学术,认为用不着圣明的君王,想要使君民一起耕种,这就违背了君臣上下的次序。
注释:¹农稷之官:周的始祖在尧时做稷官,号曰“后稷”。²八政:《尚书·洪范》言:“农用八政(农,厚)……一曰食(教民勤于农耕),二曰货(教民宝用货物),三曰祀(教民敬鬼神),四曰司空(主使民安居),五曰司徒(主教民以礼仪),六曰司寇(主治奸盗),七曰宾(教民以礼待宾客),八曰师(建立军队)。”食立在第一项,表明八政以食为先。引自《论语·尧曰》。意思是治理国家,所重的是人民和吃的东西。本文引用这句话,重点只在食上。³鄙者:鄙野的人,实指主张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儒家认为参加农业劳动是鄙事,含有轻视之意。⁴悖:扰乱。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小说¹家者流,盖出于稗官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³,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nì),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译文:小说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记述闾巷风俗的官。(这一派)是大街小巷的谈论,马路上传说的人所造成的。孔子说:「虽然是小的道理也一定有值得观赏的地方;但想要推行久远恐怕滞泥不通,所以君子是不学的。」但是它也不会没落。(小说家)是乡里有小智慧的人所写的东西,也要把它编辑保存起来而不要健忘了;假如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来采用,这也就如同古代樵夫、狂放的人他们的议论一样(有参考的价值)。
注释:¹小说:我国上古所说的“小说”和现代所说的“小说”,含义不同。在上古,凡记载下来的街谈巷语,都叫做小说。²稗官:负责记述闾巷风俗的管。引自《论语·子张》。³小道:小的道理。⁴泥:阻滞。⁵缀:连缀,这里指连缀辞句记录下来。⁶刍荛:割草打柴。这里泛指一般平民。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译文:大概诸子学派有百八十九家,有著作四千三百二十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¹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²,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³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亦六经之支¹⁰与流裔¹¹。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¹²,皆股¹³(gōng)¹⁴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¹⁵。”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¹⁶于野乎?若能修六艺¹⁷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¹⁸
译文:诸子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观赏的不过九家而已,都是起于王道政治已经衰微之后,诸侯以武力相征伐,当时的国君,喜好厌恶的不一样,所以九家的学术像群蜂纷飞似的兴起。各自引用他们的一种学说,推崇他们学说的好处,用这学说来奔走游说,迎合诸侯的心理。他们的言论固然不一样,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没落也是互相生长的;就像仁对于义,敬对于和,性质相反却又是互相生成的。《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冗杂但是目标一致。」现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来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主要的道理目的,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来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现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处所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九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来得好吗?若是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九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注释:¹九家:指除小说家以外的九家。²政:通征。离政,以武力相征讨。³蜂出:象群蜂纷飞似的出现了。⁴辟:比喻。⁵穷知究虑:用尽心思。⁶指:通旨,宗旨。⁷蔽:蔽塞,对某方面的道理闭塞不通。⁸要:主要的道理。⁹归:归宿,目的。¹⁰支:分支。¹¹流裔:末流。¹²折中:调节过与不及,使合乎中道。¹³股:大腿。¹⁴肱:上胳膊。人体靠股肱来活动,用以比喻辅佐大臣。¹⁵野:指民间。¹⁶愈:胜。¹⁷六艺:这里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¹⁸则可以句:就可以通晓天下一切道术了。万方:天下。略:道术。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