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参天古睆睆,□陪□盖此登临。远山雨过千屏画,斜日穿花□地金。
万木参天古睆睆,□陪□盖此登临。远山雨过千屏画,斜日穿花□地金。
对酒□怀成畅饮,题诗分韵动豪吟。兴阑随意苍苔坐,一曲熏风入舜琴。
对酒□怀成畅饮,题诗分韵动豪吟。兴阑随意苍苔坐,一曲熏风入舜琴。

yóulíngshānshījīn--wánghóng

wàncāntiānhuànhuànpéigàidēnglínyuǎnshānguòqiānpínghuàxié穿chuānhuājīn

duìjiǔ怀huáichéngchàngyǐnshīfēnyùndòngháoyínxìnglánsuícāngtáizuòxūnfēngshùnqín

王宏

王宏

唐济南人。与李世民幼时同学,为八体书。及世民即帝位,访宏所在,竟隐去。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千秋佳节¹名空在,承露丝囊(náng)²世已无。
译文:当年庆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
注释: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713~741年)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¹千秋佳节: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²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唯有紫苔(tái)¹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²
译文: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注释:¹紫苔:一种漫生杂草。²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60-1061页

guòqínzhènglóu--

qiānqiūjiājiémíngkōngzàichéngnángshì

wéiyǒutáipiānchēngniánniányīnshàngjīn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¹刀剑在腰边。
译文:老朋友相见只能握手相看,谁敢说话呢,你不瞧见那边军人的刀剑挂在腰边吗?
注释:旅泊:旅居。郡中叛乱:指池州(今安徽贵池)发生的兵乱。郡:州郡。同志:友人。¹军家:军将。
遍收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biàn)收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¹不怕天。
译文:他们无非是敲诈勒索,抢劫财物,你藏在哪里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不知有多少无辜的善良的人民,在他们的屠刀下含冤死去。
注释:¹平人:平民,百姓。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zhòu)¹城砖。
译文:他们什么都能做得出来,把古寺拆掉,用拆下来的房梁屋柱来修筑自己的营寨,他们把荒坟扒开,用坟上的砖来砌自已的城垒。
注释:¹甃:修筑。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
郡侯¹逐出浑闲事²,正是銮(luán)(yú)³幸蜀年。
译文:在这种年头里,郡侯被驱逐出去是极普通、极平常的事。你看那唐僖宗自己,也不是怆惶地逃到四川去了吗?
注释:¹郡侯:郡守,州郡长官。²浑闲事:简直是一件平常的事。³銮舆:皇帝的车驾。幸蜀:广明元年,黄巢军攻占长安,僖宗仓皇出逃,前往四川。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动乱年代的生动写照。公元881年(唐僖宗中和元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銮舆西迁。各地地方军阀、地主武装拥兵自重并趁乱抢夺财物,迫害人民,到处发生着流血恐怖事件。在这些“乱世英雄”心中,天理,王法,朝廷命官等,全都不算回事。韦庄《秦妇吟》就写过官军的纵暴:“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而当年杜荀鹤旅途停舟于池州(今安徽贵池。唐时一称秋浦郡),遇郡中发生兵变,郡守被乱军逐出,恐怖覆盖秋浦。诗人目睹这一切,忧心如焚。“诗可以怨”,或者说“愤怒出诗人”。他写了这篇《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诗人落笔就描绘了郡中叛乱后的恐怖世相。人们握手相看,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这是一种极不正常、极为压抑的情况。对于它的原因,只轻轻一点:“军家刀剑在腰边”,“在腰边”三字极妙,暴力镇压的威慑,不待刀剑出鞘,已足以使人侧目。乱军的跋扈,百姓的恐慌,诗人的不安,尽在不言之中。这种开门见山的作法,使人感到这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按捺不住的激发。

  “徧(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二句承上“军家刀剑”,直书乱兵暴行。他们杀人越货,全是强盗的行为。其实强盗还害惧王法,还不敢如此明火执杖,肆无忌惮。“平人”即平民(避太宗名讳改“民”为“人”),良民,岂能杀?更岂能乱杀?“杀”字前着一“乱”字,则突出行凶者面目的狰狞,罪行的令人发指。“不怕天”三字亦妙,它深刻地写出随着封建秩序的破坏,人的思想、伦常观念也混乱了。正常时期不怕王法的人,也应怕天诛。但天子威风扫地的末世,天的权威也动摇了,恶人更成“和尚打伞”,为所欲为。

  更有甚者:“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甃音zhòu,用砖砌造),拆寺敞坟,在平时会被视为极大的罪孽,恶在不赦,此时却发生在青天白日下。战争造成大破坏,于此也可见一斑,参阅以《秦妇吟》“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尤觉真切。诗人通过搜宝货、杀平人、拆古寺、开荒坟等时事,生动地表现了满目疮痍的社会情况,同时也表现了对乱军暴行的咬牙切齿。

  现实很残酷,问题很多,然而诗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也老老实实承认了这一点:“郡侯逐出浑闲事,正值銮舆幸蜀年。”这像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带着九分伤心和一分幽默:这种局面,连一方“诸侯”的刺史都毫无办法。不但无法,他还自身难保,让“刀剑在腰边”的乱军轻易地撵了,全不当回事儿。不但郡守如此,皇帝老官也自身难保,被黄巢、尚让们赶出长安,也全不算回事了。“銮舆幸蜀”,不过是好听一点的说就而已。诗末的潜台词是:如今皇帝蒙尘,郡守被赶,四海滔滔,国无宁日。你我同仁空怀忧国忧民之诚,奈何无力可去补苍天。只好写下这一页痛史,留与后人评说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719-721页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成王封¹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²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bǔ),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³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¹⁰睿智¹¹,守之以愚¹²者,哲¹³;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¹⁴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jié)、纣(zhòu)是也。可不慎¹⁵欤!”
译文:周成“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的儿子,武“的弟弟,成“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注释: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¹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²相:辅佐。³德行:道德品行。 ⁴宽裕:宽大,宽容。 ⁵守:保持。 ⁶恭:肃敬,谦逊有礼。⁷荣:荣华显贵。⁸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⁹尊盛:位高势盛。¹⁰聪明:指明察事理。¹¹睿智:聪慧,明智。 ¹²愚:愚拙,不巧伪。¹³哲:明智,聪明。¹⁴由:奉行,遵从。 ¹⁵慎:谨慎,慎重。
崇宁二年正月己丑,梦东坡先生于寒溪、西山之间,予诵寄元明“觞”字韵诗数篇,东坡笑曰:“公诗更进于曩时。”因和予一篇,语意清奇,予击节赏叹,东坡亦自喜。于九曲岭道中连诵数过,遂得之。
崇宁二年正月己丑¹,梦东坡先生于寒溪、西山之间,予诵寄元明“觞(shāng)”字韵²诗数篇,东坡笑曰:“公诗更进于曩(nǎng)³。”因和(hè)予一篇,语意清奇,予击节赏叹,东坡亦自喜。于九曲岭道中连诵数过,遂得之。
译文:崇宁二年正月己丑日,我梦中在寒溪、西山之间遇到东坡,我朗诵了几篇寄给大哥元明的“觞”字韵诗,东坡笑着说:“你的诗比以前更进步了。”东坡于是和了我一首诗,语意清新奇妙,我拍手感叹赞赏,东坡自己也很高兴。我在九曲岭的道路中接连诵读几遍,于是得到了这首和诗。
注释:¹崇宁二年正月己丑:崇宁二年为公元1103年。己丑,干支纪日,为初九日。元明:黄庭坚之兄黄大临,字元明。²“觞”字韵:以“觞”所属的平水韵韵部“七阳”部字为诗的韵脚。³曩时:以前。⁴和:和诗,和答他人诗而作的诗。⁵击节:拍手,表示非常赞赏。
天教兄弟各异方,不使新年对举觞。
天教兄弟各异方,不使新年对举觞。
译文:上天让我们兄弟二人各处于不同的地方,不让我们在新年共同举杯对饮。
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
作云作雨¹手翻覆,得马失马²心清凉³
译文:朝廷中某些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对我们进行残酷打击;但我们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态淡然处之。
注释:¹作云作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形容朝中政敌反复无常,玩弄权术。²得马失马: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语意,表示对祸福淡然处之。³清凉:形容心态平和,怡然自得。
何处胡椒八百斛,谁家金钗十二行。
何处胡椒八百斛(hú)¹,谁家金钗十二行²
译文:那些贪污了许多财物,蓄养了众多歌妓的权贵如今又在哪里呢?
注释:¹胡椒八百斛:《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元载列传〉:“籍其家,钟乳五百两,诏分赐中书、门下台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称是。”代指贪官贪污很多财物。²金钗十二行:白居易《酬思黯戏赠同用狂字》:“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指权贵蓄养的歌妓很多,形容生活奢华。金钗:女子的首饰,代指歌妓。
一邱一壑可曳尾,三沐三舋取刳肠。
一邱(qiū)一壑(hè)¹可曳(yè)²,三沐三舋(xìn)³(kū)
译文:在丘壑山林间隐居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身居要位享受至高礼遇却会招来杀身之祸。
注释:¹一邱一壑:代指隐居之处。²曳尾:拖着尾巴游动。《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代指过隐居而自由的生活。³三沐三舋:亦作“ 三沐三熏 ”。再三沐浴熏香。舋:以香涂身。《国语·齐语》:“庄公束缚管仲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舋三浴之。”指得到很高的礼遇。⁴取:自取,招致。⁵刳肠:割肠,挖空肠胃。《庄子集释》卷九上〈杂篇·外物〉:“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代指杀身之祸。

  由诗前序言可知,此诗为作者梦中和苏轼诗之作。在梦中,苏轼还没有去世,二人谈笑甚欢,所以这首和诗并没有苏轼去世的悲痛之情,而是表达了隐居山林的快乐和自由。

  首联以调侃的语气概写二人同遭贬谪,天各一方,无法在新年举杯对饮,这是写梦中苏黄二人见面后述说阔别之情。“天教”二字既包含着对二人遭受打击的愤懑,又显示出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上天教我们分离,我们却在梦中团聚了。颔联“作云作雨手翻覆”延续“天教”之意,写政敌对二人的残酷打击;“得马失马心清凉”则进一步宣示了二人对命运的抗争——残酷的打击并不能击垮我们,我们心态平和,怡然处之。正如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所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颈联以前代贪官元载为例,表达对当朝那些气焰熏天、骄奢淫逸的权贵的鄙夷不屑。“何处”与“谁家”变文同义,无处可寻;谓元载当年那么贪婪骄奢,今天又在哪里呢?言外之意就是当朝那些不可一世的权贵也会像元载一样灰飞烟灭。尾联以占卜之龟虽受礼敬却刳肠而死与丘壑之龟曳尾涂中却自由而活对比,表示苏黄二人虽遭受打击却得到了隐居山林、吟咏山水的快乐,避免了身居要位可能带来的杀身之祸,又焉知非福呢?照应上文“得马失马心清凉”,首尾圆合。

  这是一首拗体律诗。从句式、对仗、章法来看,都是律诗的写法。但从平仄来看,却多为拗体句。如“得马失马心清凉”为三平尾句,“何处胡椒八百斛”为三仄尾句,“谁家金钗十二行”倒二拗,“三沐三舋取刳肠”倒六倒四连仄拗等。这种平仄的拗折与句法的生新及全诗桀骜不驯的精神相配合,形成瘦硬劲拔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博陵于铁江. 原创 . 2023年7月6日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译文:清风吹动着竹叶送来缕缕清幽的竹香,袅袅炊烟笼罩着槐树凝聚成翠绿的姿影。
日高人吏去,闲坐在茅茨。
日高人吏¹去,闲坐在茅茨²
译文:太阳升高了,闲人和官吏都离开了(官舍小亭),我悠闲地坐在茅草亭上(官舍小亭)。
注释:¹吏:旧时泛指官吏。²茅茨:这里指用茅草盖的官舍小亭。
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
葛衣¹御时暑²,蔬饭疗朝饥³
译文:穿上葛衣来抵御酷暑热,用蔬食饭菜来填饱早晨饥饿的肚子。
注释:¹葛衣:用葛布制成的夏衣。²时暑:夏天的炎热。³朝饥:早晨空腹时感到的饥饿。
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
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
译文:以此来满足自己,心力憔悴不想再去经营朝廷之中的事情了。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译文:我独自在亭中吟唱,眼前没有什么事情。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译文:远望太白山上覆盖着许多雪白的雪,手持一卷陶渊明的诗集。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¹
译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而我追求的生活就是现在这样的。
注释:¹兹:此,这个。
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
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chī)¹
译文:谢绝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我甘心被他们嘲笑。
注释:¹嗤:嗤笑。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