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戴山中鹿又鸣, ——中表
釜戴山中鹿又鸣, ——中表
此际多应到表兄。 ——严震
此际多应到表兄。 ——严震
表兄不是严家子,合是三兄与四兄。 ——中表
表兄不是严家子,合是三兄与四兄。 ——中表
严震

严震

严震(723年-799年),字遐闻,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以忠于朝廷留名后世。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zhuó)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gě)¹下扬州。
译文:濯锦的清江水奔流万里,帝王的舟船挂上云帆,向东可以直下扬州。
注释:¹龙舸:皇帝的舟船。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¹
译文:北方的长安虽有上林苑可供夸耀,南京成都也有散花楼可与之媲美。
注释:¹散花楼:一名锦江楼,在成都锦江边。

shànghuáng西xúnnánjīngshíshǒu ·liù

bái tángdài 

zhuójǐnqīngjiāngwànliú yúnfānlóngxiàyángzhōu 
běisuīkuāshànglínyuàn nánjīngháiyǒusànhuālóu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轻云微月。二更¹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cāng)烟合²。记得歌时,孤记归时节。
译文:云朵轻轻飘,月色微微亮,二更天时从酒醉中醒来,船刚开始出发。回头遥望京口,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记得喝酒时欢歌笑语的场面,不记得上船时的情景。
注释:京口:古城(今江苏镇江),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¹二更:又称二鼓,指晚上九时致十一时。²孤城回望苍烟合:孤城,指京口。苍烟,灰蒙蒙的雾气。此句意为回头遥望京口,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巾偏扇坠滕(téng)床滑¹。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xiē)。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²
译文:酒醒后头巾偏斜,扇子坠落,藤床格外细腻,连身子都快挂不住了。一觉醒来,梦中的幽静无人可倾述,此生的飘荡什么时候才能休止呢?家住西南眉山,却经常向东南道别。
注释:¹巾偏扇坠藤床滑:巾,指头巾。此句与下句都是描述词人醉酒后的形态。酒醒后头巾偏斜,扇子坠落,藤床格外滑腻,连身子都快挂孤住了。²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所以说“西南”。他这时正任杭州通判,经常来往于镇江、丹阳、常州一带,所以说“东南别”。此句写作者仕宦漂零。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词中写月色朦胧,云彩轻柔。在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发现自己正在一只刚刚出发的小船上。从船舱中向来路望去,只见一座孤城笼罩在烟雾迷蒙之中,似梦如幻,歌宴的场景仍在目前。如今醉了,头巾歪在一边,扇子掉在船板上,藤床湿腻,仿佛连人也要滚落下去了,真是醉了。忽然记起来,刚才做了个梦。想把梦境说给人听,身边却无人可说。一叶小舟载着自己在迷蒙的江面上漂荡,不知道漂到何时才能止歇。自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这只小船一样,飘飘荡荡,身不由己。何时才能安稳下来呢?何时才能够回到四川老家呢?苏缨评论说,上片最后两句“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呼应下片最后的“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修辞魅力。“歌”与“归”构成一对矛盾,象征着仕进与隐逸;“西南”与“东南”也构成了一对矛盾。这既是写实—因为苏轼是蜀人而游宦江南,故有此语;这也是象征—西南家乡象征归隐,东南游宦象征仕进。四句话,充满了矛盾对立,也含有了表层与深层的多重含义。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21-722页

zuìluò··jīngkǒuzuò--shì

qīngyúnwēiyuèèrgèngjiǔxǐngchuánchūchénghuíwàngcāngyānshíguīshíjié

jīnpiānshànzhuìténgchuánghuájuéláiyōumèngrénshuōshēngpiāodàngshíxiējiāzài西nánchángzuòdōngnánbié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韩非子》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¹从中来谒(yè)²曰:“婴³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jù)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zōu)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pèi)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¹⁰车而走。《韩非子》
译文:齐景公在渤海边游玩,驿使从国都跑来进见说:“晏婴病得很重,快要死了,恐怕您赶不上见他了。”景公急忙起身,又有驿使到达。景公说:“赶快驾上烦且拉的车,叫马车官韩枢驾车。”车才跑了几百步,景公认为韩枢赶得不快,夺过缰绳,代他驾车;车又往前行了几百步路,景公认为马不往前奔,就干脆丢下车子,自己向前奔跑。
注释:¹传骑:骑马传递公文的人。²谒:进见。³婴:齐国大夫晏婴。⁴遽:急忙。 ⁵趋:急速。⁶烦且:良马的名字。⁷乘:马拉的车。⁸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⁹辔:绳。¹⁰释:放弃。
少年虽亦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汉武。
少年虽亦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汉武。
译文:少年时代意兴风发,虽然比不上商汤、周武王,可是不比秦始皇、汉武帝差。
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设想英雄垂暮¹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译文:可是当他年老垂暮,志气已衰,到那时不住在温柔乡,又要住到哪里去呢!
注释:¹垂暮:指晚年。

hàishī227766--gōngzhēn

shǎoniánsuībáotāngbáoqínhuánghàn

shèxiǎngyīngxióngchuíwēnróuzhùzhùxiāng

苏,固始人,南曲为当今第一。曾与说书叟柳敬亭同客左宁南幕下,梅村先生为赋《楚两生行》
苏,固始人,南曲¹为当今第一。曾与说书叟(sǒu)柳敬亭²同客左宁南³幕下,梅村先生为赋《楚两生行》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等。双调一百一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苏昆生:清初人,以歌唱为名。南明忠臣左良玉驻守武昌,昆生为其僚佐。良玉殁于九江后,旋即削发,人九华山。久之,复从武林汪然明抵吴中。¹南曲:亦称南词。以唐宋大曲、宋词为基础,曲调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主要为江浙一带)的语音为标准。²柳敬亭:明末泰州人,本姓曹,因避世仇而浪迹江湖,以说书名世。³左宁南:即左良玉。在辽东与清兵作战时,良玉以骁勇善战,为东林党人侯恂赏识,后提为大帅封宁南伯,驻守武昌南都成立后,马士英、阮大铖等把持朝纲,排挤东林竞人,良玉发兵讨伐之,不幸中途病亡。⁴梅村先生:吴伟业。
吴苑春如绣。笑野老、花颠酒恼,百无不有。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算此外、谁欤吾友。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泪湿青衫透。是鹃血,凝罗袖。
吴苑¹春如绣。笑野老²、花颠(diān)酒恼³,百无不有。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算此外、谁欤(yú)吾友。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泪湿青衫透。是鹃血,凝罗袖
译文:苏州的春天如同锦绣一样美。我醉后大笑,为花而癫狂,为酒而苦恼,百无聊赖。沦落至中年,我的知音还是太少,除却伍子胥和狗屠。除此之外,还有谁是我的朋友呢?偶听一曲《河满子》,虽与我没有关系,但青衫还是被泪水湿透了。歌声如同杜鹃啼血,凝结了我的衣袖。
注释:¹吴苑:即长洲苑,故址在今苏州太湖北岸。²野老:村野老人。此处为作者自称。³花颠酒恼:为花而癫狂,为酒而恼乱。此处是互文。⁴百无不有:犹言百无聊赖,无所不有。⁵吹箫屠狗:指沦落市井的奇人。吹箫者系春秋时伍员,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遂出逃,吹箫乞食于吴市,后助吴王阖闾伐楚。屠狗谓荆轲与之交游纵酒者,又西汉初大将樊哙亦尝屠狗为业。⁶谁欤吾友:谁是我的朋友?欤:语助词,表疑问。⁷《河满子》:乐曲名。唐张祜《宫词》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此用其怀恋故国意。⁸“泪湿”三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
武昌万叠戈船吼。记当日、征帆一片,乱遮樊口。隐隐柁楼歌吹响,月下六军搔首。正乌鹊、南飞时候。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我亦是,中年后。
武昌万叠戈(gē)船吼。记当日、征帆一片,乱遮樊(fán)¹。隐隐柁(tuó)²歌吹³响,月下六军(sāo)。正乌鹊、南飞时候。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我亦是,中年后。
译文:万里武昌兵与战船在咆哮。这天,一片征战的战船在樊口乱成一团。船上能够隐隐听见歌声和鼓声,月下高歌,六军无不感动。这正是乌鹊南飞的时候。今天的华清宫已不是原来的风貌,这里只剩下白发如鹤的苏昆生了。而我的中年也快结束了。
注释:¹樊口:地名,在今湖北寿昌西北。1642年(崇祯十五年)左良玉大造战舰于此。²柁楼:战船上掌舵之所。柁,同“舵”。³歌吹:歌声和鼓吹声。⁴六军:泛指军队。⁵搔首:愁思之状。⁶华清:华清宫,唐代宫名,此处借指明宫。⁷鹤发开元叟:此处用以借指苏昆生。鹤发:白发。 开元叟:经过繁华时代的老翁。开元,唐玄宗年号,借指明帝年号。

  这是一首寄赠词。词作上片写苏昆生的沦落及节概,凛凛动人语意极为沉痛;下片写左良玉军容之盛,气势雄壮,写苏昆生凄凉晚景,凄恻生悲。词采用倒叙手法,表达对苏昆生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凄凉怀抱。

  词作上片描绘苏昆生沦落半生的遭际。首句“吴苑春如绣”,点明时令和地点,这为反跌下面描述苏昆生的坎坷遭遇作了铺垫。接写“笑野老、花颠酒恼,百无不有”,句首用一“笑”字,表明作者对此持不以为然、冷眼旁观的态度。先以“野老”作陪衬,下面写苏昆生:“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算此外、谁欤吾友?”正面直叙苏昆生半生沦落失意,在那些“花颠、“酒恼”人中,他找不到知己,只与吹箫者屠狗者等市井辈为友。伍子胥与高渐离,皆身处下层,隐于市井是有节概的豪侠之士;且二人一吹箫、一击筑,都精于乐器,由此见出苏昆生不同于寻常艺人。这里以问句加以强调,起到赞扬的作用;亦暗示左良玉一死,苏昆生失去知己。

  结末:“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泪湿青衫透。是鹃血,凝罗袖”。这三句写作者听了苏昆生悲壮的歌声,感动得泪流满面。这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悲,更有故国黍离之悲“河满子”。“泪湿青衫透”,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但作者的泪与白居易的泪,两者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的“青衫湿”是因为自感和弹琵琶的商妇“同是天涯沦落人”从而引起了共鸣;而作者今日听到苏昆生的歌唱落泪,却是因南明覆灭的亡国之恨而引起,这里的“非关”二字,可谓沉重至极。“是鹃血,凝罗袖”将无限的亡国之痛,深蕴其中。由此收束上片,转入下片。

  词作下片从回忆当年左良玉军容盛况,转到苏昆生当前的凄凉暮年。开首三句:“武昌万叠戈船吼。记当日、征帆一片,乱遮樊口”,描绘当年左良玉正要发兵东下,讨伐奸党马士英时的军容盛况。从用词“吼”、“征帆”看出,左良玉的军队正有所行动——东下讨伐。这里作者以夸张手法,以声音“吼”、动作“乱遮”制造了声势和气氛,写出左良玉军容所不可阻挡的势概。这实也是侧写苏昆生,当时他正在左良玉幕中,获得知己之时。然而“隐隐柁楼歌吹响,月下六军骚首。正乌鹊南飞时候”,“隐隐”句为过渡“月下”句,隐喻左良玉之死,“正乌鹊”句喻苏昆生沦落无依。“正乌鹊”与前面“沧落半生知己少”相应。可见,前面竭力写左良玉军容之盛,正为了反跌苏昆生目前之凄凉。接写目前:“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前句暗喻改朝换代一明亡后句以唐代著名乐师李龟年比苏昆生,用“开元”表明他为前朝旧人。“风景换”,喻江山易主。结末:“我亦是,中年后。”言外之意,作者自己也是“开元鹤发叟”。这是安慰苏昆生,也是写自己的沦落之悲与故国之思。语意表面看来是以淡笔出之,然内涵丰富,感情沉重。

  整篇词在写作上,用喻贴切,以李龟年喻苏昆生,二人在特长、思想、节概、遭际及所处时代特点都极其相似;运用夸张手法,写左良玉军容之盛,而以反跌手法,写苏昆生暮年之凄凉,均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歇拍二句,转述自己,看似平淡,实蕴含了词人无限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清词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9:241-24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