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不著老风骚,剑沕深云铁未消。独欠张华眸子碧,寒芒千丈夜迢迢。
凌烟不著老风骚,剑沕深云铁未消。独欠张华眸子碧,寒芒千丈夜迢迢。
释居简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 11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jiào)¹
译文:双鹅飞出洛阳兆示凶像,五马渡江只因为中原变乱。
注释:¹徼:边界。
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
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
译文:哪里能想到上东门那些胡雏,又一次长啸引起战火连天。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译文:中原大地豺虎奔腾,烈火焰焰焚烧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太白昼经天¹,颓(tuí)阳掩馀照。
译文:太白金星白昼经天,太阳无光余照惨淡。
注释:¹“太白”句:古称太白金星昼出经天上为祸。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qiào)¹
译文:京师王城倾破荡平,奔走世路艰难险阻。
注释:¹奔峭:崎岖险峻。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四海望长安,颦(pín)眉寡西笑¹
译文:天下四海尽望长安,只见长安已乱人人流泪不再向西而笑。
注释:¹“四海”二句:此说长安已乱,无所可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译文:苍生百姓如似落叶相飘,尸体白骨之间相互凭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译文:朝廷部伍相连如雪山似的强大,但能否破敌谁能预料?
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我垂北溟(míng)¹,且学南山豹²
译文:我低垂大鹏双翼难以施展才华,暂且先学南山之豹隐雾避害。
注释:¹北溟翼:此指施展才能。北溟,即北冥。²南山豹:此指全身远害。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译文:崔县令您真是位贤明的主人,每有欢娱必然召呼我来。
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胡床¹紫玉笛,却坐青云叫²
译文:坐胡床吹紫玉笛,那笛声如来自青云嘹亮昂扬。
注释:¹胡床:可折叠的坐倚。²青云叫:指笛声如来白云端。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译文:暮春时石杨花开满州城,摆下酒肴同去观眺。
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
忽思剡(shàn)¹去,水石远清妙。
译文:忽然动念要到剡溪去游,那儿水清石妙境色空远。
注释:¹剡溪:在剡县南,溪有二渡,一出天台,一出武义。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译文:白昼时分天地明亮如同雪色相映,轻风徐来溯光山色妍容尽展。
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
闷为洛生咏¹,醉发吴越调²
译文:烦闷之时学学洛生吟咏诗歌,酒醉之后漫唱吴越歌曲。
注释:¹洛生咏:洛阳一带书生吟味诗歌之声,其声重浊。²吴越调:吴越歌曲。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jiào)¹
译文:清晨时分朝霞发出金光,傍晚时刻太阳垂落海边,高山一片森然。
注释:¹海峤:近海高山。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译文:我独自一人消散万古的忧愁,闲来垂钓小溪之旁。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译文:猿猴在近处又似在天上啼叫,摇桨划船似乎驰向月边。
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
无以墨绶(shòu)¹苦,来求丹砂要²
译文:别以官职印绶来苦累自身,去追求护火炼丹的要诀吧!
注释:¹墨绶:官印的黑色丝带。²丹砂要:炼丹要诀。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¹诮。
译文:如此华发还为区区五斗米折腰,将要被陶渊明笑话的啊!
注释:¹陶公:陶渊明,东晋隐士、大文学家,曾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是辞去彭泽县令。

  从整体内容来看,诗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时势,从开头到“破敌谁能料”;第二部分抒写情志,从“我垂北溟翼”至末。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在诗的第一部分内,诗人先以四句三个典故,写了安史之乱的征兆。这三个典故都出自《晋书》。前二个见载于《五行志》,其一云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二月,地处洛阳东北的步广里突然地陷,有黑白二色鹅出现,后刘元海、石勒相继作乱;其二云太安时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继尔中原大乱,琅琊、汝南、西阳、南顿、彭城五王同至江东,元帝嗣统。后一个见录于《石勒载记》,谓石勒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顾谓左右曰:‘向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这三个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安禄山叛乱前的种种迹象,显现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局势。事情的发展果然像这些迹象所预示的那样,拥军自重的安禄山不久便率领如狼似虎的叛军,践踏了中原大地,焚烧了唐朝历代帝王的祀庙。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杀戮,使夕阳也收敛了它的余晖。号称帝王之城的洛阳已被攻陷,整个世道变得像险峻的山势那样不可预测;往日流传于民间的“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桓谭《新论》)的俗语,这时成了对现实的绝妙讽刺;而最令人悲伤的是人民在战乱中的命运,他们被驱赶着去杀人或被杀,以致尸骨遍野,生命像落叶那样轻微渺小,纷纷败落凋零;面对连绵不断的战火兵燹,诗人展望时局,不禁发出了“破敌谁能料”的怅叹。这段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火连天、哀鸿遍地的社会现实,读来惊心动魄。而诗人对时局、对民生、对社稷的关心和担忧,也隐寓其间。

  在这样一种不断恶化的严重形势面前,素以济天下、救苍生自任的诗人虽有拯百姓于水火的远大抱负,却看不到在当时实现这种抱负的现实途径,因此心情矛盾而复杂。“我垂北溟翼”一句,即透露了诗人怀有平定战乱和拯救苍生的雄心。“北溟翼”典见《庄子·逍遥篇》:“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李白作有《大鹏赋》,以大鹏自喻,诗中也多自比大鹏。他在描述安史之乱的严重局面后复用此典,其意不言自明。但鉴于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春,那时的局势还在继续恶化,平叛的力量尚未集聚并付诸实施,诗人看不到出路,因此只能避乱隐居,以待时变。“且学南山豹”一句即反映了他这种以屈求伸的“心态”。“南山豹”典出《列女传》,其记陶答子妻云:“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诗人于此,正用“藏而远害”之意,但这个“藏”又不是消极无为的退避,而是“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就是积聚力量,陶冶品行,以求在时机到来时能有所为。这二句诗在内容上承上启下,是联结述时与抒怀二部分的枢纽。

  接下去,诗人以轻快的笔调,先记叙了在安徽宣城与崔钦的愉快交往。“欢娱每相召”,说明诗人与崔钦在这时过往甚密,相处甚欢。胡床玉笛,仰空长啸;杨花满城,把酒临眺,友人间相得自乐、不拘形迹的情景宛然目前,令人留恋。然后诗人以“忽思”一句转入对行将前往的剡中风光的描述。水石清妙,雪明天地,风开湖山,一派风光旖旎的江南景色,读来又令人神往。“闷为洛生咏”是说心情烦闷时将诵书吟诗,加以排遣。所谓“洛生咏”,据《世说新语·轻诋篇》刘孝标注,是指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此借指吟咏诗作。这句与下句说明诗人虽然将避地剡中,过一种闲适放旷的生活,但内心并不平静,要籍诗酒来抒发烦闷。正因有这二句作衬垫,诗人下面想象避地剡中将垂钓溪岸、移舟月边的隐居生活,才显得既闲适而又迫不得已,这里也隐含了前面所说的“藏”字。诗的末四句,表露了诗人重性情、轻利禄的一贯思想,同时又可看作是对友人崔钦的好言劝慰。诗人既珍重与崔钦无拘束的交往,又对他的“华发长折腰”颇不以为然,指出不要为官禄所苦,来寻求道家清静无为的奥妙,否则将会受到陶渊明的嘲笑的。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为人熟知的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的典故,把自己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的话含蓄道出,言意均至,颇见深情。

  从整篇诗作来看,前后部分的叙述似不协调,且内容风格的反差也极明显。前者沉著悲愤,深沉中饱醮血泪;后者则轻松明快,清新中满含情谊。但过渡自然,结合巧妙,全从题意行文出发,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临别赠言。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58-360
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
大江¹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²又远游³
译文:长江的水日夜向东流去,号称“聚义”的“英雄”又要“远游”了。
注释:¹大江:指长江。²聚义群雄:指国民政府内部各派系的聚会。1931年5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会议”,不久,反蒋的孙科等人离开南京,又于广州召开“国民会议”,成立新“国民政府”,与蒋记“国民政府”唱对台戏。³远游:指国民政府政客失势时的“避暑”、“出洋考察”一类的把戏。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
六代¹(qǐ)²成旧梦,石头城³上月如钩。
译文:历史上的六朝繁华早已成为旧梦,石头城上挂着如钩的弯月显得景象更加凄凉。
注释:¹六代:南朝的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南京,故称六代。²绮罗:轻软的丝织品,这里指人们衣着讲究,形容都市繁华。³石头城:南京旧称,故址在西石头山后,临江。
这首诗用讽刺的口吻,含蓄地描写了国民政府军阀政客的争权的闹剧。首句“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中,因南京在长江边上,故以大江东去起兴,“聚义群雄”是作者用讽刺的口吻称呼国民政府军阀政客,表达了对他们的鄙视;“又远游”则写了政客之间互相利用的丑行。他们在利益一致的时候,相互利用;利益不一致时,互相拆台分裂,甚至上演兵戈相见的丑剧,“又”字突出了这种互相勾结,既而又分裂争斗的状况的频繁。第二句“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中,“六代绮罗”写六朝时,南京古都歌舞升平、温香软玉的太平盛况,“月如钩”则写了现时南京城凄凉的状况,二者之间对比强烈。“六代绮罗”暗喻了蒋介石政府梦想维持的政权团结、太平成象的局面,却因政客之间的权力纷争,而变成了凄清的状况,一片冷落荒凉。诗中用象征的手法,以古喻今,揭露了国民政府政客们背叛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争权夺利,各派自立政府分崩离析的局面。
参考资料:
1、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67-68页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满城烟水¹月微茫²,人倚兰舟³唱。常记相逢若耶(yé)上,隔三湘,碧云常断空惆(chóu)(chàng)。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ǒu)长。
译文:水上升起的烟雾弥漫了全城,月亮若明若暗,依稀有美人斜倚在兰舟的船榜上低唱,曾记得我们在若耶溪畔相遇。隔着乘风破浪的三湘,望穿了碧水云天也只是白白地失望、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情思却像藕丝那样长。
注释:¹烟水:指水上升起的如烟雾气。²微茫:若明若暗,模糊不清。³兰舟:兰林木做的船。后用作对船的美称。⁴若耶:溪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于此浣沙,又名“浣沙溪”。⁵三湘:湖南漓湘、蒸湘、潇湘三水的合称。也泛指湘江流域一带。⁶惆怅:失常伤感。⁷丝:谐为“思”。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轻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采莲人和¹采莲歌,柳外轻舟²过。不管鸳(yuān)(yāng)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³。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译文:采莲女唱着采莲歌,荡着轻舟缓缓地行进在柳外,夜晚惊到别人鸳鸯梦,那有如何,有人独自到江边的楼上睡觉,伤心不要唱南朝的旧曲,思亲、亡国的眼泪止不住流淌。
注释:¹和:应和;跟着唱。²轻舟:小船。³江楼:江边的楼台。⁴卧:睡倒,躺或趴。⁵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乐府曲《玉树后庭花》。⁶司马泪痕:指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思亲之泪,亡国之痛。

  该小令上片写水月迷濛之夜,“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在作者笔下,夜色别有一种韵味,别有一种神秘。水气与“微茫”的月色联成一气,具有一种朦胧之美。朦胧之中,采莲的少女斜倚兰舟,唱着心中的歌,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倚舟低唱之人对远方恋人的深沉怀念,情景交融,和谐一致。特别是以荷花比情人,以藕丝喻情思,不仅形象切贴,更把那种热烈缠绵的感情表达无遗。

  下片写采莲人的歌声惊破了梦中聚首的鸳鸯美梦,只好深夜独卧江楼,不禁思绪滚滚,热泪潸潸,伤心莫唱南朝旧曲。这委婉地写出了男婚女恋、独梦相思之情,而且把相思的一往情深的情人之恋、故土之思、亡国之痛、兴亡之叹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作品的思想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曲虽然在极小的篇幅内容却纳入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在于作品含蓄委婉的表现方法,使得全曲有了异乎寻常的内涵和表现力,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手法,有着咀嚼不尽的余味。

参考资料:
1、 白寿彝、启功等.文史英华-散曲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
2、 张红霞.《元曲三百首 》 :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年:4页

xiǎotáohóng··mǎnchéngyānshuǐyuèwēimáng--yángguǒ

mǎnchéngyānshuǐyuèwēimángrénlánzhōuchàngchángxiāngféngruòshàngsānxiāngyúnwàngduànkōngchóuchàngměirénxiàodàoliánhuāxiāngshìqíngduǎnǒuzhǎng

cǎiliánréncǎiliánliǔwàiqīngzhōuguòguǎnyuānyāngmèngjīngyǒurénshàngjiānglóushāngxīnchàngnáncháojiùlèihénduō

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
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
拄门那敢开,吹火不得烛。
拄门那敢开,吹火不得烛。
岂惟涨沟溪,势已卷平陆。
岂惟涨沟溪,势已卷平陆。
辛勤蓺宿麦,所望明年熟;
辛勤蓺宿麦,所望明年熟;
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
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
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
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
陆游的抗战思想此时受到当权派的排挤,生活潦倒不堪,但他坚定自身的信念,不与朝廷权贵同流合污.他通过本诗对比控诉了那种贫富悬殊、苦乐迥异的不合理现象,大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遗风。

shíyuèèrshífēngzuò

yóu sòngdài 

fēng bàoxiān 
fēngshēngfānhǎitāo diǎnduòchēzhóu 
zhǔméngǎnkāi chuīhuǒzhú 
wéizhǎnggōu shìjuǎnpíng 
xīnqín宿mài suǒwàngmíngniánshú 
bǎozhèngjiān qióngxiāngzhú 
nánlíngèngniàn bèidōngwèishú 
míngzhāozèngkōng xiāngchí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浪花¹有意²千里³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nóng)有几人。
译文: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虽无言,却竞相怒放,春意浓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¹浪花:一作“阆(là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有²意:一作“有情”。³千里:一作“千重”。⁴桃花:一作“桃李”。⁵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⁶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⁷快活:一作“世上”。⁸侬:我,江南口语。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一队”后着一“春”字,不仅显示出桃李的生机,而且又透出别样的俏皮,绘出明畅绚丽的意境。这两句寥寥数字便将画中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一叶小舟,随水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两岸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恬畅。

  余下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两个三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锤炼的结果:“一壶酒”写出渔父的精神状态;“一竿纶”点明渔父的职业和身份。单说“一壶酒”,也许还可以联想到别的人;但紧跟着说“一竿纶”,则肯定是渔父无疑了。末句突现高峰——“世上如侬有几人”,这句话是渔父的自述:在尘世上,像我这样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

  这首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檀作文,万希 编著.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李煜.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5-17
2、 南唐·李璟,南唐·李煜 著;赵芳芳 编译.最美南唐二主词.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128-129

 ·lànghuāyǒuqiānxuě

 dài 

lànghuāyǒuqiānxuě táohuāyánduìchūn jiǔ gān竿shēn kuàihuónóngyǒu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