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南下接平畴,萧索风烟似晚秋。衰草茫茫楚宫废,荒城寂寂汉江流。
荆门南下接平畴,萧索风烟似晚秋。衰草茫茫楚宫废,荒城寂寂汉江流。
人亡异代空遗宅,岁暮他乡独倚楼。最是阳春音调古,至今歌罢少人酬。
人亡异代空遗宅,岁暮他乡独倚楼。最是阳春音调古,至今歌罢少人酬。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 1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古人铸¹²,鉴大则³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¹⁰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¹¹所以伤知音也。
译文: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注释:¹铸:制造。²鉴:镜子。³则:就,便。⁴全:完全,都。⁵故:所以,因此。⁶令:使,让。⁷微:略微。⁸而:却,但是,表转折。⁹纳:获得。¹⁰比:一旦。¹¹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所以:……的原因。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míng)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¹其理,以谓铸(zhù)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²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译文: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注释:¹原:推究。²差:略微。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采菱辛苦废犁锄(chú)¹,血指流丹²鬼质枯。
译文:辛辛苦苦地去采菱,没有田可以耕作犁锄也无用。十指流血枯瘦的面貌看起来半似人半似鬼。
注释:¹犁锄:农具。犁和锄。²流丹:指流血。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译文:没有能力去买田地只好在水上种香菱;近来官府催逼得很紧急千顷湖面也要收租税。

shítiányuánxìng--fànchéng

cǎilíngxīnfèichú

xuèzhǐliúdānguǐzhì

mǎitiánliáozhǒngshuǐ

jìnláimiànshōu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yú)¹自亡身。
译文:君王的光辉如春光润泽万物,而我因为愚昧不明事理而犯下过错。
注释:狱中寄子由二首:另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¹愚暗:愚昧而不明事理。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百年未满先偿债¹,十自无归更累人。
译文:还没过完一生就要先偿还前债,自知必死,可是一家十口,还是要连累弟弟去照顾。
注释:¹偿债:偿还前世之夙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是处¹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译文:人死之后,随便找一个青山就可以埋葬尸骨,但是留下弟弟一人,在每次夜雨之时,黯然神伤。
注释:¹是处:处处。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¹
译文: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
注释:¹未了因:佛教用语,没有了结的因缘。

  全诗写诗人与苏辙之间的感情。前四句,重在托付家人,希望得到苏辙的照料。后四句则言兄弟之情。

  诗人对于生死之事本来不太执著,无论是何处的青山都可以作为埋葬我的地方,但是,当自己故去之后,恐怕每逢夜雨秋灯之时,孤身一人的弟弟都将会苦苦地思念死去的兄长。

  “夜雨”是指苏轼兄弟二人少年读书时,曾读到唐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二人深受感动,遂彼此相约入仕后当尽早退隐以享受闲居之乐。

  苏轼现在处在生死未卜之际,想起此诗,不禁黯然伤怀。他只能寄希望于来世再实现这种约定:“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参考资料:
1、 闫晓东注析. 苏轼诗文选[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51-52.

zhōngyóuèrshǒu ·

shì sòngdài 

shèngzhǔtiānwànchūn xiǎochénànwángshēn 
bǎiniánwèimǎnxiānchángzhài shíkǒuguīgènglěirén 
shìchùqīngshānmái niánshāngshén 
jūnshìshìwéixiōng gèngjiéláishēngwèiliǎoyīn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¹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pāng)传》,慨(kǎi)²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³,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zhì)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zhé)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年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采因当让贤于这个人,(因为他的文采比我)高出一截!”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注释:¹洵:苏洵,苏轼父亲。²慨然:感慨地。³滂: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⁴磔裂:分割;割裂。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xǐ)知徐州¹。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²,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³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běn)(chā)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¹⁰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¹¹以守,卒全¹²其城。
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城墙六尺高度(三版高度)的地方才没有被水没过。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事情过后,他又请求点拨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修筑堤岸,年防来年出现类似情况。朝廷同意了苏轼的做法。
注释:¹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²败:倒塌。³谁与:与谁。⁴诣:拜访。⁵卒:终于。⁶虽:即使。⁷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⁸畚锸:箕畚铁锹。⁹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¹⁰庐:搭起茅屋。¹¹堵:古墙体单位,长于高各一丈为一堵。¹²全:保全。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初,祖宗时,差役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póu)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xū)²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译文: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年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注释:¹差役:旧时在官府里当差的人。²猾胥:刁滑的小吏。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年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译文: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年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¹,权²³吕蒙曰:“卿(qīng)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¹⁰军中多务¹¹。权曰:“孤¹²¹³欲卿治经¹⁴为博士¹⁵(yé)¹⁶!但¹⁷¹⁸涉猎¹⁹,见往事²⁰²¹。卿言多务²²,孰(shú)²³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²⁴。”蒙乃²⁵²⁶就学²⁷。及²⁸鲁肃过²⁹寻阳³⁰,与蒙论议³¹,大³²³³曰:“卿今³⁴³⁵才略³⁶,非复³⁷吴下阿蒙³⁸!”蒙曰:“士别三日³⁹,即⁴⁰(gèng)⁴¹刮目相待⁴²,大兄⁴³⁴⁴见事⁴⁵之晚乎⁴⁶!”肃遂⁴⁷⁴⁸蒙母,结友而别⁴⁹
译文: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¹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²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称帝。³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⁴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⁵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⁶今:当今。⁷当涂:当道,当权。⁸掌事:掌管政事。⁹辞:推托。¹⁰以:介词,用。¹¹务:事务。¹²孤:古时王侯的自称。¹³岂:难道。¹⁴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¹⁵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¹⁶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¹⁷但:只,仅。¹⁸当:应当。¹⁹涉猎:粗略地阅读。²⁰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²¹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²²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²³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²⁴益:好处。²⁵乃:于是,就。²⁶始:开始。²⁷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²⁸及:到,等到。²⁹过:到。³⁰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³¹论议:讨论议事。³²大:非常,十分。³³惊:惊奇。³⁴今:如今、现在。³⁵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³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³⁷非复:不再是。复:再,又。³⁸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³⁹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⁴⁰即:就。⁴¹更:另,另外。⁴²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⁴³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⁴⁴何:为什么。⁴⁵见事:知晓事情。⁴⁶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⁴⁷遂:于是,就。⁴⁸拜:拜见。⁴⁹别:离开。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掌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掌了解历史,从掌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掌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掌,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掌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掌多阅历,胸掌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掌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掌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掌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掌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参考资料:
1、 楚雨主编. 初中古诗文详解 八年级 下[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第13-15页
2、 《初中文言文全解》编委会编. 初中文言文全解[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08.第50页

sūnquánquànxué

guāng sòngdài 

    chū quánwèiméngyuē  qīngjīndāngzhǎngshì xué  méngjūnzhōngduō quányuē  qīngzhìjīngwéishì dàndāngshèliè jiànwǎngshìěr qīngyánduō shúruò chángshū wéiyǒusuǒ  méngnǎishǐjiùxué guòxúnyáng ménglùn jīngyuē  qīngjīnzhěcáilüè fēixiàāméng  méngyuē  shìbiésān gèngguāxiāngdài xiōngjiànshìzhīwǎn  suìbàiméng jiéyǒuérb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