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手迹十四书,张丑藏经几晨夜。蜡笺久作烟云空,粉泽谁看风雨下。
苏公手迹十四书,张丑藏经几晨夜。蜡笺久作烟云空,粉泽谁看风雨下。
先生真放本精微,后人伪体徒奔泻。一宝何期得双绝,四家顿使成三亚。
先生真放本精微,后人伪体徒奔泻。一宝何期得双绝,四家顿使成三亚。
小乙钩疑汉女藏,大横箸向留侯借。几行补作肥鸦栖,半角残随隙驹谢。
小乙钩疑汉女藏,大横箸向留侯借。几行补作肥鸦栖,半角残随隙驹谢。
蝇头细跋得蒙叟,骥尾附名甘避舍。况余书手同芽姜,使我品题惭杖蔗。
蝇头细跋得蒙叟,骥尾附名甘避舍。况余书手同芽姜,使我品题惭杖蔗。
催诗闲受古人忙,得句喜过难韵怕。汪君汪君慎守宝,富人若求君可骂。
催诗闲受古人忙,得句喜过难韵怕。汪君汪君慎守宝,富人若求君可骂。

dōngdìnghuìyuànyuèǒuchūdiéyùnshīwāngjūnzhīshǒu稿gǎoèrshǒugòngzhǐzhǐcánjiǎoshānqiánzōngdiédōngyuányùnèr--méicéngliàng

gōngshǒushíshūzhāngchǒucángjīngchénjiānjiǔzuòyānyúnkōngfěnshuíkànfēngxià

xiānshēngzhēnfàngběnjīngwēihòurénwěibēnxièbǎoshuāngjuéjiādùn使shǐchéngsān

xiǎogōuhàncánghéngzhùxiàngliúhóujièxíngzuòféibànjiǎocánsuíxiè

yíngtóuméngsǒuwěimínggānshěkuàngshūshǒutóngjiāng使shǐpǐncánzhàngzhè

cuīshīxiánshòurénmángguònányùnwāngjūnwāngjūnshènshǒubǎorénruòqiújūn

梅曾亮

梅曾亮

(1786—1856)江苏上元人,字伯言。道光三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师事桐城派姚鼐,专力古文,居京师二十余年,有盛名。诗亦清秀。晚年主讲扬州书院。有《柏枧山房文集》。 ▶ 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庭前甘菊¹移时晚²,青蕊(ruǐ)³重阳不堪摘。
译文:庭前的甘菊花因为移栽得晚,到重阳节时花蕊还是青的没有开花,不能摘来观赏。
注释:¹甘菊:又名真菊,家菊,花黄,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²移时晚:谓移植以晚矣,故花开迟,而不堪摘。³蕊:花心。⁴重阳:农历九月九日。⁵堪:能。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明日萧条¹醉尽醒²,残花烂(làn)(màn)³开何益?
译文:等到明天秋景萧瑟人们从酒醉中清醒了,你再开出些残花来有什么用呢?
注释:¹萧条:寂寥。²醉尽醒:意谓似醉似醒。³烂熳:散乱貌。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篱边野外多众芳¹,采撷(xié)²细琐升中堂³
译文:篱笆边的野地里开了许多杂花,人们将这些细碎琐屑的花采了摆在中堂中观赏。
注释:¹众芳:泛指细琐之野花。²采撷:摘取。³升中堂:花得登庙堂之上,而甘菊反失其时。中堂:诗中代指高位。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念兹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²缠风霜。
译文:感念你空长了大大的枝叶,只因根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为风霜所侵。
注释:¹兹:此。²失所:谓失其故所,结根失所,故前曰“空长”。

  这首诗中菊花意象应是诗人自况。

  诗先写“叹”的原因是“移时晚”。花草树木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菊花应在深秋开放,重阳节是赏菊的好时候。檐前的菊花因为移植的时间晚了,没能赶上在重阳佳节引万千人瞩目的环境中绽放。

  其后,“明日萧条醉尽醒”,没有了重阳佳节其乐融融的氛围,赏花人的兴致由浓转薄直至曲终人散,你开的再绚烂多姿也没有什么用。

  再写“众芳”被采撷,反衬甘菊不被用,更可叹。篱边的野花被精心采摘,甘菊因为生不逢时,即使花蕾缀满枝头,非但不再会有人驻足欣赏,而且将敌不过要与残酷风霜抗争的命运。诗人在诗作中叹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时,实为叹息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杜甫饱读诗书,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却始终壮志难酬。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磅礴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纵横交错,抽象的情感经验凝聚成菊花意象。“甘菊”有着极佳的药用价值,却不被人们所采摘,诗人满腹经纶,却得不到君王重用,落得“移时晚”的结局,诗人与菊花有着相似的命运,菊花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这首诗的尾联“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看似在嗟叹菊花长的枝繁叶茂,却不能避免风雪寒霜的打击,实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露,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

  菊花的文化寓意与诗人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菊花的顽强执著精神与诗人永不磨灭的意志交相辉映,而菊花的审美意蕴也正与诗人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相映成辉。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14

tàntíngqiángānhuā

 tángdài 

tíngqiángānshíwǎn qīngruǐchóngyángkānzhāi 
míngxiāotiáozuìjìnxǐng cánhuālànmànkāi 
biānwàiduōzhòngfāng cǎixiésuǒshēngzhōngtáng 
niànkōngzhǎngzhī jiégēnshīsuǒchánfēngshuāng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试望平原,蔓草萦(yíng)¹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译文:秋色连天,平原万里。这里是古战场的残迹。放眼望去,只有那缠绕着尸骨的蔓草和那阴森的枯木。它如同一座收敛魂魄的地狱,凄凉,萧索。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满目孤愁,心怀万般伤痛,脑海中仿佛又忆起随时间远去的亡灵。想那孤垒荒凉,危亭旷望,有多少人终因饮恨余生而心死神伤?
注释:¹萦:缠绕。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yuán)¹(tuó)²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译文:秦始皇举起手中的剑指向东方,而九国联军的百万雄师也已经举兵西进。诸侯征战数百年,天地旋转,日月无光。最终秦皇削平了天下,而所有异国的文明也都随着刀光剑影化为碎片,流向虚空。依仗华山之险为城,紫渊之深为池,平定天下的雄图大业已经完成,而残暴的本性终究没有改变。架起鼋作为梁木,又流放了百万人民作为开边的士兵。江山飘摇,风雨无情,三十年的红颜转瞬逝,只落的个茫然使心惊!戍客断魂之日,却已魂归西天......
注释:¹鼋:鳖 。²鼍:一种鳄。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译文:赵王被俘虏后,终于离开了祖辈守卫百年的千里疆土,驾着哀鸣的马,身后跟着洒下热泪的臣子,向房陵进发。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想起那一桩桩历历在目的往事,雕梁玉砌,皇宫宝殿随水波无情的东流。回忆了它不知道多少次,每一次都久久的不能释然……别了故地的艳姬美女,丢弃了华贵的金车玉乘。想举杯痛饮的时候,悲伤便如那连天雪浪般倾泻出来……可恨可叹啊,蹉跎英雄志,苍老少年情!千古功名仍在,但生前却是寂寞不幸,功名啊功名,你终比不上一腔悲愤的积怨!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kè至,握手何言?
译文:李陵打过大漠,北进数千里,所过之处,白刃一指,血海汪洋。只叹是三年征战,终抵不过胡人的八万铁骑。他低头受降的时候,征战的光辉只变成千古的骂名,留的个叛国背主的记忆……拔出长剑,狠狠的击在虚幻的玉柱上,时空里的虚影和冤魂不禁打了个冷战。情系着汉家宫室,身却只能留在这雁门!断裂的玉帛怎能容的下千言万语,此时只消一句,“我赴黄泉去,来世再报恩!”不知多少年后的早上,窗上的水珠悄悄的划开了天幕的迷茫,生死离别,此时若能相见,又该说些什么呢?
注释:¹溘:忽然。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译文:明妃即将离去的时候,仰天长叹,叹身世不争,更叹这世间无情。远了,远了,紫台的宫禁马车已消失不见,远望关山苍茫,万里之遥,又岂可一朝飞渡?长空里萧萧的风响中,白昼的太阳渐渐的西沉。陇地的大雁开始成群的南飞,而带状的浮云也惟留下一行单调和孤楚。此刻君王又在那宫室里思量着什么呢?走过大漠,穿过异域,却是“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诗)!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dàng)¹文史。 赍(jī)²志没地,长怀无已。
译文:冯衍罢业归田,闭门谢客,终日伤神叹息。家里的孺人稚子依旧,可那终不过是一场虚无啊。没有了公卿的地位,便连一个小小的文吏也终视其不见。远大的志向破灭之日,惟有那不休的叹惋啊。也惟有因此,才有了“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千古悲情!
注释:¹跌宕:沉湎。²赍:怀抱,带。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láo)¹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yáng)²
译文:嵇康行将下狱的时候,神气还是那样的激扬。一杯浊酒,在每个黄昏时独自慢饮,一架素琴,在每个黎明的时候独自弹奏,眼前所见,惟有那秋之萧瑟,云罗万里,阴晦无光……恍惚中那浩荡青冥腾空掠起,把长夜映的光芒万丈……
注释:¹醪:酒。²旸:光明。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yù)¹起,血下沾衿(jīn)²。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译文:孤苦的老臣曾经留下悔恨的泪水,不孝的子孙也终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心碎。万顷滔天的浪花里,也许可以回忆起从前流放到陇水的经历。那天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心伤随着冬日的风,久久盘旋,无法散去。泪水迷离,更是难以停止。当沾上衣襟的不再是泪水,而是鲜血的时候,我们又能品味到其中多少的酸楚呢?念此去往来寻觅,终见不到折戟沉沙的悲壮,也终觅不到黄尘古道边的无奈……
注释:¹汩:迅疾。²衿:同“襟”,衣襟。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译文:千百年过去了,马蹄已经重重叠叠的埋葬了数十个王朝,车轮的轨迹也终映成天河般的绚丽……黄烟滚滚翻腾着,哀歌从每个心灵深处的角落逐渐响起。血泪泣尽,流逝于时间,断送于黄沙。惟有大漠的孤烟消散了,惟有最后一匹骏马的白骨缓缓没入那幽咽的寒泉……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译文: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近结束了。数千载春秋变幻,数百载风雨飘摇,春草还生,秋风乍起……绮罗黯淡了它的流光,池馆剥落了它的红瓦,琴瑟的弦断尽了,丘垄也终渐化为平川……江山不变,而国已变幻,人生自古谁无死?想到这里,还有谁不为这万古之恨默默的抽泣。

试望平原

  第一部分,这部分就是赋作第一段: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魂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这一段意思是:眺望原野,杂草缠绕尸骨,大树聚敛魂魄。人生到了这种境地,难道还有什么吉凶祸福可言吗?我本来就是个含恨之人,看到这种情景,便抑制不住心中的惊惧,因此更想到古时那些饮恨而死的人。这段是开篇序言,作者直接点出主题,一开篇就给人一种十分苍凉悲愤之感。接下来从第二段到第九段,是赋作的第二部分,也是整篇《恨赋》的重点,这一部分分别列举了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人,以及类举了其他几种不同的人,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恨:

秦始皇

  第一个是秦始皇:“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yuán,tuó)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这段意思是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诸侯都到西方来朝见,平定天下,统一文法,秦王朝占有有利地形,易守难攻。而他又雄心勃勃,武力并未用尽,宏伟的战略并未完全实现,因此他更勾画远图,希望征服海外,然而蓝图并未实现,他便魂断西方,此为始皇壮志未酬之恨。

赵王迁

  第二个是赵王迁:“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这段意思是,赵王做了俘虏,被迁徙到了房陵。整天心神不宁,失去了美丽的姬妾及富丽堂皇的车马。置酒欲饮之时,悲愤首先填满心胸。最终死去,怨恨依然无尽无穷。此为赵迁亡国辱身之恨。赵王迁,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是为赵幽缪王,名叫迁。秦国俘虏赵迁之后,赵国逃亡的大夫们共同扶立赵嘉(赵嘉是赵迁同父异母兄,其父赵悼襄王的嫡子,悼襄王因为宠爱赵迁的母亲,所以废了嫡子赵嘉而立庶子赵迁为太子),在代地(今河北蔚县城东一带)称王。六年后,就是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

李陵

  第三个是李陵:“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kè)至,握手何言!”这段意思是,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杀其全家,他名辱身冤。李陵在投降后,郁闷如狂,孤独心惭,无从发泄和排解。但是他虽身在匈奴,但却心怀故国,欲报汉恩。然而生命短促,无话可说,遗憾终身!这是李陵名辱身死却又含冤莫白之恨!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他投降匈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另外这段中还有一句“裂帛系书”,这四个字的意思,其实就是作者化用苏武的故事来说明李陵欲报汉恩。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迫降不从,被徙至北海无人处放羊,苏武执汉节、饮冰雪、吃草籽,坚持19年。昭帝年间,常惠教汉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一只鸿雁,足系帛书,书上说苏武在某泽中,单于才放了苏武,使其得以归汉。

王昭君

  第四个是王昭君:“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这段意思是,王昭君离汉北去,远嫁匈奴,仰天深深叹息。离王宫逐渐远去,一路将要经过关隘山峦,行程遥远,似乎没有尽头。边塞荒漠,风沙阵阵,白日西沉,孤雁零落,云色惨淡。明妃心中虽然想念盼望君王,但最终死在异域。这是王昭君远居塞外,愁死他乡之恨!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历来就有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闭月、贵妃羞花之说!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姊归(今属湖北)人。晋朝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冯衍

  第五个是冯衍:“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儒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jī)志没地,长怀无已。”这段的意思是,冯衍当罪,被罢免归田。他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往来,关上门庭,不再出去做官,在家陪伴妻儿。他轻慢王侯公卿,在艺术创作上放荡不羁,敢想敢言。他虽然胸怀大志,但已经无从实现,徒然死去,饮恨不止。冯衍,《后汉书》中有传,字敬通。东汉辞赋家,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冯衍之恨,就是心怀壮志,报国无门,郁郁而终之恨!

嵇康

  最后一个是嵇康:“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láo)夕阳,素琴晨张。秋日萧萦,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yáng)。”这段的意思是,嵇康下狱,气概激昂。每天喝劣质的酒,弹普通的琴,萧条冷落,没有生机,他心中郁结着那种高迈不俗的情怀,夜不能寐,以盼天明。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有《琴赋》等。“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之恨,是为世道黑暗,清流难容之恨。

孽子坠心

  接下来两段:“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这两段的意思是,还有那些孤立无助的远臣,不是嫡出的庶子,掉泪担心,惶惶终日。以及贬谪流迁、流放边远地区的官员。他们这种种人,一旦听见风声迅猛而起,便滴泣为血,沾满衣襟。他们尝尽辛酸,最终还是落得个饮恨吞声,消散湮灭的结果。边关众人,平时虽然车骑繁多以致黄尘漫天,亦或歌乐四起,舞乐喧天,最终还是一死,尸骨埋于九泉之下”。

结论

  写到这里,作者不再一一列举单独的个体,而是类列了其他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由个体而及大众,举出他们虽然各自恨所不同,但却人人饮恨的结果。最后再把前面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结合起来得出最后一段,也是整篇赋作最后一部分的结论。

hèn

jiāngyān nánběicháo 

    shìwàngpíngyuán màncǎoyíng gǒngliǎnhún rénshēngdào tiāndàonìnglùn shìběnhènrén xīnjīng zhíniànzhě hènér 

    zhìqínànjiàn zhūhóu西chí xiāopíngtiānxià tóngwéngòngguī huàshānwéichéng yuānwéichí xióng wèi fāngjiàyuántuówéiliáng xúnhǎiyòusòng dànhúnduàn gōngchēwǎnchū 

    ruònǎizhàowáng qiānfánglíng xīndòng mèidànshénxīng biéyànměi sàngjīnshèng zhìjiǔyǐn bēiláitiányīng qiānqiūwànsuì wéiyuànnánshèng 

    zhìjūnxiángběi míngshēnyuān jiànzhù diàoyǐngcánhún qíngwǎngshàngjùn xīnliúyànmén lièshū shìhuánhànēn zhāozhì shǒuyán 

    ruòmíngfēishí yǎngtiāntài táishāoyuǎn guānshān yáofēng bái西 lǒngyànshǎofēi dàiyúnguǎ wàngjūnwáng zhōngjué 

    zhìnǎijìngtōngjiàn guītián guānquèsǎo sāiménshì zuǒduìrén nòngzhì tuōlüègōngqīng diēdàngwénshǐ zhì chánghuái怀 

    zhōngsǎnxià shényáng zhuóláoyǐn qínchénzhāng qiūxiāosuǒ yúnguāng qīngxiázhī xiūzhīyáng 

    huòyǒuchénwēi nièzhuìxīn qiānhǎishàng liúshùlǒngyīn réndànwénbēifēng xuèxiàzhānjīn hánsuāntàn xiāoluòyānchén 

    ruònǎidié chētúnguǐ huángchén chuī yānduànhuǒjué quán 

    zāi chūncǎoqiūfēngjīng qiūfēngchūncǎoshēng luóchíguǎnjìn qínmièqiūlǒngpíng jiēyǒu yǐnhènértūnshēng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一树衰(shuāi)残委泥土,双枝荣耀(yào)植天庭¹
译文:垂柳一株,委身于永丰坊西南角的荒园中,因柔条极茂,被东使取两枝植于宫中,从此荣耀百倍,无异升天。
注释:¹天庭:指古代神话中的玉帝皇庭,也指帝王的宫廷。此处即指宫廷。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译文:料想今春的天象,将会有两颗新星得蒙柳宿星的光芒惠泽了。

zhàoyǒngfēngliǔzhíjìnyuàngǎn--bái

shùshuāicánwěishuāngzhīróng耀yàozhítiāntíng

dìngzhīxuánxiàngjīnchūnhòuliǔ宿guāngzhōngtiānliǎngxīng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初见 一作:下见)
仙台初见五城楼¹,风物凄(qī)凄宿雨²收。(初见 一作:下见)
译文: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注释:¹五城楼:这里借指仙游观。²宿雨:隔宿的雨。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zhēn)¹近报汉宫秋。
译文: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注释:¹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闲 一作:生)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¹小洞幽。(闲 一作:生)
译文: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注释:¹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何用别寻方外¹去,人间亦自有丹丘²
译文: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注释:¹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²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宿”。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宿,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tóngxiānyóuguàn

hánhóng tángdài 

xiāntáichūxiànchénglóu fēng宿shōu  (chūxiànzuò xiàxiàn )
shānyáoliánqínshùwǎn zhēnshēngjìnbàohàngōngqiū 
shūsōngyǐngluòkōngtánjìng cǎoxiāngxiánxiǎodòngyōu  (xiánzuò shēng )
yòngbiéxúnfāngwài rénjiānyǒudānqiū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
乳燕¹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
译文:雏燕已飞,笋子已经长成竹,又到了春耕时节,田野上是谁家的两个姑娘在播种新谷。
注释:¹乳燕:新生的小燕。一说哺育期的母燕。
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无人¹无牛不及犁²,持刀斫(zhuó)³地翻作泥
译文:大概是她们家既无男人,也没有耕牛,那块地还没有犁过,姊妹俩正在持刀砍地,把土翻松。
注释:¹无人:指无男劳力。²不及犁:来不及犁。³斫:砍。⁴泥:慢、滞。《论语·子张》中有“致远恐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译文:姊妹俩说家境贫寒,母亲已经年衰体弱,哥哥从军去了,还没有娶嫂嫂。
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
去年灾疫(yì)牛囤(dùn)¹²,截绢³买刀都市中。
译文:去年灾疫流行,耕牛病死了,无法耕地,只好截下一段绢去集市上卖,得以买刀翻地。
注释:¹牛囤:牛栏。²空:指牛已因灾疫死去。³截绢:割下一段绢。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唐代市井交易,绢可以“与钱兼用”。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
头巾掩面畏人识¹,以刀代牛谁与同²
译文:怕被人耻笑,姊妹俩只好用头巾把脸遮起来,干着牛一样的重活,不知还有谁与她们一样蒙羞劳作。
注释:¹畏人识:古代男耕女织,未嫁女子耕田被认为是可耻的事,故以头巾掩面,怕人认出。²谁与同:指无人分担她们的艰苦。
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姊妹相携¹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²
译文:她们互相提携帮助,专心低头弯腰翻地,看不见地旁的路人,只看见前面的黄土。
注释:¹相携:相依赖。²不见路人只见土:是说她们不敢看人,只埋头翻地。
疏通畦垄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
疏通畦(qí)¹垄²防乱苗,整顿沟塍(chéng)³待时雨。
译文:她们整好田畦、田垄,以防杂草侵苗;疏通田沟,修好田埂,等待下雨。
注释:¹畦:田间划分的小区。²垄:田间高地。³沟塍:田沟、田埂。
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
日正南冈下饷归¹,可怜²(zhāo)(zhì)³扰惊飞。
译文:正午时分,二女收工回家吃午饭,此时正好有野雉从田间惊起,啼叫着飞走了。
注释:¹下饷归:休息回家吃饭。²可怜:可爱。³朝雉:指正在求偶的野鸡。
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东邻西舍花发尽¹,共惜²余芳³泪满衣。
译文:姊妹俩看到东邻西舍的花都已经开尽,不禁惋惜青春虚度,泪流满衣。
注释:¹花发尽:指姑娘们都出嫁了。²惜:痛惜。³余芳:剩余的花、残花。指姊妹俩。

  这首诗通过二女耕田的典型事例,塑造了动乱时代中乡村少女的勤苦形象,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农村经济带来的严重破坏,反映了战乱时代中农村民生困苦凋敝的现实。

  全诗分四大段。

  从开头至“持刀斫地翻作泥”四句是第一段,以路人的眼光,描绘所见二女在田野刀耕的情景。诗的开头很巧妙,先用“乳燕入巢笋成竹”一句起兴,接着用一个反问句“谁家二女种新谷”入题,往下两句便概括地交待出耕种的情景。这是一个独特的景象:在田垅上,既看不见男人,也看不到耕牛,只看见两个女子在持刀翻土。接下去诗人把笔锋一转,用女子的自叙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反常现象的问题。

  “自言家贫母年老”至“以刀代牛谁与同”六句是第二段,记叙二女对路人的答话,用弱女自叙的口吻回答了两女刀耕的原因:一是母亲年老,二是未娶嫂的哥哥从军去了,三是因灾疫耕牛死光,四是弱女无奈只能截绢买刀,以刀代耕。这几句交待了弱女面临的困境,深刻揭露了战乱和灾疫给农家带来的苦难。“未娶嫂”表明长兄从军已久;“牛囤空”道出灾疫严重;“截绢买刀”足见家境清贫;“头巾掩面”可知弱女内心之苦。这段描叙简练、凝重,层层深入,深切感人。

  “姊妹相携心正苦”至“整顿沟塍待时雨”四句是第三段,描叙姊妹二人辛勤劳作之苦。“姊妹相携”是姊妹同心协力,“惟见土”是躬身低头操作的专注辛苦。因为时已晚春,没有耕牛,又没男劳力,仅靠姊妹俩手中的刀耕,是不可能及时种上庄稼的。所以要赶紧疏通畦垅,整顿沟塍,以“待时雨”。一个“待”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眼前的耕作仍处在干旱之中,由此更见其劳作的艰辛。二是表现出弱女在贫苦的挣扎中怀抱的一点希望,即盼春雨能及时到来,争取有个好收成稍微改变一下眼前的困境。但诗点到为止,没有回答这点希望能不能实现的问题,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日正南下冈下饷归”至最后四句是第四段,以无所不知的叙述人语气,描写弱女青春将逝而不得出嫁的苦恼。姊妹二人,劳作了一上午,日正南冈,双双回家吃午饭。归途上,路旁草丛中求偶的雉鸡受到惊扰而双双起飞。客观之景,引起贫女的内心之思:年纪渐大,青春将逝,而今不得出嫁。想到这儿,她们不由泪湿衣襟。正是因为战乱、灾疫,给她们造成了这些痛苦和不幸。所以这个结尾与前面的内容紧密配合,又从另一个方面深化了诗的主题。

  《女耕田行》是一首叙事诗,但诗人在叙事上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起兴,变换叙事角度,借景言情等多种笔法,即使情节完整紧凑,又使诗情丰富饱满,给人以生动、真挚、深切之感。像诗的开头,以乳燕有巢,幼笋成竹的眼前景起兴,则有力地反衬了弱女孤苦劳作、青春将逝而仍无归宿的境遇。这样的开头既省略笔墨,又使叙述委婉有味,诗情浓郁。诗的第二段,改客观描叙的笔法于自叙,显得亲切感人,同时也避免了单纯客观描绘的呆板乏味。诗的最后两段,既有客观的描写,又有人物心迹的自我表述,两者相得益彰,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层层加深诗意,尤其是“朝雉惊飞”“邻舍花尽”的描述,既是客观景,又是弱女的心头事。这种景与情合,情因景生的描述方法,确实使一首叙事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收到了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81-38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