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虽自好,其奈倦游情。酬酢无同辈,行藏似隔生。
江山虽自好,其奈倦游情。酬酢无同辈,行藏似隔生。
低眉新礼数,染指旧功名。岂有雕虫客,能为世重轻。
低眉新礼数,染指旧功名。岂有雕虫客,能为世重轻。
王世贞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53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形若槁骸(hái)¹,心若死灰²
译文:形体像枯槁的骨骸,心灵像熄灭的灰烬。
注释:被衣:又作“蒲衣”,传说为尧时贤人。¹槁骸:枯槁的骨骸。²死灰:熄灭的灰烬。
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译文:他确实拥有实实在在的知识,却不因此而傲慢自矜。
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谋。
媒媒晦(huì)¹,无心而不可谋。
译文:他浑浑噩噩,迷迷糊糊,不可与他谋事呀,他真的无所用心。
注释:¹媒媒晦晦:媒媒,昏昧不明;晦晦,昏暗、暗昧。这里是指浑浑噩噩,稀里糊涂。
彼何人哉!
彼何人哉!
译文:哦,他是怎样的一种人!

  《被衣为啮缺歌》选自《庄子·知北游》,题目为后人所加。

  被衣自非等闲之辈,面对啮缺的问道,他着实谆谆告诫了一番:“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合。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庄子·知北游》)既要啮缺端正形体,集中视线,又要他收敛思想,统一姿态,让自然的和气与天界的神明降临。那时,德将造就他的内美,道将成为他的归宿。被衣要求他像刚生的牛犊那样,瞪着双眼,懵懵懂懂,无知无识又无期无求。言犹未了,啮缺就酣然进入梦乡。被衣见此,不禁心花怒放,一边吟唱,一边离开啮缺。他所吟唱的,就是这首《被衣为啮缺歌》。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一、二两句从形神两方面入笔,勾勒出一个从躯体到灵魂都已死灭的形象。从形体看,他既无润泽的肌肤,又无丰满的血肉,俨然一副骨骼标本;从心灵看,他既无复杂的思想,又无美好的期冀和追求,他万念俱灭,宛然一堆不复燃烧的死灰。这两句取喻精到,前者以槁骸喻形体的枯瘦,乃以虚喻实,后者以死灰喻寂灭的心灵,则以实喻虚,虚实相生,给人形象的思辨美感。而“心若死灰”更以其比喻的精警形象,凝成固定的成语,用以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精神境界,现代仍作为灰心丧气的形象表述,可见其语言的生命力。

  “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三、四两句揭橥一种审慎对待自我的人生态度,展现一种睿智内蕴而不外露炫耀的精神境界。此人明明具有不同凡俗的真知实学,却深藏不露,决不夸耀于人。对他来说,才智是一种充实,一种内蕴,一种修养;一切炫耀、夸饰、矜持、自傲都无必要,甚至成为生活的累赘。

  “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谋”,五、六两句抉示其处世哲学,显现其混沌糊涂、无所用心的生活态度。貌似糊涂,实则大智若愚,这正是洞察世事、参透人生的智慧的表现。“不可谋”,于世无功利目的,于己则可远离尘世的喧嚣和骚扰而求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彼何人哉”,最后总赞一句:这是怎样的一种人呢?戛然而止。《庄子·知北游》云:“大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不言、不议、不说、不作,是庄子大道无为思想的精义。而《被衣为啮缺歌》中着力刻画的槁骸似的形体,死灰般的灵魂,不以实知自持的风范,媒媒晦晦的举止,则形象地诠释了这一思想。这种人格,正是庄子所标举的至高无上的境界。此诗的思想内涵也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72-973页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荷香清露坠(zhuì),柳动好风生。
译文:荷花散发阵阵清香,早晨的露珠将要坠入水中,柳叶随着风生动飘荡。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微月¹初三夜,新蝉(chán)第一声。
译文:初三夜晚新月高悬,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
注释:¹微月:新月。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¹
译文: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的愁绪,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
注释:¹东京:东都洛阳。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我有竹林宅¹,别来蝉再鸣。
译文: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想来此时又有别处的蝉在我家鸣叫。
注释:¹竹林宅:指作者洛阳履道坊宅。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译文:不知道我家园子里倒映着月亮的水池中,是否有人趁着月色划船呢?

  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在苏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月苦;最后两句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诗境清幽。诗人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自然无拘束。

  苏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凉爽的东南风吹动着柳枝,有节奏地晃动着。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刚刚听到蝉叫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月,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月绪。原来诗人“静听忆东京”,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在诗人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呜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园中的那个小池子内有人在月色中划动着小船前行。

  病中多疑,病中多思,病中孤独感特别强烈,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态,诗人也不例外。诗人因病而特别想念洛阳的家园,想念那园中的家人,都是很自然之事。

  诗人的联想很丰富,他善于以一物为纽带,而展开遥远的另一空间的想象。月亮是诗人常用的一个联想的着笔点,但此诗不仅有月亮,还有蝉,用蝉来作联想的基础,这在历代诗歌中倒是比较少见的。但诗人将其放在特定的气氛中,感觉有些新奇,但也很亲切。

  诗从咏景物引发情思。开端咏荷、柳,伴随清露、好风,通过嗅觉、听觉的感受来透露夏夜纳凉的清爽舒适。诗境清新,近似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的境界。初三夜是新月始生之时,可见前两句未涉及视觉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以下从初闻蝉鸣表达月思。闻蝉而动客思,是诗人传统,白居易此际故园之思落干洛阳之宅,既有竹林风清与当前境界接近的原因,更含寓早日辞官闲居的心情。诗由景及情,浑然一体,自然无拘束。

参考资料:
1、 张黔,吕静平著.白居易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4:第165页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休洗红¹,洗多红色浅。
译文:不要洗红衣啊,一洗再洗,红色会变浅。
注释:¹休洗红:乐府古题。乐府古辞有《休洗红》二首。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qīng)¹(chěng)少年²,昨日殷(yīn)³见。
译文:亲爱的人儿骑上马,放辔驰骋要趁少年;昨日送你出征,与你相别在桥畔。
注释:¹卿卿:男女的爱称。这里用来称呼所爱恋的男子。²骋少年:放荡不羁的青年。骋,矜夸。³殷桥:桥因洗红而赤。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¹
译文:封侯之日早早归来,不要作那弦上的箭!
注释:¹弦上箭:比喻一去不复返。

  此诗纯是民歌体的一首诗,题目即由乐府古辞《休洗红二首》而来,而且从音调、字句上都仿拟《休洗红二首》的第一首(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 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承用其岁月易逝、红颜易老之义而以“休洗红”起兴,转而以少妇送别的口吻,最后以喻作结,嘱咐恋人功成名就后早日归来,不要一去不返,久负芳容,语浅而情深。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红纱绢洗得次数太多,难免褪色;红颜相思太久,自然憔悴。此处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岁月消磨,红颜易老,要珍惜青春时光。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以女子口吻写其送别之际嘱托男子功成名就后及时归来,不要如离弦之箭一去不返,使自己独守空闺,坐愁红颜老。这两句纯属生气灌注的活泼口语,语意浅近如话,比喻新颖贴切,晓畅自然,通俗易懂。

  全诗使用了比兴手法,节奏明快,言短情长,语重心长,在叮嘱的话语中,既有嘱托,更有深切的期盼,深深地揭示出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感情纯真,极富意趣。但全篇都是女郎送别的口气,虽然想象丰富,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但摹拟仿制的痕迹也还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主编;冯浩菲,徐传武 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232-233
2、 李小梅 选注.唐代情诗精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153-154
3、 滕学钦疏 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273
4、 傅经顺.李贺传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06月第1版:80
5、 杨鸿儒 编著.爱情诗评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176
6、 闵泽平 编著.李贺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52
向坟道径没荒榛,满室诗书积暗尘。
向坟道径没荒榛(zhēn)¹,满室诗书积暗尘²
译文:杂乱丛生的草木埋没了通往坟墓的道路,满室的诗书上堆积着灰尘。
注释:¹荒榛:杂乱丛生的草木。²暗尘:积累的尘埃。
长夜肯教黄壤晓,悲风不许白杨春。
长夜肯教黄壤(rǎng)晓,悲风不许白杨春。
译文:漫长的黑夜可以让黄泉下的人苏醒,悲伤的风儿却不许白杨逢春。
箪瓢颜子生仍促,布被黔娄死更贫。
(dān)(piáo)¹颜子²生仍促,布被³(qián)(lóu)死更贫。
译文:过着清贫生活的颜回;布被不能裹尸的黔娄,死时更加贫寒。
注释:¹箪瓢:典故名,典出《论语注疏·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瓢,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²颜子:指颜回。³布被:布制的被子。多以状生活清苦。⁴黔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他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洁身一世的端正品行为世人称颂。
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
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
译文:渺远的上苍的心意难以理解,上天把富贵和长寿都赐给了谁呢?

guòyánchùshì--bái

xiàngféndàojìngméihuāngzhēnmǎnshìshīshūànchénzhǎngkěnjiàohuángrǎngxiǎo

bēifēngbáiyángchūndānpiáoyánzishēngréngbèiqiánlóugèngpín

wèihuìyōuyōushàngtiānjiāng寿shòurén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¹(suí)²,在彼淇(qí)³。心之忧矣,之子无裳(cháng)
译文: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石桥上。我的之里真忧愁,你的身上没衣裳。
注释:¹狐:狐狸。一说狐喻男性。²绥绥:慢走貌。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³淇:卫国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⁴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⁵之子:这个人,那个人。⁶裳:下身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¹。心之忧矣,之子无带²
译文: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浅滩上。我的之里真忧愁,你没腰带不像样。
注释:¹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一说通“濑”,指水边沙滩。²带:束衣的带子。实指衣服。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¹。心之忧矣,之子无服²
译文: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河岸旁。我的之里真忧愁,你没衣服我之伤。
注释:¹侧:水边。²服:衣服。

  这是一首情诗。有人把它理解为妻子担忧在外的丈夫没有御寒衣物的诗,则诗以主人公看见有狐开篇,以狐之绥绥,来比久役于外的丈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貌。只见有一只身材单薄的狐狸,狐独地散漫地出没在淇河水落石出的地方。这应该是一幅冷清的秋天的景象,淇水河边,水落石出,狐狸身单影只地行走在石梁上。见此情景,女主人公心里对丈夫的担忧油然而生,他想到那久役于外的丈夫还没有御寒的下裳。

  全诗一唱三叹,每章只更换两个字,反复强化,深入地表达担忧之情。狐狸走在水浅的地方,湿了腿脚,由此想到自己男人还没有束紧衣裤的带子呢。狐狸走在河的岸边,完全没有弄湿身上,她就想到丈夫还没有成身的衣服呢。随着视线所及,看到狐狸从水落石出的地方,一步步走到岸上来,她就想到丈夫该穿什么衣物,真可谓知冷知热。从这个角度上说,此诗是贤妇人惦念远方丈夫冷暖的佳作。

  有人把此诗解为寡妇表白有心求偶之情,也可通。狐为妖媚之兽,诗人称此妇为“狐”,看来此妇也颇有风姿,诗人以诗揭露其心事,比之为狐、以物喻人,别饶风致。全诗三章,皆用比意。

  首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梁为石不沾水之处,在梁则可以穿好下裳,所以这多情的寡妇,以有狐求偶,对其所怜惜的鳏夫,表白自我的爱心说:“我心里所忧愁的,是那人还无以为裳,若是他娶了我他就可以不愁没有衣裳了。”次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厉”为深水可涉之处。《邶风·匏有苦叶》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涉过深水。需要有衣带束衣。此妇担心的,是心上所爱慕的那人还没有衣带。她想:“若是我嫁给他,我可以替他结成衣带他就不愁涉过深水时没有衣带了。”三章言此狐“在彼淇侧”,既然已在淇侧,可见已经渡过淇水,可以穿好衣服了。可是她担心那个人,还无以为服,她心想:“若是我和他结为婚姻,那么,那人就不愁没有衣服了。”

  这三章诗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年青寡妇的真挚爱心,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自是难得的佳作。在旧时代,遭逢丧乱,怨女旷夫,在各自失去配偶之后,想重建家庭,享受室家之爱,这是人生起码的要求,自然是无可非议的。这首诗,表白了寡妇有心求偶之情,在《国风》中是一首独特的爱情诗。至于此妇所爱慕的对方,是否已经觉察到她的爱心,以及如何作相应的表态,那是另外的事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8-129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30-131

yǒu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yǒusuísuí zàiliáng xīnzhīyōu zhīcháng 
yǒusuísuí zài xīnzhīyōu zhīdài 
yǒusuísuí zài xīnzhīyōu 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