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风光属太平,烛龙衔耀照严城。鳌峰屹立通明观,绛炬宵辉上下明。
元夕风光属太平,烛龙衔耀照严城。鳌峰屹立通明观,绛炬宵辉上下明。
赵佶

赵佶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 4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地险¹悠悠²天险³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译文:绵延的山川是多么雄奇险峻,帝王的瑞气映照着北斗七星。
注释:南朝:东晋以后,中国分裂为两部分,据有南方的是宋、齐、梁、陈四朝,为南朝。梁元帝都江陵,非建康,诗题为“南朝”是用梁元帝被西魏攻灭之事以概南朝。¹地险:指金陵地势险要。西晋张勃《吴录》:诸葛亮谓孙权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²悠悠:绵长的样子。与“长”义近,前者言时间久远,后者状空间长远。³天险:指长江天堑。⁴金陵王气:《太平御览》卷十七引《金陵图》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金陵:即今江苏南京。王气,帝王的祥瑞之气。⁵瑶光:北斗七星的第七颗星。吴地属斗宿分野,故说“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休夸此地分天下¹,只得徐妃²半面妆³
译文:不要夸耀金陵能够平分天下,南朝就像徐妃的半面妆,只不过拥有了半面江山。
注释:¹分天下:分有天下一半。²徐妃:即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因容貌不甚出色受到梁元帝的冷遇。³半面妆:《南史·后妃下》载:徐昭佩“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南朝都城金陵据山川之险,又上应天象;后两句借徐妃以半面妆接待梁元帝事,讽刺南朝皇帝拥有半壁江山的可悲。诗人别出心裁,巧妙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并借题发挥,在对南朝皇帝的讽剌中隐寓对晚唐君主苟安现状的不满,寄托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全诗篇幅虽小,含意却深。

  该诗的显著特征是采用了拼接组合的对比手法,揭示南朝短命的原因。

  前两句谓六朝建都的金陵有虎踞龙盘之固,且面临长江天堑,南朝统治者自持天地之险,王气上应天象,可以江山永固,划江而立,长保均分天下之势。然而除了东晋以外,在此建都的政权存在时间都不长,六个朝代像走马灯一样不停更换,这往往引起史家与诗人深深的思考。

  李商隐的这首诗在六朝亡国的万千头绪中拈出一端:“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徐妃半面妆”谓梁元帝与妃子徐昭佩不和。徐妃以妒出名,后被元帝逼死。这本是宫闱异闻,不关乎南朝兴亡的国事。再则梁元帝建都江陵,也不是建康。诗人以萧梁事概括江左南朝,属以点代面;徐妃以“半面妆”讽刺梁元帝一眼眚瞎,发泄对元帝冷置的不满,原本属于后宫争宠琐事,诗人则大而化之,以偏概全,借此讥讽南朝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可悲。诗人借题发挥,将“半面妆”和南朝统治者自恃的“分天下”的心理联系在一起,用“半面妆”这种蔑视帝王权威的嘲弄戏谑,轻轻抹倒南朝皇帝所夸耀的形胜与王气,不但使事灵变,妙语解颐,讽刺尖刻而不失幽默,而且在讽刺中表露了对不图进取,但求苟安的统治者的批判。

  从结构上看,前两句先从负面蓄势,第三句的“休夸”为全诗枢纽,逼出下句,而“此地分天下”则承上二句。末句“只得”的限制,宾语“徐妃半面妆”配合得横岭侧峰,使此句言外有言,语脉摇曳而用意深邃,匠心独运。首句“地险悠悠天险长”,句内反复出现两个“险”字,正是全诗负面的“关键词”,再加上复音词“悠悠”的拖腔拉调,更显露了对持险可以固若金汤的统治者心态的批驳讥讽。从构思上看,这首诗单举萧梁事以概南朝,举的又是“半面妆”这种小事,采取以小见大、借题发挥之法。表面上是写南朝兴废之事,其中实则有晚唐的影子。晚唐政权的力量日渐衰微,实力甚至比不上南朝中分天下的半统局面。所以,这首诗不仅在怀古,实为现实当局而发,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才是此诗更重要、更深刻的用心所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483-1484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744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眼见¹客愁愁不醒²,无赖³春色到江亭。
译文:这春色眼见客居他乡的我正愁得无法排解,竟还无赖的蔓延到江亭!
注释: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¹眼见:眼见得。²愁不醒:客愁无法排遣。³无赖:谓春色恼人。⁴江:指浣花溪。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即遣(qiǎn)¹花开深²造次³,便教莺语太丁宁
译文:你让花儿开放就已经十分鲁莽,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
注释:¹遣:排遣。²深:很,太。³造次:匆忙,仓猝。⁴丁宁:再三嘱咐。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juémànxīngjiǔshǒu ·

 tángdài 

yǎnjiànchóuchóuxǐng làichūndàojiāngtíng 
qiǎnhuākāishēnzào biàn便jiàoyīngtàidīngníng 
尧取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世本》
尧取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世本》
译文:尧娶散宜氏的女儿,叫女皇,女皇生了丹朱。
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尚书》
无若丹朱傲,惟慢游¹是好,傲虐²是作。罔(wǎng)昼夜頟(é)³,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tiǎn)(jué)世。《尚书》
译文:没有谁像丹朱那样傲慢无礼,他只喜欢懒惰逸乐,只作戏谑,不论白天晚上都不停止, (他还) 乘船玩 ,在家群聚淫乱,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注释:¹慢游:浪荡遨游。²傲虐:遨游嬉戏,残害百姓。³頟頟:不休息之貌。 ⁴罔水行舟:罔水:无水。没有水而在陆地上行船。比喻行为违背常理。⁵朋淫:群聚淫乱。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世本》
尧造围棋,丹朱善¹之。《世本》
译文:尧发明了围棋,丹朱很擅长。
注释:¹善:擅长。
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
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
译文:(尧知道丹朱不成器,) 不能继承帝位,因此将王位传给了舜。……尧说:“我不能辜负全天下人而让一人得利。”
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
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huān)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jí)(gǔn)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
译文: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在羽山将鲧诛杀,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人都悦服了。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史记》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史记》
译文: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诸侯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秦穆公¹谓伯乐曰:“子²之年长³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长
译文:秦穆公对伯乐说:“您年纪大了,您的家族中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长
注释:¹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²子:尊称,相当于“您长。³年长:年纪大了。子⁴姓:您的家族。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伯乐对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²。天下之马者³,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zhé),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mò)(xīn)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长
译文:伯乐回答说:“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天下最好的马,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无法捉摸。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我的家族中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的方法,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担柴打柴的叫九方皋的人,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求您接见他。长
注释:¹对:回答。²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 形容,形体外表。相,仔细观察。³天下之马者:天下最好的马。⁴若灭若没,若亡若失:意思是说千里马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无法捉摸。⁵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即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绝尘:不扬尘土。形容跑得快,灰尘来不及沾到马蹄上。弥辙:没有车辙。形容拉的车速度极快,车轮碾过没有留下痕迹。弥,同弭。⁶下才:才能低下的人。⁷良马:一般的好马。⁸与共:—起。⁹担纆薪菜:担柴挑柴。 纆,挑东西用的绳索。 菜,通采。薪菜,及打柴草。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¹。三月而反²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长穆公曰:“何马也?长对曰:“牝(pìn)³而黄。长使人往取之,牡(mǔ)而骊(lí)。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¹⁰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长
译文: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长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长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长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长
注释:¹使行求马:派遣他到外面去找千里马。²反:同“返长,返回。³牝:雌性的鸟、兽。与“牡长相对。⁴牡:雄性的鸟、兽。⁵骊:纯黑色的马。⁶说:同“悦长,高兴。⁷败矣:坏了、糟了。⁸色物:色,纯色:物,杂色。两者指马的颜色。⁹尚:尚且。¹⁰弗:不。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伯乐喟(kuì)¹太息²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³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长
译文: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观察他所需要观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哩!长
注释:¹喟然:叹气的样子。²太息:长叹。³天机:天赋的悟性,或非常情深的道理。⁴遗:遗漏。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译文: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zhè)¹红。谁家²刻烛³待春风。
译文: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浓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红裙,还像往年一样绚烂吗?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
注释:¹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传入内地,初为独舞,后演化为双人舞,宋时发展为多人舞。²谁家:哪一家,此处指自家。³刻烛:在蜡烛上刻度数,点燃时以计时间。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竹叶¹(zūn)枝翻采燕²,九枝灯³(xiè)颤金虫。风流端倚天公。
译文:竹叶酒已经喝尽了,大家都在头上戴着彩绸做成的燕子来欢庆新年的到来。灯烛已经熄灭了,剩下的灯花仿佛一条条金虫在微微颤抖,如此风流快乐,全仗着天公的庇护啊。
注释:¹竹叶:指竹叶酒。²采燕:旧俗于立春时剪彩绸为燕子形,饰于头上。³九枝灯:一干九枝的烛灯。⁴灺:熄灭。⁵金虫:比喻灯花。⁶端:真。⁷合:应该,应当。

  上片写年末岁尾,各家皆翘首以待新春第一个黎明的到来。“收取闲心冷处浓”,开篇第一句话就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本应该抛开所有,放下一切,静心等待,但浓郁的闲情却是冷处偏浓。在一片本应该繁花着锦的情境中,纳兰却似有一种无言的忧伤。“舞裙犹忆柘枝红”,此情此景让纳兰回忆起了当年观看柘枝舞的情景,气氛热烈,婀娜婉转。“谁家刻烛待春风”,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在文人墨客的眼中,这就是十分风雅的事情了。这两句看似是回忆,却也道出了纳兰在除夕夜的一种怀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写守岁时的场景。富贵人家的除夕夜别有一派富贵景象:“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竹叶酒喝尽了,头戴采燕装饰的人们欢歌笑语,兴高采烈。九枝灯即将燃尽,余光之中贵妇们头上的金虫头饰与摇曳的烛光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这两句用酒杯、彩燕和灯几种意象来衬托除夕夜的热闹,反映出整个除夕夜的欢腾的情景。这两句还是对仗句。“竹叶樽”对“九枝灯”,“空”对“灺”,“翻彩燕”对“颤金虫”,很是工整,这些丰满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庆气氛。在这样风流快活的场景中,纳兰是沉默的,冷峻的,“风流端合倚天公”,要成为与前贤比肩的“风流人物”,去建功立业,却只能赖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强求,这句也表明了纳兰对当年逍遥自在生活的无限回忆。

  通篇来看,这首词写的是纳兰对往年除夕的回忆,词中着力描写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风流,也深隐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全词情寓于景,清空而灵动。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何灏等注析,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09:第43页

huànshā··gēngshēnchú--lánxìng

shōuxiánxīnlěngchùnóngqúnyóuzhèzhīhóngshuíjiāzhúdàichūnfēng

zhúzūnkōngfāncǎiyànjiǔzhīdēngxièchànjīnchóngfēngliúduāntiāng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