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绿相差次,红黄迭浅深。化工应自失,雕斲本何心。
碧绿相差次,红黄迭浅深。化工应自失,雕斲本何心。

sànhuā--zhào

绿xiāngchàhónghuángdiéqiǎnshēnhuàgōngyīngshīdiāozhuóběnxīn

赵佶

赵佶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 4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石门亭在青田县¹若干里,令朱君²为之。石门³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shēng)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译文:石门亭在青田县城外若干里,是县令朱君监督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古时候的人都在山上刻下自己游览参观的感慨之言,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可以看到。朱君到了之后就立了亭子,把从古至今存在的刻石全都立在亭中,并且写信给他外甥的女婿王安石,让他记下做亭子的意图。
注释:¹青田县:宋代属两浙路处州(治所在今丽水),地处瓯江单游,出石雕,境内有石门洞风景区。²令朱君:指当时青田县的知县,从下文可知他是作者丈人之舅。³石门:石门洞,在青田县西北三十五公里括苍山中。⁴甥:指甥女。⁵婿:丈夫,夫婿。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¹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²乎?其亦燕闲³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pù)剥偃(yǎn)(bó)而无所庇障且泯(mǐn)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mào)¹¹(xùn)于荒¹⁰。《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¹¹。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yōng)¹²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¹³,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建亭子的原因,难道是爱好山吗?或者也是喜爱观游眺望吗?难道是在这里问询民众的疾苦吗?难道是酒宴之后休息的地方吗?或者是怜惜那些人的刻石暴露在风雨之中剥蚀破损而无遮盖保护吗?人与物之间的感情沟通以同类为前提。广大繁茂美丽,万物依附着它生长而自己不认为有功的是山。喜爱山,是仁者的行为。到郊外的旷野之中去,登高远望一定有感慨。《尚书》中不是说:“我老死在荒野中。”《诗经》中不是说过: “驾车出城游览,以排除心中的忧虑。”环顾自身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而可忧的一定是天下,忧虑天下之事的也是仁呀!人怎么敢自己安逸?到了这里见到的都是深山幽谷中的民众,和他们交谈,问询他们的疾苦,难道还有阻碍而听不到人民的言论吗?探求人民的疾苦,也是仁呀!政事没有大小之别,不以德行来进行一定不能使民众服从。民众服从了才可以没有争论。民众没有急议,县令难道就能没事休息、游山玩水吗?古今的名人,他们的刻石有幸还在,他们的文笔也的确很好,那么他们的名声和刻石一样可以不朽,成就别人的名声不阻碍他们的志向也是仁呀!朱君建亭的意图是对呢?还是不对?
注释:¹直:特,但,只不过。²疾忧:疾苦忧患。³燕闲:安宁,安闲。⁴暴:即曝,太阳晒。⁵偃:卧倒,伏倒为仆,仰倒为偃。⁶踣:僵仆。⁷庇障:逮蔽。⁸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人与物之间的感情沟通以同类为前提。⁹慨然:感慨。¹⁰予耄逊于荒:我老死在荒野中。语本《尚书·微子》,原文作:“吾家耄逊于荒。”耄:形容年老。逊:逃遁,逃避;荒:边远地区。¹¹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出自《诗经·邶风·泉水》,意指驾车出城去,排除心中的忧虑。写:通“泻”,宣泄。¹²壅:障蔽,遮盖。¹³化服:感化顺服。

  本文一方面赞美县令朱君无论品德或为政,都以“仁”为本,是一位忧民、忧天下的仁爱县官;另一方面,作者借题发挥,阐明自己所主张的儒家的“仁”政。全文抒情议论并重,文字充满激情,韵味深厚,读起来引人入胜。

  第一段先交待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缘起。石门亭在青田县石门山上,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山是一座名山,上有石门洞,至今仍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古代的人都将自己观游的感想刻在石上,留在山中,那些石刻相对而望,难以数计。朱君为令后就建了石门亭,把那古今石刻都拾取来立在亭中,成一胜景。并且写信让外甥婿王安石作篇“记”,记其作亭之意。这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张本。

  第二段文字是这篇“记”的主体,全段围绕朱君“作亭之意”展开笔墨。一开头以排比的设问式揣度作亭的本意。文中写道:“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一连串五个设问句,以排比出之,加强了揣度的语势,引起读者一连串的思考,急切地想得到答案。下面就分别予以分析作答。

  一说,人与物之相互好恶必然因其相类,那使万物附在上面而生长,不以此为功的“山”,是“广大茂美”,富有仁爱精神。那么爱好此山之人,当然有“仁”爱之意。如此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其直好山乎?”这一问题,并且论述到“好山”含有深刻的“仁”意在。

  二说,离开城郊到野外,登山望远,其中必有感慨产生。为了阐明这一点,作者引用了“《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及《诗经》中的“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文中于此还分析了“忧”的内容,说“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从而回答了前面设问中提出的“好观游眺望乎?”因而指出其亦有深刻的“仁”意在。

  三说人在穷困不显达的时候怎能安闲逸乐?百姓在深山长谷中,县令与民相对为言,了解他们的疾苦忧虑,那有阻塞而听不到其疾苦呢?然后得出结论说“求民之疾忧,亦仁也。”至此回答了前面第三个设问句中的问题:“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

  四说当政没有大小之分,不施“德”政,民就无法教化,百姓教化顺服了,就可以没有诉讼,民没有讼事,县令才能休息无事,悠闲自得地嬉戏。这里又回答了前面的“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这一问题,这里作者将“仁”政,以“德”出之,放在教化民众之中。

  五说古今之名人石刻幸在,其文字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名与石刻都能传而不朽,使其“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又是“仁”之意也。这里亦回答了前面第五个设问“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分析,归纳出朱君“作亭之意”乃是一个“仁”字。然后文章又以设问句言道:“其然乎?其不然乎?”

  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以五个排比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逐个回答,不枝不蔓,并逐层分析推理论述,每一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严谨,分析透辟,行文游刃有余,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赏析 第3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549-551页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¹春、不禁过青门²,御沟涨、潜通南浦³。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què)、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译文:梨花还染着夜月的银雾,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宫苑关不住阳春,春光延伸到遥远的城门。御沟里涨满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细柳垂丝丝金缕,东风平和静穆。望壮丽宫阔高耸入云,那并不是烟雾霏霏的仙境。清平时代,朝中和民间多么欢悦。帝城条条大路,喧响着箫声鼓乐。
注释:¹内苑:皇宫花园。²青门:汉长安东南门,后泛指京城城门。³浦:水边,这里泛指京城外面的江河。⁴凤阙:汉代宫阙名。⁵非烟非雾:指祥瑞之气。庆云是一种彩云,古人迷信,认为是祥瑞之气。⁶九陌:汉长安城中有八街、九陌。后来泛指都城大路。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¹莺儿百啭(zhuàn)²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xiè)³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xíng)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ān),醉襟(jīn)惹、乱花飞絮。
译文:黄莺儿歌声断续,小燕子飞来飞去。绿水中倒映着岸边台榭,秋千影随水波荡漾不伍。一对对游女,聚集着做斗草游戏,踏青路上洋溢着卖糖的香气,到处是携酒野宴的人,你也许会幸运地认识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门。少年跨着雕鞍宝马,向晚时在一起欢聚,酣醉中,衣襟上沽惹着片片落红、点点飞絮。
注释:¹乍:恰好,正是。²啭:鸟声宛转。³榭:建在高台上的宽敞屋宇。⁴斗草:古代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⁵饧:糖稀,软糖。⁶踏青:指春天郊游。⁷夭桃:茂盛而艳丽的桃花。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正轻寒轻暖漏永¹,半阴半晴云暮。禁火²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³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chāng)(hé)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译文:正是轻寒轻暖宜人的长昼,云天半阴半晴的日暮,在这禁火时节,青年们已把新妆试著。岁华恰到最佳处,清明时看汉宫传送蜡烛,翠烟缕缕,飞进门前种槐的贵人府。兵卫全都撤除,皇宫敞开千门万户,不再听到传诏宣旨,停止了一切的公务。
注释:¹漏永:夜漫长。²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³三分:很,最。⁴槐府:贵人宅第,门前植槐。⁵敛:引申为撤离。⁶阊阖:宫之正门。⁷住传宣:停止传旨、宣官员上殿。⁸休务:停止公务。

  全词用赋的铺张扬厉之笔法极力铺叙京城清明时节的节序风光,粉饰出一片虚假的太平繁荣景象。词分上、中、下三片,上片写宫苑中的春景,由内及外;中片写郊外之游,具体描写莺歌燕舞、各色人物游冶欢乐的情形;下片写贵族宅院中的喜庆景象。

  上片写春到京城,将优美的春景,归结为“朝野多欢”、“箫鼓”盈衢的“太平气象”。“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首二句写景,收入了梨花、海棠、夜月、朝雨这一系列意象,色彩清丽,并未沾染上多少宫廷的富贵气息。“内苑春”四句写春意由皇宫内苑延向民间,渲染出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东风静”四句,描写东风拂柳的春日景象和皇宫楼阙的巍峨,烘托出帝王之家的祥和与高贵。东风和煦闲静,细柳静静地垂拂着金黄色的柳丝,远远望去,皇宫楼阙金碧辉煌,朦朦缥缈,却非烟非雾。“好时代”四句全是颂扬之词,粉饰出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

  中片写市井之繁华热闹。流莺宛转,燕子去来,近水台榭映秋千,成双游女戏斗草。卖场携酒,踏青祭扫,游人往返不绝,犹有留情于“夭桃朱户”人家者。仍归结为贵族子弟纵马豪饮的游冶逸兴。“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这二句写莺歌燕舞,既是对景物的描绘,也象征着太平盛世的祥和安宁。“近绿水”四句描写了荡秋千和斗百草两种游戏场面,姑娘们的嬉耍在无形之中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美色。“饧香更”四句描写了踏青路上的热闹景象,暗示了这也正是青年男女们恋爱的季节。“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中片歇拍二句描写了富贵子弟的狂饮醉归,暗衬出一派醉生梦死的承平景象。

  下片借寒食清明习俗禁火,宫中以蜡烛分赐近臣,及弛禁开门,住宣休务等事,写皇上降恩,与百僚同乐,以此颂圣。“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这二句交待了天气和节候特征,暗示天下风调雨顺,人心舒畅。“禁火天”描写了民间“试新妆”的喜气,呈现出一派万象更新的可喜气象。“清明看”四句,描写了宫廷传蜡烛“燃薪火”的盛况,进一步渲染了万象更新的盛世气象。“敛兵卫”四句描写了节日里皇宫朝廷的安宁气象,“敛兵卫”而洞开宫廷大门,具体印证了前面的“太平”;“又还休务”则是对“朝野多欢”的一个总的收束。全词也在这样一片太平祥和的氛围中戛然而止。

  统观全篇,是一种竭力罗列铺陈的赋体写法。比之于出自真情实感的抒情词作来,其文与价值或要逊色得多,但就当时文学现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诗词体式“应制体”来看,也还是写得比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评词者的赞许。全词铺叙勾勒,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处处照应;语言雅洁富丽,修饰精工自然,既具音律美,又具意境美。

参考资料:
1、 上疆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0-171
2、 沙灵娜.宋词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27-330

sāntái ·qīngmíngyìngzhì

wànyǒng sòngdài 

jiànhuāchūdàiyuè hǎitángbànhánzhāo nèiyuànchūn jìnguòqīngmén gōuzhǎng qiántōngnán dōngfēngjìng liǔchuíjīn wàngfèngquè fēiyānfēi hǎoshídài zhāoduōhuān biànjiǔ tàipíngxiāo 
zhàyīngérbǎizhuànduàn yànfēiláifēi jìn绿shuǐ táixièyìngqiūqiān dòucǎo shuāngshuāngyóu xíngxiānggèng jiǔlěngqīng huìànshí yāotáozhū xiàngwǎnzhòu bǎodiāoān zuìjīn luànhuāfēi 
zhèngqīnghánqīngnuǎnlòuyǒng bànyīnbànqíngyún jìnhuǒtiān shìshìxīnzhuāng suìhuádào sānfēnjiāchù qīngmíngkàn hàngōngchuán sàncuìyān fēihuái liǎnbīngwèi chāngménkāi zhùchuánxuān yòuháixiū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林中空寂舍¹,阶下终南山。
译文: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
注释:青龙寺:位于长安之东南,《长安志》:“南门之东青龙寺,本隋灵感寺,582年(开皇二年)立。”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之地。¹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维摩经》:“毕竟空寂舍。”鸠摩罗什日:障蔽风雨,莫过于舍;灭除众志,莫过于空。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也。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¹间。 
译文:高卧在绳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间。
注释:¹六合:天地四方。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¹
译文:浮云处处幻灭,飞鸟几时飞还。
注释:¹飞鸟何时还:这一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意。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译文:问义时天人相接,无心间世界清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谁知大隐者¹,兄弟自追攀。
译文:有谁知这真正的隐者,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
注释:¹大隐者:不拘归隐形式而心意真正隐遁的隐者。王康琚诗云:“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
诗人王缙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极深。然而王缙一生又一直做着大官。如何解决这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王缙找到了一条途径,即做一个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这首游青龙寺的诗作便表现这种倾向。青龙寺,原本是远离长安城的一个清静之所,但王缙却不写它的僻静。诗中先是烘托隐者的气度,然后以浮云与飞鸟写世界的喧嚣,再写这位大隐者由于得道而与天地相通,既然他无心于人事,那不论他身处何方,都会是清静的境界。王缙借昙壁上人写出自己的理想。这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态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tóngwángchānglíngpéiyóuqīnglóngtánshàngrénxiōngyuànxiōngwéi--wángjìn

línzhōngkōngshějiēxiàzhōngnánshān

gāochuángshànghuíkànliùjiān

yúnchùmièfēiniǎoshíhái

wèntiānrénjiēxīnshìjièxián

shuízhīyǐnzhěxiōngzhuīpān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这首诗是评论幽僻清冷的诗歌风格。大凡万古言情之作,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抚写境象,也凄凉如山鬼的零泪。前二句泛叙古今悲情,构造出一片悲愁哀苦的境界。一般认为这两句是在说李贺,因李贺诗中常有“秋虫”、“山鬼”的意象;也有认为指李贺、孟郊二人,因孟郊常以“秋虫”自喻。这两句可解释为泛说全体这类相似风格的诗人。 孟郊、李贺都穷愁不遇,作诗都好苦吟,诗风都较幽冷。 穷愁本是人生不幸,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何处穷。元好问的态度非常明确,认为应该是“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杨叔能小亨集引》)。孟郊、李贺显然没有如此泰然,寒乞之声不绝于耳,诗境幽冷凄婉。元好问反对幽僻凄冷的诗歌境界,即他所说,“要造微,不要鬼窟中觅活计”(卷五十四《诗文自警》)。孟郊诗歌可谓造微,但他所得不过是秋虫之类幽微之物。李贺也是如此,有些诗篇正是从“鬼窟中觅活计”。孟郊、李贺的这种诗风,与元好问尚壮美、崇自然之旨相背,故元好问讥评之。

  后两句“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正如宗廷辅所说,是“就诗境言之”。“夹岸桃花锦浪生”是李白《鹦鹉洲》中的诗句,元好问借此来形容鉴湖(又名镜湖)春色,展现的是与孟郊、李贺迥然不同的开阔明朗、清新鲜活的境界。“无人赋”三字又表明,他的批评对象绝非孟郊、李贺个别诗人,而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中晚唐贫士文人,特别是与孟郊近似的一些诗人。 由此可见,该诗是通过孟郊、李贺来批评中晚唐穷愁苦吟一派诗人,没有盛唐开阔明朗气象,而流于幽僻凄冷。

lùnshīsānshíshǒu··shíliù--yuánhǎowèn

qièqièqiūchóngwànqíngdēngqiánshānguǐlèizònghéng

jiànchūnhǎorénànjiātáohuājǐnlàngshēng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