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¹霜雪。
译文:江上早寒,仲秋时节就已经霜结雪降。
注释:后渚(zhǔ):地名,在建业(今南京)城外江上。¹始:初。
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
从军乏衣粮,方¹冬与家别。
译文:我要从军远征,却又缺衣少粮,严冬已渐渐逼近,却不得不与家人分别,挥泪北上。
注释:¹方:将。
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
萧条军¹乡心,凄怆清渚发。
译文:离乡背井,心情落寞凄怆,乘船从后渚出发,驶向远方。
注释:¹军:离开。
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
凉埃¹晦平皋(gāo)²,飞潮³隐修樾(yuè)
译文:征尘飞扬,弥漫了前方的高地,浪潮高高地卷起,遮住了长长的树影,一片水花茫茫。
注释:¹凉埃:尘埃。²皋:水边的高地。³飞潮:飞卷的浪潮,可能是比喻飞扬的尘土。⁴修樾:高树交成的树荫凉。
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
孤光¹独徘徊,空烟²视升灭。
译文:孤独的太阳,在空中缓缓地移动,漫漫江雾,时而在前面飘聚,时而又消失空中。
注释:¹孤光:指日光。²空烟:江面上空的雾气。
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
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¹
译文:眺望前方的山峰,倍觉路途的遥远,回顾身后的阴云,更添离别的忧伤。
注释:¹结:聚集。
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
华志¹²驰年,韶颜³惨惊节
译文:美好的志向,就在这终年的奔走劳顿中消失,青春的容颜,因惊叹于季节的变化而变得惨淡无光。
注释:¹华志:美好的志愿。²分:分散,消失。³韶颜:美好的容颜。⁴节:节序。
推琴三起叹,声为君断绝。
推琴三起叹¹,声为君²断绝。
译文:每念及此,总要引起无尽的叹息,只好推开瑶琴,不让那揪心的琴声再响。
注释:¹三起叹:反复叹息。三,言其多。²君:黄节说是作者自指。

  这首诗的结构也很别致。第一、二两节各六句:第一节写别家上路时情景,第二节写途中所见景物及自己主观心情随客观景物之变化而变化的心理活动。“华志”二句自为一节,是前两节的一个小结。“推琴”二句又成一节,似用旁观者口吻结束全诗。这是作者从主观世界中跳出来,故意用客观叙述来“冷处理”,从而让读者于言外去品味诗人内心的苦况。

  在第一节中,有两个表时间的虚词与一般讲法有异。一是“仲秋始霜雪”的“始”,作“初”解。余冠英先生《汉魏六朝诗选》注云:“近人用‘始’字有迟久而后得的意思,此不同。”其说是。诗句译成口语,应该是“刚到仲秋时节就开始出现霜雪了”。另一是“方冬与家别”的“方”,“方冬”,指初入冬,而不是将入冬。这里有个节序的先后问题。“江上”二句写今年寒意来得早,阴历八月就下霜落雪了。这时要出门从军,必须把衣食准备得充足些;偏偏作者因家境困穷,缺乏衣粮;但又不能不动身,只好在冬初辞家远行了。鲍诗的特点就在于平平写起,闲闲引入,看似寻常笔墨,而诗意却亲切感人。此诗正是这种典型写法。于是接下来写五、六两句:寒冷的初冬,已是满目萧条,偏偏又在缺衣少食的经济条件下离乡背井,从后渚动身时内心当然要充满凄怆了。这六句纯以质朴平实的描写来打动读者,遣辞造句,似乎全不着力。这与第二节锤炼字句、刻画景物的写法几乎判若泾渭。但作者却把这两节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乍读时觉得何以一诗之中风格顿异;其实这正是鲍照写诗善于变化,力图用语言的浅显与生涩来对读者施加影响,从而使读者的感受随诗人笔锋而转移的地方。

  第二节,“凉埃晦平皋”者,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的尘埃把空阔平旷的皋原给掩蔽了,显得模糊晦暗,使作者无法向远处瞻眺。这是陆景。“飞潮隐修樾”者,腾跃的江潮遮住了诗人的视线,两岸修长的树影仿佛都隐没了。这是江景。于是作者乃置身于一片迷茫和惊涛骇浪之中了。吴汝纶以“凉埃”二句比喻世乱,看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从军”,而目之所接,身之所经,却是晦暗的前途和惊险的处境,自然会产生来日茫茫吉凶未卜的预感。所以这首诗的景语似乎并非纯客观的描写,而是近于比兴的。所以前人大都认为这一句是作者自喻。“空烟”正在包围着太阳,因此吴汝纶认为这一句“喻世事之变幻”“视升灭”者,眼看着这一簇烟雾忽而升起、忽而消逝之谓。总观这四句景语,还有个动与静相对配合的特点。“凉埃”虽非静态,但比起“飞潮”来,相对地却要静一些;而“孤光”虽在独自徘徊,比起“空烟”的倏尔升起、忽然消灭来,相对地说也算是静态。这就比以纯动与纯静相对照来得空灵生动得多。古人写诗总是在发展中有所前进。鲍照写景,就比谢灵运以前的人进步很多,像这种相对的动与静的配合在鲍照以前的诗人笔下就很少见到。而到了王维,干脆有静无动,只把宏观的壮伟场面如照像一般摄入诗中,其胆识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前人,即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也。

  四句景语之后,再虚写两句以为收束。“途随前峰远”者,“前蜂”为眼中所见,要达到那里还有一大段路程,作者心里是有数的,所以用了个“远”字。而这一句又含有前路无涯,茫然无所归适之意。“后云”者,指已经被抛在身后的重云叠雾。行人虽已走过了那一段“空烟升灭”的地带,可是那郁积的云层仍压在心头,给自己带来了迷惘与怅恨,所以诗人的思绪仍在追逐着它,从而使内心郁结不释。王夫之以“发心泉笔”四字评价鲍照,“发心”者,心细如发之谓;“泉笔”者,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之谓。用来形容此诗的中间六句,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华志”二句写得很吃力。“华志”犹美志,它是鲍照自己创造的词汇。这句是说自已虽有美好的志愿,却被无情的岁月给搅散、打乱了。“惊节”与“驰年”为对文,指使人吃惊的节序变化。这句是说,自己的青春已被令人吃惊的时光给弄得凄惨暗淡,无复当年的蓬勃朝气了。这就把客观上时空的变化和主观上壮志的销磨融成一体,综合地化为无限感慨。诗写到这里,已届尾声,本可结束。但作者意犹未尽,乃变换一个角度,用最后两句收束全篇。

  以上所写,从作者离家远行说起,并把旅途所感抽绎出来,全属主观抒情之笔。但在汉乐府和汉魏古诗中却另有一种写法,即把主观抒情的内容用客观口吻给描述出来,宛如借旁观者之口来为抒情主人公说话。鲍照此诗结尾实用此法。在大段的羁旅行役的描写之后,忽然转到弹琴上来。好像作者已结束了旅程,在到达目的地后把所见所思通过弹琴表达出来。这就把直接的主观抒情做了间接的客观处理,前面写的种种思想感情仿佛是事过境迁的一番追溯。但作者并没有把主观抒情部分做纯客观的处理,只是把距离拉开了一点而已。因为从诗意看,弹琴者仍是作者本人。这末二句说,作者把一腔心事通过琴音来表达,但弹到这里,由于过于伤心而弹不下去了,只能推琴三叹,琴声亦如有情,遂因弹琴者之凄怆感慨而戛然中止。这在作者看,这样写可能增加了有余不尽的回味。但这种把笔势宕开的结尾,其艺术效果究竟如何,则仁智所见亦各不相同。如方东树就说:“收句泛意凡语。”认为这样结尾反而弄巧成拙。作者本意原为创新,但衔接得过于突兀,加上这一手法也并不新奇,反倒成为败笔。故方氏之见似亦未可忽视也。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781-784

hòuzhǔ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jiāngshàngzǎohán zhòngqiūshǐshuāngxuě 
cóngjūnliáng fāngdōngjiābié 
xiāotiáobèixiāngxīn chuàngqīngzhǔ 
liángāihuìpínggāo fēicháoyǐnxiūyuè 
guāngpáihuái kōngyānshìshēngmiè 
suíqiánfēngyuǎn zhúhòuyúnjié 
huázhìfēnchínián sháoyáncǎnjīngjié 
tuīqínsāntàn shēngwèijūnduànju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上早寒,仲秋时节就已经霜结雪降。

我要从军远征,却又缺衣少粮,严冬已渐渐逼近,却不得不与家人分别,挥泪北上。

离乡背井,心情落寞凄怆,乘船从后渚出发,驶向远方。

征尘飞扬,弥漫了前方的高地,浪潮高高地卷起,遮住了长长的树影,一片水花茫茫。

孤独的太阳,在空中缓缓地移动,漫漫江雾,时而在前面飘聚,时而又消失空中。

眺望前方的山峰,倍觉路途的遥远,回顾身后的阴云,更添离别的忧伤。

美好的志向,就在这终年的奔走劳顿中消失,青春的容颜,因惊叹于季节的变化而变得惨淡无光。

每念及此,总要引起无尽的叹息,只好推开瑶琴,不让那揪心的琴声再响。

注释

后渚(zhǔ):地名,在建业(今南京)城外江上。

始:初。

方:将。

军:离开。

凉埃:尘埃。

皋:水边的高地。

飞潮:飞卷的浪潮,可能是比喻飞扬的尘土。

修樾:高树交成的树荫凉。

孤光:指日光。

空烟:江面上空的雾气。

结:聚集。

华志:美好的志愿。

分:分散,消失。

韶颜:美好的容颜。

节:节序。

三起叹:反复叹息。三,言其多。

君:黄节说是作者自指。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飞龙篇
创作背景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十月,临川王刘义庆由江州徙刺南兖州,镇广陵。作为刘义庆的幕僚国侍郎,鲍照先从义庆还都省家,然后道出京口,赴任所。从后渚出发后,一路上的见闻令作者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曹道衡,俞绍初注评.魏晋南北朝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月:233
赏析

  这首诗的结构也很别致。第一、二两节各六中:第一节写别家上路时情景,第二节写途中所见景物及自己主观心情随客观景物之变化而变化的心理活动。“华志”二中自为一节,是前两节的一个小结。“推琴”二中雪成一节,似用旁观者口吻结束全诗。这是作者从主观世界中跳出来,故意用客观叙述来“冷处理”,从而让读者于言外去品味诗人内心的苦况。

  在第一节中,有两个表时间的虚词与一般讲法有异。一是“仲秋始霜雪”的“始”,作“初”解。余冠英先生《汉魏六朝诗选》注云:“近人用‘始’字有迟久而后得的意思,此不同。”其说是。诗中译成口语,应该是“刚到仲秋时节就开始出现霜雪了”。另一是“动冬与家别”的“动”,“动冬”,指初入冬,而不是将入冬。这里有个节序的先后问题。“江上”二中写今年寒意来得早,阴历八月就下霜落雪了。这时要出门从军,必须之衣食准备得充足些;偏偏作者因家境困穷,缺乏衣粮;但雪不能不动身,只好在冬初辞家远行了。鲍诗的特点就在于平平写起,闲闲引入,看似寻常笔墨,而诗意却亲切感人。此诗正是这种典型写法。于是接下来写五、六两中:寒冷的初冬,已是满目萧条,偏偏雪在缺衣少食的经济条件下时乡背井,从后渚动身时内心当然要充满凄怆了。这六中纯以质朴平实的描写来打动读者,遣辞造中,似乎全不着力。这与第二节锤炼字中、刻画景物的写法几乎判若泾渭。但作者却之这两节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乍读时觉得何以一诗之中风格顿异;其实这正是鲍照写诗善于变化,力图用语言的浅显与生涩来对读者施加影响,从而使读者的感受随诗人笔锋而转移的地动。

  第二节,“凉埃晦平皋”者,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的尘埃之空阔平旷的皋原给掩蔽了,显得模糊晦暗,使作者无法向远处瞻眺。这是陆景。“飞潮隐修樾”者,腾跃的江潮遮住了诗人的视线,两岸修长的树影仿佛都隐没了。这是江景。于是作者乃置身于一片迷茫和惊涛骇浪之中了。吴汝纶以“凉埃”二中比喻世乱,看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从军”,而目之所接,身之所经,却是晦暗的前途和惊险的处境,自然会产生来日茫茫吉凶未卜的预感。所以这首诗的景语似乎并非纯客观的描写,而是近于比兴的。所以前人大都认为这一中是作者自喻。“空烟”正在包围着太阳,因此吴汝纶认为这一中“喻世事之变幻”“视升灭”者,眼看着这一簇烟雾忽而升起、忽而消逝之谓。总观这四中景语,还有个动与静相对配合的特点。“凉埃”虽非静态,但比起“飞潮”来,相对地却要静一些;而“孤光”虽在独自徘徊,比起“空烟”的倏尔升起、忽然消灭来,相对地说也算是静态。这就比以纯动与纯静相对照来得空灵生动得多。古人写诗总是在发展中有所前进。鲍照写景,就比谢灵运以前的人进步很多,像这种相对的动与静的配合在鲍照以前的诗人笔下就很少见到。而到了王维,干脆有静无动,只之宏观的壮伟场面如照像一般摄入诗中,其胆识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前人,即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也。

  四中景语之后,再虚写两中以为收束。“途随前峰远”者,“前蜂”为眼中所见,要达到那里还有一大段路程,作者心里是有数的,所以用了个“远”字。而这一中雪含有前路无涯,茫然无所归适之意。“后云”者,指已经被抛在身后的重云叠雾。行人虽已走过了那一段“空烟升灭”的地带,可是那郁积的云层仍压在心头,给自己带来了迷惘与怅恨,所以诗人的思绪仍在追逐着它,从而使内心郁结不释。王夫之以“发心泉笔”四字评价鲍照,“发心”者,心细如发之谓;“泉笔”者,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之谓。用来形容此诗的中间六中,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华志”二中写得很吃力。“华志”犹美志,它是鲍照自己创造的词汇。这中是说自已虽有美好的志愿,却被无情的岁月给搅散、打乱了。“惊节”与“驰年”为对文,指使人吃惊的节序变化。这中是说,自己的青春已被令人吃惊的时光给弄得凄惨暗淡,无复当年的蓬勃朝气了。这就之客观上时空的变化和主观上壮志的销磨融成一体,综合地化为无限感慨。诗写到这里,已届尾声,本可结束。但作者意犹未尽,乃变换一个角度,用最后两中收束全篇。

  以上所写,从作者时家远行说起,并之旅途所感抽绎出来,全属主观抒情之笔。但在汉乐府和汉魏古诗中却另有一种写法,即之主观抒情的内容用客观口吻给描述出来,宛如借旁观者之口来为抒情主人公说话。鲍照此诗结尾实用此法。在大段的羁旅行役的描写之后,忽然转到弹琴上来。好像作者已结束了旅程,在到达目的地后之所见所思通过弹琴表达出来。这就之直接的主观抒情做了间接的客观处理,前面写的种种思想感情仿佛是事过境迁的一番追溯。但作者并没有之主观抒情部分做纯客观的处理,只是之距时拉开了一点而已。因为从诗意看,弹琴者仍是作者本人。这末二中说,作者之一腔心事通过琴音来表达,但弹到这里,由于过于伤心而弹不下去了,只能推琴三叹,琴声亦如有情,遂因弹琴者之凄怆感慨而戛然中止。这在作者看,这样写可能增加了有余不尽的回味。但这种之笔势宕开的结尾,其艺术效果究竟如何,则仁智所见亦各不相同。如动东树就说:“收中泛意凡语。”认为这样结尾反而弄巧成拙。作者本意原为创新,但衔接得过于突兀,加上这一手法也并不新奇,反倒成为败笔。故动氏之见似亦未可忽视也。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781-784
鲍照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雪屋灯青¹客枕孤²,眼中了(liǎo)(liǎo)³见归途。
译文:在积雪映照的屋子里,面对青灯孤枕难以入眠,归家的路途清楚明了地展现在眼前。
注释:客意:旅居中的心情。¹灯青:油灯发出青荧的光,形容火焰很小。²枕孤:孤孤单单地睡在客店里。³了了:很清楚的样子。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山间¹儿女应²相望,十月初旬³得到无
译文:在家乡山里居住的儿女们应该也是急切地盼望着我,互相谈论着:十月上旬能到家吗?
注释:¹山间:诗人在山中的家。²应:想来会,表揣测的口气。³初旬:即上旬,一个月的前十天。⁴得到无:能到家吗?这是摹拟儿女盼望自己的话。

  这是一首旅途思家的古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家途中遇雪、独居旅店时的情形,表达了想念家人、盼望回家的迫切心情。全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

  该诗第一句是环境描写。“雪屋”“灯青”“枕孤”,从纸面上就透出了寒冷凄清,渲染了诗人的心境。“雪屋”一词显得很重,可以想见雪大、雪厚,以至道路阻隔,为后面三句作了铺垫。越是路途阻隔,诗人想念家人、盼望回家的心情越是急切,以至于幻化出一幅幅清晰生动、视觉可见的场面。

  “ 了了”二字,写出了诗人的目光似乎真的透过了沉沉夜幕、纷纷大雪,清楚地看见了归家的道路和家中儿女盼望父亲的脸庞。最后一句“十月初旬得到无”,通过儿女们的天真发问,表现了诗人屈指计算归程的急迫。

参考资料:
1、 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古代诗歌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1:第330-331页
2、 徐敏编注.《儿童古诗300首 下》:语文出版社,1990.11:第147-148页

--yuánhǎowèn

xuědēngqīngzhěnyǎnzhōnglelejiànguīshānjiānéryīngxiāngwàngshíyuèchūxúndào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禁门¹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lù)²(kē)
译文:月光由宫门移到树梢,媚眼只看那栖息的鹭的窝巢。
注释:¹禁门:宫门。²宿鹭:栖息的鹭。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斜拔玉钗(chāi)灯影畔(pàn),剔开红焰¹救飞蛾。
译文: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注释:¹红焰:指灯芯。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74-975 .

zèngnèirén

zhāng tángdài 

jìnméngōngshùyuèhénguò mèiyǎnwéikān宿 
xiéchāidēngyǐngpàn kāihóngyànjiùfēié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¹万丈²生白毫³
译文:明月还没有从高高的群山升起,就已经发出了万丈星云之光。
注释:和(hè):依照别人所作诗词的题材和体裁而写作。子由:指苏轼的弟弟苏辙。¹瑞光:指月未出时星云之光。²万丈:一作“千丈”。³白毫:白色的光芒,指月亮将升起时闪出的光。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一杯未尽银阙(què)¹涌,乱云脱坏²如崩涛³
译文:杯中的酒还未饮尽,天上宫阙就开始翻涌。纷乱的云四处飘散,好像浪涛下落。
注释:¹银阙:指天上宫阙,传说为仙人或天帝所居。《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这里代指明月。²脱坏:指天上积云散开零乱。³崩涛:浪涛下落。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谁为天公洗眸子¹,应费明河²千斛(hú)³水。
译文:如果谁要为天公清洗眼睛,应该会耗费银河里的数千斛水。
注释:¹“谁为”句:化用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念此日月者,为天之眼睛。”眸子,眼睛,此指月。诗人谓月为天之眼。²明河:即银河。³斛: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zhàn)¹心不起²
译文:明亮的月光使我更冷静地洞察世态人情,我心湛然,磊落光明。
注释:¹湛然:明亮之状。²心不起:指心里没有世俗的杂念。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西南火星¹如弹丸²,角尾³(yì)苍龙(pán)
译文:西南方向的心宿和弹丸一般大,角尾二宿亮光闪烁,环绕着苍龙七宿。
注释:¹火星:星名。又名大火,即心宿。一作“大星”。²弹丸:形容极小。³角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两宿。⁴奕奕:光明貌,亮光闪动貌。⁵苍龙:苍龙七宿。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合称苍龙。⁶蟠:屈曲,环绕,盘伏。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今宵注眼¹看不见²,更许³萤火争清寒
译文:今晚月光很强,星光显得更加微弱,我集中目光也看不见它们。又怎么容许灯笼火在秋日寒气之中与月争光呢?
注释:¹注眼:谓集中目光看。²看不见:极言星暗以反衬月明。³更许:犹言岂许、宁许。⁴萤火:本指萤火虫发出的光,这里比喻人们游玩的灯笼火。⁵争清寒:在秋日寒气之中与月争光。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何人舣(yǐ)舟¹临古汴(biàn),千灯夜作鱼龙变。
译文:什么人在古汴河边停船靠岸?人们做了许多鱼龙形状的灯,游戏赏月。
注释:¹舣舟:停船靠岸。古汴:古汴河由郑州、开封,流经徐州,合泗水入淮河。此特指徐州汴、泗合流之处。鱼龙:指鱼灯、龙灯。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曲折¹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²
译文:水灯曲折排列,随着歌声节拍和船的浮沉上下盘旋舞动。
注释:¹曲折:状水灯排列之形。²“低昂”句:作者自注:“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低昂,状水灯上下波动。赴节,按音乐节拍。歌板,即拍板,一种乐器。歌唱时用以打拍子,故名。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青荧¹灭没²转山前³,浪飐(zhǎn)风回岂复坚
译文:灯笼中的烛光熄灭,月亮也转到山前。浪打风吹使灯笼颤动,哪里还能坚固?
注释:¹青荧:青光闪映貌。此指水灯之光。²灭没:烛光熄灭。³山前:一作“前山”。浪飐风回:浪打风吹使灯笼颤动。飐,《说文解字》:“飐,风吹浪动也。”⁴岂复坚:哪里还能坚固。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译文:明月容易下沉,人也终究会散去。我回家后呼唤取酒再度赏月。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¹寒螀(jiāng)²³露草。
译文:堂前的月色更加皎洁美好,寒蝉在含露水的草丛中咽咽而鸣。
注释:¹咽咽:呜咽哀切之声。²寒螀:古书上说的一种蝉。《尔雅·释虫》:“蜺,寒蜩。”郭璞注:“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³鸣:一作“啼”。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¹
译文:掀起帘子,推开门户,寂静得好像没有人。窗下只有我的孙儿楚老在低哭。
注释:¹“窗下”句:作者自注:“近有一孙,名楚老。”楚老即苏箪,苏迈之子。咿哑,象声词,小儿学语或低哭声。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南都从事¹莫羞贫²,对月题诗有几人?
译文:子由啊,你不要因为清贫而感到羞愧,古来对月题诗的人能有几个?
注释:¹南都从事:指苏辙。从事,古官名。汉代州刺史之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又有郡国从事史,每郡一人,主管文书等。时苏辙为南京签判,与古从事相当。²莫羞贫:不要因贫而羞。苏辙原诗有“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之句,故作者以此宽慰他。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明朝人事随日出¹,怳(huǎng)²一梦瑶台客³
译文:太阳一出,好像世事皆变,中秋夜恍若置身瑶台的赏月赋诗之境,仿若梦一场。
注释:¹“明朝”句:化用唐武元衡《夏夜作》:“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²怳然:同“恍然”,好像,仿佛。³瑶台客:神仙。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东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这首长歌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之一。开端写明月未出和初出之景,瑞光生白毫,银阙涌苍穹,云散如崩涛,并想象用银河水洗天公眸子。接下去写星宿、水灯、寒螀、露草等,营造出一片澄明之境,渗透着对景怀人之情。诗人极写中秋明月之美和他人的欢乐,更衬托出自己悲凉的心情和寂寞的处境。最后又安慰鼓励对方,突出手足之深情。全篇单行直贯而下,想象奇丽,比喻新警,诗句流丽婉转,唱叹有致,令人吟诵不已。

  诗一开篇即描写明月出来的雄伟气势,月亮还未出群山之时,已经是光芒万丈。“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白如崩涛”,写出了月亮升起的景象,描述得灵动诡谲,有声有势,气象壮阔,明月不可阻挡之势和它的光彩让人诧异。接着,诗人收笔,写月亮的明亮与光洁,“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就有几分小巧。将月亮比作明亮的眼睛,该花费银河千斛水,才使眼睛如此明亮,奇思妙想,令人惊叹。可见苏轼的诗歌在重情感而不拘于情感、重气势而不拘于气势的表现中,粗犷间有细腻,厚重间有轻盈。

  继而诗人又将月亮与苍龙七宿相比较,反衬月亮的明净。心宿“如弹丸”,在西南方向闪着光芒;整个苍龙七宿盘在西天,熠熠发光。到中秋的夜晚,角、亢、氐等星宿已落入西方地平线,并不是整个苍龙都可见,所以诗人又补充道“注眼看不见”。月亮升起之后,星光更暗淡了,仿佛在与飞舞的萤火虫争夺着光亮。“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描写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引人遐想。诗的后半部分,从描写家庭赏月的欢乐和温馨,写到对远方弟弟的思念和劝慰。“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这是安慰鼓励苏辙的话,意思是说,虽然贫困,却能对月赋诗,这儒雅的生活也足以快意。

  全诗景情交错,从天宇山川写到社会民俗,再到家庭亲情,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哀婉,实为中秋咏月长诗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主编;陶文鹏编著. 中华经典好诗词 苏轼集 唐宋卷[M].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8:126-127.
2、 陆坚主编. 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1:72-73.
3、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1[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530.
4、 王玉民著. 诗意星河[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9:51.
5、 王玉民著. 占测授时[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9:286.
6、 阮忠著. 唐宋诗风流别史[M]. 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7:479.

zhōngqiūjiànyuèyóu

shì sòngdài 

míngyuèwèichūqúnshāngāo ruìguāngqiānzhàngshēngbáiháo 
bēiwèijìnyínquēyǒng luànyúntuōhuàibēngtāo 
shuíwèitiāngōngmóu yīngfèimíngqiānshuǐ 
suìlìnglěngkànshìjiānrén zhàozhànránxīn 
西nánhuǒxīngdànwán jiǎowěicānglóngpán 
jīnxiāozhùyǎnkànjiàn gèngyínghuǒzhēngqīnghán 
rénzhōulínbiàn qiāndēngzuòlóngbiàn 
zhéxīnzhúlànghuā ángjiésuíbǎn 
qīngyíngmièzhuǎnqiánshān làngzhǎnfēnghuíjiān 
míngyuèrénsàn guīláijiǔgèngchóngkàn 
tángqiányuèqīnghǎo hánjiāngmíngcǎo 
juǎnliántuīrén chuāngxiàwéichǔlǎo 
náncóngshìxiūpín duìyuèshīyǒurén 
míngzhāorénshìsuíchū huǎngránmèngyáotái 

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译文:等到山头安静下来的时候,只看到悬崖孤松之上,悬挂着一轮残阳和几片飘渺的云朵!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sōng--chéngyànxióng

míngjiàjīnwénpánzhēngèngchūqún

jiāngwèilǐngtóuxiánleyángyóuguàshùzhīyún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¹水东连²扬子津。
译文:横江上西望长安,归路为大江所阻挡,向东而望,汉水东连着扬子津。
注释:¹汉:一作“楚”。²连:一作“流”。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qiào)¹人。
译文:白浪如山哪里可渡,江上的狂风使船夫失色。
注释:¹峭帆:很高的船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

héngjiāng··sān--bái

héngjiāng西wàng西qínhànshuǐdōngliányángzijīn

báilàngshānkuángfēngchóushāqiàofā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