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专风月权,诗欠江山债。
酒专风月权,诗欠江山债。
恐是试长房,尘劳君少耐。
恐是试长房,尘劳君少耐。
白玉蟾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 11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官行私曲,失时悔。
官行私曲¹,失时悔。
译文:为官时徇私枉法,利用职权行使不正当的行为,等到失事时才后悔。
注释:¹私曲:偏私阿曲,不公正。
富不俭用,贫时悔。
富不俭¹用,贫时悔。
译文:富贵时不节省,到贫困时才后悔。
注释:¹俭:节省。
艺不少学,过时悔。
¹不少²学,过时悔。
译文:不趁着年轻时学一门手艺,等到上了年纪自然就知道后悔了。
注释:¹艺:技能;技术。²少:年纪轻。
见事不学,用时悔。
见贫不学,用时悔。
译文:看到本事不去学,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就会后悔。
醉发狂言,醒时悔。
醉发狂言,醒时悔。
译文:喝醉后控制不住情绪胡言乱语,醒来后就会后悔。
安不将息,病时悔。
¹不将息²,病时悔。
译文:健康的时候不注意调养生息,等到生病的时候就会后悔。
注释:¹安:身体健康。²将息:调养,休息。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带野花,携(xié)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¹?二顷田,一具²牛,饱后休。
译文:带着野花,拿着村酒,烦恼怎么能来到心头?谁能够骑大马,常吃肉?种两顷田,养一头牛,能吃饱也就满足了。
注释:¹跃马常食肉:指高官厚禄,富贵得志。²一具:一头。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zuǒ)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¹。随时过遣(qiǎn)²休生受³。几叶绵,一片绸(chóu),暖后休。
译文:辅佐国王安邦治国的心,能上天揽云的手,如果命里注定没有就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辛苦地云追求。有几叶绵,一片绸,能够保暖就够了。
注释:¹刚求:硬去追求。刚,此指刚硬意、偏意。²过遣:消遣、过活。³生受:辛苦、为难。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¹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zhěn)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译文:带着月光行,披着星星走,独自住旅店,过寒食日,离开家乡又到了凄凉的秋天。妻儿胖了我却瘦了。睡觉时在忧愁,出行时刀在忧愁,直到死了才算到头了。
注释:¹寒食:节令名,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古俗此日禁止生火。

kuài··tànshìsānshǒu--zhìyuǎn

dàihuāxiécūnjiǔfánnǎodàoxīntóushuínéngyuèchángshíròuèrqǐngtiánniúbǎohòuxiū

zuǒguóxīnyúnshǒumìngshígāngqiúsuíshíguòqiǎnxiūshēngshòumiánpiànchóunuǎnhòuxiū

dàiyuèxíngxīngzǒuguǎnhánshíxiāngqiūérpànglezánxiāoshòuzhěnshàngyōushàngchóuhòuxiū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何处名僧到水西¹,乘舟弄月宿泾(jīng)溪。
译文: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注释:¹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平明¹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cè)²踏云梯。
译文: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注释:¹平明:天明、天亮。²金策:禅仗。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腾身转觉三天¹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译文: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注释:¹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这里是指高空。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xuè)浪肯居支遁(dùn)¹下,风流还与远公²齐。
译文: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注释:¹支遁:晋代名僧,常隐于剡中,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故,人或讥之。遁曰:“贫道爱其神骏。”见《世说·言语》注。²远公:即慧远,晋名僧。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水等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míng)猿啼。
译文: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徵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他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水西寺是唐代一所著名的寺院。此寺座落在安徽泾县城西。据《江南通志》记载,水西寺建在泾县西五里的水西山上。这里“林壑邃密,下临深溪,旧建宝胜、崇庆、白云三寺。浮屠对峙,楼阁参差,碧水浮烟,咫尺万状。”水西寺是对水西山三寺的泛指。宝胜寺又叫水西奇,白云寺又叫水西首寺,崇庆寺又叫天宫水西寺。历代名人多到此游览,一些游方的僧人也常封这里挂锡访学。李白所结识的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云游僧,他也和李白—样是到水西寺游访,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识。因此,此诗开头就写道:

  “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自何方和来访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泾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既然诗中说的是位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风棹,轻疾如飞。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他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即他来泾溪是为了欣赏这里的风月美景。当然,高僧们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宿泾溪”,泾溪就是在水西寺旁。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第二天清晨此僧就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上山走了。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却走的山路。“金策”即锡杖,“云梯”,指的是山上的磴道。因远观登山,如登梯而上,高入云中,故云“踏云梯”。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云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上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紧接着后—联又顺手拉来历史上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是东晋时的高僧。他精通《庄子》和《维摩经》,常与当时名士殷浩、郗超交往。他为人放浪不羁、善于玄辩。

  《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他博综六艺,尤善老庄,曾与陶渊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结莲社,谈玄论道,吟诗作赋,颇有风流名士风度。为后代文人所赞赏。此联的意思是: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酒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诗的尾联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一夜瞑猿啼。”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自来说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实在令人意想不到,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却用七言排律写诗。李白这首七言排律,也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373-375

biéshānsēng--bái

chùmíngsēngdàoshuǐ西chéngzhōunòngyuè宿jīng

píngmíngbiéshàngshānshǒuxiéjīnyún

téngshēnzhuǎnjuésāntiānjìnhuíkànwànlǐng

xuèlàngkěnzhīdùnxiàfēngliúháiyuǎngōng

biéjiànxiāngmíngyuán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
无事乌程县¹,蹉(cuō)(tuó)²岁月余。
译文:我百无聊赖地居住在乌程,虚度光阴,转眼又到了年终。
注释:校书:即校书郎,官名,掌管整理图书工作的。七兄:名不详,当时任校书郎。¹乌程县:在今浙江湖州吴兴南。作者家乡。²磋跎:光阴虚度。岁月余:岁晚、年终。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不知芸(yún)(gé)¹,寂寞竟何如²
译文:七兄啊,你在芸阁那样清冷的地方供职,不知你的寂寞该是怎样的情形?
注释:¹芸阁吏:即校书郎,此处代指七兄。“芸阁”即秘书省,系朝廷藏书馆。因为芸香可辟纸蠢,故藏书馆称“芸台”或“芸阁”。²何如:是“如何”的倒置。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远水知仙棹(zhào)¹,寒星伴使车²
译文:滔滔的江水裹挟着你的仙舟远去,天上的寒星伴随着你的使车前行。
注释:¹仙棹:仙人所乘之船。这里指七兄所乘之船。棹:本摇船工具,船桨。常用来代指船。²寒星伴使车:过去传说天上有使星,伴着地上的使者。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因过大雷岸¹,莫忘几行书。
译文:你路过大雷岸时,不要忘记像鲍照一样,给我寄几个字,以告慰小妹的思念之情。
注释:¹大雷岸:即《水经》中所说的大雷口,也叫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南朝宋诗人鲍照受临川王征召,由建业赴江州途经此地。写下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

  此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诗人百无聊赖、岁晚迟暮的心境,直逼出“寂寞”二字,为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作铺垫。颔联是写七兄的寂寞无聊,诗人由自己的寂寞,推及到七兄,表现了对七兄的体贴和关怀。颈联想象七兄出使路上的情景:水陆兼程,日夜赶路,凄寒孤独。思虑七兄,慰问舟车之苦,正体现了诗人对七兄的深情。尾联借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之典,写出了对七兄的叮嘱,表现了对七兄的无限关切之情,语淡而情深。这首诗作法不同于五律通常之例。它自不经意写来,初似散缓,中幅以后,忽入佳境,有愁思之意,而无危苦之词;至曲终奏雅,韵味无穷,堪称律诗中别具风格的妙品。

  律诗起句尤难,“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但作者却只从眼前心境说起,淡到几乎漫不经意:“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既非兴比,又非引事,甚至未点题,更谈不上“突兀高远”,发唱惊挺了。但“无事”加之“蹉跎”,自能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岁月余”三字除写时令(岁晚),还兼带些迟暮之感。两句直逼出“寂寞”二字,对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也算得是很好的导入。

  颔联点出“寂寞”,却又不是在说自家了。“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不道自家寂寞清苦,反从七兄方面作想,为他的寂寞而耽忧,是何等体贴,何等多情呢。其实,自己的寂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里写法又是推己及人,情味隽永。对于前一联,承接自然,同时仍是漫不经意,连对仗都不讲求,可谓不事雕琢,“不求深远”。诗写至此,很象一篇五古的开头,其徐缓的节奏,固然有助于渲染寂寞无聊的气氛,以传相思深情。但对律诗来说,毕竟篇幅及半,进一步发展诗情的余地不多。

  颈联一出,上述担心似乎是完全不必要的。高仲武赞云:“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这两句想象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亦即“孤帆远影碧空尽”也,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汉代曾以“蓬莱”(神山,传说仙府秘籍多藏于此)譬“芸阁”,故此称七兄所乘舟为“仙棹”,这样写来,景中又含一层向往之情。下句写陆程,写“星”曰“寒”,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苦辛等意;“使车”惟“寒星”相伴,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以“寒星”、“远水”来概述旅途风光,写景简淡而意象高远。由于前四句全是情语,难免会有空疏之感,此联则入景,恰好补救。其对仗天然工致,既能与前文协调,又能以格律相约制,使全篇给人散而不散的感觉。所以二句之妙,又不止境佳而已。

  从乌程出发,沿江溯行,须经过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雷池一称大雷。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秋,诗人鲍照受临川王征召,由建业赴江州途经此地,写下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照妹鲍令晖是女诗人,兄妹有共同的文学爱好,所以他特将旅途所经所见山川风物精心描绘给她,兼有告慰远思之意。

  此诗结尾几乎是信手拈来这个典故,而使诗意大大丰富。“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由于这样的“提示”,便使读者从蹉跎岁余、远水仙棹、寒星使车的吟咏联想到那名篇中关于岁暮旅途的描写:“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登大雷岸与妹书》)从而,更能具体深切地体会到“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的淡语中,原来包含深厚的骨肉关切之情。女诗人以令晖自况,借大雷岸作书事,寄兄妹相思之情,用典既精切又自然。

  “莫忘寄书”的告语,形出己之不能忘情;盼寄书言“几行”,意重而言轻。凡此种种,都使这个结尾既富于含蕴,又保持开篇就有的不刻意求深、“于有意无意得之”的风韵。

  这首诗作法不同于五律通常之例。它自不经意写来,初似散缓,中幅以后,忽入佳境,有愁思之意,而无危苦之词;至曲终奏雅,韵味无穷,堪称律诗中别具风格的妙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7-418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¹于南山²之下,宜若起居³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yì)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zhù)¹⁰也。
译文: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注释:¹国:指都市,城邑。这里用如动词,建城。²南山:终南山的简称。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³起居:起来和休息。⁴于:比。⁵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⁶丽:附着,靠近。⁷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⁸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⁹所以:的问题。¹⁰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所为,同“所以”。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¹杖履(lǚ)²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léi)(léi)³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jì)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huǎng)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译文: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注释:¹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宋仁宗(赵祯)  天圣年间进士。公,对人的尊称。²杖履:指老人出游。³累累:多而重叠貌,连贯成串的样子。⁴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⁵髻:挽束在头顶上的发。⁶恍然:仿佛,好像。⁷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陈希亮的下属。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¹也。昔者²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yì)³,狐虺(huǐ)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mù)之祈年、橐(tuó)也,其南则汉武¹⁰之长杨,五柞(zuò)¹¹,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¹²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¹³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tuí)(yuán),无复存者,既已¹⁴化为禾黍(shǔ)荆棘(jí)丘墟陇(lǒng)亩矣,而况于¹⁵此台欤(yú)!夫台犹¹⁶不足恃以长久,而¹⁷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¹⁸欲以¹⁹夸世²⁰²¹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²²²³台之存亡也。”既²⁴以言²⁵于公,退而为之记。
译文: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下来为他写了这篇记。
注释:¹知:事先知道,预知。²昔者:以往,过去。者,起凑足一个音节的作用。³蒙翳:掩蔽,遮盖。⁴虺:毒虫,毒蛇。⁵窜伏:潜藏,伏匿。⁶岂:怎么,难道。⁷相寻:相互循环。寻,通“循”。⁸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君主,曾称霸西戎。⁹祈年、橐泉:据《汉书·地理志·雍》颜师古注,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与本文不同。传说秦穆公墓在橐泉宫下。¹⁰汉武:即汉武帝刘彻。¹¹长杨、五柞:长杨宫,旧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¹²九成:宫名。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为避署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¹³特:止,仅。¹⁴既已:已经。¹⁵而况于:何况,更何况。¹⁶犹:还,尚且。¹⁷而:如果,假如。¹⁸或者:有的人,有人。¹⁹以:凭借,依靠。后边省去代凌应台的“之”。²⁰夸世:即“夸于世”,省去介词“于”,在。²¹而:表示顺承关系。²²不在:是说“台”和“足恃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²³乎:同“于”。²⁴既:已经,译成现代汉语时也可以用“以后”或“了”来表示。²⁵以言:即“以之言”,省去指代作者意见的“之”。

  作此文时,踏上“仕途”只有两年的苏轼,胸间怀着固国安民的宏大政治抱负,主张为政应有补于民,积极进取。但凌虚台的修筑在他看来却无补于民,这与他积极的政治主张相违背,因而字里行间时时暗含着讥讽的笔调。

  全文共分三段。前两段重在叙事,后一段议论说理。叙事议论前后相应,在自然平易、曲折变化之中尽吐茹物,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段,文章点破了台的缘起。太守筑台意旨本在观山,苏轼行文也正缘山而起,由山而台。州府地处终南山下,饮食起居皆应与山相伴,更何况终南为四方之大山,扶风为依山之近邑。作者连用四个“山”字。极写山之高,隐含景色之美;极言城邑距山之近,暗藏观山之易。高山美景迫在眼前,只需举手投足便可秀色饱餐,以至近求最高岂不美哉。下面作者却笔锋一转,说太守居住终南山下还不知山之峻美,由此而引出了几丝遗憾,也为由山而台作了巧妙的过渡。但颇有深意的是,苏轼并不承上直写出“此凌虚之所为筑也”,偏偏要加入“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两句,近山而不知山虽于人事无所损益,但终非情理之事,于是乎便筑台观山以尽情理。这种讥刺的笔调既吐露出了年轻苏轼的政治主张,在艺术上也使文章挥洒自如,姿态横生,同时还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

  第二段叙写筑台的经过,由太守杖履而游,游而见山,见山而思异,思异而凿池筑台。层层相因。句句紧扣,只寥寥几笔便清楚明了地叙写出了筑台的始末、同时,叙述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杖履逍遥”活画出了太守悠然自得的神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一句,又化静为动,把静态的山峦赋予了动态的活力。给人以清新自然、流动变化的美的享受。与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有同工之妙,接着,“然后”三句,又承上叙写台成之后登台观山的情景。这里作者笔墨极为简省,但却突出了台之高和山之奇。前面太守逍遥其下,看见的山宛如旅行人的发髻;这里登台极目,山则踊跃奋迅而出,从而借所见山景的不同衬托了台的高,为下段台取名为“凌虚”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心。作者议论纵横,把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说得鞭辟入里。太守求文原希望得几句吉利的话,苏轼却借此大讲兴废之理,不能不说含有讽刺的意味。“物之兴废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是立论的蓦础,作者用它启开议论的笔端,把凌虚台的兴成推广至茫茫时间,以变化流动的眼光来关照它,从而把有化为无,把实变为虚。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虚台,这是由无生有;今日的凌虚台,明日的荒草野田,这又是化有为无。兴废成毁交相回旋,无穷无尽,谁都不能知晓。行文至此,理己尽、意已完,但作者却并不辍笔,他还由近及远,从眼前的凌虚台延伸到漫长的历史。把秦穆公祈年橐泉、汉武帝长杨宫、五柞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兴盛与荒废赫然放置在凌虚台的面前。两相对比,百倍于凌虚台的宫胭如今求其破瓦颓垣犹不可得,凌虚台的未来也就自不待言了。下面,作者又进一步由台及人,“夫台犹不足恃议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凌虚台尚且不可长久,又何况人事上的得与丧。得丧来去无定,借得台而夸世,则是大错。这几句委婉曲折。逐句深入,最后,把凌虚台的愈义和价值化为子虚乌有,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台的修筑。这种写作方法古人称为“化有为无”。

  这篇文章由山筑台、由台而化、由化变无,层层紧扣、环环深入,名为替凌虚台作记,实则是化台为无。令人惕然移觉、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62-166
2、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349-1353
3、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276-1278

língtái

shì sòngdài 

    guónánshānzhīxià ruòyǐnshíshānjiē fāngzhīshān gāozhōngnán érzhīshānzhě jìnfēng zhìjìnqiúzuìgāo shì értàishǒuzhī wèichángzhīyǒushānyān suīfēishìzhīsuǒsǔn éryǒudāngránzhě língzhīsuǒwèizhù 

    fāngwèizhù tàishǒuchéngōngzhàngxiāoyáoxià jiànshānzhīchūlínzhīshàngzhě léiléirénzhīxíngqiángwàiérjiàn yuē  shìyǒu  shǐ使gōngzáoqiánwèifāngchí zhùtái gāochūzhīyánérzhǐ ránhòurénzhīzhìshàngzhě huǎngránzhītáizhīgāo érwèishānzhīyǒngyuèfènxùnérchū gōngyuē  shìmínglíng  gàocóngshìshì érqiúwénwèi 

    shìgōngyuē  zhīfèixīngchénghuǐ érzhī zhěhuāngcǎotián shuāngzhīsuǒméng huǐzhīsuǒcuàn fāngshìshí zhīyǒulíngtái fèixīngchénghuǐ xiāngxúnqióng táizhīwèihuāngcǎotián jiēzhī chángshìgōngdēngtáiérwàng dōngqínzhīnián tuóquán nánhànzhīchángyáng zuò érběisuízhīrénshòu寿 tángzhījiǔchéng shízhīshèng hóngjiéguǐ jiānérdòngzhě bǎibèitáiérzāi ránérshùshìzhīhòu qiúfǎng仿 értuíyuán cúnzhě huàwèishǔjīngqiūlǒng érkuàngtái táiyóushìchángjiǔ érkuàngrénshìzhīsàng wǎngérláizhě érhuòzhěkuāshìér guò gàishìyǒushìzhě érzàitáizhīcúnwáng  yángōng tuì退érwèi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