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迹两无营,独坐何萧散。门外少高车,清晨容栉盥。
心迹两无营,独坐何萧散。门外少高车,清晨容栉盥。
徐徐正冠襟,缓步宜孤馆。虽然束带稀,秋风戒裼袒。
徐徐正冠襟,缓步宜孤馆。虽然束带稀,秋风戒裼袒。
閒人亦有课,吾性本多懒。草玄友杨雄,运甓师陶侃。
閒人亦有课,吾性本多懒。草玄友杨雄,运甓师陶侃。
禽鸟来空庭,时复为恳款。空庭出层霄,随意烟云满。
禽鸟来空庭,时复为恳款。空庭出层霄,随意烟云满。
置身清寂中,人世谁长短。于我求达生,梯荣当立断。
置身清寂中,人世谁长短。于我求达生,梯荣当立断。
万事难并欢,昔闻今岂诞。闭门远风波,世道能坦坦。
万事难并欢,昔闻今岂诞。闭门远风波,世道能坦坦。

qiūyànyǒng怀huáishíshīsānmén--guōzhī

xīnliǎngyíngzuòxiāosànménwàishǎogāochēqīngchénróngzhìguàn

zhèngguānjīnhuǎnguǎnsuīránshùdàiqiūfēngjiètǎn

xiánrényǒuxìngběnduōlǎncǎoxuányǒuyángxióngyùnshītáokǎn

qínniǎoláikōngtíngshíwèikěnkuǎnkōngtíngchūcéngxiāosuíyānyúnmǎn

zhìshēnqīngzhōngrénshìshuízhǎngduǎnqiúshēngróngdāngduàn

wànshìnánbìnghuānwénjīndànményuǎnfēngshìdàonéngtǎntǎn

郭之奇

郭之奇

郭之奇(1607年-1662年),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14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张公¹多逸兴,共泛沔(miǎn)城隅(yú)
译文:张公多有飘逸之兴致,我们一起共泛舟于沔城边。
注释:¹张公:指李白友人张谓。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¹
译文:时值秋季夜空阴月朗照,比之武昌也毫不逊色。
注释:¹武昌都:三国吴帝孙权改鄂县(即今湖北省鄂城县)置武昌,迁都于此。故言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译文:座中诸君陶醉于清亮的光辉中,一意为欢为自古以来所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译文:郎官喜爱这里的湖水,因此命名己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¹俱。
译文:诸君四流倜傥一如当年,英名将与大别山同存。
注释:¹此山:即大别山。诗人泛舟南湖可望见大别山。

  小序一百五十七字,诗五韵,共两百零七字。诗序互相补充,叙述简畅秀洁。开始,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中间,叙述为郎官湖命名的经过;最后以赞作结。

  此诗首二句“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说他有逸兴,是作者对朋友高度的肯定和赞美。这两句交代与朋友们游湖之事。“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先表现湖光山色不亚于武昌,再说明良辰美景,兴致颇好。“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说明为湖命名因由。据说沔州南湖自李白更名郎官湖后,声名大噪,直至明代前期,“官湖月夜”为著名的“汉阳十景”之一。“四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是这首诗中比较令人心动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湖名垂史的愿望。写湖也是写人,显示了诗人自信和豁达。

  南湖是无名的小湖,地方不过一城之隅,没有雕砌的楼台,但有天生的水月。而此时此刻,凉秋午后,月光如练,水天一色。天月水月,与人相随,光彻明媚,可入怀抱。故人重逢,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今夕何夕。诗人不禁觉得这里的月色极其美妙,兴味无穷:”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虽在流放途中,兴致亦未稍减。

  可是,南湖年年秋月,多少贤豪身历佳景,只因湖小而无名,无所称道。而第一个爱上南湖的,是尚书郎张谓,此便超越了古人。此湖,就应叫”郎官湖“。无名即有名,而首先引为知言的,是文士辅翼、岑静,两个无名无位的小人物,正说明论是确论,笔是妙笔。

  全诗”文小指大“,赞颂的不移的友情,标举了自然的奇美,也是一曲无名者之歌。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57-260

fànmiǎnzhōuchéngnánlángguān--bái

zhānggōngduōxìnggòngfànmiǎnchéng

dāngshíqiūyuèhǎojiǎnchāngdōu

zuòzuìqīngguāngwèihuānlái

lángguānàishuǐyīnhàolángguān

fēngliúruòwèijiǎnmíngshān

天地间,人为贵。
天地间,人为贵。
译文:万物生于天地,人类高贵无比。
注释:度关山: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立君牧¹民,为之轨则²
译文:设立君主管理百姓,成为世上正常规矩。
注释:¹牧:养育管理。²轨则:法度、准则。轨,应遵循的规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车辙(zhé)马迹,经纬¹四极²
译文:天子车辙国君马迹,畅通天下纵横各地。
注释:¹经纬:原指道路,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这里用作动词,指经由东西南北道路。²四极:四方极远之地。四境。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chù)(zhì)幽明¹,黎庶(shù)²繁息³
译文:决定人才优劣升降,掌握百姓繁衍生息。
注释:¹黜陟幽明:贬退不明事理的人,提拔干练的人。黜,降职或罢免。陟,提升,升迁。幽明,分别指昏庸者和德才兼备者。²黎庶:黎民庶民,即百姓。³繁息:指人繁殖生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wū)¹贤圣,总统²邦域³
译文:我要赞美圣贤君主,他们总管国家疆域。
注释:¹於铄:唔呀闪烁。²总统:总揽,总管。³邦域:国家,邦国的疆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封建¹五爵(jué)²,井田³刑狱
译文:分封诸侯授给官爵,建立井田颁布法律。
注释:¹封建:封赏建立,封邦建国。²五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³井田:周代的土地制度。以方九百亩为一里,划为九区,形如“井”字,故名。⁴刑狱:刑罚狱讼。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有燔(fán)¹丹书²,无普³(shè)
译文:宁烧丹书废除刑罚,也不乱开释罪先例。
注释:¹燔:焚烧。²丹书:古代用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一说指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即《洛书》。³无普:不能普及。⁴赦赎:允许犯人用钱物赎免罪刑。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yáo)¹甫侯²,何有失职。
译文:舜时皋陶周时甫侯,作为狱官错在哪里?
注释:¹皋陶:亦作“皐陶”。亦作“皋繇”。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狱官或狱神的代称。²甫侯:一作“吕侯”,周穆王时任司寇。泛指司法官。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jiē)¹后世,改制易律²
译文:可惜可叹后代人们,制度办法统统改易。
注释:¹嗟哉:感叹词。²改制易律:更改制度变换律法。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劳民¹为君,役赋²其力。
译文:驱使百姓辛劳奉君,摊派徭役榨取民力。
注释:¹劳民:使人民劳苦。²役赋:劳役赋税。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shùn)漆食器¹,畔者²十国,
译文:虞舜下令漆饰食具,激起众国纷纷叛离。
注释:¹舜漆食器:虞舜用漆器为食器。食器,饮食用具。²畔者:叛离者。畔,同“叛”。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不及唐尧,采椽(chuán)不斫(zhuó)¹
译文:哪如唐尧俭朴实在,用柞做椽且不削齐。
注释:¹采椽不斫:采用柞木作椽,不加砍凿修整。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世叹伯夷¹,欲以厉俗²
译文:难怪世人赞赏伯夷,盼望搞好社会风气。
注释:¹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²厉俗:激励世俗。厉,劝勉。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侈恶¹之大,俭为共德。
译文:奢侈本是最大罪恶,节俭美德不容怀疑。
注释:¹侈恶:奢侈的罪恶。俭为共德:言节俭是上下一致遵守的道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许由¹推让,岂有讼曲²
译文:如果天下都以许由推让的精神作为榜样,哪里还会有什么诉讼和争辩呢?
注释:¹许由:传说中的隐士。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且认为是对他的侮辱。²讼曲:打官司,辨曲直。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兼爱¹尚同²,疏者为戚(qī)³
译文:只要实行兼爱尚同,再疏也会和睦亲密。
注释:¹兼爱:同时共爱。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²尚同:崇尚同德。墨子的政治思想。³戚:亲近。

  《度关山》一诗表现了曹操的政治理想。其内容讲的是执政者要勤俭、爱民、守法。曹操用法严峻,有犯必纠,这是一种法家精神,他反对滥用刑罚,提出要依法而行。曹操提倡节俭,《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不好华丽,后宫衣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褥取温,无有缘饰”。“俭为共德”是作者极力提倡的。

  此诗开头直接提出“天地间,人为贵”,凸现了诗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接着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君主贤明,制定法规,全国统一,以奢侈为大恶,以俭朴为美德。退昏庸,举明智,官吏尽职,百姓安定,人口繁息,设立刑狱,执法正当。人与人之间,退让不争,上下相同,彼此亲爱。

  全诗表达了诗人以“让”与“兼爱”为基础的大同思想,为了充分表达这一思想,诗人并写两面,一是通过叙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二是通过尧舜之间的对比,提出纠正“侈恶之大”的方式,即“俭为共德”,在此基础上,提出“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从中可见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这首诗在内容上,反对“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蕴涵着孟子倡导的民本思想。在写作上,除了采用正面颂扬的形式之外,“嗟哉后世”八句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肯定了民本思想,揭示了奢华造成的后果。

参考资料:
1、 曹操 曹丕 曹植.三曹诗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4-6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溪上遥¹²精舍³钟,泊(bó)舟微径深松。
译文: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注释:¹遥:远远地。²闻:听见。³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⁴泊:停船靠岸。⁵径:小路。⁶度:度过,越过。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青山霁(jì)¹后云犹在,画出东南²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译文: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注释:¹霁:雨止。²东南:一作“西南”。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44-645页 .

línnánwàng

lángshìyuán tángdài 

shàngyáowénjīngshèzhōng zhōuwēijìngshēnsōng 
qīngshānhòuyúnyóuzài huàchūdōngnánfēng  (dōngnánzuò 西nán )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sù)¹。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cháo)无觅(mì)²处。
译文:花经过一场春雨后,渐渐的开放了,燕子从北方飞回到这里因为找不到旧时的巢穴而愁楚。
注释:¹红素:指花色红、白相间。²觅:寻找。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谁在玉关¹劳苦?谁在玉楼²歌舞?若使胡尘³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译文:是谁在边关前线戍守?又是谁在玉楼里莺歌燕舞?假如东风能吹走侵略的敌人,那就封它做个万户侯吧!
注释:¹玉关:玉门关。借指南宋抗战前线。²玉楼:豪华的高楼大厦。³胡尘:指蒙人发动的战争,异族(金或蒙古)侵略侯。⁴万户:万户侯。

  归诗词中常将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联系起来。不过由于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有的风雨是送春归,有的风雨则是催春来。而李好古的这首词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大概是属于催春来。“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这首词有的本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来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飘泊之感。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预作好了铺奠。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归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归玉关劳苦?谁归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而归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同时,它又归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归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东风”,“旧巢无觅”,才有“东风”吹去“胡尘”盼想,前后照应,此外,词人兼用明快、严肃、含蓄、幽默的多种手法,浑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jīnmén ·huāguò

hào sòngdài 

huāguò yòushìfānhóng yànguīláichóu jiùcháochù 
shuízàiguānláo shuízàilóu ruòshǐ使chénchuī dōngfēnghóuwàn 
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
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
译文:京城初春之时,寒气仍逼得花梢在颤抖,本是燕子归来的时节,却不见它们在梁上筑巢,看来为它们卷起的那么多绣帘的功夫和时间都浪费了。
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倚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独倚 一作:独上)
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倚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独倚 一作:独上)
译文:犹记去年我们在秋千上互倚的温馨,如今却只剩下我一人独倚栏杆。错过了海棠回春的时候,难不成要等到花儿也谢了。

  这是一首描写闺妇之思的词作,大概作于词人留居钱塘之时。

  全词以“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起句。“凤城”即南宋京城临安。“春浅”言初春,指出季节。“寒压花梢颤”,因时为初春,故残寒肆虐,花梢打颤,“压”字给人以寒气如磐的沉重之感,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同时也暗示着人物怨恨的特有心境。这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有约”一句言因为刚入春天还冷的缘故,因此见不着燕子踪迹。此写燕,实用以寄托思妇的重重心事。说“有约”,是嘱燕传递天涯芳信,但燕却违约不来,故接用“十二绣帘空卷”一句,将闺妇思夫的烦恼无端发泄到燕子身上。“十二绣帘”,泛指帘幕。燕巢梁上,垂帘妨碍燕子活动,故须卷起。“空卷”一词,寓有思妇盼燕归来的急迫心情和对梁燕不来的惆怅与空虚,思妇在春寒中翘首期盼的痴怜之态跃然纸上,真切生动。

  下片之结构,全由上片结句而来,正面抒写思妇的相思幽怨情怀。“去年共倚秋千”一句意即见秋千而触动旧欢,用“去年”,引出往昔情事,心中荡起一层幸福的涟漪。“今年独上阑干”一句,忽又跌入眼前“独上阑干”的寂寞凄清苦闷之情。“去年”“今日”,一欢一恨,形成鲜明对比。结句转入幽怨,埋怨所爱的人不能及时惜花,误了花期,相思之重,故埋怨之深。

  全词所写虽然缠绵悱恻的闺怨之情,但艺术上有其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就结论而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平正和谐,而缺乏变化,虽然不能反映起伏不定的感情,却正好适宜于表现幽怨与含蓄的情怀;就人物而论,没有涉及女性的体态服饰,写其轻嗔薄怒之态,人却隐而不露,走见词风的平正雅致。语言含蓄委婉,清丽可人。铭心刻骨的相思一诉诸文字,却成了“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这里,没有直白的表达,也没有强烈指责,有的只是“十二绣帘空卷”的痴心与怅然,和平婉曲但含思凄迷哀婉,而思妇的情态及思绪的微澜,描画得生动传神。南海伍崇曜跋《日湖渔唱》,曾标举此词下片云:“清转华妙,宜玉田生秀冠江东,亦相推挹矣。”这“清转华妙”四字,道出了此词的艺术特色。

qīngpíng··fèngchéngchūnqiǎn--chényǔnpíng

fèngchéngchūnqiǎnhánhuāshāochànyǒuyuēláiliángshàngyànshíèrxiùliánkōngjuǎn

niángòngqiūqiānjīnniánlángànlehǎitángshíhòuchéngzhídàihuācán((zuòsh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