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色依依成旧绿,桃花冉冉褪新红。流连有意从宵月,历乱无情任晓风。
柳色依依成旧绿,桃花冉冉褪新红。流连有意从宵月,历乱无情任晓风。

jiànliǔtáohuārányǒutàn--guōzhī

liǔchéngjiù绿táohuārǎnrǎntuìxīnhóngliúliányǒucóngxiāoyuèluànqíngrènxiǎofēng

郭之奇

郭之奇

郭之奇(1607年-1662年),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14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上雒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抵先斫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稷,烹鸡豚,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盖剧而掩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耘矣。援桴者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爱其有义,作《畬田词》五首,以侑其气。亦欲采诗官闻之,传于执政者,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辟矣。其词俚,欲山甿之易晓也。
上雒(luò)¹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阳。其民刀耕火种²,大抵³先斫(zhuó)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sì)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shǔ)(jì),烹鸡豚(tún),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dàn)(zhì),鼓噪而作,盖剧而掩¹⁰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耘(yún)矣。援桴(fú)¹¹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¹²爱其有义,作《畬田词¹³》五首,以侑(yòu)其气。亦欲采诗官¹⁴闻之,传于执政者¹⁵,苟¹⁶择良二千石(dàn)¹⁷(jì)贤百里¹⁸,使化天下之民¹⁹如斯民之义²⁰,庶乎污莱²¹尽辟矣。其词俚(lǐ)²²,欲山甿(méng)之易晓也²³
译文:在上雒郡南方六百里,有其属县丰阳、上津,多是深山穷谷,车辙不通。当地农民仍旧采用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是先砍掉山田上的树木,即使是悬崖绝岭,也将树木全部砍到,等到树木干燥后用火焚烧。火势猛烈之时,便可进行播种。之后,用高粱烧酒,煮鸡肉猪肉,在农事季节前约定:“某家在某日要进行畬田。”届时,即使是在数百里外的人,也会带着锄头、斧子按时到来。到了以后就饮酒、吃烤肉,擂鼓高歌后开始耕作,锄土覆盖种子。覆盖好后种子就会生长,不需要再耕耘。耕作时,持桴指挥的人会唱着山歌似的调子勉励大家。而且当地保持着协力耕作的习俗,大家都自觉。我喜爱这种耕作制度的有义气,于是创作《畬田词》五首来发扬当地的风气。同时希望采诗官知道这种风气,上报给执政者,如果执政者能选择贤良的州官和县官,使各地的农民都能像商州人民一样有情谊,则荒地差不多都能得到开垦。用词通俗,是为了让山民容易明白。
注释:畬田:烧荒垦种。畬,《全宋诗》全部作“畲”。词:《宋诗钞》作“调”。有序:《宋诗钞》作“并序”。¹雒:《宋诗钞》作“洛”。²刀耕火种:古时农民,在多山地区开荒,先伐去树木,烧去野草,以灰肥田。³抵:《宋诗钞》作“底”。⁴斫:砍伐。⁵仆:倒。⁶酿黍稷,烹鸡豚:用高梁烧酒,煮鸡肉猪肉。这里指招待客人。豚,小猪,亦泛指猪。⁷至:《宋诗钞》作“集”。⁸啖炙:吃肉食。⁹鼓噪:擂鼓高歌。¹⁰掩:《宋诗钞》作“劚”。¹¹援桴者:司鼓人。桴,打鼓的棒。¹²仆:自称的谦辞。¹³畬田词:《宋诗钞》作“畬田”。¹⁴采诗官:收集采访诗歌的官员。¹⁵执政者:掌理国家政事的官员。¹⁶苟:如果。¹⁷二千石:古代郡守的代称,指州官。¹⁸百里:县令的代称,指县官。¹⁹使化天下之民:以此教化国内的农民。²⁰如斯民之义:像此地农民一样有互助合作的义气。²¹污莱:荒田。²²其词俚:《宋诗钞》作“其则采乎词俚”。俚,指俚语,即民间俗话。²³欲山甿之易晓也:《宋诗钞》作“盖欲山民之易晓也”。
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大家齐力斫(zhuó)¹(chán)²,耳听田歌手莫闲。
译文:大家齐心合力上高峻的山岩砍树烧灰,耳听山歌的同时手不停地劳动。
注释:¹斫:《全宋诗》作“劚”。²孱颜:通“巉岩”,高峻的山岩。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各愿种成千百索¹,豆萁(qí)²禾穗满青山。
译文:各家都希望种上千百索的庄稼,豆子和稻谷的果实遍布在山中。
注释:¹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宋诗钞》作“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²豆萁:豆茎,这里泛指豆类作物。
杀尽鸡豚唤劚畬,由来递互作生涯。
杀尽鸡豚唤劚(zhú)(shē),由来递互¹作生涯²
译文:杀鸡杀猪招待前来助耕的乡亲,这里向来以交替互助为谋生的办法。
注释:¹递互:交替互助。²生涯:生活,活计。
莫言火种无多利,树种明年似乱麻。
莫言火种无多利,树种明年似乱麻¹
译文:不要说烧山种谷没有什么好处,明年树木就会茂盛如丛生的麻。
注释:¹树种明年似乱麻:作者自注:“种谷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获济。”树种,《全宋诗》作“禾树”,《宋诗钞》作“林树”。
数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¹声猎猎²酒醺(xūn)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译文:在山中四面回应的鼓声、人声中喝酒喝得足足的,登山砍柴烧灰直到被云雾缭绕。
注释:¹数:《全宋诗》作“鼓”,《宋诗钞》作“谷”。²猎猎:风声,这里用来形容山中四面回应的鼓声、人声。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¹
译文:自种自收而能够满足自家吃用,连尧舜是我们的国君都不知道。
注释:¹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取《击壤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之意。尧舜,唐尧、虞舜,古时的贤明帝王。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¹耕岂有偏²
译文:耕完北山的田就去耕南山的田,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哪会有偏心?
注释:¹刀:《宋诗钞》作“力”。²岂有偏:没有偏心,指互相帮助,公平无私。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愿得人间皆似我¹,也应四海²少荒田。
译文:希望种田人都像我们这样合作,这样天下就不会有荒废的田园。
注释:¹皆似我:都像我们一样的互助合作。²四海:四海之内,即普天下。
畬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畬田鼓笛乐熙(xī)¹,空有歌声未有词。
译文:烧荒垦种时伴着鼓笛声而一派和乐,只是吟唱时有歌曲而没有歌词。
注释:¹熙熙:和乐的样子。
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从此商於(wū)¹为故事,满山皆唱舍(shè)²诗。
译文:这种情况在商於地区成为过去,满山人都将唱我写的这五首诗。
注释:¹商於:古地区名,在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内乡一带。战国时,张仪说楚怀王绝齐亲秦,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献楚,即指此。(见《史记·张仪传》)一说指商(今陕西商县)、於(今河南西陕县)两邑及两邑间的地区,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带,宋代属商州所辖。於,《宋诗钞》作“于”。故事:过去的事。²舍人:作者自称。《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作者曾任右拾遗、直史馆、左司谏知制诰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称“舍人”。

  这五首诗歌颂了山民们劳动的快乐和山乡民风的淳朴,语言和情调都酷似山歌。第一首诗可称作歌头,以呼唤努力劳动、实现美好愿望起兴。第二首诗写山民们杀鸡设宴,盛情邀集。第三首诗写山民们乘着酒兴自由快乐地劳动。第四首诗写山民们自发地互相合作。第五首诗可称作歌尾,表明诗人作诗是有感于这种劳动,是为山民们助兴的。整组诗语言朴素浅近,清新流畅。

  五首诗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描绘了齐力垦畬的情景,表达了山民纯朴的愿望。山民们登上高山,伐树斩草,烧灰种地,互相劝勉,齐力向前,烟云火影笼罩山头,悠扬田歌回荡山间,组合成一幅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的劳动图景,充满自信的语调中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第二首叙写了一家畬田而四邻相助的淳美风习。

  第三首抒发了劳动的欢乐和对自食其力生活的自得之情,表现的是诗人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推崇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第四首抒写了在团结互助、勤奋劳作中产生的自豪感。其中,前二句,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朴素的诗句,道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团结互助,共同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第五首描述了畬田时乐歌相和的欢乐景象,总结全篇。其中,第一句真切地刻画了劳动场景的欢快热烈。

  整组诗仿效当地民歌格调写成的,极富民歌情味。朴素浅近的语言,悠扬欢畅的节律以及对风土习俗的生动描绘,交织成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呈现出浓郁的民俗美。同时,诗人不是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而是把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化为畬田劳动者的心声,用他们的口吻唱出,使整组诗更显得活泼自然,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主编.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07月第1版:1282-1284.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¹有辞乡剑²,玉锋³截云
译文:我有辞乡远游的护身利剑,剑刃锋利得能把云层砍断。
注释:走马引:乐府旧题。崔豹《古今注》:“《走马引》,樗里牧恭所作也。为父报怨杀人,亡匿山下。有天马夜降,围其室而鸣。觉,闻其声以为吏追,乃奔去。旦观乃天马迹。因惕然大悟曰:吾之所处将危乎。遂荷杖去入沂泽中,援琴而鼓之,为天马声,曰《走马引》。”¹我:游侠自谓也。²辞乡剑:辞乡外出远游的护身利剑。³玉锋:剑锋白净如玉。⁴堪:能。⁵截云:一作“裁云”。犹切云,极言锋刃之利。典出 《庄子·说剑篇》:“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襄阳¹走马客²,意气自生春。
译文:在襄阳,骑马的行人熙熙攘攘,我的意气更是如春草生长。
注释:¹襄阳:一作“长安”。²走马客:一作“走马使”。谓游侠少年,即侠客。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zhāo)嫌剑光¹²,暮嫌剑花³冷。
译文:早上就嫌那剑光过于安宁,晚上又嫌那剑花过于冷淡。
注释:¹光:一作“花”。²静:一作“净”。³剑花:指剑刃。花,一作“光”。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能持剑向人¹,不解持照身²
译文:只知道挥剑斩凶,为人排忧解难,不明白先要持剑防护自身。
注释:¹持剑向人:即将锋刃加诸对手。²“不解”句:一作“解持照身影”。不解,不懂、不能,既可解作不明白先要防护自己的道理,也可解作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持照身,持剑防护自身。

  这首诗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刻画和揶揄,表达了诗人对当世侠士的失望,也隐含着诗人对理想侠士的渴念。开头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三四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五六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结尾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全诗用典贴切生动,意蕴曲折幽微。

  首联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夸说武器的锋利,实是吹嘘技艺的高超,自诩利刃天下无双,犹言自负绝艺天下难敌。

  颔联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襄阳走马客”,此句并非实指,而是借襄阳历史名人来喻写所谓的侠客。襄阳历史上与骑马相关的名人,一是晋代镇南将军山简,他驻守襄阳时,经常醉后策马狂奔,自比中原健儿;另一个是梁武帝萧衍,他做襄阳守将时,积极备兵秣马,准备进击立都扬州的齐东昏侯。两个襄阳名人,一个醉后纵马,骄狂放荡,一个备马盘缰,立意杀人,确与骄狂无忌、渴望杀人的市井豪侠有几分相像,故喻之为 “襄阳走马客”。

  颈联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他急切地想杀人立威,嫌日子过得太慢、太无聊。朝、暮,既有自朝至暮的意思,也有朝朝复暮暮之意。两句诗都表达同一个意思,以重复的笔法铺写其百无聊赖。这种嫌恨似是未曾杀过人者对于挺阳杀人的盲目向往,大言惑众,并非职业杀手未得新雇主时的恼恨。如果已杀过人,未必会如此张扬。李白《侠客行》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见报仇杀人者,定会隐身远遁,不会喋喋不休地向人夸说自己有“辞乡” 的利阳,渴望锋刃饮血。

  尾联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这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开头是“豪侠”的自我吹嘘,结尾是对“豪侠”的当头棒喝。言外之意是说,自称能仗阳杀人的侠客,未必真有过人的本领,恐怕多半是言过其实的市井少年,连照看自身都未必能做到。

  此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刻画和揶揄,表示对当世侠士的失望;而在失望之中,实隐含着对于理想侠士的渴念。这后一层意思,透露出凄苦落寞而又激愤不平的身世之感。诗中曲折幽微的意蕴,非潜心涵咏,难以索解。

  此诗另有一说,认为李贺亦用“阳”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高度自诩和自信。诗人是用阳之锋利喻自己才能之卓异,谓志士有四方之意,怀抱利器,只知为人,不知为己,却终不得一试。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54-355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陈鹏程.英雄慷慨之音:中国古代诗词中剑意象的主要意蕴及文化成因[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9-31

zǒuyǐn

 tángdài 

yǒuxiāngjiàn fēngkānjiéyún 
xiāngyángzǒu shēngchūn 
zhāoxiánjiànguāngjìng xiánjiànhuālěng 
néngchíjiànxiàngrén jiěchízhàoshēn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石渠之事既穷¹,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²,民又桥³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gèn)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kǔn)。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¹⁰,响若操琴。揭(qì)¹¹(xiǎn)¹²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¹³十八九居之。交络¹⁴之流,触激¹⁵之音,皆在床下¹⁶;翠羽之木¹⁷,龙鳞之石¹⁸,均荫¹⁹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lǚ)²⁰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²¹
译文: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叶子像翠鸟羽毛一样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注释:¹穷:毕,完成。²土山之阴:土山的北坡。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³桥:架桥。⁴倍:多,增加。⁵三之一:即三分之一。⁶亘石:接连不断的石头。亘,横贯。⁷两涯:两岸,涯,水边。⁸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⁹阃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¹⁰文:同“纹”,纹彩、花纹。¹¹揭:把衣服拎起来。¹²跣:光着脚。¹³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¹⁴交络:交织,形容水波像交织的纹理。¹⁵触激:撞击,激悦。¹⁶皆在床下:都发生在坐椅下面。¹⁷翠羽之木:叶子像翠鸟羽毛一样的树木。翠羽,翡翠鸟的羽毛。¹⁸龙鳞之石:像龙鳞一样的石头。¹⁹荫:遮蔽。²⁰践履:本为足踏地之意,此指足迹。²¹得意之日,舆石渠同:这一天的得意快乐,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由渴()¹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lài)²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³。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译文: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注释:¹渴:即袁家渴,永州水名,位于今永州南津渡电站坝址所在地。²百家濑:水名,在永州古城南二里处。濑,急水从沙石上流过为濑。³数焉:有几处。数,很多。

  这篇游记紧承《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七篇。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全文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物我交融,主体和客体并重;并且剪裁得体,收结巧妙。

  第一段先交代石涧的方位,接着描绘石涧的风光。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石。作者用贴切的明喻,把铺满水底的石头描绘得如同一个房舍整齐、家什完备的家庭,充满了生活气息,散发看屋室的温馨。这里的泉水也奇妙无比。这段文字,使石涧的奇妙一下就显出情味来,这情味是非常悠然、清丽、明朗的。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水中世界,于是作者撩起衣服,赤着双脚,渡水过去。这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借喻和整齐对称的四字句,构思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如果说前面作者写的清泉美石,是用视觉和听觉感知的,这里写的则是用心灵感受到的。作者完全沉醉在这奇丽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发出感慨。这些感慨,包含着作者的复杂的情感,既有陶醉于自然风光的快乐和满足,又有难言的忧伤和哀怨,更多的则是借石润的美好景色来自我安慰。然后交代了游览石涧的时间,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具体描述了几处游览胜地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和沿途的风景。从袁家渴过来,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向上游过来,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可以找到的源头。都来自石城村的东南,这一带可以游乐的地方有好几处。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来越陡峭艰险,道路太窄不能走到尽头。

  这篇游记的最大特色,就是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其实,作者笔下的石润,只不过是一条乱石纵横、流水交加的普通山涧,它既无险壑奇石之趣,也无激流飞瀑之观,甚至说不上有一点点异于其他任何一条山涧的特别之处,在一般游人看来绝不起眼。但正因为作者感情倾注,慧眼独到,故小小石涧无不成景,每一景致无不奇妙。作者是这样描写石涧的:“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这一连串的博喻,形象生动,不仅将石渠写得美,而且写得富有情节,富于联想,写得令人心馋。若床,若堂,若筵席,若阃奥,写出了石涧尺幅千里的空间的无限变化;流若织文,写出了这一空间在时间作用下的平面拓展;响若操琴,则是这一空间的立体扩散;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则是这一特定空间的限制和回归。这条小小的山涧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有平面美,有立体美,有图画美,有音乐美,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

  《石涧记》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剪裁得体:详处极尽石涧之奥妙,笔触细腻,毫发不爽;略处行云流水,天地一览,如“其间可乐者数焉”“道狭不可穷也”等,无限风光,尽藏其中。其次,这篇游记的结尾不同凡响,收得十分高妙,妙就妙在结与不结之间。“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前句犹是铺扬开去,后句却陡然合起。一方面,与开头“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相照应,完整地表述了石涧之游的结束,可以乘兴而归了另一方面,“道狭不可穷也”埋藏着很多潜台词,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68-1070
2、 马 亮.柳宗元作品鉴赏.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26-228
3、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58-459

shíji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shízhīshìqióng shàngyóuqiáo西běixiàshānzhīyīn mínyòuqiáoyān shuǐzhī bèishísānzhī gènshíwéi liǎng ruòchuángruòtáng ruòchényán ruòxiànkǔnào shuǐpíngshàng liúruòzhīwén xiǎngruòcāoqín xiǎnérwǎng zhézhújiàn sǎochén pái luóchuángshíjiǔzhī jiāoluòzhīliú chùzhīyīn jiēzàichuángxià cuìzhī lónglínzhīshí jūnyìnshàng zhīrényǒu hòuzhīláizhěyǒunéngzhuīzhījiàn zhī shítóng 

    yóuérláizhě xiānshí hòushíjiàn yóubǎijiālàishàngérláizhě xiānshíjiàn hòushí jiànzhīqióngzhě jiēchūshíchéngcūndōngnán jiānzhěshùyān shàngshēnshānyōulínqiāoxiǎn dàoxiáqióng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三义塔¹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²遗鸠³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译文:三义塔是为纪念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那只被救而又死去的鸽子,并埋葬其遗骨之塔。此塔修建于日本,是当地爱好和平的农民共同修建的。
注释:¹塔:对冢上立碑的美称。²三义里:当时上海闸北的一个里弄,焚毁于1932年1月上海抗战中。³鸠:即鸽子,日本人称为“堂鸠”。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奔霆飞熛(biāo)¹歼人子,败井²颓垣(yuán)³剩饿鸠(jiū)
译文:日本强盗轰炸上海闸北人民,饥饿的鸽子在瓦砾堆中幸存。
注释:¹奔霆飞熛:指激战中枪炮和炸弹的轰击焚烧。霆:疾雷;熛:火焰,原作“焰”。²败井:被毁坏了的井。³颓垣:倒塌了的墙。垣:墙。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偶值¹大心²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yíng)³
译文:偶然遇到好心肠的日本友人,把这只劫后的鸪子带回东瀛。鸽子死了还建筑起高塔纪念,日本农民常把它记挂在心田。
注释:¹值:碰到。²大心:宽厚的心。³瀛洲:传说东海中的神山名,这里是指日本。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精禽¹梦觉仍衔石,斗士²诚坚共抗流³
译文:如果死去的鸽子从梦中醒回,将化作精卫鸟衔石填平东海。
注释:¹精禽:指精卫鸟。²斗士:指中日两国的反法西斯战士。³抗流:抗击当时世界上的法西斯逆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度尽劫波¹兄弟在,相逢一笑泯(mǐn)²恩仇。
译文:消除战争种下的仇恨的种子,中日两国人民必将同仇敌忾。
注释:¹劫波:佛教用语,这里是指长时期的意思。²泯:消去。
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西村博士¹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²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³。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译文:西村真琴博士在上海战后救了一只失去家园的鸽子,并把这只鸽子带回到日本喂养,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可是,鸽子最终还是死掉,遂为鸽子建冢以埋葬鸽子的尸骨,并且为冢的落成征求诗文,所以草率的写了这首七律,姑且表达深远的情谊罢了。
注释:¹西村博士:西村真琴(1883-1956),日本生物学家。一·二八事变时曾来上海。²持归:带回日本去。³化去:死去。⁴遐情:远道来的情谊,指从日本来征求题咏。云尔:罢了。

  这是一首咏物寄情的七言律诗。这也是一首应友人征请题咏的酬对诗。

  这种诗在旧体诗中数量较多,一般都是通过写物寄托诗人的个人情怀;特别是出题而咏,多就事论事,很少生发开去表现出深广的主题。但作者鲁迅的这首诗却借一小的具体事物——一只鸽子,一座为埋鸽而建的塔冢,生发出一个巨大深广的主题,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更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者严加区别,指出两国人民情如兄弟,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待到“劫波”逝去,中日两国人民就将友好下去。

  这首诗的小引及诗后的跋文,对诗中所咏之物以及写诗的因由都交代得很清楚。言虽不多,但有两点异常突出:鸽子是上海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引起的“一.二八”事件)闸北炮火下的剩存者;是日本友人将鸽子“持归养之”,鸽子死后又“建塔以藏”,表现出非一般的做法和感情。全诗正是从这两点出发来立意、写实、遐想、抒情。

  诗的前两联通过一个鸽子的遭遇,写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又写出了日本人民不同于日本侵略者。后两联是作者的抒情和议论,并寄以重归和好的希望。这首诗爱憎分明,构思完整、思想深邃。

  这首诗的首、颔两联完全是写实。“奔霆飞螵”、“败井颓垣”形象地写出了日寇飞机轰炸上海闸北时的情景:炸弹轰响,烈焰飞腾,墙倒屋塌。“歼人子”是写死于血泊中的无辜平民百姓;“剩饿鸠”则点出这只“丧家之鸽”,它既是日本侵略者炮火下的幸存者,又是帝国主义野蛮屠杀的证据。然而,日本人民并不同于日本侵略者,他们怀着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把这只“饿鸠”带回国内,精心喂养,死后又“建塔以藏”。这不是一般的“善心”,不是一般的“人道主义”,其意分明表露了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无声抗议,表露了对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抱有深深的同情和歉疚。

  颈、尾两联则驰骋作者的遐想,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作者由死去的“饿鸠”联想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精卫鸟。这是一只具有极大意志力和毅力的神鸟。不过它衔石填海是为报自己溺水之仇,鲁迅要说的饿鸠复活衔石填海则是要填平隔开中日两国人民的沟壑,使两国人民友好相通。

  这从紧接着的下一句“斗士诚坚共抗流”的诗意可看出来。因为中国人民自不必说,日本的反战人士(这里以西村博士为象征,为代表)也在抗拒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诗的尾联表现的思想感情,它表明作者超前的眼光 :超越艰难的当下,看到美好的将来,到那时,站在历史的高度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往事,不快的记忆将烟消云散,留下的只能是两国人民的兄弟情谊。

  作者鲁迅的这一眼光和信念不仅在这首诗中写出,就在写这首诗数月前他在为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死难时,发给小林家属的唁电中就明确表示:“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之间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此后,在1935年为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写的序中也说:“据我看来,中国和日本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相互了解的时候的”;尽管他接着又说“现在却不是这时候”,但他相信这一天迟早总会到来。这表明作者鲁迅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广阔的胸怀。

  总观全诗,作者对一件细小具体的事物,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之光照射,通过阶级的和历史的分析,生发出巨大深广的主题。全诗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巧妙用典,虽写悲痛之事(上海战火,鸽子死去),却情调高扬,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为情深意长,有鼓舞力量。所以说这首诗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也可以说这首诗是一首高亢激越的国际主义赞歌。

参考资料:
1、 王景山.鲁迅名作鉴赏辞典.北京市: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951-952页
客舟贪利涉,闇里渡湘川。
客舟¹贪利涉²,闇(àn)³里渡湘川。
译文:客船贪赶路程错过了宿处,只好在黑夜里暗渡湘川。
注释:¹舟:一作“行”。²利涉:利于渡江。语出《易经》:“利涉大川。”³闇:即暗。一作“夜”。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露气闻芳杜¹,歌声识采²莲。
译文:露气中飘来杜若的香气,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的欢声笑语。
注释:¹杜:杜若,芳草名。²采:一作“暗”。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榜人¹投岸火,渔子宿潭(tán)烟。
译文:船夫把船驶向岸上灯火处,到了近处才发现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
注释:¹榜人:船夫。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行侣时¹相问,浔(xún)²何处边?
译文:只能不时地问船夫: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
注释:¹时:一作“遥”。²浔阳: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浔,一作“涔(cén)”。

  此诗叙述作者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首联“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两句,写作者为贪赶路程,急于渡河而错过了宿处,只好在夜里乘船渡湘水了。作者用白描手法记述了匆匆赶路的情况,同时也点明了题目“夜渡湘水”。

  颔联“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表明,因为是夜渡,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

  颈联“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两句写撑船人看到了对岸的光亮,以为是江边渔村,就把船向火光处驶去,等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这两句是视觉所见,把渔家生活形象地展现出来。

  尾联两句“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一个“时”字,表达出诗人的急切心情。因为诗人急于见到久别的好友,不时地问船夫: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连夜行舟诗人还嫌慢,可见他当时心情是何等急切。“浔阳”一作“涔阳”。涔阳在今湖南澧县涔阳浦。《九歌·湘君》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之句,诗人因联想及此而发问。

  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3-4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