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呈素质,满面去红妆。有意从人淡,何心令蝶忙。
全身呈素质,满面去红妆。有意从人淡,何心令蝶忙。

dōngchūnjuéhuā--guōzhī

quánshēnchéngzhìmǎnmiànhóngzhuāngyǒucóngréndànxīnlìngdiémáng

郭之奇

郭之奇

郭之奇(1607年-1662年),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14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腐儒¹(lù)²叹无奇,独喜遗编³不我欺
译文: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碌无奇,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不将我欺骗。
注释:以二鼓尽为节:指读书读到二更天才停止。二鼓,指更鼓报过二更。¹腐儒:作者自称。²碌碌:平庸,无所作为。³遗编:遗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⁴不我欺:并不欺骗我。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译文: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高梧策(cè)¹传寒意,叠鼓²冬冬³迫睡期
译文:高大的梧桐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注释:¹策策:象声词,指风摇动树叶发出的响声。²叠鼓:轻轻击鼓,指更鼓。³冬冬:象声词,指鼓声。⁴迫睡期:催人睡觉。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秋夜渐长饥作祟¹,一杯山药进琼(qióng)(mí)²
译文: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注释:¹作祟:暗中捣鬼,形容夜深了还没有睡觉,肚子饿了。²琼糜:像琼浆一样甘美的粥。糜,粥。

  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联系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六十七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联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最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在目前”。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七十七岁时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策策、冬冬,声声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陆游诗风格在统一中富有多样化,这首诗是他的平淡疏畅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20-22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小寒¹连大吕²,欢鹊垒(lěi)新巢。
译文:到了小寒这个节气,就好像古代“音律”之首——“大吕”奏响一般,这时候的喜鹊也感知到春天不远了,开始动身要筑新巢了。
注释:¹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²大吕:夏历十二月的别称。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拾食寻河曲,衔(xián)紫绕树梢。
译文:它们觅食,总喜欢去河道弯曲的地方,因为那里方便它们口衔树枝和湿泥,进而围绕树梢来筑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霜鹰食北首¹,雊(gòu)(zhì)²隐丛茅。
译文:大雁开始有了北归的苗头,野鸡藏匿在茅草丛里鸣叫。
注释:¹北首:方位词,北面,北方。²雊雉:雄性野鸡鸣叫;雉,鸟。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译文:不要抱怨天气仍然寒冷严峻,因为春冬交替马上就要在正月进行了。

yǒngniàn廿shī ·xiǎohánshíèryuèjié

yuánzhěn tángdài 

xiǎohánlián huānquèlěixīncháo 
shíshíxún xiánràoshùshāo 
shuāngyīngjìnběishǒu gòuzhìyǐncóngmáo 
guàiyánníngqiè chūndōngzhēngyuèjiāo 

月下谈深睡去迟,满身凉露夜何其。
月下谈深睡去迟,满身凉露夜何其。
鸡声未断钟声起,又是江头欲别时。
鸡声未断钟声起,又是江头欲别时。

  这首送别诗之特色有二,一为构思新颖,二为叙事与写景融洽无间。

  一般送别诗,都是就送别场面着意渲染尽情描绘,如名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莫不如此。而此诗除末句略点送别之意外,送别场面并无一句具体描写,但依依惜别之情却十分浓郁,并不亚于上举各个名篇。究其原因,是诗人善用腾挪手法,将描写重点挪到了送别之前,将其写足,而写到送别时,一点辄止,把送别的具体情景全部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阔别已久的老友通宵促膝夜语,古代诗文中也多有描写,或连榻夜话,或秉烛夜谈,或同床偶语,不管是那一种情况,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在家中,在室内。而此诗的通宵夜语,却在舟中。于是诗人就抓住舟中夜晚这一典型环境中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以渲染气氛,抒发感情,从而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叙诗人与阔别重逢的老友在月光朗照中深谈至后半夜,等到想睡时已经显得太迟了。次句描写“满身凉露”的情景,既补充了两人交谈之深、时间之长,以点示时间已到了深夜,又暗示是在舟中交谈的,并且两人谈兴极浓,一点也不觉得时间之漫长和夜露浸身之寒凉。三句继续写景:鸡声连续不断,寺庙晨钟声骤起,原来天已亮。此句与第二句同为传神之笔,不仅暗示了两人实际上彻夜未眠,还强烈地渲染了两人又将分手、各奔前程黯然神伤的气氛,顺利地引出了第四句。读到这里,不觉使人联想到杜甫的名句“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游龙门奉先寺》),感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

érzhōuzhōngbiélǎnggōng--tēng

yuèxiàtánshēnshuìchímǎnshēnliángshēngwèiduànzhōngshēngyòushìjiāngtóubiéshí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惜多才¹,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揉碎花笺²,忍写断肠句。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译文:爱惜你的才华,只叹息可怜自己福薄、命浅,没有办法将你留住。忍愁绪书写下很伤感的话和深深爱语,又揉碎了题写诗句用的花笺。路边的杨柳枝条,碎碎相护、千丝(思)万缕,脉脉含情想念君的思绪恍惚,又添一分忧伤感情。
注释:祝英台近:词牌名,又名《宝钗分》《月底修箫谱》《燕莺语》《寒食词》。双调七十七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八句四仄韵。另有押韵稍异者,为变体。¹多才:指富有才华的人。²花笺:印有花纹的纸笺。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如何诉。便¹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捉月盟(méng)²,不是梦中语。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译文:怎么诉说我俩的夫妻深情,你我恩爱已到尽头,轻信他言嫁给了你,已不能更改人生路。指着月亮山盟海誓,你我不是梦幻空语,而是真实事情的错误。假若夫君你下一次再来,足驻切记不忘记我的话,望你拿一杯祭酒宽恕,浇洒在我的坟墓处。
注释:¹便:犹言虽或纵然。²捉月盟言:此指当初在月下立的盟誓。

  这是一首钱别词,全词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切、凄恻。上片写她与丈夫诀别前饯行的依依难舍之情。下片写作者以死殉情的决心。最后唯一的心愿,是以杯酒浇在她的坟土上,意味着她仍然希望丈夫不要把她忘掉,九泉之下,也就足以自慰了。此词感情极真,艺术极美,辞语婉转厚重。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起笔三句,即说尽全部悲剧。这里的“多才”不仅指富于才华的人,它也是宋元俗语,男女用以称所爱的对方。这里是戴复古妻用以称其夫。父亲爱复古之才,以女儿嫁之。这在现代人看来已有荒谬意味,更离奇的是婚后女儿竟深深爱上了复古,这是幸事还是不幸?谁料到丈夫竟然已结过婚!这个消息无异于五雷轰顶,但事到如今,自己仍然爱你,只能自伤命薄,尽管千方百计要挽留你,却无法挽留下你。

  “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作者说:在这诀别之际,展开花笺,又揉碎花笺,怎能忍心写下让人肝肠寸断的诀别辞句?揉碎二字,将女词人与丈夫诀别之际痛苦无奈的心情展现无遗。所揉碎者,非花笺,乃心也。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此四句写至眼前分手之情景。道旁杨柳依依,就像那惜别之情,依依不舍。此句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成句,亦是用乐景写哀。“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愁绪却比柳丝多上千万倍。此三句一气流贯,比兴高妙,委婉而深沉地表现了缱绻柔情与无限悲伤,确是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这几句是说:事至今日,从何说起?又有何可说?今生今世,夫妻缘分,从此结束。是父亲当初把我轻率地许配给你啊。这对于我,是可喜还是可哀之事?末句哀而不怨,甚可玩味。女词人对丈夫仍然是爱的。如果有怨,恐怕主要也不是怨丈夫之不诚,不是怨父亲之作主,而是自怨命薄,如起笔之所言。这正是性情柔厚的女词人当时应有之心态。实际上,事到如今,怨又有何用?

  “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言简情长,说得十分深刻。意思是:当年你曾说,只要我喜欢,连天上的月亮你都能摘下来送给我,这可不是作梦时的梦话啊!可仅仅三年,誓言竟已成空。

  紧接着,结曰:“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作者说:今日一别,便是永诀。只希望你若重来此地,如未忘情,请把一杯酒浇在我的坟土上。意谓:你若不忘记我,我在九泉之下,也就可以瞑目了。结笔所提出的唯一要求,凝聚着女词人执着热烈的爱,高于生命的爱。情之所钟,可以震撼人心。

  这首词写得哀惋动人。无情无义的丈夫,善良贤淑的妻子。她忠于爱情,死于坚贞。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 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934-935.

zhùyīngtáijìn··duōcái--míng

duōcáiliánbáomìngliúróusuìhuājiānrěnxiěduànchángdàopángyángliǔqiānwànzhùfēnchóu

便biànjiàoyuánjǐnjīnshēngshēnqīngzhuōyuèméngyánshìmèngzhōnghòuhuíjūnruòzhòngláixiāngwàngchùbēijiǔjiāofén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¹
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注释:¹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¹
译文: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注释:¹钟:寺庙的钟鸣声。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泉声咽(yè)¹²石,日色冷青松³
译文: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木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
注释:¹咽:呜咽。²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³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薄暮¹空潭(tán)²,安禅³制毒龙
译文: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注释:¹薄暮:黄昏。²曲:水边。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⁴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木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泉声木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木”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木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木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参考资料:
1、 唐永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3-154

guòxiāng

wángwéi tángdài 

zhīxiāng shùyúnfēng 
rénjìng shēnshānchùzhōng 
quánshēngwēishí lěngqīngsōng 
kōngtán ānchánzhìl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