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恩权用缓,兵火赐田租。意动天人感,膏同雨露濡。
主恩权用缓,兵火赐田租。意动天人感,膏同雨露濡。
汉书先父老,周政始鳏孤。取次三春泽,还思四海俱。
汉书先父老,周政始鳏孤。取次三春泽,还思四海俱。

zhǔēn--guōzhī

zhǔēnquányònghuǎnbīnghuǒtiándòngtiānréngǎngāotóng

hànshūxiānlǎozhōuzhèngshǐguānsānchūnháihǎi

郭之奇

郭之奇

郭之奇(1607年-1662年),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14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却,双眉敛(liǎn)恨春山¹远。
译文: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注释: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¹春山:指美人眉色。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蜡烛泪¹流羌(qiāng)笛怨²,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lǎn)。醉里不辞金爵(jué)³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译文: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
注释:¹烛泪:烛油下流如泪也。²羌笛怨:羌人吹笛往往引起戍边者思归之情,故日“羌笛怨”。³金爵:饮器也。爵,雀也,刻其形于器上,故名饮器为爵。⁴阳关: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诗,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

  上片写情侣相逢和追忆,用了几个大起大落的顿挫转折,将当前和往昔的时间线纠结成一团乱麻。“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而“低语”的,虽是“前欢”,但看到的却是昔日爱侣由于情感复杂而“频转面”,由于喜中含悲而“双眉敛恨春山远”。难忘的旧情,离别的痛苦、长久的思念,意外的重逢,这些复杂的经历和情感在某个时间地点如果突然交织在一起,自然会触发情感的猛烈撞击和引起思维的纷繁扰乱,词中出现的忽今忽昔,忽喜忽悲的跌宕起伏,正是体现了这种极度的复杂和矛盾情感。

  下片写短暂相逢后的再别之痛。在蜡泪频流的烛光下,在羌笛声声的怨曲中,她情知将别,“偷整罗衣”,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慌乱,想说出自己的心思,又因为大庭广众之中,难于启齿,索性装出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矛盾;而他什么话也无法说,只是“醉里不辞金爵满”,毫不推辞地一杯接着一杯。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时,酒宴上奏起了离歌《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令他肝肠寸断。

diéliànhuā··fènglóutóngyǐnyàn--féngyán

fènglóutóngyǐnyànxiāngféngquèshèngdāngshíjiànqiánhuānpínzhuǎnmiànshuāngméiliǎnhènchūnshānyuǎn

zhúlèiliúqiāngyuàntōuzhěngluóchàngqíngyóulǎnzuìjīnjuémǎnyángguānchángqiānduàn

坡仙不谪黄,黄应无雪堂。
坡仙¹不谪(zhé)²黄³,黄应无雪堂
译文:就像东坡先生谪居黄州才有黄州雪堂一样,如果道乡先生不流落岳麓寺,也不会有后来的道乡台了。
注释:道乡台:北宋谏臣邹浩,字志完,号道乡,以直言敢谏著称,数次被贬,和苏轼同为“元祐党人”。作有《道乡歌》,人称“道乡先生”。邹浩经潭州,遭驱逐,无法住宿,只好雨夜渡江,岳麓山寺僧举火把迎接,并邀其在书院讲学。几十年后,张栻在此筑台,朱熹为之刻石,即为道乡台。¹坡仙:东坡先生苏轼。²谪: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³黄:黄州。⁴雪堂:苏轼被贬黄州,“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写出了剖析心迹的《雪堂记》。
道乡不如新,此台无道乡。
道乡¹不如新,此台无道乡。
译文:时光飞逝,道乡台不再光鲜亮丽。纵然有道乡台可寻,却不见当年的道乡先生了。
注释:¹道乡:见前注。
青山非其人,山灵能颉颃。
青山非其人,山灵能颉(xié)(háng)¹
译文:在远处毅立的青山,如此地不屈顽强,不正是道乡先生吗?恐怕只有山之精魂能与道乡先生相较量。
注释:¹颉颃:不相上下,能与之相抗衡。
一落名胜手,境与人俱香。
一落名胜手,境¹与人俱香。
译文:道乡台一旦落成便成为当地名胜,道乡先生的事迹精神与道乡台相映生辉。
注释:¹境:指名胜道乡台。
悲吟倚空寂,临眺生概慷。
悲吟倚空寂,临眺¹生概慷²
译文:先生已然驾鹤西去,我也只能倚楼惆怅;登上道乡台向远处眺望,忽又觉得神情激昂!
注释:¹临眺:登高远望。²概慷:即“慷慨”。
道乡不可作,承君不可忘。
道乡不可作¹,承君不可忘。
译文:死者不能复生,但是我会秉承您的精神,继续奋发前行。
注释:¹作:指站起来,即复活。《礼记·檀弓下》:“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

yuèdàoxiāngtái--pānfāng

xiānzhéhuánghuángyīngxuětáng

dàoxiāngxīntáidàoxiāng

qīngshānfēirénshānlíngnéngjiéháng

luòmíngshèngshǒujìngrénxiāng

bēiyínkōnglíntiàoshēnggàikāng

dàoxiāngzuòchéngjūnwàng

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
我行冀州¹路,默想古帝都。
译文:我行走在冀州的道路上,心里默默的思念着故国的首都。
注释:¹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河南省北端一带。古帝都:冀州为古九州之一。据《禹贡》载,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杀蚩尤后为诸侯尊为天子,“邑于涿鹿之阿”,涿鹿亦属古冀州地域,故称为古帝都。
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
水土或匪昔,禹贡¹书亦殊。
译文:也许,现在的地理环境与过去不同;也许,《禹贡》里的地理区划与现在大不一样。
注释:¹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载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山川、地理交通、物产等情况。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涂。
城郭类村或(wù)¹,雨雪苦载涂²
译文:城郭荒凉象村落一样,加以雨雪载逾。
注释:¹村或:山间的村,句意谓以前繁华的城市如今像零落萧条的山间村落。²载涂:充满路途。
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丛薄¹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译文:树林间聚集着挨冻的禽鸟,狐狸在枯树边嗥叫。
注释:¹丛簿:草木从生的地方。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rú)¹
译文:低低的寒云似乎要压着我的帽子,冷风吹裂了我的衣衫。
注释:¹襦:短衣,组袄。
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
(xū)¹一吐气,冻凌²满髭须。
译文:有时朝上一望,嘴里吐出的白气,一下子就变成了冰渣,挂满了胡须。
注释:¹盱衡:扬眉张目。盱,睁开眼睛向上看。衡,眉毛以上。²冻凌:冰。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译文:一程一程地走着, 盼望找到人家,可是道路两旁的居人很少。
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
小米无得买,浊醪(láo)¹无得酤(gū)²
译文:小米无处去买,薄酒也买不到。
注释:¹醪:浊酒。²酤:通“沽”,买酒。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lú)¹
译文: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
注释:¹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译文:我犹豫不决的问野老:能不能借厨房我用一下。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jū)¹
译文:野老看见我们就笑脸相迎,挽着我的衣襟。
注释:¹裾:衣服的前后部分。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译文:端过热水让我暖手,让我坐在火炕上。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译文:并且一再叮咛,不要用水洗脸,因为脸上受冻时间长了,乍遇见水容易弄破。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¹
译文:我对于这位老人的殷勤很受感动,慢慢遣走仆夫以便密谈。
注释:¹驱仆夫:遣走仆人,以便与老人知心细谈。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世儒。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yì)世儒¹
译文:急忙问野老出生于哪一个家族?回答说:“我们一家几代都是读书人。
注释:¹奕世儒:累世相继的读书人。奕,累,重。
自从大朝来,所习亮匪初。
自从大朝¹来,所习亮²匪初。
译文:自从蒙古人贵族一来,规矩、制度就完全与原来不一样。
注释:¹大朝:指元朝。²亮:同“谅”,确实,诚信。
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
民人籍¹征戍,悉为弓矢徒。
译文:百姓登记去打仗,都成了弓箭手。
注释:¹籍:登记在簿册上。老百姓都被征去当兵。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译文:儿孙纵好,也与猪狗一个样。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译文:像我这个老头子,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译文:一切道德法律全不过问,礼义更不受拘束。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suǐ)¹
译文:一谈起我的祖和父,那伤心深入骨髓还有余啊!
注释:¹骨髓余:入骨髓有余,言痛苦之深。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译文:听了老人的流泪之言,我一面叹息,一面拉着他的手,但又说不出话。
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甦?
(chóu)(chú)¹向苍天,何时更得甦(sū)²
译文:许久许久,只有问问苍天,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得死而复活呢!
注释:¹踌蹰:止足不行的样子。²甦:病体康复称“甦”,这里的复原的意思。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译文:我们都抽噎着哭泣起来,面向着屋子西南角供神的地方生气。

  此诗中不仅刻画出北方农村的贫困萧条,也写出了北方农民热情好客、诚恳淳朴的性格,指责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摧残。此诗语言朴实,时近口语,直抒所见所感,不事雕琢,感情真挚而关怀深切。

  “我行冀州路,想古帝都”, 诗歌起句,作者便点明题目——冀州道中。接着,“默想”两字,又把笔触伸向了广阔浩瀚、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描写出冀州的古老和历史的悠久。这两句,作者由历史的沉思转入对今昔变化的猜测,为下面的见闻描写作了巧妙的过渡。

  从“城郭类村坞”,到“仿佛似酒栌”十四句,是作者对自己冀州道中所见的描绘。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途”。以前, 曾是繁华都城的所在地,而今,城市却象山间的村庄一样凋弊;荒凉雨雪交加,充塞道路,害苦了行路的客人。这两句,作者用凋弊的城市和寒冷的雨雪展示出了冀州的荒芜和凄凉。

  下面两句,“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烘托出冀州的破败。草木丛生之处,挨冻的鸟几正瑟缩地聚集着,枯树之间,狐狸也发出凄婉的长声吼叫。冀州道中,鸟儿和狐狸是这般境况。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冻禽、狐狸写到了人。“寒风” 四句,诗人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隆冬严寒的逼人。一个“著”字,形象地描写出了雨雪之大;一个“裂”字,又生动地突出了寒风之强猛;而“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两句,则通过一个具体行为动作的描写又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天气的异常寒冷。狐啸、风吼、雨雪交加的旅途上,诗人是多么渴望能看见一星烟火,寻找到一点米、酒,以此来解除身上的寒冷,去掉腹中的饥饿。

  然而,“程程望烟火,道旁少人居。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这里,“程程” 两字用得非常巧妙,它既描绘出作者渴求的心理,又表现出诗人行走的路途之远,忍受的饥寒之深。他走了一站又一站,但始终看不到一丝烟火,看不到一粒米、一滴酒。这四句,作者又通过对人烟稀少的描写,更增添了路途的凄惨和悲凉。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突然,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这两句,作者用“土房桑树根”非常形象地再现出北方农村特有的纯朴景色,“仿佛” 两字,则既写出土房的矮小,极不显眼,又描写出风雪弥漫,整个大地隐隐约约,不易看清。

  以上,作者从城市凋敝、人烟稀少、粮食奇缺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了翼州的破败、荒芜和凄凉,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此方城镇的洗劫,对农业经济的严重破坏。

  “徘徊问野老”至“痛入骨髓余”,是作者对翼州道中所闻的描写。诗人着重描写出一个由世儒沦落为野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一言一行满含悲愤地控诉了战争对汉文化的破坏和摧残,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但中途的所见又使他犹豫不决。惨不忍睹的浩劫使翼州变得一片荒凉,这劫后余生的野老,诗人不忍心再去打扰他。“徘徊”两字,非常真实地描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但野老却出乎诗人的预料,他欣然笑迎,上前挽起诗人的衣袖,宛如对待一位阔别重逢的朋友。

  “野老欣笑迎”八句,作者用“笑”“挽”“温”“暖”“叮咛”以及“我知”,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野老的纯朴善良和厚道,读罢,老人的形象仿佛呼之欲出。这样一位仁爱的老人,他居住的地方,他出生的家族。诗人恳切相问。“云是奕世儒”一句,解除了诗人心中的疑惑,这位老人原来出生于世代读书之家。“自从大朝来” 十二句,是老人的言语,他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文化的轻视,鞭挞了战争的连绵。“纵有好儿孙, 无异犬与猪。”两句,作者借老人之口有力地揭示出元朝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愚昧和无知。“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则又通过老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现出诗人对国泰民安、文化发达礼仪昌盛社会的怀念和向往,也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和痛恨。

  “我闻忽太息”以下,是作者的所感。“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作者听过老人的讲述和议论,不由得发出深深地叹息,他十分同情这老人的遭遇,也痛恨这现实的黑暗和荒唐,他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却止步不行。这里,作者连续描写了三个动作:“太息” “执手”“踌蹰”,每一个动作都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踌蹰向苍天, 何时更得甦。”诗人止步不前,抬头仰望,问茫茫苍天;这令人窒息统治结束和繁荣的时代恢复的时间。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悲痛。末尾两句,“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作者把自己的悲痛推向了高潮,他泪流及面,饮泣吞声,不忍再说出更令人悲痛的话语,只得独自拂袖向西南方走去。“拂袖西南隅”一句,在悲痛之余更含有一股愤怒之气。

  这是一首叙事诗,看似平铺直叙,实际上感情充沛,又有严密的逻辑性。以时间先后为序,又各有侧重点,抓住重点充分描写,层层深人地揭示主题。先写北方的荒无人烟,再写文化被破坏的具体情况。由表及里,以诗人的悲愤为高潮,戛然而止。中间写老人的诚恳朴厚,使人看到传统文化教养的优良,加深对破坏的痛恨。

参考资料:
1、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33-335.
2、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77.

zhōudàozhōng--wángmiǎn

xíngzhōuxiǎngdōu

shuǐhuòfěigòngshūshū

chéngguōlèicūnxuězài

cóngbáodòngqínxiàozhū

hányúnzhejīnhánfēngliè

héngdònglíngmǎn

chéngchéngwàngyānhuǒdàobàngshǎorén

xiǎomǎizhuóláo

fángsāngshùgēn仿fǎngshìjiǔ

páihuáiwènlǎofǒujièchú

lǎoxīnxiàoyíngjìnqiánwǎn

shuǐwēnshǒuhuǒkàngnuǎn

dīngníngmiànmiàn

zhīlǎorénhuǎnhuǎn

qièwènlǎoyúnshìshì

cóngcháoláisuǒliàngfěichū

mínrénzhēngshùwèigōngshǐ

zòngyǒuhǎoérsūnquǎnzhū

zhìjīnchénglǎowēngshíshū

diǎnsuǒkǎosuǒ

lùnshítòngsuǐ

wéntàizhíshǒukōngchóuchú

chóuchúxiàngcāngtiānshígèng

yǐnrěnyánxiù西nán

玉纤弹处珍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春露浥朝华,秋波浸晚霞。
玉纤¹弹处珍珠²落,流多暗湿铅华³薄。春露(yì)朝华,秋波浸铅霞。
译文:纤纤玉手弹开处,美人之眼泪零落,泪多多濡湿脸上薄薄的铅华粉。泪如春露润湿早晨的花儿,眼如秋波浸润晚霞。
注释:¹玉纤:纤纤玉手。²珍珠:喻眼泪。³铅华:化妆品,搽脸的粉。⁴春露:女子的眼泪。⁵浥:润湿。⁶秋波:女子的眼神。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
译文:风流是心上的宝物,眼泪本为风流而洒。看那些薄情寡义之人,他们的罗衣上绝无泪痕。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冬夜夜寒冰合井¹,画堂²明月侵帏(wéi)³。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欲帏,粉泪裛(yì)还垂
译文:冬天夜里很寒冷,寒冰把井都封住了。明亮的月光穿过华丽的房间照进帐子里,青色的灯光,一明一暗地闪烁着,映照着悲啼的侍女。灯芯快烧完了,胭脂粉和着泪水一滴滴地流下了。
注释:¹冰合井:严寒的冰把井给封冻了。²画堂:泛指华丽的堂舍。³侵帏:侵袭帐子。侵,指一物进入他物中或他物上。⁴青缸:代指青色的灯光。⁵挑:把灯芯拨出一些。⁶欲帏:快烧完了。⁷裛:沾湿。⁸垂:掉下,流下。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未帏一尊先掩泪¹,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帏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²飞。
译文:没有饮完一杯酒,就见她掩面流泪,歌声里夹杂着凄凉的悲咽。悲情和歌声两方面帏量发泄,都不相违背。你要体味到她唱得令人悲痛之处,就是歌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飞扬下来时。
注释:¹掩泪:犹掩涕,掩着面流泪。²暗尘:多年不见的灰尘,积尘。

  上片写侍女离别前夜的悲伤生活环境与心态。开头两句,点明侍女在别离徐君猷后的“夜寒冰合井”的生活时令,“画堂明月侵帏”的生活氛围。接着三句,写在极其严寒、月透帐帏的冬夜里,青灯若明若灭地映照着“悲啼”的侍女。“青缸挑欲尽”,写侍女“悲啼”时间之长,“粉泪裛还垂”,写侍女“悲啼”程度之深。以伤恨为中心,以明月、青灯为帮衬,把今、昔、未来串连起来,显示愁恨绵绵无尽期,明月、青灯仍长在。当时的明月、青灯曾映照着陪伴着主人的欢笑,而今明月、青灯之下,却只有侍女孤身一人。该词与《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中的“泪巾犹裛香泉”“别梦”的意境完全吻合。这不是偶合,而是离情的必然。两心相许,终身难忘。在徐君猷离黄州几个月后,侍女也将离去,自然引起侍女生活上的变化和情感上的悲伤。胜之是词人最欣赏的侍女。胜之与于黄州的一段生活,在词人脑际里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而今将各奔西东,叫词人魂飞梦萦、牵肠挂肚。

  下片写侍女惜别前夜的歌声,令人动心、消魂和断肠。“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写侍女伤离别时的未歌先泪、半歌半悲。“掩泪”写侍女的哭态,“歌声”写侍女的强颜,“清悲”写侍女的伤感。泪(粉泪、掩泪)、歌(歌声)、悲(悲啼、清悲)三者交融,让人为之动心、消魂?正是词人所谓歌有声,人有情,“情声两尽莫相违”的慰藉词了。最后两句,进一步渲染侍女的无限伤感与痛苦。“梁上暗尘飞”,这一赞赏是不过分的,表明词人对这位即将离黄州去苏州的侍女怀有深深的依恋之情。

  全词情真意切,恸天感人,笼罩在灰暗、悲凉的气氛中。冬天、寒夜、冰井、明灭青灯、悲啼、粉泪(掩泪)、清悲歌声、肠断、暗尘等词语的巧妙缀合,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位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令人倾倒的侍女形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29-831

línjiāngxiān··dōnghánbīngjǐng--shì

dōnghánbīngjǐnghuàtángmíngyuèqīnwéiqīnggāngmíngmièzhàobēiqīnggāngtiāojǐnfěnlèiháichuí

wèijǐnzūnxiānyǎnlèishēngbàndàiqīngbēiqíngshēngliǎngjǐnxiāngwéizhīchángduànchùliángshàngànchén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