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非溪不润,溪非山不幽。溪山相曳绕,相得转相求。
山非溪不润,溪非山不幽。溪山相曳绕,相得转相求。
绿渚衔青壁,群峰下碧流。恍疑太虚澹,时将物象收。
绿渚衔青壁,群峰下碧流。恍疑太虚澹,时将物象收。
轻风来窈谷,兰芷在前洲。跂远人何似,一苇自悠悠。
轻风来窈谷,兰芷在前洲。跂远人何似,一苇自悠悠。
心微迎鸟语,意得比鱼游。灭明村火见,孤缆向昏投。
心微迎鸟语,意得比鱼游。灭明村火见,孤缆向昏投。
所思不可遗,采芳为谁留。
所思不可遗,采芳为谁留。

yōuzhèn--guōzhī

shānfēirùnfēishānyōushānxiāngràoxiāngzhuǎnxiāngqiú

绿zhǔxiánqīngqúnfēngxiàliúhuǎngtàidànshíjiāngxiàngshōu

qīngfēngláiyǎolánzhǐzàiqiánzhōuyuǎnrénshìwěiyōuyōu

xīnwēiyíngniǎoyóumièmíngcūnhuǒjiànlǎnxiànghūntóu

suǒcǎifāngwèishuíliú

郭之奇

郭之奇

郭之奇(1607年-1662年),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14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晓日压重檐,斗帐春寒起来忺。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
晓日¹压重檐,斗帐²春寒起来忺(xiān)³。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
译文:东日初升,飞檐斗翘,早晨起来,还觉春寒,很不惬意,也懒得梳洗、画眉。
注释:¹晓日:早晨的太阳。²斗帐,形如覆斗的帐子。³忺:适意。⁴春山:指女人眉毛。
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
闲把绣丝挦(xián)¹,认得金针又倒拈²。陌上³游人归也未?恹(yān),满院杨花不卷帘。
译文:闲来无事,把绣丝寻找,做做女红,可是金针倒拈,心不在焉。远游的爱人到底回不回来呢?思念爱人几乎都病了。时已暮春,杨花满院,也不愿卷帘去看。
注释:¹挦:取。²拈:用两三个手指头夹。³陌上:田问小路上。⁴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升起的红日,压着一层层的屋檐。阵阵料峭的春寒而至,这是一个困人的天气。她感到浑身慵懒无力,起床的时候,还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她简单地梳洗完毕,走到了妆台前。对着镜子,她只是草草地画了一下眉毛。

  陈廷焯曾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起句“晓日压重檐”中的一个“压”字,就首先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沉郁的氛围。“天气困人梳洗懒”,作者把无精打采的神情和不满的情绪,全都责怪在周身的环境和天气了。李清照曾写:“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宋朝四川的歌妓僧儿也写过:“愁烦,梳洗懒,寻思陪宴,把月湖边”。还有温庭钧笔下所描写的女子:“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些女子在心思不定的时候,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懒于梳洗,不愿化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这一句,就写得特别的有意思。那是她打开小巧精致的针线盒,拿出针线原本想刺绣出一幅鸳鸯图的。可她居然把绣花针给拿反了。作者这样写,也并非夸张,正说明了她当时该是多么的心不在焉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论词》书中说:“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孙夫人「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还有倒拈」,可谓看朱成碧矣。”看朱成碧是指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极度思念之时,把红色看成了绿色。红和绿,本是两种反差很大的颜色,一个人能产生这样视觉上巨大的偏差,不是魂不守舍,那是什么?不是心不在焉,又会是什么?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的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结句的“满院杨花不卷帘”,道出了女子细腻而敏感的心思。杨花就是柳絮。春寒之际,柳絮飘飞。她心里特别清楚,外面院子里的柳絮,此时是怎样一副漫天乱飞的景象的。

  在古人眼里,柳絮是温柔多情的。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古人还认为柳絮一旦落入水中,在经过一夜后就会化作浮萍。如苏轼《再和曾仲锡荔支》:“柳花著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而这种浮踪不定的柳絮,更像是那些出门在外四处飘泊的游子。陈子龙《浣溪沙》:“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

  “陌上游人归也未?”原来,这一句才是真正解开谜团的答案。她之所以心情不好,状态不佳,那是由于她心有所盼,心有所系而造成的,与天气其实是毫不相干。

  絮一直飞,气氛不算融洽。寂寞的屋檐下,她渐渐感到心在变化。她的丈夫始终都没有归来,她显得非常的惶恐不安。她怕帘外的飞絮,再次撩拨起自己的情思,故迟迟不敢卷起珠帘去看。这个过程,是一种煎熬,更是矛盾而痛苦的。宋代诗人盛世忠《倦妆图》一诗中写有:“料应春事关心曲,怕见杨花不卷帘”。朱淑真也怕卷帘,她在《谒金门》中写:“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还有《生查子》中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这些诗词中写的“不卷帘”,都属于同一个意思。

  这首《南乡子》以景开篇,又以景结情,首尾呼应,手法娴熟。故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欢。

  明朝作家沈鲸的昆剧剧本《双珠记》和清朝手抄话本小说《锦绣衣》中,都曾引用过这一首词。不过,小说《锦绣衣》一书里却把这首词误写为唐朝孙夫人所作。另在清朝诗词家舒梦兰编写的《白香词谱》中,对此词亦有记载。

  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在他写的剧本《萧淑兰情寄菩萨蛮》中,更是将这首词诠释得细腻动人,深情而缠绵:

  “伤春病染,郁闷沉沉,鬼病恹恹。相思即渐,碧窗唾渍稠粘。几缕柔丝空系情,满院杨花不卷帘。鬓軃楚云松,懒对妆奁。。。。。。”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

nánxiāngzi··chūnguī--sūndàoxuàn

xiǎozhòngyándòuzhàngchūnhánláixiāntiānkùnrénshūlǎnméijiāndànhuàchūnshāntiān

xiánxiùxiánrènjīnzhēnyòudàoniānshàngyóurénguīwèiyānyānmǎnyuànyánghuājuǎnlián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多情自古空余恨¹,好梦由来最易醒。
译文: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会留下遗憾,而越是美好的梦却是越容易醒来。
注释:¹恨:遗憾。
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
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xù)¹太飘零。
译文:不是拈花一笑就可以解脱,只是可怜了那飘飞的柳絮居无定所。
注释:¹飞絮:飘飞的柳絮。
香巢乍结鸳鸯社,新句犹书翡翠屏。
香巢乍结鸳鸯社,新句犹书翡翠屏。
译文:欢聚之地刚刚刚建好,新作诗句还留在翡翠屏上。
不为别离肠已断,泪痕也满旧衫青。
不为别离肠已断,泪痕也满旧衫青。
译文:肝肠寸断撕心裂肺不是因为离别,伤心痛苦,眼泪也洒满了旧衣衫。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吴地¹(sāng)叶绿,吴蚕已三眠²
译文: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
注释:¹吴地:即今江苏一带,春秋时此地属吴国。²三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其状如眠;蚕历经三眠,方能吐丝结茧。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我家寄东鲁¹,谁种龟阴田²
译文:我的家室远寄东鲁,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
注释:¹东鲁:即今山东一带,春秋时此地属鲁国。²龟阴田:这里借此指李白在山东的田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春事¹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译文:我欲春日耕种已经赶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
注释:¹春事:春日耕种之事。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南风吹归心,飞堕(duò)酒楼¹前。
译文: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田门前。
注释:¹酒楼:据《太平广记》所载,李白在山东寓所曾修建酒楼。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fú)青烟¹
译文:田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
注释:¹拂青烟:拂动的青烟,形容枝繁叶茂状。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¹
译文: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
注释:¹向三年:快到三年了。向:近。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¹
译文:桃树如今与酒田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
注释:¹旋:还,归。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娇女字平阳¹,折花倚(yǐ)桃边。
译文: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
注释:¹“娇女字平阳”:此句下一作“娇女字平阳,有弟与齐肩。双行桃树下,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译文: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译文: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双行桃树下,抚背¹复谁怜?
译文: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
注释:¹抚背:抚摩肩背;长辈对晚辈的抚爱举动。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念此失次第¹,肝肠日忧煎(jiān)
译文:想到这里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肠忧煎日甚一日。
注释:¹失次第:失去了常态,指心绪不定,七上八下。次第,常态,次序。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裂素¹写远意,因之²(wèn)阳川。
译文: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汶水。
注释:¹裂素:指准备书写工具之意。素,绢素,古代作书画的白绢。²之:到。汶阳川:指汶水,因汶阳靠近汶水故称。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今后的归期尚茫然无定。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田,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这首诗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就是充满了奇警华赡的想象。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田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犹如运用电影镜头,在读者眼前依次展现出一组优美、生动的画面:山东任城的酒田;酒田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

  诗人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维妙维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长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泻。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紧接下来,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读者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全诗由见吴人劳作而思家里当是春耕时节,继而对家中的桃树展开描写,随即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结尾点明题意,表达寄托思念之意。全篇如同一封家书,言辞亲切,充满关爱之情。

  毋庸置疑,诗人情景并茂的奇丽想象,是这首诗神韵飞动、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过去有人说:“想象必须是热的”(艾迪生《旁观者》),意思大概是说,艺术想象必须含有炽热的感情。读者重温这一连串生动逼真、情韵盎然的想象,就不难体会到其中充溢着怎样炽热的感情了。如果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黑格尔语),那么,李白这首充满奇妙想象的作品,是无愧于真正的艺术创造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28-129 .
2、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90-292 .
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家在凤皇城阙下,江山何事苦相留。
年华¹(rǎn)²催人老,风物³萧萧又变秋。
译文:年华不断逝去催着人慢慢地变老,今日登上阊门,眼前风物萧萧,又是一年秋来到。
注释:阊(chāng)门:原江苏苏州城西北门。吴王阖闾欲破楚,楚在吴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也叫破楚门。¹年华:岁月,时光。²苒苒:慢慢,渐变貌。³风物:风光,景物。⁴萧萧:萧条、廖寂。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qì)¹更堆墙。
译文: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
注释:落梅:即掉落的梅花。¹砌:台阶。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sāo)¹去赴湘。
译文: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注释:¹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译文: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东风谬(miù)¹掌花权柄²,却忌孤高³不主张
译文: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注释:¹谬:不合情理的。²权柄:犹权利。³孤高:孤特高洁;孤傲自许。⁴主张:主宰;作主。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更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更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更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更放翁”,高洁之志“更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luòméi--liúzhuāng

piànnéngjiàoduànchángkānpínggèngduīqiáng

piāoqiānláiguòlǐngzhuìshìsāorénxiāng

luàndiǎnméitáiduōshùǒuzhānxiùjiǔyóuxiāng

dōngfēngmiùzhǎnghuāquánbǐngquègāozhǔzh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