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烟疑渍,孤光近远同。晴苔深夙露,寒树老秋风。
古寺烟疑渍,孤光近远同。晴苔深夙露,寒树老秋风。
畜爽无昏旦,衔幽自色空。璃灯初一照,顿令皈依终。
畜爽无昏旦,衔幽自色空。璃灯初一照,顿令皈依终。

shìzǎoguòxiāngshān--guōzhī

yānguāngjìnyuǎntóngqíngtáishēnhánshùlǎoqiūfēng

chùshuǎnghūndànxiányōukōngdēngchūzhàodùnlìngguīzhōng

郭之奇

郭之奇

郭之奇(1607年-1662年),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14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白石岩扉(fēi)¹碧藓(xiǎn)²,上清沦谪(zhé)得归迟³
译文:圣女祠的白石门边长满碧绿的苔藓,从上清仙境谪落此地迟迟未得回还。
注释:¹白石岩扉:指圣女祠的门。岩扉即岩洞的门。²碧藓滋:碧藓即青苔。上清:道教传说中神仙家的最高天界。³沦谪得归迟:谓神仙被贬谪到人间,迟迟未归。此喻自己多年蹉跎于下僚。沦:一作“论”。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一春梦雨¹常飘瓦,尽日²灵风³不满旗
译文:春天里蒙蒙细雨常洒向大殿的青瓦,整日里神风微弱吹不动祠中的旗幡。
注释:¹梦雨:迷濛细雨。²尽日:犹终日,整天。³灵风:神灵之风。⁴不满旗:谓灵风轻微,不能把旗全部吹展。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è)绿华¹来无定所,杜兰香²去未移时。
译文:萼绿华自由自在说来就来居无定所,杜兰香青童接驾说走就走立时归返。
注释:¹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言是九嶷山中得道女子罗郁。晋穆帝时,夜降羊权家,赠权诗一篇,火浣手巾一方,金玉条脱各一枚。²杜兰香:神话传说中的仙女。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玉郎¹会此通仙籍²,忆³向天阶紫芝
译文:玉郎与圣女相会于此并给通报仙籍,圣女想一起登天阶服紫芝位列众仙。
注释:¹玉郎:道家所称天上掌管神仙名册的仙官。此引玉郎,或云自喻;或云喻柳仲郢,时柳奉调将为吏部侍郎,执掌官吏铨选。²通仙籍:即取得登仙界的资格(古称登第入仕为通籍)。仙籍:仙人的名籍。³忆:此言想往、期望。⁴天阶:天宫的殿阶。⁵问:求取。⁶紫芝:一种真菌。古人以为瑞草。道教以为仙草。此喻指朝中之官职。

  这是一首性质类似无题的有题诗。意境扑朔迷离,托寓似有似无,比有些无题诗更费猜详。题内的“圣女祠”,或以为实指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的圣女神祠,或以为托喻女道士居住的道观。后一种说法可能比较接近实际。不过,诗中直接歌咏的还是一位“上清沦谪”的“圣女”以及她所居住的环境—圣女祠。因此,读者首先仍不妨从诗人所描绘的直接形象入手来理解诗意。

  古代有不少关于天上神女谪降人间的传说,因此诗人很自然地由眼前这座幽寂的圣女祠生出类似的联想。“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圣女祠前用白石建造的门扉旁已经长满了碧绿的苔藓,看来这位从上清洞府谪降到下界的圣女沦落在尘世已经很久了。首句写祠前即目所见,从“白石”、“碧藓”相映的景色中勾画出圣女所居的清幽寂寥,暗透其“上清沦谪”的身份和幽洁清丽的风神气质;门前碧藓滋生,暗示幽居独处,久无人迹,微逗“梦雨”一联,同时也暗寓“归迟”之意。次句是即目所见而引起的联想,正面揭出全篇主意。“沦谪得归迟”,是说沦谪下界,迟迟未能回归天上。

  颔联从门前进而扩展到对整个圣女祠环境气氛的描绘—“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如丝春雨,悄然飘洒在屋瓦上,迷蒙飘忽,如梦似幻;习习灵风,轻轻吹拂着檐角的神旗,始终未能使它高高扬起。诗人所看到的,自然只是一段时间内的景象。但由于细雨轻风连绵不断的态势所造成的印象,竟仿佛感到它们“一春”常飘、“尽日”轻扬了。眼前的实景中融入了想象的成分,意境便显得更加悠远,诗人凝望时沉思冥想之状也就如在目前。单就写景状物来说,这一联已经极富神韵,有画笔难到之妙。不过,它更出色的地方恐怕还是意境的朦胧缥缈,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暗示。王若虚《滹南诗话》引萧闲语云:“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这梦一般的细雨,本来就已经给人一种虚无缥缈、朦胧迷幻之感,再加上高唐神女朝云暮雨的故实,又赋予“梦雨”以爱情的暗示,因此,这“一春梦雨常飘瓦”的景象便不单纯是一种气氛渲染,而是多少带上了比兴象征的意味。它令人联想到,这位幽居独处、沦谪未归的圣女仿佛在爱情上有某种朦胧的期待和希望,而这种期待和希望又总是象梦一样的飘忽、渺茫。同样地,当读者们联系“何处西南待好风”(《无题二首》之一)、“安得好风吹汝来”(《留赠畏之》)一类诗句来细加体味,也会隐隐约约感到“尽日灵风不满旗”的描写中暗透出一种好风不满的遗憾和无所依托的幽怨。这种由缥缈之景、朦胧之情所融合成的幽渺迷蒙之境,极富象外之致,却又带有不确定的性质,略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这是一种典型的朦胧美。尽管它不免给人以雾里看花之感,但对于诗人所要表现的特殊对象—一位本身就带有虚无缥缈气息的“圣女”来说,却又有其特具的和谐与适应。“神女生涯原是梦”(《无题二首》之二)。这梦一般的身姿面影、身世遭遇,梦一般的爱情期待和心灵叹息,似乎正需要这梦一样的氛围来表现。

  颈联又由“沦谪”不归、幽寂无托的“圣女”,联想到处境与之不同的两位仙女。道书上说,萼绿华年约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于晋穆帝升平三年夜降羊权家,从此经常往来,后授权尸解药引其升仙。杜兰香本是渔父在湘江岸边收养的弃婴,长大后有青童自天而降,携其升天而去。临上天时兰香对渔父说:“我仙女也,有过谪人间,今去矣。”来无定所,踪迹飘忽不定,说明并非“沦谪”尘世,困守一地;去未移时,说明终归仙界,而不同于圣女之迟迟未归。颔、颈两联,一用烘托,一用反衬,将“圣女”沦谪不归、长守幽寂之境的身世遭遇从不同的侧面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玉郎,是天上掌管神仙名册的仙官。通仙籍,指登仙界的资格(古称登第入仕为通籍)。尾联又从圣女眼前沦谪不归的处境转想她从前的情况,“忆”字贯通上下两句。意思是说,遥想从前,职掌仙籍的玉郎仙官曾经与圣女相会,帮助她登上仙界,那时的圣女曾在天宫的台阶上采取紫芝,过着悠闲自在的仙界生活,而此时却沦谪尘世,凄寂无托,不能不慨然。一结以“忆”字唤起今昔之感,不言而黯然神伤。“天阶问紫芝”与“岩扉碧藓滋”正构成天上人间的鲜明对照。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沦谪不归、幽居无托的圣女形象。有的研究者认为诗人是托圣女以自寓,有的则认为是托圣女以写女冠。实际上圣女、女冠、作者,不妨说是三位而一体:明赋圣女,实咏女冠,而诗人自己的“沦谪归迟”之情也就借圣女形象隐隐传出。所谓“圣女祠”,大约就是女道观的异名,这从七律《圣女祠》中看得相当清楚。所不同的,只是《圣女祠》借咏圣女而寄作者爱情方面的幽渺之思,而《重过圣女祠》则借咏圣女而寄其身世沉沦之慨罢了。清人钱泳评“梦雨”一联道:“作缥缈幽冥之语,而气息自沉,故非鬼派”(《履园谭诗》)。由于其中融合了诗人自己遇合如梦、无所依托的人生体验,诗歌的意境才能在缥缈中显出沉郁。尾联在回顾往昔中所透露的人间天上之感,也隐然有诗人的今昔之感寄寓在里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28-1130页

zhòngguòshèng--shāngyǐn

báishíyánfēixiǎnshàngqīnglúnzhéguīchí

chūnmèngchángpiāojǐnlíngfēngmǎn

è((èè))绿huáláidìngsuǒlánxiāngwèishí

lánghuìtōngxiānxiàngtiānjiēwènzhī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¹一緺(wō)²,玉³一梭(suō),淡淡衫儿(bó)。轻颦(pín)双黛(dài)(luó)¹⁰
译文:一束盘起的发髻,一根玉簪插在其上,清淡颜色的上衣配上轻盈的罗裙,不知为何轻轻皱起眉头。
注释:长相思:此词调名在曾慥《乐府雅词》中作《长相思令》。¹云:指妇女蓬卷如云的头发。²一緺:即一束。一说緺,读为guā,意为青紫色的绶带(丝带)。这里指饰发用的紫青色丝带。元薛惠英《苏台竹枝词》中有句:“一凤髻绿如云,八字牙梳白似银。”³玉:这里指插在女子头上的玉簪。⁴梭:萧本二主词中误作“梳”。梭,原是织布用的梭子,这里用以比喻玉簪。⁵淡淡:指衣裳的颜色轻淡。⁶衫儿:古代女子穿的短袖上衣,又称衫子或半衣。⁷薄薄:指衣裳的质料轻薄。⁸罗:丝罗,这里指用丝罗制成的裙子(下裳),即罗裙。⁹颦:皱眉。¹⁰黛螺:又名黛子螺。古代女子画眉用的螺形黛黑,亦称螺黛。因其用来画眉,所以常用以作妇女眉毛的代称。黛: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黛螺:《龙洲集》中作“翠娥”。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秋风多,雨相¹和,帘²外芭蕉三两窠(kē)。夜长人³奈何!
译文:独自站在窗边,风声和雨声交杂在一起,窗外的芭蕉也是三三两两的,这漫漫的寂寥长夜叫人怎么办才好。
注释:¹相:指雨声和风声,相互应和,交织一起。²帘:《龙洲集》、《龙洲词》《阳春白雪》《乐府雅词》中均作“窗”。³人:《龙洲词》《龙洲集》中均作“争”。

  这首词是描写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闺怨词。

  “云一緺,玉一梭”两句,分写女子发式、头饰之美,用语清新而形象。

  “淡淡衫儿薄薄罗”,续写女子淡雅衣着,虽未明写容颜,但这种比喻和衬托却从侧面写出女子的容貌艳丽和气质高雅。虽只写衫裙,而通体所呈现的一种绰约风神自可想见。尤其是“淡淡”和“薄薄”两个叠词的使用,别具一格,于浅白中见新意,于细微处见匠心。

  “轻颦双黛螺”,写到这位淡妆女子的表情。轻皱双眉,似乎蕴含着幽怨。相思怀人之意,于此隐隐传出,并由此引出下片。这一句突兀其来,直扣人心,不仅突出了女子愁思不解的容态,而且加强和丰富了这种容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轻”字颇有分寸,它适合表现悠长而并不十分强烈的幽怨,且与通篇轻淡的风格相谐调。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写到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秋风本就催愁,文人亦已多伤秋,更何况有苦雨相和。作者不单写风,也不单写雨,而写风雨交加,更增添了秋夜愁思的凄苦。但是作者觉得这样的环境烘托仍然不够,于是风催残叶、雨打芭蕉,“帘外芭蕉”似乎也有泪滴,秋意不仅更浓,秋思也已更苦,“三两窠”,又隐约让人感到女子的孤零寂寞。

  “夜长人奈何!”春宵苦短、秋夜嫌长,原只因其一欢一愁。最后一句仿佛是女主人公发自心底的深长叹息。这叹息正落在歇拍上,“奈何”之情点到即止,不作具体的刻画渲染,反添余蕴。联系上片的描绘,不仅使人联想到,这位“淡淡衫儿薄薄罗”的深闺弱女,不仅生理上不堪这秋风秋雨的侵袭,而且在心理上更难以禁受这凄冷气氛的包围。

参考资料:
1、 钟振振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39-140页

chángxiāng ·yún

 dài 

yún suō dàndànshānérluó qīngpínshuāngdàiluó 
qiūfēngduō xiāng liánwàijiāosānliǎng chángrénnài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孤雁不饮啄(zhuó)¹,飞鸣声念群。
译文: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注释:¹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¹
译文: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这天际孤雁?
注释:¹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望尽¹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译文: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
注释:¹望尽:望尽天际。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野鸦无意绪¹,鸣噪(zào)²³纷纷。
译文: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注释:¹意绪:心绪,念头。²鸣噪:野鸦啼叫。³自:自己。一作“亦”。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颈联“望尽怜犹见,哀多如更闻。”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怜”、“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怜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怜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杜甫.金圣叹选批杜诗——四才子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158
2、 张忠纲.杜甫诗选 插图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247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版) 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1

yàn

 tángdài 

yànyǐnzhuó fēimíngshēngniànqún 
shuíliánpiànyǐng xiāngshīwànchóngyún 
wàngjìnyóujiàn āiduōgèngwén 
 míngzàofēnfēn 
渐觉芳郊明媚,夜来膏雨,一洒尘埃。满目浅桃深杏,露染风裁。银塘静、鱼鳞簟展,烟岫翠、龟甲屏开。殷晴雷,云中鼓吹,游遍蓬莱。
渐觉¹芳郊²明媚³,夜来膏雨,一洒尘埃。满目浅桃深杏,露染洒裁。银塘静、鱼鳞(diàn),烟岫(xiù)¹⁰翠、龟甲¹¹屏开。殷(yǐn)晴雷¹²,云中鼓吹,游遍蓬莱¹³
译文:春天来了,京郊的景色渐渐鲜妍悦目。昨夜下了一场春雨,洒湿凡尘。满眼都是浅色的桃花和深色的杏花,露水将它们染色,春洒为它们裁衣。安静的银白色的水塘,水面的波纹就像把卷着的竹席慢慢展开一样,从岸边一层推一层,形成如鱼鳞一样的水上画面。云雾缭绕的山峰已然翠绿,像龟背一样的丘陵就像孔雀开屏一样的美丽。权贵郊游的乐队吹起鼓乐,声音如雷,在云雾间环绕。我游遍了山间美景。
注释:玉蝴蝶:词牌名。此调有小令及长调两体,小令为唐温庭筠所创,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一字;下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字,共四十一字。长调始于宋人柳永,又称为“玉蝴蝶慢”,双调,九十九字,平韵。亦有九十八字体。¹渐觉:渐渐让人感觉到。²芳郊:京郊的景色。³明媚:鲜妍悦目。⁴膏雨:即春雨。古有谚语“春雨贵如油”,故称春雨为膏雨。膏:油脂。⁵满目浅桃深杏:满眼都是浅色的桃花和深色的杏花。因为桃花颜色相对浅淡,故称浅桃;而杏花颜色相对深艳,因此称深杏。⁶露染洒裁:露水将它们染色,春洒为它们裁衣。⁷银塘静:银白色的水塘非常安静。银塘:水塘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银光,故称银塘。⁸鱼鳞:形容水波的形状好像鱼鳞一样。⁹簟展:把卷着的竹席慢慢展开。簟:坐卧用的竹席。¹⁰烟岫:指云雾缭绕的山峰。¹¹龟甲:指地面隆起的像龟背一样的丘陵。¹²殷晴雷:指鼓乐声如雷声一样洪亮。殷:象声词,震动的声音。晴雷:晴天之雷。¹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三仙山之一,这里比喻京郊外的山美丽得就好像蓬莱仙境一样。
徘徊。集旟前后,三千珠履,十二金钗。雅俗熙熙,下车成宴尽春台。好雍容、东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且追陪,凤池归去,那更重来。
徘徊。集旟(yú)¹前后,三千珠履(lǚ)²,十二金钗。雅俗熙(xī)³,下车成宴尽春台。好雍容、东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léi)。且追陪,凤池归去,那更重来。
译文:遇到权贵的车仗,我徘徊在车仗周围观看。权贵带了许多女眷和文人,他们下车摆设野餐,餐饮的场所都选择洒景美好的地方。权贵带来的妓女雍容华贵,他真有东晋谢安的儒雅之洒。而陪他饮酒之人都极善饮酒,可以和汉献帝时的孔融媲美。姑且也追随他做个陪客,像他这么大的官郊游厌足回到京城了,哪能再来呢!
注释:¹集旟:古代军队出征时举的旗帜。²三千珠履:珠履:缀有珠玉的鞋子。形容贵宾众多。³雅俗熙熙:文雅之人和流俗之人相处的其乐融融,一切物态看上去都是那样美好。熙熙:温和欢乐的样子。⁴尊罍:酒器。

  词人写这首词颇费了一番心力。上片前三韵描绘美好艳丽的春色,为宴饮铺设美好的背景。至第四韵始,以乐声拉开宴饮的序幕,作为下片正面描写宴饮的过渡。这里写乐声,词人以晴空的震雷与云中的仙乐为喻,所游之地也以蓬莱仙境代指,目的只在于突出宴饮的不凡。

  下片正面写宴饮,不仅“集旟”、‘下车”、“春台”均系出自古代文献中的词语,词人更连续用典。“三千珠履”、“十二金钗”,前者写与宴人之众之贵,后者写表演者之多之美;“好雍容、东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前者写宴饮的气派,可与东晋谢安媲美;后者写宴饮的热烈,盖过了东汉孔融。几个典故又全以对偶句出之,极尽铺排之力。而词人自己不过是盛宴中的一个“追陪”的角色,还以“凤池归去,那更重来”一语,表示盛宴难逢的欣幸之情。

  词人如此费尽心力地写作,也可能是出于无奈境地中的应酬,但如此写来,到底显得俗气,即下片语言,也有些生硬板滞,缺少流畅清明之美。

  这首词值得一读之处只在上片前三韵景语。无论是所绘之景还是所用之语,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 姚守梅 耿小博编著 叶嘉莹主编 母庚才 顾之京副主编,.柳永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5年01月第1版:第399页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
年少辞家从冠军¹,金妆宝剑²去邀勋(xūn)
注释:¹冠军:古代将军的名号。²金妆宝剑:用黄金装饰剑柄或剑鞘的宝剑。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¹起暮云。
注释:¹龙城:泛指边境地区。
年轻的时候就离家跟随大将军出征,身佩金饰的宝剑去建 功立业。不顾天寒地冻水寒伤马骨,只见边境战争阴云四起,努力 去杀敌。诗赞美少年在边境不安宁的时候,不怕天寒地冻,毅然从军为国立业的精神。

sàixiàèrshǒu ·èr

wáng tángdài 

niánshàojiācóngguànjūn jīnzhuāngbǎojiànyāoxūn 
zhīshānghánshuǐ wéijiànlóngchéngy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