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京华损道心,故人谁与念升沈。
久在京华损道心,故人谁与念升沈。
春楼卧病燕相伴,湖寺题诗僧为吟。
春楼卧病燕相伴,湖寺题诗僧为吟。
三月不逢家信至,一茎新有鬓丝侵。
三月不逢家信至,一茎新有鬓丝侵。
早知谏猎非时节,只在山中自养金。
早知谏猎非时节,只在山中自养金。

jīnghuábìnghòu--zhàoshīxiù

jiǔzàijīnghuásǔndàoxīnrénshuíniànshēngshěn

chūnlóubìngyànxiāngbànshīsēngwèiyín

sānyuèféngjiāxìnzhìjīngxīnyǒubìnqīn

zǎozhījiànlièfēishíjiézhǐzàishānzhōngyǎngjīn

赵师秀

赵师秀

赵师秀(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 ▶ 1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只近浮名不近情¹。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²远,一斗都浇块磊(lěi)³平。
译文:只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
注释:¹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²纷华:纷扰的尘世浮华。³块磊:即城垒,胸中的抑郁不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¹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²(hún)无味,好个诗家阮(ruǎn)步兵³
译文: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像爱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
注释:¹灵均:屈原的字。²读杀:读完。³阮步兵: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其《饮酒诗》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憔悴”、“可怜”,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辞。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却不去饮酒,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

  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余自乙亥上元¹,诵李易安²《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zhé)不自堪³,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注释: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南宋陈允平始用平韵。又名《消息》。¹乙亥上元:乙亥,指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上元,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²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³不自堪:指不能忍受。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bì)月初晴¹,黛(dài)²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³,湖堤倦暖,前度遽(jù)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译文: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记得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
注释:¹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²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³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⁴前度遽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⁵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宣和旧日¹,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xiāng)(zhì)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²。江南无路³,鄜(fū)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mèi),满村社鼓。
译文: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否?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
注释:¹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²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³江南无路:江南已沦陷。⁴残釭:残灯。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30-2132页

yǒng ·yuèchūqíng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hàishàngyuán sòngān yǒng  wèizhīxià jīnsānnián měiwén zhékān suìshēng yòutuōzhīān suīqíng érbēiguòzhī 

yuèchūqíng dàiyúnyuǎndàn chūnshìshuízhǔ jìnyuànjiāohán juànnuǎn qián xiāngchénàn huádēngmíngzhòu chángshìlǎnxiéshǒu shuízhīdào duànyānjìn mǎnchéngchóufēng 
xuānjiù línānnán fāngjǐngyóu xiāngzhìliú fēngbìnsān néngzuì jiāngnán zhōujīn yòushuízhīfǒu kōngxiāngduì cángōngmèi mǎncūnshè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建炎庚戌题吴江¹
注释:¹吴江:即吴淞江,太湖的支流。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平生¹太湖²上,短棹(zhào)³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piān)舟一叶,归去老渔蓑(suō)。银¹⁰非吾事,丘壑¹¹已蹉跎¹²
译文:我以前曾几次乘舟经过太湖,如今我重来此地,为什么总觉得愁恨像湖上的云、湖中的水那样多呢?我准备把匣中的长剑,换成一叶扁舟,归隐江上。做官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都被耽误了。
注释:¹平生:从来。²太湖:古名震泽,又名具区,位于江苏、浙江之间。³短棹:此指小船。⁴经过:曾经经过。⁵拟把:意为准备把、想把。⁶长剑:古人佩剑,表示要争取功名。⁷老:终老。⁸渔蓑:渔人穿的蓑衣。此指渔钓之事,即隐居江上。⁹银:银印,即官印。¹⁰艾:像艾草殷绿色的拴印用的丝带。¹¹丘壑:山丘沟壑,泛指山水。¹²蹉跎:虚度光阴。此指失时。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上片写重游太湖的感触。太湖之景天下胜,而今沦陷,可自己又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下片着重抒情,作者先用鲈鱼、美酒来强调太湖的美和平静的生活,接着写和平生活遭受破坏,激起报国雪耻的爱国热忱。全篇悲怆激愤,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风格沉雄、豪放。

  此词系题于吴江桥上,因而全篇紧紧围绕江水立意。“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这里的“几”含有说不清多少次的意思,它与“平生”“短棹”配合,把往日太湖之游写得那么轻松愉快,为下文抒写愁绪作了铺垫。“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陡然转到当前。接下去的词句是感情的连续抒发。一方面留下悬念,另一方面先把感情凸显出来产生感染力。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但是这三句用“拟”字领起,分明说只是打算。“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这两句申足前三句句意:先说自己无意做官,后说归隐不能。上片把出处进退的各个方面都已说尽,全篇似乎可以就此收束,然而作者并没有说明,他何以有进退之想,以及最终是进是退,这又预示着必有新意要说。用这种似收似起的句子结束上片,是填词家所追求的胜境。

  下片起头“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三个三字句,音节疾促,势如奔马,作者的感情从中喷涌而出。“脍新鲈”字面上直承“渔蓑”“丘壑”。不过上边已说“归去老渔蓑”未成,”丘壑”之隐也已蹉跎,因而它同上片又好像无关。这种似承似转的过片法,也是大手笔的绝技。从内容着眼,“新鲈”“美酒”都是至美之饮食,但后面接上的是“起悲歌”。此所谓以乐衬悲、愈转愈深者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这里开始回答“何事愁与水云多”,也呼应“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岂谓”表达作者没有想到、出于意外。全句意谓自己生长于太平盛世,万万没有想到今天饱尝了兵戈之苦。

  “欲泻三江雪浪,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这首诗,是东、西两京收复后,官军继续进击安、史叛军时所写,设想天下大定之后,便如周武王既克殷,可以“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史记·周本纪》)。词用这句气势磅礴的“挽天河洗甲兵”,移用于“净洗胡尘”,这是一个改造;接着又说“不用挽天河”。只须“泻三江雪浪”去“净洗胡尘千里”。这又是一个改造。以“三江雪浪”这一“本地风光”代替“天河”,构想新奇。南宋爱国诗词运用“挽天河”这个出典,多只用其字面,要“洗”的已不是“甲兵”,而是蒙了“胡尘”的山河。这首之外,如张元斡词《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陆游诗《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要挽天河洗洛嵩”都是。不过,这三句用“欲”字领起,也分明说只是有此打算。正因为有了这一打算,上片中所说的以剑换舟的打算才未实现,丘壑之隐也才蹉跎。结尾“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霄汉”这里暗指朝廷,作者满怀报国志向,可是面对朝廷只能使浓愁变成伤心的双泪,因为统治者并不允许人民通过战斗收复失地,作者的一切设想,也都因朝廷的妥协投降而变成了泡影。

  这阕词慷慨悲壮,每个字的后面都激烈跳荡着一颗被压抑的爱国心。词中不断掀起的波折,反映了在国事不宁的情况下个人身心无处寄托的彷徨和苦闷。千百年后读之,仍然使人感叹无已。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缪钺,叶嘉莹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1:2500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¹字字真。
译文:少年时期不管哀伤还是快乐,表现都异于常人;歌唱或哭泣经常没有理由,但每字每句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感。
注释:¹无端:无缘无故。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既壮¹周旋²³(xiá),童心来复梦中身。
译文:到了壮年却要经常和各种或愚蠢或狡诈的人打交道,于是我童年那颗纯真的心就只能在梦中看到了。
注释:¹壮:人到三、四十岁的時期称为“壮”。²周旋 :打交道;应酬。³杂:多种多样的。⁴痴:呆傻的。⁵黠:聪明而狡猾。⁶来复:往还,去而复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è)¹人也。衡少善属(zhǔ)²,游于三辅³,因入衡师,观太学,遂五经,贯六艺¹⁰。虽才高于世¹¹,而无骄尚之情¹²。常从容¹³淡静¹⁴,不好交接俗人。永元¹⁵中,举孝廉不行,连¹⁶¹⁷公府¹⁸不就¹⁹。时²⁰天下承平²¹日久²²,自王侯²³以下,莫²⁴不逾侈(chǐ)²⁵。衡乃²⁶²⁷班固²⁸《两都²⁹》作《二衡赋》³⁰,因³¹³²讽谏³³。精思傅会³⁴,十年乃³⁵成。大将军邓骘(zhì)³⁶³⁷其才,累召³⁸不应³⁹
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注释:¹南洋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²属文:写文章。属,连缀。³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⁴衡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⁵太学:古代设在衡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⁶遂:于是。⁷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⁸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名为“五经”。⁹贯:贯通,与“通,为近义词。¹⁰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¹¹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¹²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¹³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¹⁴淡静:恬淡宁静,不追慕名利。¹⁵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年-年)。¹⁶连:屡次。¹⁷辟:(被)召请(去做官)。¹⁸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¹⁹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²⁰时:当时。²¹承平:太平,指国家持续地太平安定。²²日久:时间长。²³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贵族。²⁴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²⁵逾侈:过度奢侈。²⁶乃:于是,就。²⁷拟:模仿。²⁸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²⁹《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³⁰《二衡赋》:指《西衡赋》《东衡赋》。³¹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³²以:连词。³³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³⁴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³⁵乃:才。³⁶邓骘:东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安帝管理政事。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奇,认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³⁷奇:奇特,少有的。³⁸累召:多次召请。³⁹应:接受。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衡善机巧¹,尤致思²³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¹⁰郎中¹¹,再迁¹²为太史令¹³。遂乃¹⁴研核¹⁵阴阳¹⁶,妙尽¹⁷(xuán)(jī)¹⁸之正¹⁹,作浑天仪²⁰,著《灵宪》²¹《算罔(wǎng)²²论》,言甚详明²³
译文: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注释:¹机巧:设计制造机械的技艺。巧,技巧技艺。²致思:极力钻研。致,极,尽。³于:对于。于……: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⁴阴阳:指日月运行规律。⁵历算: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⁶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⁷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⁸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⁹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¹⁰拜:任命,授给官职。¹¹郎中:官名。¹²再迁:再,两次。迁,调动官职。¹³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¹⁴遂乃:于是就。¹⁵研核:研究考验。¹⁶阴阳:哲学名词,指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这里指天象历算。¹⁷妙尽:精妙地研究透了。¹⁸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¹⁹正:道理。²⁰浑天仪:一种用来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的天球仪。²¹《灵宪》:一部历法书。²²《算罔》:一部算术书。²³详明:详悉明确。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顺帝初,再转¹,复²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³,所居之官辄(zhé)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译文:(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注释:¹再转:两次调动官职。第一次由太史令调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又调任太史令。²复:又。³当世:指权臣大官。⁴辄:常常,总是。⁵积年:多年。⁶徙:指调动官职。⁷自:自从,表时间。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阳嘉¹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²。以³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zhuàn)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¹⁰行八道,施关发机¹¹。外有八龙¹²,首¹³衔铜丸,下¹⁴有蟾(chán)(chú),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¹⁵,皆隐在尊中¹⁶,覆盖周密无际¹⁷。如有地动¹⁸,尊则¹⁹²⁰龙,机发²¹吐丸,而²²蟾蜍衔(xián)之。振声激扬²³,伺者²⁴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²⁵,而七首²⁶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²⁷之以事,合契若神。自²⁸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²⁹一龙机发而³⁰地不觉动,衡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³¹³²,果³³地震陇(lǒng)西³⁴,于是皆服其³⁵³⁶。自此以后,乃³⁷令史官记地动³⁸所从方起³⁹
译文: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注释:¹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²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的仪器。据竺可桢考证,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³以:用。⁴员径:圆的直径。员,通“圆”。⁵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隆,高。⁶尊:同“樽”,古代盛酒器。⁷饰:装饰。“饰”后省宾语“之”,“之”代候风地动仪。⁸以:用。据有人研究,候风地动仪外部八方书写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脚部装饰山形,东南西北分别绘画代表四方的龙朱雀虎玄武(龟蛇)。⁹都柱:大铜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动仪中心的震摆,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边。¹⁰傍:同“旁”,旁边。¹¹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拔动机件,意思是每组杠杆都装上关键,关键可以拨动机件(指下句所说的“龙”)。¹²龙:指龙形的机件。¹³首:头。¹⁴下:指龙首下面。¹⁵其牙机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¹⁶尊中:酒樽形的仪器里面。¹⁷覆盖周密无际:指仪器盖子与樽形仪器相接处没有缝隙。¹⁸地动:地震。¹⁹则:就。²⁰振:振动。²¹机发:机件拨动。²²而:顺承连词,不必译出。²³激扬:这里指声音响亮。²⁴伺者:守候观察候风地动仪的人。²⁵发机:拨动了机件。²⁶七首:指其余七龙之首。龙首,互文,都指龙首。²⁷验:检验,验证。²⁸自:在,可译为“在……中”。²⁹尝:曾经,曾有一次。³⁰而:可是。³¹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³²至:指来到衡师。³³果:果然。³⁴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陇西县一带。“陇西”前省介词“于”(在)。³⁵其:它,代候风地动仪。³⁶妙:巧妙,神奇。³⁷乃:便。³⁸地动:地震。³⁹所从方起:从哪个方位发生。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¹政事渐损²,权移于下,衡因³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wéi)(wò),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¹⁰者。宦(huàn)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¹¹,衡乃诡对¹²而出。阉(yān)¹³恐终为其患,遂共谗(chán)¹⁴之。衡常思图身之事¹⁵,以为吉凶倚伏¹⁶,幽微难明¹⁷。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¹⁸
译文: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注释:¹时:当时。²损:腐败。³因:于是。⁴迁:升迁。⁵帷幄:指帝王。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⁶讽议: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⁷左右:身边。⁸尝:曾经。⁹疾:憎恨。¹⁰恶:指坏人坏事。¹¹目之:给他递眼色。目:名词活用为动词。¹²诡对:不用实话对答。¹³阉竖:对宦官的蔑称。¹⁴谗:毁谤。¹⁵图身之事:图谋自身安全的事。¹⁶吉凶倚伏:祸福相因。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¹⁷幽微难明:幽深微妙,难以看清。¹⁸宣寄情志: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永和¹初,出为河间相。时²国王³骄奢(shē),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¹⁰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¹¹,称为政理。视事¹²三年,上书乞骸(hái)¹³,征拜尚书¹⁴。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¹⁵
译文:(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注释:¹永和:也是东汉顺帝的年号(公元-)。²时:当时。³国王:即河间王刘政。⁴典宪:制度法令。⁵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⁶不轨:指行动越出常轨的事,即违反法纪的事。⁷下车:官员初到任。⁸治:整治。⁹整法度:整顿法纪制度。¹⁰阴知,暗中察知。¹¹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¹²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¹³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¹⁴尚书:官名,不同朝代的尚书职权不一样,东汉时是在宫廷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¹⁵卒:死。
《张衡传》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范晔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等人关于史传文写作的传统,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记写人物传记的特色。张衡一生行事众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虑及全又不流于繁,写其形又得其神,确要费一番匠心。
  叙学习,显示其成就的基础。张衡的朋友崔瑗曾称赞他说:“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炳焕,与神合契。”张衡多才多艺,德高品洁,是和他的学习、实践分不开的。范晔写他的学习,说他“少善属文”,自幼聪颖明慧,而更突出了他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系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而游学到“三辅”之地,并进入京城洛阳太学参观、学习。当时学界盛行的是“章句之学”,完全是一套陈腐的死学问,张衡涉足社会,不惜远游,目标远大,直入太学,这就使他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地步。把五经、六艺都融会贯通了,他不是食而不化,也非固步自封,不仅读书本而且看实际,不只钻典籍而且研技艺,不单捧册页而且知世情。张衡贯古通今,知书识世,明道谙理,可是“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谦虚谨慎,既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条件,也是为人处世的美德。作者仅用了三十四个字,就概及张衡学习的各个方面:内容、方法、精神、成就。这真可谓用墨精当得能收海于勺,缩龙成寸。作者先叙张衡的学习,为下文叙述他的善为人、善作文、善机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础。
  叙品行,显示其高尚的节操。张衡对为官作宦,“从容淡静”;对贪官酷吏,嫉恶如仇;对科学技术,不遗余力。有的人把学问作为沽名之具,钓利之饵,登官之梯,而张衡参透人生,洁身自守,他辞谢了多次的举荐与征召。作者连用“连辟”“累召”“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强调了他的不慕利禄,无意仕途。后来的出仕,也只是“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一些从事科技、史学方面的业务性职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不想握权柄以抬高地位,居高位以谋私利。
  张衡没有官欲,但并非没有官才。他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拟班固的《两都赋》,而写了《二京赋》。在《西京赋》和《东京赋》中,极力铺写了二京的所有宫室、动植物、游侠辩论之士、角牴大傩之戏,讽谏当朝的穷奢极侈。这是婉转的讽喻。有时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陈事”,“讽议左右”,向皇上直言进谏,弹劾奸佞。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权力,也就大力剪锄奸徒丑类。他出为河间王刘政的相时,看到刘政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他一到任就能“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收到“上下肃然,称为政理”的效果,可见张衡不仅具有如何做官的认识、理论,而且有着实际施行的本领。
  张衡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机械,自然也洞察当时社会世情。官场之中,有日天地黑,无风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洁身避祸,后来不得不入官场,顺帝“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避其锋芒,巧为应对。即令这样,那帮阉竖还“共谗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种政治漩涡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确实是“吉凶倚伏,幽微难明”,而要“常思图身之事”。当他狠狠打击了河间王的恶势力后,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极明智的决策:“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还乡了。从他的《四愁诗》《思玄赋》《归田赋》中,都看出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吏、有为的学者,在当时内心的苦闷,无力除恶,无法避祸,只有独善其身了。
  叙术业,显示其卓著的成就。张衡在天文、数学、地理、气象、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诗赋、绘画方面成绩斐然。郭沫若曾评价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令,令人敬仰”。范晔为之作传时,既要顾及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文中以“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贡献,而重点写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张衡首创,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传记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规模、形体、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测定时的效验,做了井然有序的详明介绍。“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着一“神”字,极写仪器功效。“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无前例的独创。更用京师学者最初“咸怪其无征”,后来“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细节,充分证明了张衡“妙尽璇机之正”的“妙”,“善机巧”的“善”。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全文以时间为序,叙其一生;以“善”为纲,统率题材;以“妙”为目,传其精神,因而所写方面多而不杂,事迹富而不乱,文虽简而概括全。范晔之所以能“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文心雕龙·附会》),就在于抓住了总纲领,并内蕴着相互关系。张衡正由于潜心于学才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机巧”的知识与才干,也使他具有了“不慕当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谋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职“积年不徙”,得“约己博学,无坚不钻”,有了创造发明。他的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以利于科学研究。当不得不被推上政治舞台时,还始终保持着明智的头脑。作者将张衡于自然科学、文学、政治活动方面的表现统一了起来,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本文除揭示了张衡多方面事迹的内在的联系外,善于剪裁也是使本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写“善属文”,就以写《二京赋》为主,略涉《思玄赋》,其他甚至不提及;写“善机巧”,以详写候风地动仪为主,其他科技成果则为辅;写“善理政”,以整治法度、收擒奸党为主,请求辞职、上调擢升则为次。在文学、科学、政事三方面,都体现了他“从容淡静”的个性,又突出了“善机巧”的特点,使张衡这么个伟大的形象辉耀于读者面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