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枝著叶杨枝软,芹芽出土蒲芽短。堤边人唱蹋春词,河豚吹雨晴江暖。
桃枝著叶杨枝软,芹芽出土蒲芽短。堤边人唱蹋春词,河豚吹雨晴江暖。

shàngxíng--tángzhīchún

táozhīzheyángzhīruǎnqínchūduǎnbiānrénchàngchūntúnchuīqíngjiāngnuǎn

唐之淳

唐之淳

(1350—1401)明浙江山阴人,名愚士,以字行。唐肃子。建文二年,以方孝孺荐,为翰林侍读,与孝孺俱领修书事。旋卒。有《唐愚士诗》。 ▶ 3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我爱幽兰异¹众芳,不将²颜色媚春阳。
译文:我喜爱兰花不同于其他花,因为它不凭借自己的颜色来对春天的阳光献媚争宠。
注释:¹异:有分别;不相同。²将:用。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译文:在寒风凛冽的深林之中,即使无人欣赏也能够自己散发芬芳。赞美兰花不争奇斗艳、高洁傲岸。

mínglán

xuēgāng míngdài 

àiyōulánzhòngfāng jiāngyánmèichūnyáng 
西fēnghánshēnlínxià rènshìrénxiāng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shē)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何须琥(hǔ)(pò)方为枕,岂得真珠¹始是车。
译文: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注释:¹真珠:即珍珠。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运去 一作:远去)
运去不逢青海马¹,力穷难拔蜀山蛇²。(运去 一作:远去)
译文: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
注释:¹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²蜀山蛇:此以喻宦官佞臣。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几人曾预南薰(xūn)¹,终古苍梧²哭翠华³
译文: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注释:¹南薰曲: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²苍梧:传为舜埋葬之地。³翠华:皇帝仪仗。

  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这样通过表面上的议论来抒情的写法是很特别的。

  颔联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这种议论,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勤俭只是治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不是惟一的经验;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然而,事实上,非但没有因此能使已成定局的唐王朝的颓败之势有所好转,反而越搞越糟。这中间的道理,或者说最本质的原因,当然是诗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好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归之于运命。

  颈联推进一步,但也可以说是转折,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一旦运去,就是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回天之力,而只能遗恨终生。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虽然说不清“运”究竟是什么,但他确实感到仅靠勤俭(包括皇帝个人的其他努力),不足以挽救一个时代的衰颓之势,而且在他看来,唐朝的国运似乎已去,难以挽回了。这种认识不免模糊含混,却是敏感的、深刻的,不但可以说明唐代,还能用于观照许多末代帝王。很多注家的思路则是一定要为此诗找一个咏叹对象,找的结果是唐文宗李昂。李昂节俭,史有明文;李昂清除宦官的失败,也载于史册。他可算自身勤俭而无力挽救国势的典型。继续引申,则“青海马”是喻贤才,“蜀山蛇”是喻宦官,也表现出来了,而尾联就成了对文宗的哀悼。

  尾联承上而下,由理而情,由情造境,进而转换为纯然的抒怀了。文宗好诗,夏日念柳公权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称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张采田《会笺》称文宗“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曲》。义山开成二年登第,恩赐诗题《霓裳羽衣曲》。故结语假事寓悲,沉痛异常”。几人曾经听过文宗所颁布的雅乐,参预过文宗赐题的考试,“终古”哀悼文宗在太监扼制下恨郁死去。这里,所表现的诗人对于文宗治国的悲剧,不是讥讽、挖苦,而是感慨、叹息,诗人所抒发的正是对国家命运关注的深情。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运去”、“力穷”,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文宗在位时,商隐对于他的闇弱,颇多讥评;而于其身后,则又加以哀惋。无论讥评还是哀惋,均出自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正由于这种深切的关注,国运难以逆挽的崩颓之势,成为诗人心头难以解脱的宿命般的悲凉。如果说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发展成熟,就个体来说是性格、遭遇使然;那么就时代因素来说,实是对衰飒大环境的呼吸领会。“运逢末世”,就是促成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内外两层背景,身世之感与末世情怀交相促发激荡,将诗人内心的感伤越酿越浓。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55-156
2、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2-63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97-98

yǒngshǐ

shāngyǐn tángdài 

lǎnqiánxiánguójiā chéngyóuqínjiǎnyóushē 
fāngwéizhěn zhēnzhūshǐshìchē 
yùnféngqīnghǎi qióngnánshǔshānshé  (yùnzuò yuǎn )
réncéngnánxūn zhōngcāngcuìhuá 
上雒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抵先斫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稷,烹鸡豚,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盖剧而掩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耘矣。援桴者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爱其有义,作《畬田词》五首,以侑其气。亦欲采诗官闻之,传于执政者,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辟矣。其词俚,欲山甿之易晓也。
上雒(luò)¹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阳。其民刀耕火种²,大抵³先斫(zhuó)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sì)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shǔ)(jì),烹鸡豚(tún),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dàn)(zhì),鼓噪而作,盖剧而掩¹⁰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耘(yún)矣。援桴(fú)¹¹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¹²爱其有义,作《畬田词¹³》五首,以侑(yòu)其气。亦欲采诗官¹⁴闻之,传于执政者¹⁵,苟¹⁶择良二千石(dàn)¹⁷(jì)贤百里¹⁸,使化天下之民¹⁹如斯民之义²⁰,庶乎污莱²¹尽辟矣。其词俚(lǐ)²²,欲山甿(méng)之易晓也²³
译文:在上雒郡南方六百里,有其属县丰阳、上津,多是深山穷谷,车辙不通。当地农民仍旧采用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是先砍掉山田上的树木,即使是悬崖绝岭,也将树木全部砍到,等到树木干燥后用火焚烧。火势猛烈之时,便可进行播种。之后,用高粱烧酒,煮鸡肉猪肉,在农事季节前约定:“某家在某日要进行畬田。”届时,即使是在数百里外的人,也会带着锄头、斧子按时到来。到了以后就饮酒、吃烤肉,擂鼓高歌后开始耕作,锄土覆盖种子。覆盖好后种子就会生长,不需要再耕耘。耕作时,持桴指挥的人会唱着山歌似的调子勉励大家。而且当地保持着协力耕作的习俗,大家都自觉。我喜爱这种耕作制度的有义气,于是创作《畬田词》五首来发扬当地的风气。同时希望采诗官知道这种风气,上报给执政者,如果执政者能选择贤良的州官和县官,使各地的农民都能像商州人民一样有情谊,则荒地差不多都能得到开垦。用词通俗,是为了让山民容易明白。
注释:畬田:烧荒垦种。畬,《全宋诗》全部作“畲”。词:《宋诗钞》作“调”。有序:《宋诗钞》作“并序”。¹雒:《宋诗钞》作“洛”。²刀耕火种:古时农民,在多山地区开荒,先伐去树木,烧去野草,以灰肥田。³抵:《宋诗钞》作“底”。⁴斫:砍伐。⁵仆:倒。⁶酿黍稷,烹鸡豚:用高梁烧酒,煮鸡肉猪肉。这里指招待客人。豚,小猪,亦泛指猪。⁷至:《宋诗钞》作“集”。⁸啖炙:吃肉食。⁹鼓噪:擂鼓高歌。¹⁰掩:《宋诗钞》作“劚”。¹¹援桴者:司鼓人。桴,打鼓的棒。¹²仆:自称的谦辞。¹³畬田词:《宋诗钞》作“畬田”。¹⁴采诗官:收集采访诗歌的官员。¹⁵执政者:掌理国家政事的官员。¹⁶苟:如果。¹⁷二千石:古代郡守的代称,指州官。¹⁸百里:县令的代称,指县官。¹⁹使化天下之民:以此教化国内的农民。²⁰如斯民之义:像此地农民一样有互助合作的义气。²¹污莱:荒田。²²其词俚:《宋诗钞》作“其则采乎词俚”。俚,指俚语,即民间俗话。²³欲山甿之易晓也:《宋诗钞》作“盖欲山民之易晓也”。
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大家齐力斫(zhuó)¹(chán)²,耳听田歌手莫闲。
译文:大家齐心合力上高峻的山岩砍树烧灰,耳听山歌的同时手不停地劳动。
注释:¹斫:《全宋诗》作“劚”。²孱颜:通“巉岩”,高峻的山岩。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各愿种成千百索¹,豆萁(qí)²禾穗满青山。
译文:各家都希望种上千百索的庄稼,豆子和稻谷的果实遍布在山中。
注释:¹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宋诗钞》作“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²豆萁:豆茎,这里泛指豆类作物。
杀尽鸡豚唤劚畬,由来递互作生涯。
杀尽鸡豚唤劚(zhú)(shē),由来递互¹作生涯²
译文:杀鸡杀猪招待前来助耕的乡亲,这里向来以交替互助为谋生的办法。
注释:¹递互:交替互助。²生涯:生活,活计。
莫言火种无多利,树种明年似乱麻。
莫言火种无多利,树种明年似乱麻¹
译文:不要说烧山种谷没有什么好处,明年树木就会茂盛如丛生的麻。
注释:¹树种明年似乱麻:作者自注:“种谷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获济。”树种,《全宋诗》作“禾树”,《宋诗钞》作“林树”。
数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¹声猎猎²酒醺(xūn)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译文:在山中四面回应的鼓声、人声中喝酒喝得足足的,登山砍柴烧灰直到被云雾缭绕。
注释:¹数:《全宋诗》作“鼓”,《宋诗钞》作“谷”。²猎猎:风声,这里用来形容山中四面回应的鼓声、人声。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¹
译文:自种自收而能够满足自家吃用,连尧舜是我们的国君都不知道。
注释:¹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取《击壤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之意。尧舜,唐尧、虞舜,古时的贤明帝王。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¹耕岂有偏²
译文:耕完北山的田就去耕南山的田,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哪会有偏心?
注释:¹刀:《宋诗钞》作“力”。²岂有偏:没有偏心,指互相帮助,公平无私。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愿得人间皆似我¹,也应四海²少荒田。
译文:希望种田人都像我们这样合作,这样天下就不会有荒废的田园。
注释:¹皆似我:都像我们一样的互助合作。²四海:四海之内,即普天下。
畬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畬田鼓笛乐熙(xī)¹,空有歌声未有词。
译文:烧荒垦种时伴着鼓笛声而一派和乐,只是吟唱时有歌曲而没有歌词。
注释:¹熙熙:和乐的样子。
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从此商於(wū)¹为故事,满山皆唱舍(shè)²诗。
译文:这种情况在商於地区成为过去,满山人都将唱我写的这五首诗。
注释:¹商於:古地区名,在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内乡一带。战国时,张仪说楚怀王绝齐亲秦,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献楚,即指此。(见《史记·张仪传》)一说指商(今陕西商县)、於(今河南西陕县)两邑及两邑间的地区,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带,宋代属商州所辖。於,《宋诗钞》作“于”。故事:过去的事。²舍人:作者自称。《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作者曾任右拾遗、直史馆、左司谏知制诰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称“舍人”。

  这五首诗歌颂了山民们劳动的快乐和山乡民风的淳朴,语言和情调都酷似山歌。第一首诗可称作歌头,以呼唤努力劳动、实现美好愿望起兴。第二首诗写山民们杀鸡设宴,盛情邀集。第三首诗写山民们乘着酒兴自由快乐地劳动。第四首诗写山民们自发地互相合作。第五首诗可称作歌尾,表明诗人作诗是有感于这种劳动,是为山民们助兴的。整组诗语言朴素浅近,清新流畅。

  五首诗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描绘了齐力垦畬的情景,表达了山民纯朴的愿望。山民们登上高山,伐树斩草,烧灰种地,互相劝勉,齐力向前,烟云火影笼罩山头,悠扬田歌回荡山间,组合成一幅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的劳动图景,充满自信的语调中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第二首叙写了一家畬田而四邻相助的淳美风习。

  第三首抒发了劳动的欢乐和对自食其力生活的自得之情,表现的是诗人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推崇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第四首抒写了在团结互助、勤奋劳作中产生的自豪感。其中,前二句,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朴素的诗句,道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团结互助,共同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第五首描述了畬田时乐歌相和的欢乐景象,总结全篇。其中,第一句真切地刻画了劳动场景的欢快热烈。

  整组诗仿效当地民歌格调写成的,极富民歌情味。朴素浅近的语言,悠扬欢畅的节律以及对风土习俗的生动描绘,交织成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呈现出浓郁的民俗美。同时,诗人不是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而是把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化为畬田劳动者的心声,用他们的口吻唱出,使整组诗更显得活泼自然,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主编.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07月第1版:1282-1284.
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因作《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
仆持节朔(shuò)¹,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落南使过,骈(pián)²引颈³,气哽(gěng)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tì)(dàn)见也。因作《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mǐn)国难者云。
注释:¹朔庭:犹北庭。指北方异族政权。²骈肩:肩挨着肩。³引颈:伸长颈项。⁴挥涕:挥洒涕泪。⁵惮:怕,畏惧。⁶悯:哀怜。
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
妾在靖康¹初,胡尘²蒙京师。
译文:我的一生是多么地不幸:靖康初,金虏包围了京城。
注释:¹靖康:宋钦宗年号(1126-1127年)。²胡尘:指金国军队。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译文:城被攻破后,金兵蜂拥而入,把我掳到了这北国。
忽闻南使过,羞顶羖羊皮。
忽落南使过,羞顶羖(gǔ)羊皮¹
译文:今天忽然听说宋朝的使节要从这里经过,看看这身胡人打扮,心中羞惭难遏。
注释:¹羖羊皮:此指羊皮帽。羖,黑色公羊。据洪皓《松漠纪落》,金国“妇人以羔皮帽为饰”。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¹
译文:我立在最高的山坡,尽力想看清楚宋使的仪仗面目。
注释:¹汉官仪:此指南宋官员的仪仗。
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
数日望回骑,荐¹致临风悲。
译文:宋使过去了,我又悄悄地计算着他回程的时间,想再次看到他,在西风中满怀伤心,涕下滂沱。
注释:¹荐:再次。

  诗用乐府体,用第一人称写,选取了陷身金虏的一位妇女的经历及行事,表现广大金统治区宋遗民不屈服金人统治,渴望能得到解放、脱离苦海的心情。

  诗前四句写这位女子失陷敌国的经过,追述她原本是京师良家女子,靖康初金人攻陷汴京,把她掳到北地的辛酸遭遇。四句写得平平,但其中强烈压抑住的悲痛,仍可体会出来。

  接下四句写女子见到南方来的使节的反应,说她听到宋使经过,由于自己穿戴着金人装束,心中深以为耻,不敢挤过去看,可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国来人的亲切感,又驱使她不能不去看,所以她远离人群,爬上最高处,去瞻望使者的队伍。这四句刻画心态妙到毫末,“立向最高处”极其形象地反映了她羞惭、悲愤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图见汉官仪”一句,涵意也十分丰富:一是要见见故国的使节仪仗,抒发自己对宋朝的热爱,寄托思归情绪;一是暗用刘秀典,希望能早日获得解放,重见大宋军队收复国土。末两句是使者过后,诗说那女子仍然计算着日子,盼着使者回程从这里过,得以再次一洒伤心泪。这两句把前四句的心情更加推进了一步,写得意味很浓,感人肺腑。

  清代赵翼题元好问《遗山集》有“国家不幸诗家幸”句,说国家沦陷,蒙受不幸,即因此而造就了一大批诗人,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忧国忧民的杰出篇章,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曹勋就是如此。他本来是个平庸的诗人,因为见到家国沦陷,人民受难,心中愤愤难安,所以能把亲身经历提炼出这样一首好诗来。全诗写的充满着抑郁,凄凉感人,可以与后来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写的《州桥》等诗媲美,也是以这类内容为主题的爱国诗篇中较早的一首。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74-875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43-344
3、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4-205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qiǎng)(bǎo)¹中,父母叹²双亡。
译文:年幼时父母双亡多么悲伤。
注释:乐中悲:即乐中有悲,好景不长。¹襁褓:包婴儿的被子和带子。²叹:不幸。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纵居那绮(qǐ)罗丛¹,谁知娇养?
译文:虽身居豪门望族却是靠叔父抚养。
注释:¹绮罗丛:指富贵家庭的生活环境。绮罗:丝绸织物。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yíng)心上。
译文:多亏你生性豪爽宽宏大量,从未将儿女痴情缠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好一似霁(jì)月光风¹耀玉堂。
译文:真像那雨后明月照玉堂。
注释:¹霁月光风: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比喻胸怀光明磊落。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厮配¹得才貌仙郎²,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kǎn)(kě)形状。
译文:嫁给那才貌双全如意君郎,只求得比翼双飞地久天长。能补偿幼年丧亲孤苦的惨状。
注释:¹厮配:匹配。²才貌仙郎:才貌出众的年轻男子。准折:抵消。准:抵算、折价。坎坷:道路低陷不平的样子,引申为人生道路艰难不得志。这里指史湘云幼年丧失父母、寄养于叔婶家的不幸。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¹
译文:到头来,家族败落丈夫天亡。
注释:¹“终久”二句:两句中藏有“湘云”二字,又说“云散”、“水调”,以“巫山云雨”的消散干涸喻男女欢乐成空。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云梦泽中。宋玉的《高唐赋》说:“楚襄王曾游高唐,梦中与一仙女相会。仙女临去时对楚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轻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遂以“巫山云雨”喻男女的欢会。“云散高唐”,即高唐的“巫山云雨”消散干涸,男女欢乐成为泡影。这里指史湘云丈夫早死,独守空房。

  这支曲子类似于湘云对自己命运的自诉、自叹、自解。全曲情感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全曲预示史湘云坎坷的一生。她出身名门望族,年幼丧双亲寄养于叔父家;婚姻虽美满,却又因丈夫早逝而守寡。首句用感叹的句式,点出了湘云幼年时的“坎坷形状”,接着一转,写出湘云苦中作乐的情怀。成年后,湘云似乎苦尽甘来,“厮配得才貌仙郎”,然而到最后依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地久天长”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湘云的判词只用简短的四句话概括了她的一生:“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曲子的内容更加丰富一些,它不但透露了更多湘云婚后生活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展示了湘云丰富的内心世界。

  “襁褓”二句是说史湘云身世的。她出身官宦之家,孩提时父母双亡,寄养在叔父之家。虽仍过着锦衣玉食般的贵族生活,但被婶婶冷眼看待,也不知道什么是娇生惯养。“幸生来”三句,是说她生来性格豪爽,胸怀广阔,从未把儿女之情放在心上。暗指她与宝玉亲热,但未超越表兄妹的界限。“好一似”两句,是对史湘云总的评价。“霁月风光”句意在说湘云品格光明磊落。“厮配得”三句,说史湘云嫁给如意君郎卫若兰,弥补了幼年时坎坷的生活的不足。最后四句,写史湘云命运的结局:湘云虽嫁给了如意君郎,但好景不长,丈夫得痨病医治无效,她独守空房。曲子说这是命中注定,不必悲伤。这几句,回应了曲名“乐中悲”。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写最终的结局。这里指史湘云丈夫早死,独守空房。

  在《红楼梦》的众多女子中,史湘云是比较独持的一个。她的出身近似林黛玉,从小失去父母;性格上却迥异于黛玉,比较豪爽,口直心快;也和宝玉亲热打闹,但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有点豪爽的味道。在众女子中她是仅有须眉气味的一个。她生活道路虽坎坷,却没有黛玉那叛逆精神。由于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史湘云思想上又近似薛宝钗,曾劝宝玉多读四书五经,广交豪门子弟,以图“仕途经济。”她婚姻虽美满,但好景不长,丈夫早亡,独守空房,又只能把这归之于命数有定。《好了歌注》:“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这些可与史湘云命运“乐中悲”互为说明。曹雪芹对史湘云的塑造,其赞赏之情充满言词之间,“英豪阔罗宽宏量”,“霁月光风照玉堂”等等即是。而“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也说明作者那封建迷信思想的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等编写.红楼梦诗词鉴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72-7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