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归三月来,千红万紫不成开。绣偏芳草时萦带,洒向妆楼欲贴梅。
二月初归三月来,千红万紫不成开。绣偏芳草时萦带,洒向妆楼欲贴梅。
残晕秪疑衔鸟雀,轻阴半是隐条枚。因风吹上高唐观,为雨为云在楚台。
残晕秪疑衔鸟雀,轻阴半是隐条枚。因风吹上高唐观,为雨为云在楚台。

luòhuāshǒu--wèi

èryuèchūguīsānyuèláiqiānhóngwànchéngkāixiùpiānfāngcǎoshíyíngdàixiàngzhuānglóutiēméi

cányūnzhīxiánniǎoquèqīngyīnbànshìyǐntiáoméiyīnfēngchuīshànggāotángguānwèiwèiyúnzàichǔtái

徐渭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11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¹桃花相映(yìng)红。
译文: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注释:¹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¹何处去²,桃花依旧笑³春风。
译文: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¹不知:一作“秖(zhǐ)今”。²去:一作“在”。³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6-747

chéngnánzhuāng

 tángdài 

niánjīnménzhōng rénmiàntáohuāxiāngyìnghóng 
rénmiànzhīchù táohuājiùxiàochūnfēng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风悲画角¹,听单(chán)于、三弄落谯(qiáo)²。投宿骎(qīn)³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lì)度寒云。
译文:画角在寒风中悲鸣,《单于》曲调一声声落在谯门,我们的马车匆匆赶路投宿,来到这弥漫着飞雪的小孤村。酒市里的灯火渐渐稀少,只有枯叶乱纷纷,敲打着窗门。空中传来惊雁的哀鸣,从那凄戾的叫声中,可以想象它们刚刚离开迷蒙的水面,正在迅疾地穿过寒云。
注释:¹风悲画角:寒风中传来号角悲凉的声音。²单于、三弄落谯门:城楼上反复吹奏着《单于》曲。谯门,建有瞭望楼的城门。³骎骎:马飞跑的样子。⁴嘹唳:高空鸟鸣声。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好在半胧(lóng)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¹,愁损绿罗裙²。为问暗香³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译文:依旧是半暗半明的淡月,到如今,这一切景物却令我落魄伤魂。梦想着返回故园,那里的梅花该多少艳明。那位穿着绿罗裙的佳人,恐怕早已为我容颜瘦损。试问那一树树暗香疏影,是否也在相思,万点红花是否都变作了泪痕。料想那位美人一定紧锁双眉,满腔幽怨悲恨,独倚画屏苦挨着黄昏。
注释:¹故国《梅花》归梦:《梅花》曲引起思归的梦想。²愁损绿罗裙:想起家里的爱人便愁坏了。绿罗裙,指穿绿罗裙的人。³暗香:指梅花。⁴啼痕:泪痕。

  上片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首句“风悲”两字刻画风声。风声带来阵阵角声,那是谯门上有人在吹《小单于》名曲吧。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画角飞声,散入风中,又曾触动过无数旅人的愁思,“风悲”两字极为灵动传神。秦观《满庭芳》中对角声之哀也曾有描写,“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一“落”字见得谯门之高,风力之劲,并且还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投宿”两句写途中飞雪。“骎骎”形容马在奔驰,又上承“投宿”,使旅人急于歇脚的心情跃然纸上;下启“飞雪”,点出急于投宿是因为风雪交加。“飞”形容漫天飞雪飘舞之状,而“满”字又着力画出村子之小而且孤。“酒市”二句是入村以后的景象。灯火阑珊,人迹稀少,可见雪大且深,也衬托夜间旅舍独处之冷清,所闻者唯有乱叶扑窗之声。“舞纷纷”写落叶之多和风力之急。“骎骎”、“飞”、“满”、“舞”都是动字;“骎骎”在句中不仅状客观之物,而且还能传主观之情,由此可见作者对字、词、句的推敲斟酌。《白雨斋词话》极为赞赏这点:“此词遣词琢句,工绝警绝,最令人爱”。

  “送数声”三句是客舍夜坐所闻。雪夜风急,忽闻雁声。雁群入夜歇宿在沙渚芦丛之中,遇到外物袭击,由守卫的雁儿报警,便迅速飞向高空。“乍离”句即是写这种情况。“嘹唳”句说的是雁群受惊后穿过密布的冻云飞向高空,鸣声高亢曼长。雁儿多在高空飞行,白天远望可见,夜间则从鸣声得知。杜牧《早雁》诗有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云外,言其飞得高也。张文潜《楚城晓望》诗也说:“山川摇落霜华重,风日晴和雁字高。”而卢纶《塞下曲》写的就是雁儿夜惊:“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单于战败后想趁黑夜逃遁,途中惊动了雁群,雁儿惊飞云外时的鸣声使追逐者得知单于的去向。本词所写的是南归途中的雁儿,在夜间受惊高飞时的鸣声,叩动旅人的心弦,无限乡思,黯然而生,词意至此由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

  下片另开境界,由雪夜闻雁转为淡月乡愁,委婉地铺写相思情意。“好在”句是说风雪稍止,云雾未散,朦胧中透视半痕淡月。“好在”指月色依旧。

  “无处不消魂”,描绘客居夜思,月色依稀当年,望月生情,不禁黯然魂消。“故国”两句,诉说由于故国之梅以及穿着绿罗裙之人,使他眷恋难忘,因此频频入梦。“故国”,即“故园”,周邦彦《兰陵王》中就有“登临望故国”之句。“愁损”两字,怜想梦中伊人亦为相思所若,语意曲折。

  “为问”两句上承“故国”句,是以设问将梅拟人化,将枝上蓓蕾比拟为泪珠。试问那暗香浮动的花枝,是否也是为了相思而泪痕点点?末两句又上承“愁损”句,设想对方,由己及人。自己在客中归梦梅花,愁绪满怀,想伊人在故园赏梅忆人,泪滴枝头,正如牛峤《菩萨蛮》中所云:“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何处是辽阳,锦屏春画长。”薄暮时分,她斜倚屏风想起远方旅人,他遥忆故园,应亦是余恨绵绵,难以消除。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1292-1293页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jū)¹织翠青如葱²,金环压辔(pèi)摇玲³珑。
译文:两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葱的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
注释:¹华裾:官服。织翠:翠(绿)色官服,韩愈时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当着此色官服。²青如葱:青色官服,皇甫湜时任陆浑尉,当着此色官服。³玲:一作“冬”。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¹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²
译文:马蹄声阵阵马车声响隆隆,下马进门来器宇轩昂气势如虹。
注释:¹隐耳:声音盛多而盈耳。一作“隐隐”。²气如虹:典出《昭明文选》卷三十四《七上·七启八首》。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¹东京才子,文章巨公²
译文:原来一个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个是名门天下的文章巨公。
注释:¹云是:一本无此二字。²巨公:有巨大成就的人。一本无“巨”字。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¹罗心胸,九精²(gěng)耿贯当中。
译文: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
注释:¹二十八宿:东“苍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各七宿合称。²九精:九星之精,即天之精气。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¹天无功。
译文: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
注释:¹笔补造化:以诗文弥补造化的不足。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¹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²
译文: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谁知到枯草能遇到春天和风。
注释:¹庞眉书客:作者自称。庞眉,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²华风:犹光风。天日清明时的和风。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míng)鸿¹,他日不羞蛇作龙²
译文: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变成大龙。
注释:¹冥鸿:空中鸿雁。²蛇作龙:喻咸鱼翻身,仕途转起。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一般说,写应酬诗要受到各种限制,诗人的才情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一部《全唐诗》,这类作品所占比例不小,然而可以称得上杰作的却少得可怜。李贺此诗写来身手不凡,素来受人称道。

  全诗共分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写二人联骑造访。第一句指二人所穿的官服,唐代制度,六品、七品官服绿,八品、九品官服青。第二句指坐骑装饰的华贵。接着写车轮声、马蹄声由远而近,隆隆盈耳,韩愈、皇甫湜入门下马,神态慷慨轩昂。李贺从屋里迎了出来,原来是两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东京才子”,“文章巨公”,指皇甫湜、韩愈。这段实写作者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人物神情俨然可辨,绘声绘色地形容出诗题所规定的内容。

  中间四句为第二段,着重赞颂二人的学识和文名。韩愈及韩门弟子是中唐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艺术上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务求奇险。李贺有意仿效韩体,以雄健的笔力,磅礴的气势,概括韩派诗文宏阔雄奇的艺术境界。四句诗说了他们学识的丰富,思想的奇伟,文名的威大,工力的精深。不说满腹经论,偏说胸中罗列满天星斗;不说光焰万丈,偏说天之精气充塞其中;不说声名卓著,偏说声摩空;不说彩笔生花,偏说天无功。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竭力调动神话世界中瑰奇景物来弥补现实世界的贫乏与不足。从这一点上说,李贺此诗与韩愈《调张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钱锺书认为“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不特长吉精神心眼之所在,而于道术之大原,艺事之极本,亦一言道著矣。”这里牵涉到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艺术中造境之美,是自然景物所没有的,所谓“天无功”而有待于“补”(详见《谈艺录》十五),从中可以领会到李贺诗歌创作力避平庸凡近的创作心理。这四句诗对韩愈及韩派诗文作出了一个极高的评价。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这四句诗有一个共同点,即处处写自己的穷愁失意,如“感秋蓬”、“死草”、“垂翅”,又处处暗示自己不甘没落,向往腾达发迹之日,如“生华风”、“附冥鸿”、“作龙”。其中很大一个愿望是恳请二位名公对自己的困顿援之以手,加以提携,因此,有意识地以自然事物的转折变化,“死草生华风”、“垂翅附冥鸿”、“蛇作龙”,来表达自己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求。《唐摭言》卷六说:“韩文公、皇甫湜,贞元中名价籍甚,亦一代之龙门也。”意思说韩愈、皇甫湜具有很高的名望,只要是被他们二人接待和援引的人,也就如同“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李白《与韩荆州书》)。原来,唐代文人想要取得功名,在科举考试中获捷,必须遍诣名公贵人,得到他们的荐引,然后才有成功的可能。韩愈、皇甫湜既有名人的头衔,为人又很热心,二人不待李贺诣见,主动上门看访,李贺在深受感动之后,向他们提出恳求,也就成为本诗一个重要的内容了。

  就应酬诗而言,此诗在章句、措辞安排上是十分得体的。全诗十四句,前十句以韩愈、皇甫湜的来访为表现内容,体现了对客人的敬重。第二段四句诗承五、六两句“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加以生发,对来客作出很高又很得当的赞颂。最后四句以“庞眉书客”过渡,眉目十分清楚。在向客人表达自己的愿望时,语辞诚恳,不失身份。诗歌的另一特点,就是句法、音调、气势与朝愈诗歌很相象,比喻奇特,想象丰富,尤其“笔补造化天无功”一句,议论精辟,千古不易,曾使后人为之击节叹赏(见《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语)。

  这首诗虽然是一气呵成的,但经过精心的构思,感情丰富,跌宕多姿,想象新奇。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804-808

gāoxuānguò

 tángdài 

hányuánwàihuángshìshíjiànguòyīnérmìngzuò

huázhīcuìqīngcōng jīnhuánpèiyáolínglóng 
yǐněrshēnglónglóng ménxiàhóng 
yúnshìdōngjīngcái wénzhānggōng 
èrshíxiù宿luóxīnxiōng jiǔjīnggěnggěngguàndāngzhōng 
diàn殿qiánzuòshēngkōng zàohuàtiāngōng 
pángméishūgǎnqiūpéng shuízhīcǎoshēnghuáfēng 
jīnchuíchìmínghóng鸿 xiūshézuòlóng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道泰(tài)山高,下却鲁连¹节。
译文:谁说泰山高,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
注释:¹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译文:谁说秦军众多不可抵挡,他们都摧毁在鲁仲连舌下。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译文:侠客鲁仲连独立天地之间,气度犹如清风洒香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夫子还倜(tì)(tǎng),攻文继前烈¹
译文:夫子你倜傥潇洒,勤攻文学继承鲁仲连的遗风。
注释:¹前烈:前人的功业。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译文:品格如错落盘结的石上古松,不为秋霜折毁。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译文:我赠你忠言和镂金镶玉的宝刀,让我们的友谊千秋万代不灭。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万里黔(qián)¹一漏天²,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³重阳天也霁(jì),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译文: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注释:¹黔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²漏天:指阴雨连绵。³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直至。⁴霁:雨雪之止也。⁵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莫笑老翁(wēng)¹犹气岸²,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diān)³?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译文: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注释:¹老翁:老年男子,含尊重意。²气岸:气度傲岸。³华颠:白头。⁴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⁵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该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写出了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下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下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76-778 .
2、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470 .
3、 姜钧主编 .宋词大鉴赏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2年 .
4、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 .

dìngfēng ·gāozuǒcángshǐ使jūnyùn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wànqiánzhōnglòutiān zhōngchéngchuán zhìchóngyángtiān cuīzuì guǐménguānwàishǔjiāngqián 
xiàolǎowēngyóuàn jūnkàn rénhuángshànghuádiān táinánzhuīliǎngxiè chíshè fēngliúyóupāirénj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