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惜诵¹以致愍(mǐn)²兮,发愤以抒情。
译文:痛心啊,由于进谏而招来不幸,我要倾诉心中的激情和怨情。
注释:¹惜诵:惜,痛也。诵:论,犹进谏。²致愍:招致祸患。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所非¹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译文:如果我的话不是出于忠诚啊,我愿上指苍天让他来作证。
注释:¹所非:古代誓词的习惯用语。非:一本作“作”,形近而误。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令五帝¹使折中²兮,戒六神³与向服。
译文:让五方神帝来公平裁决吧,我愿面对六宗神祇把事理说清。
注释:¹五帝:即五方神: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²折中:中正公平。³六神:说法不一。王逸谓即六宗之神,洪兴祖注引《孔丛子》谓六宗为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bǐ)¹山川²以备御³兮,命咎繇(yáo)使听直。
译文:请山川众神都来听证做陪审啊,命法官皋陶把是非曲直判明。
注释:¹俾:使。²山川:指名山大川之神。³备御:陪侍,此谓陪审。
谒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yóu)¹
译文:我竭尽忠诚来侍奉君王啊,反被小人看作是多余的瘤肿。
注释:¹赘肬:肉瘤,多余的肉。
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¹(xuān)²以背众³兮,待明君其知之。
译文:我不懂奉迎谄媚而惹恼小人啊,只有等待明君体察我的衷情。
注释:¹忘:“亡”的误字,无。²儇媚:轻佻谄媚。³背众:违背众人。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译文:我的一言一行都有迹可查啊,我表里如一从不变更。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译文:所以考察臣子没有比得上君王的啊,因为这种考察在眼前就可得到印证。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
吾谊¹先君而后身兮,羌²众人之所仇³也。
译文:我坚守人生道义是先君后己,竟然被众人怨恨仇视。
注释:¹谊:同“义”。²羌:楚地方言,发语词。³仇:怨。一本“仇”下有“也”字。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
专惟¹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chóu)²也。
译文:我心中思念的只有君王您啊,众人却把我当做仇敌。
注释:¹惟:思,想。²雠:同“仇”,指仇敌。一本“雠”下有“也”字。
一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
译文:我忠诚专一毫不迟疑,可结果却不能保全自己。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译文:我极力地亲近君王别无他想,却成了招灾惹祸的根基!
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
译文:为君王着想没人比我更忠心啊,我竟然忘却了自己人微才疏。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译文:侍奉君王我从不三心二意啊,根本不知什么取宠邀幸的门路。
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
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¹也。
译文:忠心有何罪竟遭惩罚啊,这真是我心中从未意想到。
注释:¹志:意料。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兆众之所咍。
行不群以巅越¹兮,又众兆之所咍(hāi)²也。
译文:行为不同俗随流就要跌跤,还要受到群小的讥讽嗤笑。
注释:¹巅越:殒坠,跌跤。²咍:楚地方言,讥笑。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
译文:一连串的责怪,不断的诽谤啊,真使我愁肠百结不平难消!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¹也。
译文:心情郁郁难以倾诉啊,君王受蒙蔽忠心难剖。
注释:¹白:一本“白”下有“也”字。
心郁邑而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心郁邑¹余侘(chà)(chì)²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译文:心头愁闷失意潦倒啊,又有谁理解我心头的苦恼。
注释:¹郁邑:郁闷不快的样子。²侘傺:失意的样子。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译文:本来有说不完的话却无法投寄啊,我愿陈述心志却无路使君王知晓。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译文:隐退沉默吧,可谁又明白我呢?上前呼喊吧,可谁又听我的呼号?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mào)¹之忳(tún)²
译文:一再的失意使我心烦意乱啊,满怀的愁绪呵,难写难描。
注释:¹瞀:心绪烦乱。²忳忳:愁闷的样子。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译文:从前我曾梦中飞游苍天啊,魂悠悠中途遇河却无渡船。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吾使厉神¹占之兮,曰有志极²而无旁³
译文:我请大神替我占卜啊,他说:“你有大志可惜无外人助援。”
注释:¹厉神:大神,主杀罚,此指身附厉神的巫。²极:穷,至。³旁:辅佐。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译文:“难道我就终将孤独被君王疏远?”他说:“可以为君王着想却不可依仗。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¹
译文:因为众口一词可以把黄金熔化啊,当初你就是这样忠诚才遭受到危险。
注释:¹殆:危险。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译文:被汤烫过的人见到凉菜也要吹气,为什么你不把初衷改变改变?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nǎng)¹之态也。
译文:想不用天梯就打算登天,你的态度一丝没改还像从前。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众骇遽(jù)¹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²也?
译文:众人害怕你,不与你同心同德,为什么会和你做伴?
注释:¹骇遽:惊骇遑遽。²伴:侣。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译文:虽同事一君但你们路途各异,为什么会给你助援?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晋申生¹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译文:晋国的申生是个孝子啊,父亲把他逼死就是听信了谗言。
注释:¹申生:春秋时晋献公之子。献公听信后妻骊姬的谗言,逼死申生。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行婞(xìng)¹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译文:鲧为人刚直不活转,他的功业因此不得实现。”
注释:¹婞直:刚直。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吾闻作忠¹以造怨²兮,忽谓之过言。
译文:我听说尽忠君王容易与人结怨,对此我毫不在意以为是夸大。
注释:¹作忠:为忠,尽忠心。²造怨:结怨。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九折臂而成医¹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译文:手臂多次折伤的人可能成良医,如今我才明白这话一点儿不差。
注释:¹九折臂而成医:谓多次折臂,积累了医治的经验,自己也就成医生了。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zēng)(yì)¹²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译文:如今这个世道,天上利箭横飞,地上张罗设网。
注释:¹矰、弋:均为系着丝绳的短箭。²机:机括,这里用作动词,作发射解。
设张辟以娱兮,愿侧身而无所。
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¹而无所。
译文:处处暗设机关陷害君王,哪里有我立足容身的地方。
注释:¹侧身:置身。
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译文:我徘徊不去以求留在君王身旁啊,又怕更大的祸患落在头上。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高飞而远集¹兮,君罔谓汝何之?
译文:我想抽身远走高飞啊,又怕君王诬我说:“你背叛我,要去什么地方?”
注释:¹远集:远遁。
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欲横奔¹而失路²兮,盖志坚而不忍。
译文:想放弃正路像小人那样乱窜啊,可我一向心坚志专又不忍心。
注释:¹横奔:乱跑。²失路:不行正道。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不纡轸。
背膺牉(pàn)¹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译文:我的前胸和后背就像裂开一样啊,我心头郁闷难舒,绞痛难忍。
注释:¹牉:分。
梼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chóu)¹木兰以矫²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译文:捣碎木兰,揉碎蕙草啊,舂碎申椒做干粮。
注释:¹梼:断木。一本“梼”作“捣”。“捣”,舂。²矫:揉碎。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播江离与滋¹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译文:再播种下江离栽上菊花啊,待到春天做成干粮芬芳。
注释:¹滋:栽种、培植。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恐情质¹之不信²兮,故重著以自明。
译文:唯恐我的真情得不到表达啊,所以三番五次表明衷肠。
注释:¹情质:真情本性。²信:同“伸”。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¹而远身。
译文:保持自己的美德,离群索居吧,我反复想过隐身远藏。
注释:¹曾思:重思,一再思考。

  此诗是《九章》的第一篇,作者叙述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始末,和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基本内容与《离骚》前半篇大致相似:故有“小离骚”之称。

  关于“惜诵”二字,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说:“惜,贪也;诵,论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能忘。”洪兴祖《楚辞补注》说:“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朱熹《楚辞集注》说:“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有忧愍之心。”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惜,爱也。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林云铭《楚辞灯》说:“惜,痛也,即《惜往日》之惜。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蒙诵,故曰诵。”“言痛己因进谏而遇罚,自致其忧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惜,痛也。诵,公言之也。”戴震《屈原赋注》说:“诵者,言前事之称。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赞同林云铭的说法。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则认为“《惜诵》是喜欢谏诤的意思”,释“惜”为爱好,以“诵”为谏诤。自王逸以来的各家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的成分。按此篇与《离骚》意旨相近,当是受谗被疏之后的作品。因此,篇名之“惜”字以戴震的解释为近,而“诵”字,则以林云铭等人的说法为好,合起来解释,“惜诵”就是以痛惜的心情,来称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事。

  全篇可划分为五段。从开头至“命咎繇使听直”为第一段,讲述自己写此篇作品的起因,那是因为有人在楚王面前进了谗言,说自己不忠于楚国及其国君,楚王乃发雷霆之怒,疏远了屈原,屈原愤懑之极,不禁对天发誓:我对楚王是一片忠诚,天地鬼神可鉴。屈原还设想召来五方天帝、日月星辰、山川神祇和古代正直的法官,组成一个公正的法庭,来听取自己的申诉,并作出公正的评判。

  接下来是申诉的开始,从“竭忠诚以事君兮”至“有招祸之道也”十六句为第二段,这一节是诉讼的正辞,意在阐明两个问题:一是自己竭诚事君,专心无二;二是自己日月可鉴的一片忠心却成了“招祸之道”。“竭忠诚”二句,是屈原说自己忠而被谤,以致被疏而离群独处的事实。“忘儇媚”二句言自己被谗谤的原因,此实望君之参验而考实。“言与行其可迹兮”四句,承上文之意,申说参验考实是可以办到的,为提出申诉作引。“壹心而不豫兮”四句申述自己言行的动机,一切皆是为楚王着想,并无他意,但却因此招祸。

  “思君其莫我忠兮”至“中闷瞀之忳忳”为第三段,述自己心情的忧苦。“思君”四句进一步说明自己是“先君而后身”,从未把宠辱放在心上,暗示既不与小人比周,也不会对君王产生二心。“忠何罪”四句意谓遇罚倒不在乎,只是自己这样的结果会为国人所笑,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懑心情。“纷逢尤”四句由“逢尤”“离谤”过渡到欲白于君。“忳郁邑余侘傺兮”四句紧承“莫之白”而申言之。“退静默”四句意为:退而静默不言,恐无人知道自己的苦心;进而大声疾呼,又怕无人会听。该段着重写自己陈志无路的心情,即“发愤以抒情”也。在上段中说“相臣莫若君”,此段进而写君王“荃不察余之中情”(《离骚》)。君既不知,只好“指苍天以为正”,只好寻厉神而占卜之,自然转入下文。

  从“昔余梦登天兮”至“鮌功用而不就”为第四段,为占梦者对屈原的劝告,与《离骚》女媭一节,大意略同。“昔余梦”四句托为游仙,引入下文。“终危独”句为屈原问语:“我又问:是否要遭受疏远?”从“曰:君可思而不可恃”至“鮌功用而不就”为厉神的答语。“君不思”至“犹有曩之态也”为第一层意思,厉神指出屈原有目的而无道路,劝屈原放弃忠君,认为如果照“曩之态”那无疑是“欲登天而释阶”,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接着“众骇遽”四句言楚王发怒后,本来同道的那些人都已离心背德,弃之而去。最后“晋申生”四句采用了二个比喻,说明孝子忠臣被说成不忠、不孝,是古已有之的事情。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至最后为第五段,写屈原找厉神占梦以后的感想。楚国人观点如此,君王对自己的态度如此,留是不可能的,去,却又不忍,那只有洁身自保而已。“吾闻”四句,朱熹《楚辞集注》析曰:“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所用比喻简明恰当。“矰弋机”四句,言诗人遭谗被疏,如有矰弋在侧,竟无容身之地,真是左右为难。在这样的形势下,“欲儃佪”八句表明屈原为自己设想了三条出路:一是儃佪,即逗留、等待,但这样唯恐再遭忧患;二是高飞远集,即远适他国,但不能确定到底去哪个国家;三是“横奔而失路”,即朱熹说的“妄行失道”或陈第说的“违道妄作”(《屈宋古音义》),就是与坏人们同流合污。但这三条路,选择任何一条都是十分不理想的,这使诗人“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这三条路都是不好走的呀,考虑再三的结果,还是另选其他的道路。“檮木兰以矫蕙兮”八句,用比喻之意,说自己还是保持自己美好的品德,远离这复杂肮脏的社会,块然独处。

  此篇在艺术上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全篇洋溢着非常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虚构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虚幻的法庭,它由五方天帝、山川诸神、古代好法官共同组成。让他们来听取自己极度苦闷的倾诉,又虚构了一个厉神,让他在占梦时作答,如同女媭一样,给屈原以劝告和回答。这样的写法,使此篇诗作出现了一幅虚无飘渺的景象,起到了令人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其次,此篇诗作以十分细腻的笔调描摹了抒情主人公的意志活动和感情冲突。诗歌从对天发誓,写到进退维谷、百口莫辩的困境,登天占梦的幻境以及“檮木兰”、“播江蓠”的精神境界,处处都写得波澜起伏,回旋曲折,扣人心弦,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所叙述的不幸遭遇,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一身,而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密切相联的。

  再次,就是语言上的特点,此篇诗作直抒胸臆,语言真挚生动,朴素自然,尤其是“众口铄金”、“九折臂而成医”等众多民间成语的运用,通俗浅显,颇有新意。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81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痛心啊,由于进谏而招来不幸,我要倾诉心中的激情和怨情。

如果我的话不是出于忠诚啊,我愿上指苍天让他来作证。

让五方神帝来公平裁决吧,我愿面对六宗神祇把事理说清。

请山川众神都来听证做陪审啊,命法官皋陶把是非曲直判明。

我竭尽忠诚来侍奉君王啊,反被小人看作是多余的瘤肿。

我不懂奉迎谄媚而惹恼小人啊,只有等待明君体察我的衷情。

我的一言一行都有迹可查啊,我表里如一从不变更。

所以考察臣子没有比得上君王的啊,因为这种考察在眼前就可得到印证。

我坚守人生道义是先君后己,竟然被众人怨恨仇视。

我心中思念的只有君王您啊,众人却把我当做仇敌。

我忠诚专一毫不迟疑,可结果却不能保全自己。

我极力地亲近君王别无他想,却成了招灾惹祸的根基!

为君王着想没人比我更忠心啊,我竟然忘却了自己人微才疏。

侍奉君王我从不三心二意啊,根本不知什么取宠邀幸的门路。

忠心有何罪竟遭惩罚啊,这真是我心中从未意想到。

行为不同俗随流就要跌跤,还要受到群小的讥讽嗤笑。

一连串的责怪,不断的诽谤啊,真使我愁肠百结不平难消!

心情郁郁难以倾诉啊,君王受蒙蔽忠心难剖。

心头愁闷失意潦倒啊,又有谁理解我心头的苦恼。

本来有说不完的话却无法投寄啊,我愿陈述心志却无路使君王知晓。

隐退沉默吧,可谁又明白我呢?上前呼喊吧,可谁又听我的呼号?

一再的失意使我心烦意乱啊,满怀的愁绪呵,难写难描。

从前我曾梦中飞游苍天啊,魂悠悠中途遇河却无渡船。

我请大神替我占卜啊,他说:“你有大志可惜无外人助援。”

“难道我就终将孤独被君王疏远?”他说:“可以为君王着想却不可依仗。

因为众口一词可以把黄金熔化啊,当初你就是这样忠诚才遭受到危险。

被汤烫过的人见到凉菜也要吹气,为什么你不把初衷改变改变?

想不用天梯就打算登天,你的态度一丝没改还像从前。

众人害怕你,不与你同心同德,为什么会和你做伴?

虽同事一君但你们路途各异,为什么会给你助援?

晋国的申生是个孝子啊,父亲把他逼死就是听信了谗言。

鲧为人刚直不活转,他的功业因此不得实现。”

我听说尽忠君王容易与人结怨,对此我毫不在意以为是夸大。

手臂多次折伤的人可能成良医,如今我才明白这话一点儿不差。

如今这个世道,天上利箭横飞,地上张罗设网。

处处暗设机关陷害君王,哪里有我立足容身的地方。

我徘徊不去以求留在君王身旁啊,又怕更大的祸患落在头上。

我想抽身远走高飞啊,又怕君王诬我说:“你背叛我,要去什么地方?”

想放弃正路像小人那样乱窜啊,可我一向心坚志专又不忍心。

我的前胸和后背就像裂开一样啊,我心头郁闷难舒,绞痛难忍。

捣碎木兰,揉碎蕙草啊,舂碎申椒做干粮。

再播种下江离栽上菊花啊,待到春天做成干粮芬芳。

唯恐我的真情得不到表达啊,所以三番五次表明衷肠。

保持自己的美德,离群索居吧,我反复想过隐身远藏。

注释

惜诵:惜,痛也。诵:论,犹进谏。

致愍:招致祸患。

所非:古代誓词的习惯用语。非:一本作“作”,形近而误。

五帝:即五方神: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折中:中正公平。

六神:说法不一。王逸谓即六宗之神,洪兴祖注引《孔丛子》谓六宗为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

俾:使。

山川:指名山大川之神。

备御:陪侍,此谓陪审。

赘肬:肉瘤,多余的肉。

忘:“亡”的误字,无。

儇媚:轻佻谄媚。

背众:违背众人。

谊:同“义”。

羌:楚地方言,发语词。

仇:怨。一本“仇”下有“也”字。

惟:思,想。

雠:同“仇”,指仇敌。一本“雠”下有“也”字。

志:意料。

巅越:殒坠,跌跤。

咍:楚地方言,讥笑。

白:一本“白”下有“也”字。

郁邑:郁闷不快的样子。

侘傺:失意的样子。

瞀:心绪烦乱。

忳忳:愁闷的样子。

厉神:大神,主杀罚,此指身附厉神的巫。

极:穷,至。

旁:辅佐。

殆:危险。

骇遽:惊骇遑遽。

伴:侣。

申生:春秋时晋献公之子。献公听信后妻骊姬的谗言,逼死申生。

婞直:刚直。

作忠:为忠,尽忠心。

造怨:结怨。

九折臂而成医:谓多次折臂,积累了医治的经验,自己也就成医生了。

矰、弋:均为系着丝绳的短箭。

机:机括,这里用作动词,作发射解。

侧身:置身。

远集:远遁。

横奔:乱跑。

失路:不行正道。

牉:分。

梼:断木。一本“梼”作“捣”。“捣”,舂。

矫:揉碎。

滋:栽种、培植。

情质:真情本性。

信:同“伸”。

曾思:重思,一再思考。

创作背景

  关于此篇的写作时间,历来有两种意见:一认为作于楚怀王时期,二认为作于楚顷襄王时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是楚国政治的转折点,从这一年后,楚国开始走下坡路,屈原也遭谗被疏,所以,研究者多认为此篇当作于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左右。

参考资料:
1、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86-93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815
赏析

  此诗是《九章》的第一篇,作者叙述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始末,和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基本内容与《离骚》前半篇大致相似:故有“小离骚”之称。

  关于“惜诵”二字,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说:“惜,贪也;诵,论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能忘。”洪兴祖《楚辞补注》说:“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朱熹《楚辞集注》说:“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有忧愍之心。”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惜,爱也。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林云铭《楚辞灯》说:“惜,痛也,即《惜往日》之惜。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蒙诵,故曰诵。”“言痛己因进谏而遇罚,自致其忧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惜,痛也。诵,公言之也。”戴震《屈原赋注》说:“诵者,言前事之称。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赞同林云铭的说法。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则认为“《惜诵》是喜欢谏诤的意思”,释“惜”为爱好,以“诵”为谏诤。自王逸以来的各家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的成分。按此篇与《离骚》意旨相近,当是受谗被疏之后的作品。因此,篇名之“惜”字以戴震的解释为近,而“诵”字,则以林云铭等人的说法为好,合起来解释,“惜诵”就是以痛惜的心情,来称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事。

  全篇可划分为五段。从开头至“命咎繇使听直”为第一段,讲述自己写此篇作品的起因,那是因为有人在楚王面前进了谗言,说自己不忠于楚国及其国君,楚王乃发雷霆之怒,疏远了屈原,屈原愤懑之极,不禁对天发誓:我对楚王是一片忠诚,天地鬼神可鉴。屈原还设想召来五方天帝、日月星辰、山川神祇和古代正直的法官,组成一个公正的法庭,来听取自己的申诉,并作出公正的评判。

  接下来是申诉的开始,从“竭忠诚以事君兮”至“有招祸之道也”十六句为第二段,这一节是诉讼的正辞,意在阐明两个问题:一是自己竭诚事君,专心无二;二是自己日月可鉴的一片忠心却成了“招祸之道”。“竭忠诚”二句,是屈原说自己忠而被谤,以致被疏而离群独处的事实。“忘儇媚”二句言自己被谗谤的原因,此实望君之参验而考实。“言与行其可迹兮”四句,承上文之意,申说参验考实是可以办到的,为提出申诉作引。“壹心而不豫兮”四句申述自己言行的动机,一切皆是为楚王着想,并无他意,但却因此招祸。

  “思君其莫我忠兮”至“中闷瞀之忳忳”为第三段,述自己心情的忧苦。“思君”四句进一步说明自己是“先君而后身”,从未把宠辱放在心上,暗示既不与小人比周,也不会对君王产生二心。“忠何罪”四句意谓遇罚倒不在乎,只是自己这样的结果会为国人所笑,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懑心情。“纷逢尤”四句由“逢尤”“离谤”过渡到欲白于君。“忳郁邑余侘傺兮”四句紧承“莫之白”而申言之。“退静默”四句意为:退而静默不言,恐无人知道自己的苦心;进而大声疾呼,又怕无人会听。该段着重写自己陈志无路的心情,即“发愤以抒情”也。在上段中说“相臣莫若君”,此段进而写君王“荃不察余之中情”(《离骚》)。君既不知,只好“指苍天以为正”,只好寻厉神而占卜之,自然转入下文。

  从“昔余梦登天兮”至“鮌功用而不就”为第四段,为占梦者对屈原的劝告,与《离骚》女媭一节,大意略同。“昔余梦”四句托为游仙,引入下文。“终危独”句为屈原问语:“我又问:是否要遭受疏远?”从“曰:君可思而不可恃”至“鮌功用而不就”为厉神的答语。“君不思”至“犹有曩之态也”为第一层意思,厉神指出屈原有目的而无道路,劝屈原放弃忠君,认为如果照“曩之态”那无疑是“欲登天而释阶”,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接着“众骇遽”四句言楚王发怒后,本来同道的那些人都已离心背德,弃之而去。最后“晋申生”四句采用了二个比喻,说明孝子忠臣被说成不忠、不孝,是古已有之的事情。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至最后为第五段,写屈原找厉神占梦以后的感想。楚国人观点如此,君王对自己的态度如此,留是不可能的,去,却又不忍,那只有洁身自保而已。“吾闻”四句,朱熹《楚辞集注》析曰:“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所用比喻简明恰当。“矰弋机”四句,言诗人遭谗被疏,如有矰弋在侧,竟无容身之地,真是左右为难。在这样的形势下,“欲儃佪”八句表明屈原为自己设想了三条出路:一是儃佪,即逗留、等待,但这样唯恐再遭忧患;二是高飞远集,即远适他国,但不能确定到底去哪个国家;三是“横奔而失路”,即朱熹说的“妄行失道”或陈第说的“违道妄作”(《屈宋古音义》),就是与坏人们同流合污。但这三条路,选择任何一条都是十分不理想的,这使诗人“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这三条路都是不好走的呀,考虑再三的结果,还是另选其他的道路。“檮木兰以矫蕙兮”八句,用比喻之意,说自己还是保持自己美好的品德,远离这复杂肮脏的社会,块然独处。

  此篇在艺术上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全篇洋溢着非常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虚构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虚幻的法庭,它由五方天帝、山川诸神、古代好法官共同组成。让他们来听取自己极度苦闷的倾诉,又虚构了一个厉神,让他在占梦时作答,如同女媭一样,给屈原以劝告和回答。这样的写法,使此篇诗作出现了一幅虚无飘渺的景象,起到了令人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其次,此篇诗作以十分细腻的笔调描摹了抒情主人公的意志活动和感情冲突。诗歌从对天发誓,写到进退维谷、百口莫辩的困境,登天占梦的幻境以及“檮木兰”、“播江蓠”的精神境界,处处都写得波澜起伏,回旋曲折,扣人心弦,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所叙述的不幸遭遇,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一身,而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密切相联的。

  再次,就是语言上的特点,此篇诗作直抒胸臆,语言真挚生动,朴素自然,尤其是“众口铄金”、“九折臂而成医”等众多民间成语的运用,通俗浅显,颇有新意。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815
屈原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 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
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玉勒(lè)¹锦障(zhàng)²,少年游冶³时。
译文:初春时节,小草抽新芽,湖边道上春意盎然与昔日春光并无不同。回想少年时跨坐宝马漫游,那是何等难忘的时光呀呀!
注释:¹玉勒:白玉装饰的马笼头。²锦障泥:用织锦做成的马鞍垫子。³游冶:出游寻乐。
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
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¹酒。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
译文:早春湖畔阳光明媚,岸上的红花像是绣在轻绡上似的,聊且到这酒楼中以求一醉。在旗亭中沉入了久长的回忆,直到归鸦啼鸣才从沉思中醒来,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了。
注释:¹旗亭: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

  高观国的这首词主要反映作者到湖边重温旧梦的思想感情,清新蕴藉是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春风吹绿湖边草”,也吹醒了他的旧情,唤起了他的记忆。人的美好感情特别是恋情显得格外有生命力,有时似乎“忘记”了,但不经意间受外界触发又会突然萌发。当春风吹绿湖边草,自然界的勃勃生机、草色的青绿可爱,最易于激发人的美好情感,而将草色喻离情、喻相思、芳草喻情人又是积淀在人们意识中的特定联想,这样旧情就自然会复活了。“春光依旧湖边道”,湖边道上,春意盎然。“依旧”二字,将眼前之春光转换为昔日之春光,引出下二句的回忆中情景。回忆是那么清晰,美好,他一往情深了。“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这是他回忆起的少年时来到“湖边道”情景。玉勒锦鞍烘托出马的骄贵、人的精神。少年的他跨上这样的宝马漫游在春风骀荡的湖边,那是多么的风流,多么的令人向往。自然,那次游冶定有难忘的情遇。

  下片继续写对那次游冶的追忆与回味。“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早春湖畔阳光明媚,岸上的红花象是绣在轻绡上似的,多么艳丽。“烟明花似绣”,写景真切。这个“花似绣”也许还联想到那绣罗裳的意中人。“且醉旗亭酒”,聊且到这酒店中以求一醉。此时他当有茫然若失之感,有意借酒驱遣那撩人的思绪。“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他在旗亭里沉入了久长的回忆,直到归鸦啼鸣才将他从沉思中唤醒,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了。“烟明”句明为晨景,到“斜日”时间跨度相当大。他“醉”前看到的是“花似绣”,醒来又是“花西”、“花外”,满眼是花,人在花丛之中。这么多“花”,显然是他潜意识的升华,朵朵花都会联想起“她”。这里边,也许还重温了相遇后的情事。玩味“归鸦花外啼”,则日暮乌鸦归来在前人诗中不少有象征男女欢会的意思,如梁萧纲《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罗帷翠被任君低。”李白《杨叛儿》:“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这种联想虚无缥缈,写得很含蓄,全篇景色又写得那么美,还是给人以美感的。

  近人吴梅说:“大抵南宋以来,如放翁、如于湖则学东坡,如龙川、如龙洲则学稼轩。至蒲江、宾王(即高观国)辈,以江湖叫嚣之习,非倚声家所宜,遂瓣香周、秦(按指周邦彦、秦观),而词境亦闲适矣。”(《词学通论》)高观国《竹屋痴语》一些小令以写景抒情见长,文字简洁,耐人寻味,正是周、秦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页

mán··chūnfēngchuī绿biāncǎo--gāoguānguó

chūnfēngchuī绿biāncǎochūnguāngjiùbiāndàolēijǐnzhàngshǎoniányóushí

yānmínghuāshìxiùqiězuìtíngjiǔxiézhàohuā西guīhuāwài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飘飘¹江风起,萧飒(sà)²海树秋。
译文:凛冽的江风飘摇而起,吹得江边高树秋声萧瑟。
注释:¹飘飘:一作“飘摇”。²萧飒:稀疏,凄凉。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登舻(lú)¹美清夜,挂席²移轻舟。
译文:登上船头只觉清夜景色佳美,扬帆起航小舟前进。
注释:¹舻:船前头刺棹处。²挂席:扬帆。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月随碧山¹转,水合青天流。
译文:舟上只见月儿随着碧山回转,水与青天相合而流。
注释:¹碧山:青山。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yǎo)如星河¹上,但觉云林幽。
译文:晃晃悠悠仿佛行往遥远的星河,只觉得云压树林幽暗一片。
注释:¹星河:银河。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译文:眺望归路水流浩荡,眺望前程逝水滔滔。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徒悲蕙(huì)¹歇,复听菱歌²愁。
译文:徒然悲伤蕙草衰歇,又听那采菱之歌满含哀怨。
注释:¹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²菱歌:采菱之歌。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kàn)¹前洲。
译文:曲折的江岸掩迷了后边的渡口,明亮的沙滩看见前边的小洲。
注释:¹瞰:俯视。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¹
译文:思念您啊又不可相见,眺望远方徒然增加离别的情怀。
注释:¹离忧:即“罹忧”,遭忧之意。

  “飘摇江风起,萧飒海树秋。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江风飘飘,海树萧萧,时值清秋。诗人登上舟船,扬起帆席,在江面上轻轻移动,明月挂空,气爽天高,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曹植《公宴诗》云:“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清夜”,不仅是宜人之夜,而且还是适合于游乐之夜。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联系谢诗,此诗的“挂席”又多么充满诗情画意。“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舟行,则月似随舟而行;舟随碧山转,月也似随碧山而转,有“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之意。游兴正浓,故觉明月处处时时解人意,时时处处自来亲人;月色空明,水面开阔,故觉水天相连,水接天流。山色之“碧”,天色之“青”,正显出月色之明。诗中并未明写诗人的兴致,而兴致自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舟幽。”水色澄空,星河倒影,恍恍惚惚,仿佛已离开人间,在杳杳渺渺的星河上行舟。晋王羲之《镜湖》诗云:“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南朝陈释惠标有《咏水》诗云:“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李白《清溪行》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都把至清的水比喻为镜,用的是明喻;此诗暗示江清如镜,因为天上的星河都映于水中,而且进一层说舟是在星河间行,写得更神奇,更有情趣。因为有天上星河行的感觉,因此所见云舟也就有如天界之物,格外幽渺。

  “云舟幽”以上的六句叙写“月夜江行”。“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两句过渡。上文写清夜曰“美”,写舟移曰“轻”,写月行曰“随”,写山曰“碧”,写天曰“青”,良辰美景,足见诗人心境的恬适。然而,回顾来途则归路浩浩,瞻望前路则见徂川悠悠,心中不觉升起一缕淡淡的哀绪。“浩浩”、“悠悠”,仍然是眼前之景,但景中已不露声色地注入作者的情感。接着,引出“徒悲”,听歌愁,引出怀宗之,增离忧,情绪直转而下,用笔自然,不露凿痕。“蕙草歇”,回应“海树秋”;“蕙草”,一种香草,《楚辞》常用来比喻贤人。“徒悲蕙草歇”,有所思美人不可见之意。秋日怀人,情调凄楚。此时,又有菱歌泛夜,莲娃无忧无虑地唱着欢快的歌,无形中反而增添了诗人的哀愁。“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又是两句景语。河岸曲折,后浦迷不可觅;沙头明亮,前洲清楚可见。“后浦”、“前洲”暗应“归路”、“徂川”。归路凄迷,不知何时才能再同友人聚首;徂川汩汩,逝者如斯,不知来日还有几多。往日携手同游的一幕幕似又映现在眼前。《忆崔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有“忆与崔宗之,白水弄奇月”的描写,可见他们曾月下出游,眼前明月依旧,而两情异地,不能相聚,不禁叫人伤怀。“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本来,望远是望冀见到君面,但君既“远”,望又不能及之。既不能及之,望而反增忧愁。结二句,落在题面“寄崔”。

  月朗气清,江风猎猎,如此良夜,诗人登舻江行,怡然自得。面对江风明月,不觉触发怀念好友崔宗之之情。宗之和自己一样,有着白眼看鸡虫的傲岸个性,和自己一样能“吟诗作赋北窗里”,和自己一样“会须一饮三百杯”,月夜江行,无此良朋,不禁增忧。前半写景,景色清雅,优美如画,最初出游本无所谓忧。“归路”、“徂川”两句,触景生情,情绪陡转,或正面写蕙草歇,或反面听菱歌怨,愈写愈悲,愈写愈愁,结二句直吐对宗之的一片深情。用笔有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戛然而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97-598

yuèjiāngxíngcuīyuánwàizōngzhī--bái

piāopiāojiāngfēngxiāohǎishùqiū

dēngměiqīngguàqīngzhōu

yuèsuíshānzhuǎnshuǐqīngtiānliú

yǎoxīngshàngdànjuéyúnlínyōu

guīfānghàohàochuānyōuyōu

bēihuìcǎoxiētīnglíngchóu

ànhòushāmíngkànqiánzhōu

怀huáijūnjiànwàngyuǎnzēngyōu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春山烟欲收¹,天澹(dàn)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译文:春山上的烟雾正开始收敛,天色渐明,寥落的几颗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一串串伤别的泪珠不断地流落,西斜的残月,照亮脸庞。
注释:¹烟欲收:山上的雾气正开始收敛。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chóng)¹: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译文:话已经说了很月,情意却是无穷无尽。回过头来仍再次说道:记得我穿的绿罗裙吧,以后即便看到绿草也要想到我,从而去怜惜它啊!
注释:¹重道:再次说。

  这首词的题旨,就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可”(江淹《别赋》)之意,写情人伤别。不过,分手地点不在江滨,似在芳草连天的古道上。上片写别景,下片写别情,结句尤佳。

  分别的序幕在破晓的景色中揭开:远处连绵起伏的春山上,白茫茫的雾气开始收退,依稀现出黑黝黝的如画剪影;东方渐明,露出鱼肚白色,寥落的几颗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天很快就要大亮,一个美好的春日即将开始,然而无情的离别时刻也逼近了。词以“欲收”、“淡”、“稀小”等含有动态的语词,写出天色由朦胧逐渐明朗的过程,暗示恋人抬望天色而渐渐收紧的心情。“春山”二句,在勾勒晨景中,挑明了季节、时间、环境、恋人早起等内容,为伤别垫下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接下,文笔从天色落到人物身上:清晓的晨光下,女主人公脸上一串串伤别的泪珠不断地流落,西斜的残月,照亮她的脸庞,映出一道道晶莹的泪痕,分外凄楚动人。一个脸部特写,以天边弯弯的残月衬托女子鹅月形的脸庞,将人物也摄进了春晓画面。真是写景胜手。“别泪”二字,点醒题旨,与上片其他内容相结合,隐含他们从夜里室内话别对泣,直到天明路边难舍难分的内容。故俞陛云先生认为:“上首(片)言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棉冷’词格相似。”(《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下片由景入情。执手歧路,细细叮咛。别泪拭不干,别语嘱不尽,有情人送别,情深意长。“语已多,情未了。”纵说了千言万语,也难尽几多情意。花前月下的欢快日子已成陈迹,此后是闺房孤灯、梧桐细雨,梦里相思,“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情未了”,情难了。过片“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是为善于言情。”(《栩庄漫记》)白描如口语,却高度概括,简约凝炼。时间消逝得那么快,分手的时刻终于来临。征马长嘶、催上行程,泪眼朦胧,牵袂依依。女子狠着心肠转身欲别,突然,“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里,词人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生动地表现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心理和眷恋情绪。女子看见萋萋遮满古道伸向远方的芳草,想到行人将离开自己而跋涉天涯,又想到自己将苦苦地思念他,又转想到他对自己的思念,猝而又担心他会不会忘了自己。芳草与自己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女子由这一联想生发开去:天涯处处有芳草,她希望行人睹芳草而记得绿罗裙(自己),行遍天涯,爱情永远不变。“怜芳草”即恋女子也。南朝江总妻《赋庭草》云:“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咏裙、草同色。杜甫诗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说睹景思人。这两句词化用前人诗句而翻进一层,把许多层的心情意思揉合进去,显得更为出色。从女子回身再追补的这句话中,读者可窥到女子内心深层的秘密。女子祈愿的是两情久长,远游他乡的男子永不变心。意不明说,又非说不可,于是含蓄而婉转地指草指裙郑重叮咛了这么一句痴语。女子的情深如海,韧如蒲草,自在言外不喻之中。结尾二句,通过联想,将自然景色与心中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寄兴幽远,形象鲜明。这种联想,在古诗词中常见,如:见桃花而思人面,见春山而思眉黛,见彩云而思佳人,其好处在于能巧妙而形象地刻划出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牛希济在五代词人中以“才思敏妙”(《十国春秋》)、“词笔清俊”、“尤善白描”(栩庄语)著称。此词含蓄而深远,耐人咀嚼。

shēngzhā ·chūnshānyānshōu

niú dài 

chūnshānyānshōu tiāndànxīngxiǎo cányuèliǎnbiānmíng biélèilínqīngxiǎo 
duō qíngwèiliǎo huíshǒuyóuchóngdào 绿luóqún chùchùliánfāngcǎo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译文:有田有地的都是我的主人,无法无天的却是你的国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重庆有官皆墨吏¹,延安无土不黄金。
译文:重庆当官的都是贪官污吏,延安得每一寸土地都黄金。
注释:¹墨吏:贪官污吏。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译文:我们炸桥挖路是团结,夺地争城是革命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遍地哀鸿¹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²
译文:纵便安鸿遍地血流满地,这无非是想拯救中国人民。
注释:¹哀鸿:悲鸣的鸿雁。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²救苍生:拯救中国人民。

  “有田有地皆吾主”,诗人在此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表面的有田有地的人都是我的主人,而有更深的意思,即:全中国广大人民都是我的主人;工人、农民将当家作主,田、地将收归国有。

  接着诗人一转,剑锋指向蒋介石集团,“无法无天是为民”。反动派认为我们共产党不交出军队就没有合法地位,那么我们这群“无法无天”的革命者就是你的国民。1945年3月1日,蒋介石就亲口说过:共产党交出军队,才有合法地位。而毛主席回答道:“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无法无天’。”(引自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这里的“为民”就是指国民党政府的百姓。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句,诗人概括地写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情形。重庆的国民党官僚个个都是贪官污吏,而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每一寸土地都是黄金。前者腐败没落,后者廉洁清明、欣欣向荣。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句,写了共产党同国民党所进行的斗争。人民军队“炸桥挖路”是为了团结,即解放全中国人民;我们夺地争城是为了同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句,诗人告诉我们,斗争是会流血的;中国的土地哀鸿遍野,血流遍地,但这一切无非是为了最后拯救中国人民,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救出来。最后一句,诗人庄严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良心。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七律·忆重庆谈判
开花占得春光早,雪缀云装万萼轻。
开花占得春光早,雪缀(zhuì)云装万萼(è)¹轻。
译文:樱桃花,开占到早早的春光,穿着那像银雪装饰的,与白云一样纯净的服装,繁多的花蕊是多么地轻盈呢?
注释:¹萼:花朵盛开。
凝艳拆时初照日,落英频处乍闻莺。
凝艳拆时初照日,落英频处乍闻莺。
译文:鲜艳的花蕾初放的色彩红似朝阳,落花频频零落之时恰好听见黄莺啼叫。
舞空柔弱看无力,带月葱茏似有情。
舞空柔弱看无力,带月葱茏似有情。
译文:枝条在轻柔地空中舞动,起来多么娇弱,在月中观赏,青青葱葱与皎洁的月光好像情意绵绵。
多事东风入闺闼,尽飘芳思委江城。
多事东风入闺闼(tà)¹,尽飘芳思委江城。
译文:爱管闲事的东风闯进了她的闺房,花的情思都飘浮四散,遍布江城。
注释:¹闺闼:妇女所居内室的门户。

  李绅这首咏桉桃花七律写得清丽园转很耐人读。首联“开花占得春光早,雪缀云装万萼轻”形象描绘了樱桃花开时的美丽景致。樱桃花蕾是红色,开后便渐次淡而转白色,李绅诗以“雪缀云装”来形容,可以说是维妙维肖。

  接着“凝艳拆时初照日,落日频处乍闻莺”一联描写樱桃花花开花落情景。凝艳就是指樱花初开绽蕾之时。拆,开也。初照日,即红艳艳的有如初升之红日。落万即落花,频频花零落表明樱桃花即将落而结实。乍闻莺,刚好听到黄莺鸟在鸣叫。写樱花开落、细致、形象生动。《花镜》载:“此木得正阳之气,故实先诸果而熟,…繁万如雪,其香如蜜。”

  “舞空柔弱看无力,带月葱茏似有情”一联,又将笔触转向樱桃花的整体形象。舞空是写樱花枝条伸向空中好似在起舞,弱而无力,显示一种阴柔之美,不如松柏虬枝,挺拔劲健,多具阳刚之气。如果月中观赏更是葱茏一片好似情意绵绵。李绅笔下的樱桃花是写北楼之旁樱桃花。有远看,近看之不同,也有白天看与夜间月下看的差别。从不同视角来观察,可以说把樱桃花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

  尾联“多事东风入闺闼,尽飘芳思委江城”则是将樱桃花的美好形象虚化淡化为遍布江城的一片情思,是佳人思春,还是樱花情深佳人;是赏花的情思,还是樱花的清香。总之,开得很早的樱桃花是那样美好似雪缀云装,千点万点,东风阵阵,枝条摇曳,转而落万纷纷,黄莺啼叫其上。月下葱茏一片似有无限情意如诉,李绅对樱桃花的赏悦之意也自然流露其中了。李绅是中唐著名乐府诗作者同元、白交往颇密,他的悯农二首诗千古传诵不绝。在当时,李绅诗作也颇有名气,与元镇,李德裕被称“三俊”。他的这首咏花诗表明他运用律诗的技巧也很高,状物传神,流丽明畅颇有委婉曲尽的韵致。

参考资料:
1、 《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主编:李文禄刘维治 1990年8月第1版

xīnlóushīèrshíshǒu ·běilóuyīngtáohuā

shēn tángdài 

kāihuāzhànchūnguāngzǎo xuězhuìyúnzhuāngwànèqīng 
níngyànchāishíchūzhào luòyīngpínchùzhàwényīng 
kōngróuruǒkàn dàiyuècōnglóngyǒuqíng 
duōshìdōngfēngguī jìnpiāofāngwěijiāngch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