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亭前草阁东,偶来无语立从容。梅花淡淡含春色,野竹潇潇动谷风。
活水亭前草阁东,偶来无语立从容。梅花淡淡含春色,野竹潇潇动谷风。

jiāngběixíngshíliùjuésān--zhāng

huóshuǐtíngqiáncǎodōngǒuláicóngróngméihuādàndànhánchūnzhúxiāoxiāodòngfēng

张吉

张吉

(1451—1518)江西馀干人,字克修,号翼斋,别号古城。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贵州布政使。精研诸经及宋儒著作。尝曰“不读五经,遇事便觉窒碍”。有《陆学订疑》、《古城集》。 ▶ 3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挂席¹东南望,青山水国²³
译文: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
注释:¹挂席:挂帆,扬帆。²水国:犹水乡。³遥:遥远。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zhú)(lú)¹争利涉²,来往接³风潮
译文:卦象显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
注释:¹舳舻: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²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³接:靠近,挨上。⁴风潮:狂风怒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问我今何适¹?天台访²石桥。
译文: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
注释:¹今何适:现在到哪儿去。²访,造访,参观。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坐看霞(xiá)¹晓,疑是赤城²³
译文: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
注释:¹霞色:云霞的颜色。²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³标:山顶。

  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皮日休评价),故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首《舟中晓望》,就记录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可见情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暂时忍耐些,抓紧赶路吧。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到此自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然而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在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的神情风采之中。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7-88

zhōuzhōngxiǎowàng--mènghàorán

guàdōngnánwàngqīngshānshuǐguóyáo

zhúzhēngshèláiwǎngjiēfēngcháo

wènjīnshìtiāntái访fǎngshíqiáo

zuòkànxiáxiǎoshìchìchéngbiāo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¹²,或失则寡³,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容易犯四种错误,老师必须明了。人们求学明道,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有些人失于孤陋寡闻,有些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这四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同的心理导致的。传授知识的老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帮助学生补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
注释:¹则:于。²多:贪多求全,务为泛滥。³寡:孤陋寡闻,思路不开。⁴易:漫易轻忽。⁵止:故步自封。⁶心:心意,心情。⁷救:帮助克服。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礼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¹。其言也,约而达²,微而臧³,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礼记》
译文:善于唱歌的人,能让听歌的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善于教学的人,也能使人随着他的意愿来主动学习。老师的言语,简约而意义显达,含蓄而情意深长,比喻不多而意义明白,这样,就能让人随着老师的意愿来进行学习了。
注释:¹继其志:继承发扬其志趣。²约而达:简约而显达。³微而臧:含蓄而深长。⁴罕:少。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百花发时我不发¹,我若发时都吓杀。
译文:春天百花齐放的时候,菊花却不开,等到秋天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早都调谢了。
注释:¹发:花开放。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要与西风¹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译文:这盛放的菊花要与秋风战上一场,落在地上的花瓣像是给大地穿上了黄金甲一样。
注释:¹西风:指秋风。

yǒng

zhūyuánzhāng míngdài 

bǎihuāshí ruòshídōuxiàshā 
yào西fēngzhànchǎng biànshēnchuān穿jiùhuángjīnjiǎ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嫁得瞿(qú)塘贾(gǔ)¹,朝(zhāo)朝误妾²期。
译文: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妇,他天天把相会的佳期耽误。
注释: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乐府《相和歌》曲名。这是一首拟乐府,写得很有民歌色彩。¹瞿塘贾:在长江上游一带作买卖的商人。瞿塘:指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贾:商人。²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早知潮(cháo)有信¹,嫁与弄潮儿²
译文: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还不如嫁一个弄潮的丈夫。
注释:¹潮有信: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叫“潮信”。²弄潮儿:潮水涨时戏水的人,或指潮水来时,乘船入江的人。

  这首诗吸取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语言明白如话,却又耐人寻味。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一位商人妇的心声。诗歌前两句以平实见长,后两句则想落天外,出语惊人:“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夫婿无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应当嫁给弄潮之人。“弄潮儿”至少会随着有信的潮水按时到来,不至于“朝朝误妾期”啊!这是思妇在万般无奈中生发出来的奇想。“早知”二字写出她幽怨的深长,不由得自伤身世,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也是苦语,写出了思妇怨怅之极的心理状态,虽然是想入非非,却是发乎至情。

  这首诗运笔自然,但内在的逻辑很严密。思妇由夫婿“朝朝”失信,而想到潮水“朝朝”有信,进而生发出所嫁非人的悔恨,细腻地展示了由盼生怨、由怨生悔的内心矛盾。全诗感情真率,具有浓郁的民歌气息。

jiāngnán

 tángdài 

jiàtáng zhāozhāoqiè 
zǎozhīcháoyǒuxìn jiànòngcháoér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守岁¹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译文:客居他乡之人,在除夕之夜里面对无酒的酒杯,思念家乡不禁泪湿衣襟。
注释:¹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译文:如今为了生计在异乡漂泊吃尽苦头。但想想,还不如在家里与家人在一起快乐的守着清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¹老偏惊节²,防愁预³恶春。
译文:异乡的年老人最怕愁苦,可偏偏又遇着团圆的除夕之夜。害怕愁来,却又偏偏是寒冷的春节。
注释:¹畏:怕。²节:这里指除夕。³预:预先;事先。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译文:想想今夜团圆的家人,他们一定在想着远方未归去的我。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